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對中國加徵關稅預期等影響,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雙雙突破了7元。“破7”自2015年匯改以來首次出現,立即引發大眾關注。

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此,人民銀行發佈聲明稱,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這一標籤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將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二戰後,全球化曾高歌猛進,70年來促進了巨大的財富增長。人們一度堅信:世界是平的!然而近幾年,全球化頻頻遭遇挫折,未來更是危機重重。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交織,一些國家開始祭起“本國優先”的大旗,甚至採取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的政策,導致全球經濟發展陷於低迷、停滯甚至倒退的境地。

在當下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都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形勢下,如何正確理解今天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

如何防範和應對國際上政治、經濟、金融領域突如其來的“灰犀牛”式風險?

當美國將法律作為經濟戰的新武器,在全球揮舞著制裁的大棒,用“長臂管轄”摧毀他國企業、提升本國企業競爭力,如何識破美國陷阱的隱祕真相?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如何應對美國減稅?

如何加大逆週期調節,有效擴大內需,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企業又該如何規避風險,蹚過逆全球化的暗流,突破增長危機?

武漢大學董輔礽講座教授、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認為,對於中美經貿摩擦的長期性、複雜性和嚴峻性,必須有充分的心理和措施準備。中方應盡最大的努力管控分歧,爭取兩國經貿關係相向而行。並向讀者推薦以下書單:

《隱祕戰爭

法律已成為美國發動經濟戰的一個隱祕武器。數十年來,歐洲企業不斷遭遇美國司法部和相關金融監管機構的重拳打擊。被控貪腐或違犯禁運條例,與古巴、利比亞、朝鮮、伊朗等國進行貿易的企業被罰以數額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罰金。只要在國際貿易中使用通用貨幣美元,企業就可能被迫面對美國司法的制裁。西門子、荷蘭銀行、德希尼布、法國巴黎銀行、阿爾斯通、法國興業銀行等企業是被美國罰款最多的10個企業。

2001年9月11日標誌著這場經濟戰的開端:“9.11”之後美國當局投票通過了一系列標榜可應用於全世界的法律,並升級了一些舊的反恐、打擊犯罪、反商業腐敗的法律。我們把這一系列法律稱為域外管轄法,或者通俗地稱為長臂管轄法令。本書用三個部分剖析了美國長臂管轄的幾個重要法令,它們產生的背景和效力;美國曾經最親密的盟友——歐盟的跨國企業是如何受到侵害的;最後重點寫了美國的企業在最嚴法令制約下,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保持持續領先地位的。

《美國陷阱

2013年4月14日,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法國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全球負責人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剛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

這場抓捕不僅僅是針對他個人的行為,而是美國政府針對法國阿爾斯通的系列行動之一。之後,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最終被行業內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阿爾斯通這家曾經橫跨全球電力能源與軌道交通行業的商業巨頭,因此被美國人“肢解”。而皮耶魯齊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監獄,恢復自由。

在《美國陷阱》一書中,皮耶魯齊以身陷囹圄的親身經歷披露了阿爾斯通被美國企業“強制”收購,以及美國利用《反海外腐敗法》打擊美國企業競爭對手的內幕。

這是一場隱祕的經濟戰爭。

《匯率的本質》

《匯率的本質》是作者根據二十多年外匯政策研究經歷,對後危機時代人民幣匯率改革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深刻思考。本書分享了研究、預測人民幣匯率走勢和資本流動政策響應的分析框架;討論了“8.11”匯改的來龍去脈和前兩次“穩匯率”實踐可資借鑑的經驗;展望了新形勢下人民幣匯率政策操作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前景;首次解密瞭如何預判2011年底至2012年中跨境資本流動震盪的故事“開頭”和“結尾”,預見當前跨境資本流動的逆轉,尤其是“8.11”匯改前夕進行了最後一次精準的預警。

《匯率的博弈》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經濟總量增長很快,人民幣匯率的溢出效應有所增強,但金融市場還不夠發達,體制機制仍需完善。在發展加轉型的體制機制下選擇適當的匯率制度安排和匯率政策操作,對於中國尤其重要。2015年“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改革步入深水區。我們將如何完成匯改未竟的任務?

