'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卷大蔥,說不清的美味兒

也許你吃過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武漢的熱乾麵,唯獨沒有吃過我們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OT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來臨沂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帶你去吃煎餅、喝鹹糊豆,你會納悶兒,上來第一大餐就是煎餅,也沒聽過這種山珍海味,這時我不會跟你講道理,你跟著我轉過七八個衚衕後,在一個拐角處深處,進一家農家院,院子裡有一個口大鍋冒著炒雞香味,西面燒的柴火噼噼啪啪,旁邊還有一個小山丘形狀的東西,一個在燒火,一個人在刮。你會覺得很好奇,那麼,我會訴你,這就是有名的沂蒙地鍋雞和臨沂烙煎餅了,如果你非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告訴你,耐心等待,臨沂的大煎餅不是你想象就能知道的。煎餅上桌的時候,到水龍頭洗洗手,往衣服上一抹,就開始動手了,你吃上一口的時候,那麥香味兒飄香四溢,在咬上一口,那就是回味無窮了,作為南方的朋友,沒吃過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要小心了,第三口的時候,你的臉頰兩邊的咬肌該疼了,只是你現場不知道罷了,回去的時候,呲牙咧嘴,他們會嘲笑你,不是山東臨沂人嚼不起煎餅!即便是酸楚難受,下次不管不顧再來一份煎餅,走起!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卷大蔥,說不清的美味兒

也許你吃過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武漢的熱乾麵,唯獨沒有吃過我們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OT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來臨沂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帶你去吃煎餅、喝鹹糊豆,你會納悶兒,上來第一大餐就是煎餅,也沒聽過這種山珍海味,這時我不會跟你講道理,你跟著我轉過七八個衚衕後,在一個拐角處深處,進一家農家院,院子裡有一個口大鍋冒著炒雞香味,西面燒的柴火噼噼啪啪,旁邊還有一個小山丘形狀的東西,一個在燒火,一個人在刮。你會覺得很好奇,那麼,我會訴你,這就是有名的沂蒙地鍋雞和臨沂烙煎餅了,如果你非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告訴你,耐心等待,臨沂的大煎餅不是你想象就能知道的。煎餅上桌的時候,到水龍頭洗洗手,往衣服上一抹,就開始動手了,你吃上一口的時候,那麥香味兒飄香四溢,在咬上一口,那就是回味無窮了,作為南方的朋友,沒吃過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要小心了,第三口的時候,你的臉頰兩邊的咬肌該疼了,只是你現場不知道罷了,回去的時候,呲牙咧嘴,他們會嘲笑你,不是山東臨沂人嚼不起煎餅!即便是酸楚難受,下次不管不顧再來一份煎餅,走起!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剛烙好的煎餅,麥香味四溢

臨沂這座城古老而又悠久,好吃的很多,都是外來戶兒,唯獨煎餅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沂蒙人的精神,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勁和拼勁。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這事兒還有待考證。後來,清代蒲松齡專門寫了一篇《煎餅賦》:

“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革命戰爭年代,陳毅元帥率領部隊在沂蒙山紮根後,看到戰士們吃煎餅,有的像吃燒餅一樣轉著圈啃,有的一折二,不管頭和尾,張口就咬,惹得老百姓發笑。後來陳毅元帥也很納悶,便請教當地老師傅,才知道煎餅的吃法,他編了一個順口溜:“吃煎餅,卷大蔥,張大嘴,口一咬,手一鬆,吃個煎餅就幾分鐘。”再後來,“沂蒙六姐妹”帶領沂蒙人共烙了幾十萬張煎餅支援前線,為孟良崮戰役做出了巨大貢獻。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卷大蔥,說不清的美味兒

也許你吃過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武漢的熱乾麵,唯獨沒有吃過我們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OT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來臨沂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帶你去吃煎餅、喝鹹糊豆,你會納悶兒,上來第一大餐就是煎餅,也沒聽過這種山珍海味,這時我不會跟你講道理,你跟著我轉過七八個衚衕後,在一個拐角處深處,進一家農家院,院子裡有一個口大鍋冒著炒雞香味,西面燒的柴火噼噼啪啪,旁邊還有一個小山丘形狀的東西,一個在燒火,一個人在刮。你會覺得很好奇,那麼,我會訴你,這就是有名的沂蒙地鍋雞和臨沂烙煎餅了,如果你非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告訴你,耐心等待,臨沂的大煎餅不是你想象就能知道的。煎餅上桌的時候,到水龍頭洗洗手,往衣服上一抹,就開始動手了,你吃上一口的時候,那麥香味兒飄香四溢,在咬上一口,那就是回味無窮了,作為南方的朋友,沒吃過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要小心了,第三口的時候,你的臉頰兩邊的咬肌該疼了,只是你現場不知道罷了,回去的時候,呲牙咧嘴,他們會嘲笑你,不是山東臨沂人嚼不起煎餅!即便是酸楚難受,下次不管不顧再來一份煎餅,走起!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剛烙好的煎餅,麥香味四溢

