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傢俱 建築 埃菲爾鐵塔 博物館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2017-08-28

喜歡傳統的工藝,大抵都是因為這些工藝裡藏著太多智慧,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卻蘊含著匠心滿滿。

我喜歡這些傳統的東西,帶著科技與哲學的智慧。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宣揚,也不需要長篇累牘地解讀,信手拈來,卻已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

而這些傳統的小玩意中,一直對榫卯情有獨鍾。或許是因為每次看到榫卯結構的小物件,就會想起小時候愛不釋手的“七巧板”。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榫卯結構如今也作為藝術形式出現在生活中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沒用一釘一鉚,應縣木塔依然屹立在風雨中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晉祠斗拱

無釘無鉚 可撐天地

談中國傳統建築及傢俱總是避不開榫卯結構,它亦算得上將工藝與美感巧妙融合的一個小小的大創舉。

說它小,是因為榫卯結構著實只是部件聯接處的小小存在,並不起眼;而說它大,自然是因為小小的它竟撐起了那些偌大的建築體,並且穿越了歲月山河。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技術已經出現在原始先民們居住的木結構的房子中。生存永遠都是第一需求,所以在文字出現前,先祖們便有了這種可拆卸部件的創意,開始了對於居所的打造。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榫卯便開始從建築沿用到了傢俱的製作。秦漢年間,主體的木構架趨於成熟,榫卯結構也隨之發展,出現了榫卯磚、企口磚、楔形磚等等新的工藝樣式。魏晉南北朝,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作為建築構件的榫卯結構,自然也隨之發展……上千年來,榫卯結構已隨著每一輪的社會進步而發展著改變,悄然潛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榫”指的是構件中利用凹凸的方式和凸出部分相連接的部分,“卯”指構件中安榫頭的孔眼。

凹凸之間,便讓物件得以固定,不再搖搖欲墜。中國的傳統建築最為精妙地也莫過於此,龐大的建築體竟不靠一釘一鉚,便足以屹立不倒。

舊時那些大型木構建築一般都是由成千上萬個單件組合而成,而這麼多的構建,除了椽子和望板之外,幾乎全憑榫卯結合在一起。

木結構建築成為中華民居的一幅永恆的畫卷,而榫卯則是這畫中最難能可貴的“紅黃藍”。很難想象,若是沒有了這些小小的凹凸組合,五千餘年的文明又會有怎樣的色澤?

在山西應縣縣城西北一隅有一座木塔。對於國人來說,這座木塔或許沒有比薩斜塔和埃菲爾鐵塔那般有著浪漫的情結,但事實上,它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年長118歲,而埃菲爾鐵塔更是在它屹立833年之後才誕生。

木頭建塔在我國並不算少見。木材質,向來給我一種時間的雋永感。這麼長時間地矗立於天地之間,木材早已吸進日月精華,這本來就是個浪漫的事情。傳說中,樹千年不老,可以連天接地。故,舊時的人常把木視為生命的象徵。

在一些資料中看到,應縣木塔所運用的榫卯形式達到62種,被譽為“榫卯之冠”,而54種斗拱形式,則構成了“斗拱博物館”。312根千年不朽的木柱托起了67.13米高、7430噸重的塔身,而無一釘一鐵的木件榫卯架則構成了這奇絕的斗拱飛簷。

儘管,在很長的歲月裡,應縣木塔被人遺忘;儘管關於應縣木塔的修復一直遭人詬病,但關於應縣木塔的榫卯傳奇向來被人津津樂道。在歷史中,應縣木塔經歷了六次大地震,數十回雷擊,二百餘枚流彈,千番洪水侵襲,仍堅守於大地之上。

比起釘鉚,榫卯連接方式更加有著半固定半活鉸的優越。一方面,設計精巧的榫卯結構可以牢實地將構件固定住,增加塔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凹凸之間的配合也有效地消減了外力帶來的破壞。木質榫結構可以利用木材自身的伸縮力使作用力分散開來,通過榫頭銜接,彼此牽連,結為整體,穩如磐石。

應縣木塔在歷史中都呈現出一種剛柔並濟的姿態,從來都不咄咄逼人。這大概也是傳統中華建築一直給人的印象,安安靜靜地矗立,不張揚,不喧囂,但於細節處足夠攝人心魄。

不聲不響的小物件,偏偏就撐起了那麼多歷史的偉業,大有四兩撥千斤的舉重若輕感。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通過斗拱,可以更直觀地看到榫卯的力量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彩繪下的榫卯連接方式更顯精巧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大殿藻井處的榫卯結構

當技術遇到藝術

直到對這些傳統工藝有了真切的接觸後,才真正發現國學的詞彙有多麼精妙——能工巧匠、匠心獨運、巧奪天工……以前只將它們當做是普通辭藻的堆砌,卻無法領略真正的巧勁兒。只有去試探過了這些工藝,才會忙不迭地感嘆“太妙了”,“他們怎麼會想到這個?”

