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南漢仙岩仙氣十足

,據周氏老人介紹,古堡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明代軍事堡城,它是明清時期承接和貫通粵東潮汕沿河與贛江上游地域現今的一條經濟動脈,是贛南閩粵客家邊際山區的一座重要關隘口,現在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角水古城堡隱居著周氏一族,他們在此繁衍後代,成為這一區域望族。 據周氏老人介紹,羊角水周氏始祖,諱徽,名子祥,號萬一郎,系祿生(諱回寶)公之子,生於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廬陵烏東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書樓下之櫟坑,元末至正年間,因世道維艱故土難居,離鄉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舉家遷徒會昌縣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選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安居樂業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謂族門有福,人丁興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南漢仙岩仙氣十足

,據周氏老人介紹,古堡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明代軍事堡城,它是明清時期承接和貫通粵東潮汕沿河與贛江上游地域現今的一條經濟動脈,是贛南閩粵客家邊際山區的一座重要關隘口,現在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角水古城堡隱居著周氏一族,他們在此繁衍後代,成為這一區域望族。 據周氏老人介紹,羊角水周氏始祖,諱徽,名子祥,號萬一郎,系祿生(諱回寶)公之子,生於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廬陵烏東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書樓下之櫟坑,元末至正年間,因世道維艱故土難居,離鄉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舉家遷徒會昌縣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選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安居樂業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謂族門有福,人丁興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南漢仙岩仙氣十足

,據周氏老人介紹,古堡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明代軍事堡城,它是明清時期承接和貫通粵東潮汕沿河與贛江上游地域現今的一條經濟動脈,是贛南閩粵客家邊際山區的一座重要關隘口,現在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角水古城堡隱居著周氏一族,他們在此繁衍後代,成為這一區域望族。 據周氏老人介紹,羊角水周氏始祖,諱徽,名子祥,號萬一郎,系祿生(諱回寶)公之子,生於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廬陵烏東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書樓下之櫟坑,元末至正年間,因世道維艱故土難居,離鄉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舉家遷徒會昌縣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選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安居樂業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謂族門有福,人丁興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處於山環水抱之處

周氏宗祠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和興旺標誌。據瞭解,周氏宗祠是周氏元四公孫珍二公子,四世太祖君寶公為首建造,君寶公號帝璽,官村南湘一甲里長,掌錢糧二十四石,周氏宗祠始建於明朝英宗正統歲在寅戍,即公元1442年,宗祠堂名為:“成德堂”、君寶公以“成德”名堂以尊重成德公之盛德,以教後人,服膺效法也。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南漢仙岩仙氣十足

,據周氏老人介紹,古堡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明代軍事堡城,它是明清時期承接和貫通粵東潮汕沿河與贛江上游地域現今的一條經濟動脈,是贛南閩粵客家邊際山區的一座重要關隘口,現在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角水古城堡隱居著周氏一族,他們在此繁衍後代,成為這一區域望族。 據周氏老人介紹,羊角水周氏始祖,諱徽,名子祥,號萬一郎,系祿生(諱回寶)公之子,生於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廬陵烏東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書樓下之櫟坑,元末至正年間,因世道維艱故土難居,離鄉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舉家遷徒會昌縣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選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安居樂業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謂族門有福,人丁興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處於山環水抱之處

周氏宗祠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和興旺標誌。據瞭解,周氏宗祠是周氏元四公孫珍二公子,四世太祖君寶公為首建造,君寶公號帝璽,官村南湘一甲里長,掌錢糧二十四石,周氏宗祠始建於明朝英宗正統歲在寅戍,即公元1442年,宗祠堂名為:“成德堂”、君寶公以“成德”名堂以尊重成德公之盛德,以教後人,服膺效法也。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古堡見證著南遷客家人安居重視防禦歷史

為宗祠修建的更巍峨,以大封君鳳吉、美斯、樹幟、孫錦、蘭質、秀眉、大文元泮草,大學生鴻裁榮拔大業儒仕仁等為總理,在清朝、聖宗、康熙,歲在壬寅,即公元1662年,復修一次,使宗祠尤其雄偉壯麗,巍巍可觀,嗣後以大縉紳風慶,大職員茂松,福兆大德旺慶祥,大學生明秀、運維、鬆兆、聚倫、經文,文福等為總理,於清朝穆宗同治,歲在癸酉即公元1873年重修第二次宗祠,成為會昌縣赫赫有名的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素樸不張揚,磚木結構,上下廳佈局,佔地面積500餘平方米。外部是高大的風火牆,大門外簷樑正中豎立雙柱斗栱;內部裝修有藻井、軒棚、倒板及鏤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近年來經過修復,整座建築顯得更加氣派莊重。

經測,周氏宗祠坐度分金為子兼壬界縫,水口東南,西南來水。西門坐北朝南(庚子與戊子縫線),東門亥山巳向(己亥與丁亥縫線)。後牆壬山丙向兼壬子(甲子金龍挨右縫線)。東側門庚山甲向(癸酉金挨右縫線)。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南漢仙岩仙氣十足

,據周氏老人介紹,古堡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明代軍事堡城,它是明清時期承接和貫通粵東潮汕沿河與贛江上游地域現今的一條經濟動脈,是贛南閩粵客家邊際山區的一座重要關隘口,現在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角水古城堡隱居著周氏一族,他們在此繁衍後代,成為這一區域望族。 據周氏老人介紹,羊角水周氏始祖,諱徽,名子祥,號萬一郎,系祿生(諱回寶)公之子,生於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廬陵烏東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書樓下之櫟坑,元末至正年間,因世道維艱故土難居,離鄉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舉家遷徒會昌縣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選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安居樂業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謂族門有福,人丁興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處於山環水抱之處

