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童年

煎餅 粽子 端午節 不完美媽媽 西瓜 服裝 小麥 海上一座綠島 2019-06-11
回不去的童年

端午節前天,我和小妹由合肥回了老家,準備陪年近八旬的母親過節。

我們下午六點到達故鄉的集鎮,把車停好,兩個人開始逛街。雖然是農忙季節,雖然是接近傍晚,集鎮上仍然有不少商販和購物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瓜。不算多,綠綠的圓圓的,一堆堆堆在街口。西瓜邊上還有香瓜和西紅柿,一看就知道是亦商亦農的賣家從自己家田裡摘來的。往街道里面走,狹窄的街道兩邊,除了賣衣服的,還有賣燒餅的、賣粽子的、賣鹹鴨蛋的、賣大饃的、賣煎包的、賣大餅的、賣煎餅的。

一路走過去,我和小妹一邊走一邊點評。尤其對粽子,小妹的話語中顯出很多的不滿:“我們家本來根本就沒粽子,只有油香(也叫糖糕)。這都哪來的粽子?肯定是從南方販來的,我們家沒有人會包(粽子)。要是有油香嘛就買幾個,粽子算了,沒吃頭。”

這樣說著,我們幾乎不約而同地在賣煎餅的攤位前停下了腳步。

“師傅,來兩個煎餅。”沒等我開口,小妹已經開買了。

“四個,兩個不夠。”儘管煎餅不小,我還是增加了煎餅數,免得沒吃出味來就吃完了。

之所以我和小妹會對煎餅情有獨鍾,主要是小時候在家最喜歡吃它。那種裡面夾了點蔥、帶了點辣椒,再加上點菜葉,底層又黃又焦的煎餅早已經與我們的童年粘貼在一起,成了美好的記憶。

煎餅拿到手,我和小妹就不顧形象地吃起來,同時感嘆著,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吃過這種煎餅了,好吃!解饞!

由於晚飯後和母親聊天,睡覺比較晚,端午節早晨睡了個懶覺,直到八點鐘才洗臉吃飯。九點多,我一個人走向了田野,準備去曾經熟悉的那些地方,修補一下斑駁的記憶。

剛走到村口,撲面而來的是一大塊麥田。陽光下,麥收後的田野顯得格外開闊,金黃色高高的麥茬還在,洋溢出一種成熟和豐收的喜悅。

回不去的童年

望著麥茬,我心裡湧動起一種帶著奶香的親切感,彷彿面對著失去的戀人,記憶中滿滿的都是溫馨。

當我走上河堤,走進由高高的楊柳遮擋出來的樹陰,我的記憶便流水似的,怡然回到了三十年前我上大學的那些個暑假。當時,河堤上種的也是楊柳,我常常會手裡拿一本英語,或早上,或黃昏,到河堤上大聲朗讀。那種朗讀真的是好用心,好忘我!

回不去的童年

沿河堤向前,不遠處是一座小石橋。在小石橋現在的位置上,原來有過一座比較古老的灰色磚橋。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到這裡洗澡。洗澡前我們先把衣服扒下來,扔在橋上,然後光著身從引橋跳下去,落到河灘的草地上,兩步助跑,跳進涼爽的河水。

那時候的河水很清澈,從橋上就能看見水下的河蚌。也因此,即便有小夥伴不小心喝了兩口水,我們也不當回事。實際上,我們有時候還會故意地游到水深的地方,美美地喝上幾大口,其舒心的程度跟喝甘洌的泉水沒有兩樣。

面前的小橋勾起我對灰磚橋的回憶,以至於我拿著手機,一邊向橋側下方走一邊開始取景,準備把它拍下來。

回不去的童年

從橋側上來,逆著陽光檢查自己剛剛拍攝的照片,忽然發現,橋雖然齊整,卻少了滄桑感,也少了灰磚橋特有的韻味。而橋下的河水,不僅表面漂浮著雜物,水體本身也顯得非常渾濁。

看完照片,我又回頭仔細看看小橋,看看河水:橋已不再是記憶中的小橋,水也不再有童年時那種清澈。一切都改變了,儘管,形式上都還在。

當我把目光移開,重新審視河兩邊收割過的麥田,我想起收割後一堆一堆的麥子。如今,機械化時代,再也看不到一堆堆一捆捆的麥子了,機器過後,只留下及膝的麥茬,麥穗已經被直接打成了麥粒。

曾經的童年,那種微微有些苦澀但也開滿理想之花的童年,在我長期缺席的情況下,早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裂變,而且,永遠不可能再復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