臨沂這座城古老而又悠久,好吃的很多,都是外來戶兒,唯獨煎餅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沂蒙人的精神,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勁和拼勁。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這事兒還有待考證。後來,清代蒲松齡專門寫了一篇《煎餅賦》:

“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革命戰爭年代,陳毅元帥率領部隊在沂蒙山紮根後,看到戰士們吃煎餅,有的像吃燒餅一樣轉著圈啃,有的一折二,不管頭和尾,張口就咬,惹得老百姓發笑。後來陳毅元帥也很納悶,便請教當地老師傅,才知道煎餅的吃法,他編了一個順口溜:“吃煎餅,卷大蔥,張大嘴,口一咬,手一鬆,吃個煎餅就幾分鐘。”再後來,“沂蒙六姐妹”帶領沂蒙人共烙了幾十萬張煎餅支援前線,為孟良崮戰役做出了巨大貢獻。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臨沂的煎餅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沂蒙人

臨沂的煎餅是臨沂人的根,是臨沂人的魂,哪天不吃煎餅渾身難受兒。

不是臨沂人,你永遠不知道臨沂人對煎餅的熱愛,一頓飯,沒有煎餅就像失去了一種味兒,那是土生土生的,烙印在心靈深處的鄉魂。遠遊在外的臨沂人,不管在哪兒都帶著煎餅,無論身在何處,待的久了,吃一口煎餅,那種家鄉的味道就回來了,它倔強的、不屈的、向上的,就像這座城市屹立在涑河兩岸,點點星輝到燈火輝煌,照亮著千萬個沂蒙人的回鄉路,縱然千迴路轉,也不曾改變。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卷大蔥,說不清的美味兒

也許你吃過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武漢的熱乾麵,唯獨沒有吃過我們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OT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來臨沂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帶你去吃煎餅、喝鹹糊豆,你會納悶兒,上來第一大餐就是煎餅,也沒聽過這種山珍海味,這時我不會跟你講道理,你跟著我轉過七八個衚衕後,在一個拐角處深處,進一家農家院,院子裡有一個口大鍋冒著炒雞香味,西面燒的柴火噼噼啪啪,旁邊還有一個小山丘形狀的東西,一個在燒火,一個人在刮。你會覺得很好奇,那麼,我會訴你,這就是有名的沂蒙地鍋雞和臨沂烙煎餅了,如果你非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告訴你,耐心等待,臨沂的大煎餅不是你想象就能知道的。煎餅上桌的時候,到水龍頭洗洗手,往衣服上一抹,就開始動手了,你吃上一口的時候,那麥香味兒飄香四溢,在咬上一口,那就是回味無窮了,作為南方的朋友,沒吃過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要小心了,第三口的時候,你的臉頰兩邊的咬肌該疼了,只是你現場不知道罷了,回去的時候,呲牙咧嘴,他們會嘲笑你,不是山東臨沂人嚼不起煎餅!即便是酸楚難受,下次不管不顧再來一份煎餅,走起!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剛烙好的煎餅,麥香味四溢

臨沂這座城古老而又悠久,好吃的很多,都是外來戶兒,唯獨煎餅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沂蒙人的精神,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勁和拼勁。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這事兒還有待考證。後來,清代蒲松齡專門寫了一篇《煎餅賦》:

“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革命戰爭年代,陳毅元帥率領部隊在沂蒙山紮根後,看到戰士們吃煎餅,有的像吃燒餅一樣轉著圈啃,有的一折二,不管頭和尾,張口就咬,惹得老百姓發笑。後來陳毅元帥也很納悶,便請教當地老師傅,才知道煎餅的吃法,他編了一個順口溜:“吃煎餅,卷大蔥,張大嘴,口一咬,手一鬆,吃個煎餅就幾分鐘。”再後來,“沂蒙六姐妹”帶領沂蒙人共烙了幾十萬張煎餅支援前線,為孟良崮戰役做出了巨大貢獻。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臨沂的煎餅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沂蒙人