本書基於中國正處於大國崛起這一宏觀背景的分析,從大國匯率選擇的理論與國際經驗出發,對人民幣匯率安排進行歷史回顧與總結,在此基礎上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現狀與改革方案進行比較,最後提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本書重點突出了大國經濟角度的匯率選擇,強調匯率選擇沒有最優解,而只有目標確定後手段、工具與目標的匹配。本書同時強調,匯率改革的核心更在匯率之外,要加強配套措施、協調推進。

《看世界》

出版傅瑩此文集的初衷在於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瞭解。這是作者公開出版的第二部文集,內容主要是關於如何看世界,旨在迴應當時國際上所關心的一些問題。文集分成世界秩序、全球格局與中國角色、中美關係、中俄關系、東亞問題、南海局勢等九個篇章,其中部分內容系在國內首次公開發表。在國際形勢發生複雜深刻變化之際,希望此書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和把握中國對外政策與國際關係的態勢和趨勢。

《五角大樓之腦》

本書是中國經濟50人論壇系列叢書,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又逢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經濟如何在風險與挑戰中保持定力,穩中有變,韌性向前。本書收錄了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8年全年的經濟政策講壇內容,作者團隊為中國經濟政策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圍繞著中國經濟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如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國際貿易環境與海外投資、防範金融風險、精準扶貧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探索與思考,觀點犀利、深度,這本書是全面客觀認識中國經濟的一本參考性文獻。

《世界不是平的

《世界不是平的》作者尖銳地指出:一直以來,雖然為全球化搖旗吶喊的人很多,但是技術進步並不能決定全球化,因此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也不可能是平的。作者認為,全球化並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全球化也並不是一條單行線,如果無法適應新的全球經濟、金融與政治現實,全球化的前景就會混沌不清。只有經濟、市場和資本的全球化,遠遠不夠;“二戰”後建立的全球化制度體系已無法應對新環境;繼續推動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的新思維。

本書綜合經濟學、政治學、哲學與當前國際熱點問題,以歷史和地理為時空座標,深刻而生動地勾勒出一幅鮮活的全球化變局的宏大圖景。具體從四個部分展開論述。第一部分為“戰後的成功與21世紀的失敗”,探討了為什麼全球化在戰後多年都促進了財富增長,但是在21世紀初卻由福祉變成了禍根。第二部分是“民族國家VS.全球化”,考察了全球化和民族國家之間不可避免的緊張關係:經濟可以是全球的,但政治卻是自己的,本國的政治勢必會影響全球的經濟。第三部分是“21世紀的挑戰”,利用過去的稜鏡來凝視未來,聚焦探討21世紀的全球化面臨的三大關鍵問題:移民、技術和貨幣。第四部分論述了“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案、義務與道德”,作者認為許多與全球化有關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是技術官僚主義的表現,並試圖提出未來推動全球化所需的全球治理新思維。

全球化走到現在,由於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一些國家開始祭起“本國優先”的大旗,不去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移民、技術、財政赤字等問題,而是把此問題歸結於全球化,甚至採取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的政策,導致全球經濟發展陷於低迷、停滯甚至倒退的境地。本書對於深刻認識全球化、維護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增長危機》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逆風加劇,不確定性風險加大。鑑於此,本書對西方政治和經濟的一些弊病提出了批評,對於經濟如何恢復並實現可持續增長提出了建議。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全球經濟面臨的逆風加劇”這一問題。首先強調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其次從國別角度簡要回顧一些國家增長的成敗歷史,最後以史為鑑來深入闡釋目前挫傷全球經濟的七種颶風級力量。第二部分主要探討“增長的逆風背後的主要問題:保護主義、決策短視、逆全球化”。即一些發達國家是如何誤入保護主義歧途的,短視的決策者構建的逆全球化的世界是何等危險,並對西方民主的前景提出了質疑。

《大國稅改》

全球化時代“世界是平的”,同一個“地球村”裡的各國經濟關聯度不斷提高,某項重要經濟政策調節往往會“牽一而發動全身”,又演變為“舉一策而動全球”,更何況美國作為頭號強國,做出特朗普總統啟動的大力度減稅,全球生產要素向美國的流動豈不會更如進入“一馬平川”之境?“製造業重回美國”——當然是與新技術革命、人工智能前沿創新等相結合的“螺旋式上升”的“重回”,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減稅這一招其“外溢性”將舉世矚目,全球經濟中的競爭格局將會發生什麼樣的重大演變?作為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之一的中國,將受到多大的衝擊?

