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作者丨常祿芬


關於獲嘉餄餎條的傳說,我曾看過也聽說過很多的版本,長輩們和歷代文人墨客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今天在大街上行走,看到有好多家餄餎條麵館的門面上都掛著“某記餄餎條”樣式的招牌,說明獲嘉縣的老百姓喜愛餄餎條。餄餎條不僅是獲嘉的地方美食,也是舌尖上文化的傳承,不由的想把有關餄餎條的傳說再整理解釋,以饗各位閱讀者。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相傳,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末年。在現今武陟縣城的西南方向,有一個小諸侯國曰有蘇國,有蘇國的侯王叫蘇護,他有一個女兒名妲己,聰明伶俐,能歌善舞,美貌奪人。

因有蘇國侯王遭奸臣陷害,殷紂王派兵征伐。有蘇國侯王蘇護體恤勞苦百姓,為保全子民免遭生靈塗炭,就派人送珠寶和美玉謹獻給紂王。但紂王不滿足,始終打消不了對蘇護的懷疑,紂王一直懷疑蘇護有反叛之心。迫不得已,蘇護忍痛割愛,決定把愛女蘇妲己送給紂王為妃。(有傳言:蘇妲己當時已許婚周文王長子伯夷考)。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在送妲己去朝歌路上的第一天,一行人馬行走到寧邑侯國轄區內(今獲嘉縣徐營鎮宣陽驛村一帶)時,天黑了,就決定住在這裡。

晚上,寧邑侯設宴招待(寧邑是商朝的小諸侯國,跨越現今獲嘉縣和修武縣的縣域)。飲酒吃飯正酣之時,蘇妲己忽然昏倒(傳說:蘇妲己在此時被狐狸精附身了)。眾人以為妲己醉酒昏倒,慌忙派人去做醒酒湯。人們急忙用小麥面熬製做湯。因為當時小麥剛剛引進中原,物以稀為貴,寧邑侯認為是最好吃的糧食。(這裡要說明的是:在3000多年前,中國還沒有小麥,小麥原產地是西亞,商朝未年,小麥剛引進中原,人們還不會做著吃,只好用石磨盤碾、用石棒槌。古代加工食材的工具落後,人們只會把粟米和肉、菜蒸煮著吃。)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人們把攪拌好了的面的濃汁倒入蒸煮器皿甗(yan)中蒸煮。古代甗是將甑zeng(類似現在的篦子)套入鬲(li)之口而形成的一套複合炊具,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是甑,甑的底部有很多小圓孔,用來傳導蒸氣和熱量,下部是鬲,鬲中有水或湯放在火上加熱。面汁順著甑的小孔流入下面煮著肉湯的鬲中(和現在蒸饅頭的鍋相似)。

過了一小會兒,人們端掉甑,看到在鬲中的肉湯內翻滾宛如游龍的麵條很是驚奇。這時,忽聽有人催問:醒酒湯做好了沒有?做飯的人趕忙將麵條和肉湯混在一起舀進食器中,端到妲己面前,香氣四溢。人們不禁問:這是什麼湯呀?此時恰好蘇妲己甦醒過來,侍奉者大聲叫道:活啦、活啦。

後來,人們人為地把這種麵條湯叫做“活啦湯”。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到了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在亢村黃河大堤上開了一家酒店,並對原來的“活啦湯”從製作工藝到用料配比加上鹼面等等,很多方面都進行了細緻的改進,使“活啦湯”更加美味可口,麵條更有嚼頭,回味無窮。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劉伶一直認為“活啦"這名字不雅。一日,他面對黃河(當時叫大河),浮想聯翩。想到了河水、洛水,河洛文明歷史淵源。麵條又象奔騰不息的黃河,九曲十八彎,隨取其音加食字傍,成為“餄餎″條。就這樣‘餄餎條’的名字誕生了,一傳十,十傳百,在獲嘉縣域境內流傳開來,成為當今的獲嘉餄餎條。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近代,生產工藝也在逐漸進步,從古代的陶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又到手工木製再到手工鐵製,發展為今天的電動機制。

小小餄餎條的傳說是歷史的印證,也彰顯著科學的進步和科技的發達,更是人們對美食追求的嚮往和要求的結晶。

各位讀者,當你吃著獲嘉餄餎條的時候,是否想起了三千年前的故事。

新鄉故事:獲嘉餄餎條的傳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