臨沂的煎餅是臨沂人的根,是臨沂人的魂,哪天不吃煎餅渾身難受兒。

不是臨沂人,你永遠不知道臨沂人對煎餅的熱愛,一頓飯,沒有煎餅就像失去了一種味兒,那是土生土生的,烙印在心靈深處的鄉魂。遠遊在外的臨沂人,不管在哪兒都帶著煎餅,無論身在何處,待的久了,吃一口煎餅,那種家鄉的味道就回來了,它倔強的、不屈的、向上的,就像這座城市屹立在涑河兩岸,點點星輝到燈火輝煌,照亮著千萬個沂蒙人的回鄉路,縱然千迴路轉,也不曾改變。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屹立在涑河兩岸的臨沂城燈火輝煌

大街小巷裡每家每戶都吃煎餅,如果外地人出差來,飢腸轆轆,也不用怕,在小巷裡轉幾個彎兒,你就能聞到麥香味,沿著香味往前走,肯定就是煎餅店了,店老闆會說:“大兄弟,來一份煎餅?剛烙好的,你先嚐嘗”,不買也不打緊,他們會告訴你,附近的店兒。

人常說:“自古山東出好漢”,樸實、忠厚的臨沂人,以一種忠義的精神,引領著這座城市豪邁無比,而這種爽快,歲月洗不掉抹不盡,生生不息。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卷大蔥,說不清的美味兒

也許你吃過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武漢的熱乾麵,唯獨沒有吃過我們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OT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來臨沂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帶你去吃煎餅、喝鹹糊豆,你會納悶兒,上來第一大餐就是煎餅,也沒聽過這種山珍海味,這時我不會跟你講道理,你跟著我轉過七八個衚衕後,在一個拐角處深處,進一家農家院,院子裡有一個口大鍋冒著炒雞香味,西面燒的柴火噼噼啪啪,旁邊還有一個小山丘形狀的東西,一個在燒火,一個人在刮。你會覺得很好奇,那麼,我會訴你,這就是有名的沂蒙地鍋雞和臨沂烙煎餅了,如果你非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告訴你,耐心等待,臨沂的大煎餅不是你想象就能知道的。煎餅上桌的時候,到水龍頭洗洗手,往衣服上一抹,就開始動手了,你吃上一口的時候,那麥香味兒飄香四溢,在咬上一口,那就是回味無窮了,作為南方的朋友,沒吃過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要小心了,第三口的時候,你的臉頰兩邊的咬肌該疼了,只是你現場不知道罷了,回去的時候,呲牙咧嘴,他們會嘲笑你,不是山東臨沂人嚼不起煎餅!即便是酸楚難受,下次不管不顧再來一份煎餅,走起!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剛烙好的煎餅,麥香味四溢

臨沂這座城古老而又悠久,好吃的很多,都是外來戶兒,唯獨煎餅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沂蒙人的精神,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勁和拼勁。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這事兒還有待考證。後來,清代蒲松齡專門寫了一篇《煎餅賦》:

“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革命戰爭年代,陳毅元帥率領部隊在沂蒙山紮根後,看到戰士們吃煎餅,有的像吃燒餅一樣轉著圈啃,有的一折二,不管頭和尾,張口就咬,惹得老百姓發笑。後來陳毅元帥也很納悶,便請教當地老師傅,才知道煎餅的吃法,他編了一個順口溜:“吃煎餅,卷大蔥,張大嘴,口一咬,手一鬆,吃個煎餅就幾分鐘。”再後來,“沂蒙六姐妹”帶領沂蒙人共烙了幾十萬張煎餅支援前線,為孟良崮戰役做出了巨大貢獻。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臨沂的煎餅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沂蒙人

臨沂的煎餅是臨沂人的根,是臨沂人的魂,哪天不吃煎餅渾身難受兒。

不是臨沂人,你永遠不知道臨沂人對煎餅的熱愛,一頓飯,沒有煎餅就像失去了一種味兒,那是土生土生的,烙印在心靈深處的鄉魂。遠遊在外的臨沂人,不管在哪兒都帶著煎餅,無論身在何處,待的久了,吃一口煎餅,那種家鄉的味道就回來了,它倔強的、不屈的、向上的,就像這座城市屹立在涑河兩岸,點點星輝到燈火輝煌,照亮著千萬個沂蒙人的回鄉路,縱然千迴路轉,也不曾改變。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屹立在涑河兩岸的臨沂城燈火輝煌