這本書對“頭號強國”美國現代化崛起稱雄過程中的百多年稅制改革歷程作出回顧,繼而分析美國減稅的影響,預測、展望其前景,再擴展至不同國家稅收特點的比較,勾畫財政所客觀受到的“三元悖論”制約,最後展開討論中國如何應對美國減稅的基本要領和深化中國稅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漸行漸近的金融週期

過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對私人財富隱性擔保、宏觀政策過度依賴信貸的大環境下,全球範圍內金融的順週期性成為驅動經濟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甚至帶來了金融危機。有別於實體與金融相割裂的傳統視角,本書在金融週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產相互促進的機制,聯繫金融和實體、總量和結構,提供一個從金融看宏觀經濟的全景式分析。

中國在經歷第一個金融週期,上半場的繁榮已經持續了10年,房地產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曲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汙染,不可持續。央行加息(緊貨幣)、監管加強(緊信用)、結構改革包括稅制調整,獨立或合力作用,將觸發金融週期拐點。下半場調整意味著房地產去泡沫、非政府部門去槓桿,經濟增長在一段時間面臨下行壓力,但結構改善。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槓桿、家庭加槓桿扶持企業降槓桿、只減債務不減資產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是不現實的。

進入金融週期下半場後,理想的宏觀政策是“緊信用、鬆貨幣、寬財政”,但這是技術層面的調整,不改變金融的基本結構。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深層次的變革:一是央行(財政)擴表增加貨幣投放,降低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支持財政大幅減稅;二是迴歸某種形式的分業經營,存款歸存款、投資歸投資,區隔金融的公用事業和風險部分。

《明斯基時刻》

可能,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家能像海曼·明斯基那樣因全球金融危機而大放異彩。儘管少數經濟學家在2000年提出要警惕風險,但明斯基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提出了前瞻性的預測與提示,創立了著名的金融不穩定假說。然而時至今日,明斯基依舊被排除在主流經濟學派以外。很少有人能深刻了解其著作,更少有人能充分理解其理論的重要性。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首次為廣大讀者生動再現了這位特立獨行的經濟學家的真知灼見。本書作者L.蘭德爾·雷向我們展示,理解明斯基的理論不僅能幫助我們預見下一次危機的來臨,而且我們也許能提前採取措施以預防危機發生。

正如雷所闡述的,明斯基最重要的觀點是“穩定中蘊含著不穩定”。當似乎實現了強勁、穩定的經濟增長時,我們就已經為經濟崩潰埋下隱患。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主流經濟學家力圖證明經濟較之前更加穩定,但他們的預測徹底錯誤,因為他們完全漠視了明斯基在此領域的洞察力。在這本書中,作者還介紹了明斯基對於貨幣與銀行、貧窮與失業、資本主義的進化發展歷程,以及對金融體系改革、促進經濟穩定的政策建議。

《崩潰與救援》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股市的每次崩盤既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也有相似的趨勢表現。隨著交易速度不斷,複雜性層層,新一輪危機正在醞釀……

本書對美國股市百年曆史中的重大事件、關鍵人物和決定性瞬間進行了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將帶領讀者撥開歷史的迷霧,踏上一場跨越百年的冒險,揭示五次崩盤如何影響和定義今天的美國,當今世界格局,併為預防和挽救下一次金融危機提供重要參考。

大崩潰背後的故事充滿了人性的弱點、戲劇性的崩潰和英勇的救援。回望歷史、反思當下,在冷酷的市場面前,這些故事也給現在的投資者、金融機構和政府決策部門帶來了更的啟示:重大的崩盤事件如何影響和改變歷史進程?如何大限度地降低或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者如何及時識別風險的徵兆,保護自己的財富?

《中國經濟的定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