小時候家裡有張大大的圓桌,吃飯、寫作業都在上面完成。用的時間長了,桌子難免就會歪歪斜斜,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每次,大人們就會用厚實的手掌拍拍桌面,再拍拍桌腿,這“嘎吱”聲就消失了。

後來便知道,那張陪伴了我整個童年的大圓桌便是沒用一釘一鉚,全用榫卯穿鬥而成的。當然,那張大圓桌並非出自名門,時間久了,自然也會榫、卯不匹配了,於是老人們便將報紙撕成小塊,塞進凹陷的小坑中。

有別於其他世界傢俱靠金屬件組合連接,中國傳統傢俱與傳統建築一樣,不靠一釘一鉚,亦少用膠粘,完全用木頭打造出來。榫卯,自然算得上是其中的靈魂,與金屬構件怕生鏽不同,一個傢俱的生命長短往往取決於榫卯的壽命。而通常,一個榫卯結構,可以歷經相當長的歲月。

當榫卯結構從建築細化到傢俱上,便將傳統傢俱上升到了一個文化典範。儘管沒有金屬和化學物品的參與,但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上千年之後,這些傢俱都仍然穩固如初。

對於整個人類的輕工業歷史來說,這也算得上是佳話一段。

談傳統傢俱,自然少不了明式傢俱。明式傢俱儼然已成為中國傢俱的一個頂峰,而它真正精妙之處或許不僅僅在於“做工”的精細,撇開視覺上的關於美的衝擊,在技術上明式傢俱亦自有一套。

事實上,榫卯結構的創造已經不僅僅單純地是一種工藝的發明和創新,它儼然已成為一種工藝思想的反應,一種剛柔融合的結構美。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榫卯不僅是技術,更是功夫。

任何一個傢俱都是有自己的氣質,尤其是那些手手相傳的人工打造,每一個細節都有著獨特的神韻和靈魂。明式傢俱,因其簡潔的造型和挺拔的線條,配之自然而然的木材紋理,總是給人一種秀麗素雅的氣質。而那些恰如其分的榫卯,為這份典雅之氣,添加了幾分低調的智慧。

看上去花拳繡腿的明式傢俱,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構件,但卻都分工明確。即使那些看起來只起裝飾作用的構件,也都是那些硬朗的結構構件加工變化後的產物,圖的就是讓傢俱在實用之餘更顯自然,緊湊。

在現代工藝中,一張椅子或許只需要將模板用釘子一釘,油漆一噴,十幾分鍾便可;而在傳統工藝中,或許要耗上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打磨好一張小小椅子。但還是有人喜歡這些老派的做法。

在現代化機械推陳出新的日子裡,還是有商人堅持傳統,每一件傢俱都手工製作,沉浸在榫卯的世界。這些“魯班弟子”們用自己的雙手潛心打造著看似稀疏平常的傢俱,通過榫卯的契合,讓傢俱嚴絲合縫地組合在一起。

曾經有位商人這麼對媒體說:“必須留一點位置給最傳統的東西,因為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當然,這樣的堅持亦是不乏市場的,總有人看到這樣的“Handmade”就走不動路,也總有人願意為“慢工出細活”的時間買單。

看到過工匠細細打磨的場景,用“精打細算”來形容並不誇張,嘰嘰呀呀的木鋸聲和刨花的木頭味為這些物件增添了些許故事感。或許,這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恰好便是一種品質,一種關於中國傳統的品質。

而榫卯,便是當藝術撞擊技術後那朵精巧的小火花。

那些復古的小情緒

最近由TagUXdesign設計的展示傳統文化“榫卯”的APP倍受追捧。對於設計團隊來說,這完全出乎了他們的預料,“現代人並不是不喜歡傳統藝術,而是沒有合適的渠道和媒介。”

附庸風雅也好,文藝情緒氾濫也好,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這些古老的技術。有在金融界工作的女性朋友,平日裡穿著高跟鞋衝鋒陷陣,到了節假日則退回到自己的木頭小屋聽著崑曲喝著茶。

所有的傳統工藝,都透露出一個“慢”字。慢下來,所有的一切都有了韻味,即便簡單,也是悠長而緩慢地充滿故事。

大概所謂的復古情緒就是在忙亂的世界中緬懷那種慢慢悠悠的生活;在計算機和網絡已經覆蓋了整個生活的時候,重新回到親力親為的年代,重新探尋那份悠遠但不陌生的智慧。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稀疏平常的地方也可見舊時的智慧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很受歡迎的樂高積木,其實多多少少也受了榫卯結構的啟迪

凹凸之大美 榫卯之雅趣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對中國式建築來說,榫卯結構隨處可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