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傢俱 建築 力學 裝飾藝術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2017-09-09

椅子是有靠背的坐具[1](寶座除外)。明式椅類傢俱按形制特點大體可分為四大類型: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其中,靠背椅包括一統碑椅、燈掛椅;扶手椅包括北官帽椅、南官帽椅、玫瑰椅、太師椅;圈椅分兩種,其一就是圈椅,其二是叫皇宮椅,是在圈椅的四條腿足的基礎上加了託尼,其形體一般要比圈椅要大。明代傢俱結構上基本沿用了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框架結構,方圓立腳如柱,橫檔棖子似樑,邊框多用曲線形卷口,達到曲線與直線的完美結合,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實現了形與美的統一。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結構是指一般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明式椅類傢俱亦是如此,包括榫卯結構、樑柱式構架結構、構件形體結構等方面。正如趙廣超等在《一章木椅》中認為,結是捆起來,構是架上去,把結構理解為動詞,才會有所發展,中國在六七千年前便出現了大家熟悉的榫(凸出來)卯(凹下去)木構技術[2]。

就目前對明式傢俱的研究而論,相應的理論資料、文獻、學術會議不計其數。例如,在傳統傢俱榫卯結構的性能與設計進化方面,薛坤等人論述了傳統傢俱榫卯連接的起源、類型、文化內涵等進行系統的歸類整理和綜合應用理論力學和木材科學的理論和方法[3];在明式傢俱用材與結構剖析方面,吳悅琦等人論述了明式傢俱在選材、用材的基礎上,結合傢俱結構,根據各零部件結合部位,設計出的各種榫卯結構[4];在基於有限元法的實木框架式傢俱結構力學研究方面,張帆等人論述了以中國傳統椅凳、桌案、櫃架類三種傢俱類型中的典型傢俱為研究對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進行傢俱力學性能的模擬分析測定[5];在中國傳統傢俱結構裝飾部件藝術研究方面,張筠梓等人論述了以各個歷史時期為背景的結構裝飾部件,對其種類、材料、工藝等方面作了介紹分析,對傢俱的造型與裝飾藝術作了比較性的論述[6]。然而,對明式椅類傢俱的結構形制進行深入的剖析與研究的文章仍相對較少。結構形制是明式傢俱構成的根本所在,在造型藝術、空間形態、形體結構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極其重要。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總之,結構形制是明式椅類傢俱的精髓所在。對於它的剖析與整理,不僅可以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明式傢俱的造物法則,而且還可以為明式傢俱理論的研究和新中式傢俱的創造提供基礎理論和方法。本文將從榫卯結構、樑柱式構架結構、構件形體結構三個方面來探討明式椅類傢俱的結構形制。

一、榫卯結構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構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用固定構件向各個方向扭動。榫卯,這種千年的木作技藝,發展至今,已多達百種,並廣泛應用在包括建築、造船、傢俱的建造之中。

(一)榫卯結構的分類

明式傢俱經典的榫卯結構一般有12種,即格角榫、方材丁字結合、棕角榫、抱肩榫、攢邊打槽裝板、圓柱丁字形結合榫、挖菸袋鍋、楔釘榫、裹腿棖、椅盤邊抹與椅子腿足結合、走馬銷。在傢俱的榫卯結構發展歷程中,演變成了常見的33種(如圖1)。榫卯結構的合理運用和製作的精密程度,不僅直接關係到傢俱結構是否嚴謹、牢固,還影響到傢俱的使用壽命和藝術性。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1 常見33種 卯結構圖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2 藤編結構與攢框裝板結構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3 攢框打槽裝板結構