周氏宗祠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和興旺標誌。據瞭解,周氏宗祠是周氏元四公孫珍二公子,四世太祖君寶公為首建造,君寶公號帝璽,官村南湘一甲里長,掌錢糧二十四石,周氏宗祠始建於明朝英宗正統歲在寅戍,即公元1442年,宗祠堂名為:“成德堂”、君寶公以“成德”名堂以尊重成德公之盛德,以教後人,服膺效法也。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古堡見證著南遷客家人安居重視防禦歷史

為宗祠修建的更巍峨,以大封君鳳吉、美斯、樹幟、孫錦、蘭質、秀眉、大文元泮草,大學生鴻裁榮拔大業儒仕仁等為總理,在清朝、聖宗、康熙,歲在壬寅,即公元1662年,復修一次,使宗祠尤其雄偉壯麗,巍巍可觀,嗣後以大縉紳風慶,大職員茂松,福兆大德旺慶祥,大學生明秀、運維、鬆兆、聚倫、經文,文福等為總理,於清朝穆宗同治,歲在癸酉即公元1873年重修第二次宗祠,成為會昌縣赫赫有名的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素樸不張揚,磚木結構,上下廳佈局,佔地面積500餘平方米。外部是高大的風火牆,大門外簷樑正中豎立雙柱斗栱;內部裝修有藻井、軒棚、倒板及鏤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近年來經過修復,整座建築顯得更加氣派莊重。

經測,周氏宗祠坐度分金為子兼壬界縫,水口東南,西南來水。西門坐北朝南(庚子與戊子縫線),東門亥山巳向(己亥與丁亥縫線)。後牆壬山丙向兼壬子(甲子金龍挨右縫線)。東側門庚山甲向(癸酉金挨右縫線)。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祥裕與曾海亮合著的楊公古法叢書,理論聯繫實際

"

客家人擇居之處首重防禦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海亮

客家人南遷贛南山鄉,往往遷居在荒無人煙的山旮旯裡,但是有著天然的防禦條件和風水藏風聚氣格局。炎夏,我們一行人風水考察來到江西贛南地區的會昌縣羊角水古堡。古堡,靜立在漢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隻羊角,從東南西三面繞堡而過……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是南遷客家宗祠的縮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說起羊角水古堡,當地地方誌都有確切記載。據《會昌縣誌》稱:“羊角堡雖一隅之地,當三省咽喉之區。”《贛州府志》說:“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衝,成為明清時期江西東南隅通往閩粵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南漢仙岩仙氣十足

,據周氏老人介紹,古堡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明代軍事堡城,它是明清時期承接和貫通粵東潮汕沿河與贛江上游地域現今的一條經濟動脈,是贛南閩粵客家邊際山區的一座重要關隘口,現在被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角水古城堡隱居著周氏一族,他們在此繁衍後代,成為這一區域望族。 據周氏老人介紹,羊角水周氏始祖,諱徽,名子祥,號萬一郎,系祿生(諱回寶)公之子,生於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廬陵烏東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書樓下之櫟坑,元末至正年間,因世道維艱故土難居,離鄉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舉家遷徒會昌縣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選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安居樂業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謂族門有福,人丁興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周氏宗祠處於山環水抱之處

周氏宗祠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和興旺標誌。據瞭解,周氏宗祠是周氏元四公孫珍二公子,四世太祖君寶公為首建造,君寶公號帝璽,官村南湘一甲里長,掌錢糧二十四石,周氏宗祠始建於明朝英宗正統歲在寅戍,即公元1442年,宗祠堂名為:“成德堂”、君寶公以“成德”名堂以尊重成德公之盛德,以教後人,服膺效法也。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古堡見證著南遷客家人安居重視防禦歷史

為宗祠修建的更巍峨,以大封君鳳吉、美斯、樹幟、孫錦、蘭質、秀眉、大文元泮草,大學生鴻裁榮拔大業儒仕仁等為總理,在清朝、聖宗、康熙,歲在壬寅,即公元1662年,復修一次,使宗祠尤其雄偉壯麗,巍巍可觀,嗣後以大縉紳風慶,大職員茂松,福兆大德旺慶祥,大學生明秀、運維、鬆兆、聚倫、經文,文福等為總理,於清朝穆宗同治,歲在癸酉即公元1873年重修第二次宗祠,成為會昌縣赫赫有名的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素樸不張揚,磚木結構,上下廳佈局,佔地面積500餘平方米。外部是高大的風火牆,大門外簷樑正中豎立雙柱斗栱;內部裝修有藻井、軒棚、倒板及鏤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近年來經過修復,整座建築顯得更加氣派莊重。

經測,周氏宗祠坐度分金為子兼壬界縫,水口東南,西南來水。西門坐北朝南(庚子與戊子縫線),東門亥山巳向(己亥與丁亥縫線)。後牆壬山丙向兼壬子(甲子金龍挨右縫線)。東側門庚山甲向(癸酉金挨右縫線)。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祥裕與曾海亮合著的楊公古法叢書,理論聯繫實際

會昌羊角水古堡隱居著周氏宗族,他們象小草一樣蓬勃生長

曾祥裕將於國慶在贛州舉辦楊公古法傳承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