大街小巷裡每家每戶都吃煎餅,如果外地人出差來,飢腸轆轆,也不用怕,在小巷裡轉幾個彎兒,你就能聞到麥香味,沿著香味往前走,肯定就是煎餅店了,店老闆會說:“大兄弟,來一份煎餅?剛烙好的,你先嚐嘗”,不買也不打緊,他們會告訴你,附近的店兒。

人常說:“自古山東出好漢”,樸實、忠厚的臨沂人,以一種忠義的精神,引領著這座城市豪邁無比,而這種爽快,歲月洗不掉抹不盡,生生不息。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魂牽夢縈的家鄉味兒,一如既往的甘甜

在臨沂呆久的外地人才會明白,烙煎餅其實是一份細活兒。小時候,老家西牆角支了一處鏊子,待到每月月底,媽媽和嬸嬸選一個固定的日子烙煎餅,前一天晚上就得把面和水倒在水桶裡攪拌成糊子,等第二天天剛亮,我媽就把我喊起來燒火,那時我還小不想起床,我媽就問我想不想吃熟透的糊子?我立馬就醒了,然後麻利的穿好衣服,背起糞箕子(用荊條、竹篾等編成,形狀像簸箕,有提樑能背的器具)呼呼地跑到場裡麥穰垛,塞的滿滿的在揹回來,這些都準全後,就開始烙煎餅了。烙煎餅用的鏊子是鐵製的有三足,我們家用的是“八印”鏊子,直徑85公分的,用麥穰加熱後,我媽媽就用“篪子”(板狀,木製的半圓形)把糊子舀到鏊子面上,自中間向四周均勻一致順時針攤開,然後用篪子把多舀的糊子一抹回到糊子盆裡。我在下面燒火,冷熱不均,一會兒把鏊子燒的通紅,一會兒就涼了冒青煙,自己還被薰得淌眼淚。烙完一張煎餅的後還要用油褡子(厚棉布沾上油)在鏊子面上擦一遍,這樣糊子就不會粘到鏊子上面。現在搬到城裡,都是用機器生產,很少能見到老家的鏊子,唯獨少了一份情懷,現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

"

每逢寒暑假一回家的時候,我就嚷嚷著跟我媽說:“媽,我要吃剛烙好的煎餅”,我媽一回頭說,一個夠不夠?我說“三個”,在學校裡半年都沒吃過了,饞死我了,剛到臨沂城,我就聞到了煎餅味兒,直流口水。我媽就笑著一邊灑煎餅,一邊嘮嘮叨叨,說我嘴饞......,這時她手裡已經給我疊了四五張煎餅。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卷大蔥,說不清的美味兒

也許你吃過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武漢的熱乾麵,唯獨沒有吃過我們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OT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來臨沂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帶你去吃煎餅、喝鹹糊豆,你會納悶兒,上來第一大餐就是煎餅,也沒聽過這種山珍海味,這時我不會跟你講道理,你跟著我轉過七八個衚衕後,在一個拐角處深處,進一家農家院,院子裡有一個口大鍋冒著炒雞香味,西面燒的柴火噼噼啪啪,旁邊還有一個小山丘形狀的東西,一個在燒火,一個人在刮。你會覺得很好奇,那麼,我會訴你,這就是有名的沂蒙地鍋雞和臨沂烙煎餅了,如果你非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只能告訴你,耐心等待,臨沂的大煎餅不是你想象就能知道的。煎餅上桌的時候,到水龍頭洗洗手,往衣服上一抹,就開始動手了,你吃上一口的時候,那麥香味兒飄香四溢,在咬上一口,那就是回味無窮了,作為南方的朋友,沒吃過臨沂的大煎餅,我只能說你要小心了,第三口的時候,你的臉頰兩邊的咬肌該疼了,只是你現場不知道罷了,回去的時候,呲牙咧嘴,他們會嘲笑你,不是山東臨沂人嚼不起煎餅!即便是酸楚難受,下次不管不顧再來一份煎餅,走起!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剛烙好的煎餅,麥香味四溢

臨沂這座城古老而又悠久,好吃的很多,都是外來戶兒,唯獨煎餅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沂蒙人的精神,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勁和拼勁。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這事兒還有待考證。後來,清代蒲松齡專門寫了一篇《煎餅賦》:

“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革命戰爭年代,陳毅元帥率領部隊在沂蒙山紮根後,看到戰士們吃煎餅,有的像吃燒餅一樣轉著圈啃,有的一折二,不管頭和尾,張口就咬,惹得老百姓發笑。後來陳毅元帥也很納悶,便請教當地老師傅,才知道煎餅的吃法,他編了一個順口溜:“吃煎餅,卷大蔥,張大嘴,口一咬,手一鬆,吃個煎餅就幾分鐘。”再後來,“沂蒙六姐妹”帶領沂蒙人共烙了幾十萬張煎餅支援前線,為孟良崮戰役做出了巨大貢獻。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臨沂的煎餅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沂蒙人

臨沂的煎餅是臨沂人的根,是臨沂人的魂,哪天不吃煎餅渾身難受兒。

不是臨沂人,你永遠不知道臨沂人對煎餅的熱愛,一頓飯,沒有煎餅就像失去了一種味兒,那是土生土生的,烙印在心靈深處的鄉魂。遠遊在外的臨沂人,不管在哪兒都帶著煎餅,無論身在何處,待的久了,吃一口煎餅,那種家鄉的味道就回來了,它倔強的、不屈的、向上的,就像這座城市屹立在涑河兩岸,點點星輝到燈火輝煌,照亮著千萬個沂蒙人的回鄉路,縱然千迴路轉,也不曾改變。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屹立在涑河兩岸的臨沂城燈火輝煌

大街小巷裡每家每戶都吃煎餅,如果外地人出差來,飢腸轆轆,也不用怕,在小巷裡轉幾個彎兒,你就能聞到麥香味,沿著香味往前走,肯定就是煎餅店了,店老闆會說:“大兄弟,來一份煎餅?剛烙好的,你先嚐嘗”,不買也不打緊,他們會告訴你,附近的店兒。

人常說:“自古山東出好漢”,樸實、忠厚的臨沂人,以一種忠義的精神,引領著這座城市豪邁無比,而這種爽快,歲月洗不掉抹不盡,生生不息。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魂牽夢縈的家鄉味兒,一如既往的甘甜

在臨沂呆久的外地人才會明白,烙煎餅其實是一份細活兒。小時候,老家西牆角支了一處鏊子,待到每月月底,媽媽和嬸嬸選一個固定的日子烙煎餅,前一天晚上就得把面和水倒在水桶裡攪拌成糊子,等第二天天剛亮,我媽就把我喊起來燒火,那時我還小不想起床,我媽就問我想不想吃熟透的糊子?我立馬就醒了,然後麻利的穿好衣服,背起糞箕子(用荊條、竹篾等編成,形狀像簸箕,有提樑能背的器具)呼呼地跑到場裡麥穰垛,塞的滿滿的在揹回來,這些都準全後,就開始烙煎餅了。烙煎餅用的鏊子是鐵製的有三足,我們家用的是“八印”鏊子,直徑85公分的,用麥穰加熱後,我媽媽就用“篪子”(板狀,木製的半圓形)把糊子舀到鏊子面上,自中間向四周均勻一致順時針攤開,然後用篪子把多舀的糊子一抹回到糊子盆裡。我在下面燒火,冷熱不均,一會兒把鏊子燒的通紅,一會兒就涼了冒青煙,自己還被薰得淌眼淚。烙完一張煎餅的後還要用油褡子(厚棉布沾上油)在鏊子面上擦一遍,這樣糊子就不會粘到鏊子上面。現在搬到城裡,都是用機器生產,很少能見到老家的鏊子,唯獨少了一份情懷,現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

臨沂的煎餅,沂蒙人的根和魂

煎餅果子也是一種延續和傳承

作為地地道道的臨沂人,對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沒有存在傲慢與偏見,這是平時家常吃的主食,即使它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在那凋敝的衚衕裡,總有一輛三輪車停在那裡,支起鏊子點起煤球,大姑娘、小媳婦們圍著滿滿當當,烙好的煎餅,放上小蔥花、麻花饊子、生菜、煎好的雞蛋,抹上醬,往上一卷,熱乎乎的攤煎餅就成了,既經濟實惠又能填飽肚子。煎餅就像臨沂人的魂,歷經越久,越會堅韌不拔,他們率真、闊達、俠肝義膽,氣度恢宏,傳承著齊魯大地悠久、深厚的文化。臨沂的煎餅好吃不好吃,不是你說了算,千百年來,全城9000萬人依舊吃的津津有味;臨沂的煎餅愛不愛,也不是你說了算,它能強筋健齒,生津健胃,它代表的就是整個臨沂人,粗獷、憨厚、忠實、大開大合,容納整個江湖。

如果你來臨沂,那麼你要點上一份煎餅,往後,不虛此行。

老闆!來一份煎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