(二)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1.攢框打槽裝板結構

因為受自然環境、物質條件的制約,如南方多潮溼、悶熱,北方多幹燥。因此,明式椅類傢俱的座面通常採用兩種形式製作:一種是藤編結構(如圖2左),上面是藤編、下面是棕編,透氣舒適,多用於南方的氣候特點;另一種是攢框打槽裝板結構(如圖2右)。攢框裝板結構是榫卯結構中較為獨特的一種造法(如圖3所示),其優點有四:一是背面的橫棖(穿帶)有效的分解椅面的受力,穿帶可以將兩塊薄板進行無縫拼接;二是受力科學,面心板裝納在四根邊框之中,使薄板能當厚板用,背面的穿帶有效的分解椅面的受力:三是木材因為氣候乾溼度,氣溫冷熱的變化,材性會收縮膨脹的變化,尤其是橫向的脹縮最為顯著。攢框裝板結構,面心板裝入四框預留出伸縮縫,並不完全擠壓,裝面心板的木框攢成後,面心板直接與用直材攢成的邊框連接,在邊框裡面預留出伸縮縫,面心板一面只有一個縱面使用鰾或者四周都不使用鰾,這樣使整個椅子的結構不至由於面板的脹縮而影響穩定堅實;四是木板斷面沒有紋理,裝板後使木材的斷面隱藏在裡面外露的都是色澤優美、紋理細膩的的玄切面。因此,攢邊打槽裝板結構是一種經濟美觀、科學合理的造法。邊框的正前後量直材叫做大邊,兩側邊的直材叫做抹頭,邊框的四邊的直材叫做邊抹(大邊和抹頭)。抹頭和大邊連接處採用的是揣揣榫結構,抹頭和大邊的內側壓邊線的連接處的轉折是圓弧形,所以座面板露出來的面板是方形的,四角倒圓,邊稜有倒稜。邊抹的外側和內側一樣,方形外框、四角倒圓、邊稜有倒稜。邊抹的四角側稜做冰盤沿造型中間打窪、凹進去,下邊沿器陽線、凸出來。一凹一凸、凹凸有致,似有韻律和節奏,一波三折、流暢自然。

2.挖菸袋鍋結構

在南官帽椅的結構造法中,前腿與扶手(鵝脖)和後腿與搭腦的接合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進行連接。其一是格角相交(如圖4),一個圓材出方體形的榫頭,與之對應的另一個圓材出榫眼,或者兩構件圓材各都出榫頭與榫眼,進行構件連接。從外看是45度角度,內有榫卯不外露。其二是挖菸袋鍋結構。挖菸袋鍋是北京匠師的稱法,指將搭腦及扶手末端做成彎轉的形式而向下彎扣,內鑿長方形或方形榫眼,與腿子上端的榫相交[7]。挖菸袋鍋結構的優點是將榫卯結合的斷面委婉的隱藏在裡面,在保證力學強度的同時,強化構件自身的線性感,優雅自然,樸實美觀。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4 挖菸袋鍋結構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5 楔釘 結構

3.楔釘榫結構

圈椅作為明式椅類傢俱的經典造型,其椅圈結構造法尤其重要,椅圈的弧形彎材接合是採用楔釘榫結構,椅圈分為三節連接和五節連接兩種,三節連接弧度小,五節連接相對弧度較大。椅圈弧形彎材接合的楔釘榫結構造法是,兩塊榫頭合掌式交搭,兩個榫頭端部各有榫頭,小舌入槽後便能緊貼在一起,使他們不能上下移動。另外,在中部鑿一個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的頭粗而尾細的榫釘貫穿進去,在向左右兩邊都不能拉開,從而將兩端弧形彎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在榫頭和榫眼製作的時候也分兩種情況(如圖5),端部榫頭側面外露和端部榫頭側面不外露。楔釘榫結構還通常用在明式傢俱中有這幾類,杌凳、香幾的圓形坐面邊框,圓形託泥等。

