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炮兵20分鐘猛轟,越軍一個連85人被殲滅50多人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一場特殊時期發生的特殊戰爭。解放軍參戰部隊大多已經20多年未經戰火,沒有經驗,遇到了全新的實戰考驗。根據當時的建軍思想,還停留在二戰時期的觀念,認為多用炮火、多用坦克、多用鋼鐵才能打勝仗。因此,在作戰初期我軍就大量運用了炮兵火力。

解放軍炮兵20分鐘猛轟,越軍一個連85人被殲滅50多人

如東線朔江戰場,2月17日凌晨,解放軍廣州軍區第41軍122師對當面之敵發起炮火準備。該師集中師屬以上地面炮兵2個團另1個營,計152毫米加榴炮、130毫米火箭炮、122毫米榴彈炮、85毫米加農炮108門,加上步兵團營屬火炮近200門,對越軍的前沿陣地和縱深目標進行了猛烈覆蓋。

這輪炮火急襲用時20分鐘,對於殺傷敵集團兵力的效果不錯。據122師抓到的越軍俘虜供稱:“17日你們的大炮一響,我們連85個人,當場被打死了50多人,其餘都被打散了。”突然的火力急襲打亂了越軍的部署,為我步兵發起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越軍在朔江地區經營已久,依託山林的複雜地形構築了大量地上、地下相結合的工事,如掩蔽部、坑道、暗堡、掩體等,與塹壕、交通壕縱橫相連,蜂窩式分佈,四通八達,偽裝嚴密,不易發現和摧毀。因此,我軍以集群炮火打擊敵人工事的效果就不很顯著了。步兵發起衝鋒後,遭到敵人交叉火力射擊,一度進展困難。

解放軍炮兵20分鐘猛轟,越軍一個連85人被殲滅50多人

我炮兵群根據戰鬥發展和步兵反饋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總結分析,認為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使用炮火,不一定強調火力密度,關鍵在於火力打擊效率。多數戰鬥表現為連排級兵力的山頭攻防戰,更強調炮火的伴隨支援和步炮協同,需要及時準確有效地摧毀敵火力點,最大限度減少步兵在敵人火力下的傷亡。

然而作戰初期我軍在步炮協同方面缺乏經驗,炮兵多集中使用,火力打擊效率低,浪費了不少彈藥。而且火力支援層級複雜,步兵申請火力需要層層上報,再層層下批,耗時較長。這樣並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難以做到及時有效支援一線部隊戰鬥,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作戰進展。

經過初期戰鬥,我炮兵吸取了實戰中的教訓,總結改進了戰術打法。在後面的戰鬥中,我炮兵群調整組織,除掌握部分重炮力量外,將其餘火炮以單炮或小群的形式分配給一線戰鬥部隊,減少火力申請層級,大大縮短了申請火力支援的時間。同時派出數量較多的前沿觀察小組,緊跟步兵前進,及時傳回敵人陣地目標的信息,呼喚炮兵群快速反應支援步兵戰鬥。

解放軍炮兵20分鐘猛轟,越軍一個連85人被殲滅50多人

團營屬炮兵的火炮口徑小,機動相對方便,能夠根據戰鬥需要靈活制定火力計劃,將集中和分散部署相結合,重視隨伴步兵戰鬥以發揮作用。這樣在實戰中,我團營屬炮兵越打越好,指向哪裡打到哪裡,能夠實現步兵有請求炮兵必響應,從而大量摧毀敵工事及殺傷敵人,保障了戰鬥向勝利發展。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一個極好的練兵場,我軍炮兵經過戰火考驗,如虎添翼,不斷髮展進步,為後來的軍隊建設突飛猛進奠定了基礎。

來源:喵星人講歷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