二、樑柱式構架結構

我國傳統傢俱受到大木構架建築結構的影響,由低矮的箱形壺門結構演變發展而成了樑柱式框架結構(如圖6),使傢俱受力更加合理,簡潔實用的結構形制,清秀素雅的裝飾風格。受封建社會禮法制度的影響,坐的方式由席地而坐演變成了後來的垂足而坐,坐具相對應由低矮型坐具發展到的漸高型坐具再到宋元明清的高型坐具。正如牛曉霆在其著作《明式硬木傢俱製造》中所說:我國傳統傢俱的結構形制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歷史的頂峰,並以實用美觀、榫卯精密著稱於世。其在基本沿用了唐宋木構架建築的樑柱式結構的基礎上,借鑑了傳統繪畫中線的組織規律,巧妙地運用側腿、棖子、攢邊、鑲板、替木牙子以及各種榫卯的連接,使傢俱達到所需力學強度的同時,又實現了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懷,故結構之美可以說是道與器的完美融合[8]。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6 椅子框架結構圖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7 椅子框架側角

(一)框架式結構

明式椅類傢俱整體結構採用“中剖二分”對稱佈局,一方面沿用了唐宋木構建築的樑柱式框架結構,另一方面借鑑了箱式結構,束腰部分佛座和佛塔中間的須彌座的影響。中國傳統傢俱的框架結構主要由立柱和橫木組成受力的框架,再嵌木板作圍護分隔作用。框架結構以榫接合為主要連接方式[9]。整體在方的框架中穿插構件加固連接而成,有效分解人體荷重。

(二)側角與收分的結構

側角與收分結構,是明式椅類傢俱重要的構架造法,其基本上也是沿襲了古代木構建築體系結構。側角(立柱以柱高的百分之一外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收分(從柱基往上逐漸收細),令建築結構成為一個不變的梯形,在傢俱上會更加明顯。側角是指四條椅腿往內側,與地面形成小於90度的側角,整體框架結構上小下大(如圖7)。作用有二:一是為了加固構架形體的穩定性,上小下大造法,人體荷重的重心向下,有效使人體保持平衡狀態;二是在視覺上,形體上小下大,更顯挺拔有勁,有一種向上的視覺感受,給人平衡的視覺效果。收分是指四條腿構件上小下大變化,是指自身構件的變化,在形式上也不至於呆板。

三、構件形體結構

明式椅類傢俱是框架材的結構體系,單獨的構件本身具有自身的結構特點,構架與構件之間相互穿插連接。構件結構在實現自身功能的同時,也加強了整體框架結構的堅固性,並且有一定的審美功能,體現了設計者對傳統結構體系的透徹理解與準確把握。

(一)構件相錯連接

構件相錯連接指的是在進行橫材與豎材的連接時,應儘量避免兩橫材在同一水平面上與豎材相接合。明式傢俱是以線材為具體的表現形式,在進行線材構件的組裝時,充分考慮木材的材性,避免多個榫頭和榫眼在同一部位交接,常採用榫卯構件互相避讓的方法,從而減小構件受損的情況。在提高整體結構強度的同時,視覺上橫豎杆棖在空間上錯落有致、形體美觀樸實。在椅腿和橫棖的連接中,典型的步步高杆棖結構。椅腿以下的橫棖,起到加固穩重的作用,從前面的管腳棖到後面的橫棖有兩種形式。其中一種是前面管腳棖低,兩側稍高,後面的橫棖再高,故曰“步步高”,寓意步步高昇之意,取名亦相當進取。在結構上採用構件相錯連接,避免兩兩橫棖構件在同一位置相交,造成脆弱的節點,削弱了腿足的堅實程度。另外一種形式的步步高杆棖是前面和後面的橫棖齊高,兩側稍高,也可能是前面和後面的橫棖齊高,兩側分別有兩根橫棖(如圖8)。步步高杆棖既起到了加固和裝飾的作用,同時也豐富了構架整體的空間節奏。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8 步步高杆 結構

(二)構件自身形體結構

構件自身的形體結構是指構件自身的形體與構件之間連接的結構。構件曲直線型、與方圓形體之間的相互轉換,從各個局部的方面到整體構架,具體地呈現了出來,起到了加固和裝飾美感的作用。

1.搭腦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9 搭腦

搭腦是椅背枕靠橫木,是頭部搭放在椅子上的部分。在靠背椅和扶手椅中,搭腦按樣式分一般有三種形式,分別是牛頭式搭腦、帶枕式搭腦和橫棖搭腦。其中牛頭式搭腦,顧名思義形狀像牛頭(如圖9),中軸對稱,呈兩邊曲線形稍翹,形體呈有機轉折,自然過度、優雅大方,視覺引導橢圓形體結束。兩端的最低處分別與兩後腿相連,採用圓材丁字形結合形式。按外形分一般也分為三種,圓形、扁圓、方形。在這三類基本形狀的基礎上,工匠師又設計出直線的、弓背形、曲線的或向上翻起的曲線、中間突起兩邊下滑的曲線,還有圈椅後背的椅圈,順延至前端扶手的曲線等[10]。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10 靠背與人體脊椎圖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圖11 扶手與聯邦棍

2.靠背

靠背是明式椅類傢俱上端與搭腦下端與大邊相連接的部位,是供人後背依靠的結構。靠背常見的形式有三種,分別是直靠背板、“C”型靠背板、“S”型靠背板,三種靠背各有其特點。在視覺上,直靠背板與後腿一道,豎直向上的力量感、加上紋理的引導,帶給人一種挺拔上進的視覺感受。“S”型的靠背,紋理順應形體的轉折,彎曲緩慢向上轉折變化,優美的弧度,三彎三折,符合人體脊椎形體(如圖11),流露出一種流暢自然的動感,柔順光滑,弱化了材質的堅硬。“C”型靠背,圓弧形體向上,在中間弧度達到最大,上下呈中軸對稱,玄切紋紋理向上延伸,引導視覺走向。視覺空盈,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極具震撼的柔美力量。極富曲線美的流暢、典雅。在功能上,直靠背能使人的坐姿端正,很好地體現了“正襟危坐”,符合封建社會那時的宗法禮制觀念,“坐如鐘、站如鬆、行如風”,是古人對人的行為姿態的禮制觀念的一種標準。“S”形靠背(如圖10),坐在椅子上時可以閒適地思考問題,可以靠在搭腦上假寐養神。工作斜度,專注及警覺,腰板挺直,不至於昏沉。“C”型靠背的扶手椅,適合喝茶聊天的坐具,心身都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

明式椅類傢俱結構及椅類傢俱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3.扶手與聯邦棍

扶手和聯邦棍是兩構件相連接一體的結構,扶手是手搭放在的部位,而聯邦棍是加固扶手的結構。明式椅類傢俱的扶手按結構特徵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前椅腿和扶手一木連做(如圖11);前椅腿和扶手分開做。一木連做分兩種情況:扶手與鵝脖相連的結構出頭,另一種是不出頭。這是區分南官帽椅和北官帽椅的一個依據。椅腿和扶手分開做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扶手與鵝脖連接處出頭,另一種是扶手與鵝脖連接處不出頭。二者各有其特點。扶手的形態分為三種:直線型、曲線型和曲直線型,直線型的扶手簡潔大方,挺拔剛勁,極富視覺力量感;曲線形扶手,呈有機形態,自由轉折,生動活潑,充滿動態感;曲直線型的扶手,曲直線型完美結合,形體轉折,流暢自然,似行雲流水,收放自如,張馳有度。聯邦棍,扶手椅的抹頭與大邊相連的結構部分,在功能上,支撐扶手的小件,因其形狀像鐮刀,故又名鐮刀把。聯邦棍一般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直線型圓材、上小下粗,二是“S”型圓材,上小下粗,配合椅子的形體,自由扭動,三是“C”型圓材,圓弧上內彎,有一種向內收斂的視覺效果。

作者簡介:吳川,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王世浩,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牛曉 ,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