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南迎裡府客,北接外藩財。”這是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駝莊中常掛的一副對聯,這幅對聯對塞北古城呼和浩特當年駱駝交易繁榮景象進行了生動的概括。故而呼和浩特又被譽為“萬駝之城”。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清朝時期的歸化城地處大草原和中原地區、北京和中亞地區之間。早在清朝順治年間,歸化城就已成了蒙古、新疆盛產的皮毛、牲畜和內地絲綢、茶葉等各種產品交易的重要商埠之一。不僅是華北和蒙古的商貿中心,又是新疆商人進行交易的重要地點。尤其在駱駝交易方面,除了擁有百家駝莊和吞吐量巨大的駝橋外,還有各家駝莊自發組織起的四大駝社。無論是駝莊、駝橋,還是駝社都為當時的駱駝交易做出了巨大貢獻,使得歸化城的駱駝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運送貨物的駝隊中,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駝莊林立 賤買貴賣

歸化城的駝莊都開設在舊城的慶凱橋周圍,最老的駝莊有東寺街的天盛昌,太平街的雙合功、稅廳巷的萬盛義。清朝乾隆年間還開設了盛義和、德和堂、世德堂等60多家駝莊,道光年間在大平街北端開設了聚和昌、仁義堂、正永堂等40多家駝莊。駝莊林立,但想要做大做強,必須要趕上行市,賤買貴賣。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這些駝莊裡有的是合股經營的字號,有的是獨資經營的是堂名,還有小打小鬧的單幫。歸化城裡駱駝交易的字號、堂名或單幫都向清朝的歸化“二府衙門”和民國以後的“歸綏縣公署”領有營業執照。執照分三等,頭等執照每年繳款60元,二等執照每年繳款30元,三等執照每年繳款15元。三等執照為單幫,則由幾個人組成一個堂名,按每個人的每年進項攤錢。這種單幫往往父輩交往多年,誠實守信,由其中一個人頂名領取執照。出錢多少並不在意,主要以此抵制外人蔘加駱駝交易,不是行內出身的,絕不允許插進這個隊伍裡來與其爭飯吃。

每年端午節一過,駱駝主人們開始從歸化城啟程,有的去往蒙古,有的去往新疆,還有的去往陰山南北的草原上。他們用駱駝將日用百貨馱到牧區,把牧區牲畜、皮毛、藥材換上,於農歷十月、十一月間趕到歸化城,人回了商號或家裡,馬進馬店,羊入羊店,駱駝則牽入駝莊,由駝莊代為推銷。

這時數以萬計的駱駝就成了歸化城的主角。好的駱駝由駝莊直接收購,剩餘的駱駝飽餐戰飯後拉上駝橋進行交易。交易失敗的駱駝交給歸化城南板定營子、章蓋營子等村的牧民去放牧,等駱駝出售以後,結算工錢和草料錢。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駝莊銷售駱駝主要靠自己招攬客人,買主和賣主都是駝莊的“上帝”,駝莊可以向買賣雙方收取佣金,謂之“雙傭”。如買客由其他中介人介紹而來,駝莊只收賣主一方的佣金,買主的佣金由中介人收取,這叫“單傭”。雙傭收8%,單傭收4%。駝莊都靠佣金維持開支,如果按每頭駱駝50兩銀子計算,雙傭可收入4兩,單傭收入2兩,頭數越多收入越大。但是駝莊致富主要還是依靠自己收買駱駝。賤買貴賣,趕上行市,每頭駱駝10兩、20兩地賺錢。

歸化城的駝莊以雙合功的資本最為雄厚,最初由本地財主薛家墊6500兩銀子起步,後來積累到40000兩銀子。盛義和與世德堂雖然資本不如雙合功,但因經理段繼堂和劉貴信用好,有幾家錢莊給他們做經濟後盾,也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一座駝橋 四路客商

歸化城的駝橋最早在慶凱橋一帶,後來移到都統衙門的照壁底,地名就叫成“駝崗子”。駝橋的交易時間和其它牲畜交易一樣是每天上午8點開始,到中午12點收市。因為下午放牧,所以只做半天交易。交易的時候,由放牧人早晨把駝從城南牽到橋上,等待客商上橋相看。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駝橋上的客商分東路、西路、南路和本地四路。東客來自北京,他們除收購到門頭溝馱煤的駱駝外,還買供宰殺的菜駝。西客是新疆奇台和巴里坤的駝戶,他們承攬運輸到歸化城需要補充新駝,還把母駝帶回孳生。南路客人來自山西,買回駱駝自搞運輸或轉賣給其他駝戶。本地駝戶則主要購買壯駝,用來到蒙古、新疆或草原上做生意。四路客商以南路的居多,因太行山和呂梁地區山路運輸不便,只能以駱駝運輸為主。新疆巴里坤的客商在駝橋上交易的有20家左右,以劉華最為出名,他一次曾購過300頭駱駝。至於本地,除跑疆和蒙古做生意的以外,還有短途運輸的農民,用其馱糧、運煤,作為農閒時的一項副業。病駝和廢駝則由屠戶買回處置。

駝橋上駱駝交易,主要依靠熟悉駱駝產地和年齡的中介人促成。因為買主和賣主都對駱駝不太熟悉,所以中介人尤為重要。常做駱駝生意的客商都有固定的中介人,他們誠實守信,從不欺騙客戶。駱駝以蒙古突舍公、墨勒更王、杭蓋、喇嘛哥哥四處的最好。內蒙古四子王旗、達爾罕等旗的駱駝,在戈壁中行走最易磨蹄,而且長途跋涉又易累,故而價格不及蒙古駝。

歸化城駝橋上的行市,在清末民初時非常穩定。最好的駱駝,每頭上過80兩銀子,普通都是50兩銀子左右,春天使累的乏駝和殘缺不全的病駝10至20兩銀子不等。

蒙古獨立後,蒙古駝的來源斷絕,所以從1930年開始,駝價一天比一天高,每頭由二三百元漲到解放以前的七八百元,駱駝在駝橋上成交以後,由駝莊就近向歸化關(民國以後改稱塞北關)繳稅,徵收3%的交易稅和3%的附加稅,由買方負擔。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在駝橋上的交易數額,民國以後逐年減少,清朝時期,每年至少有20000多頭流水,到解放以前,每年只過千餘頭。據《綏遠概況》所載塞北關統計:1929年7月至1930年7月為25477頭,1930年7月至1931年7月為13371頭,1931年7月至1932年7月為3841頭,1932年7月至1933年7月為8413頭.

交易中,中介人不僅在駝橋替客商挑選駱駝收取佣金,他們有了資本後還從本地或包頭買上駱駝到太原和北京販賣,這就是駝橋上成長起來的駝販子,於門、文門、趙門三家便是如此。他們從包頭買上駱駝到太原或北京賣完,回來後給駝莊付款。駝販子把駱駝由歸化和包頭販上,僱傭駝戶攬貨運到北京和太原卸下貨後才到當地的橋上出售。清末民初到北京駝隊主要是給洋行送貨,馱運皮毛,在北京的通州交了關稅,即進城賣掉。

四大駝社 支應差徭

歸化城最初有四個駝社組織。在馬福祥出任綏遠省都統時,為支應差事,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社,叫“歸綏駝遠公會”。原來的四個駝社是福慶駝社,由中介人和駝莊組成;新疆社代表走西路駝戶的組織;集錦社代表去蒙古的商社兼駝社的組織;俱進社雖為政治社團,但代表著回民駝戶的利益,故也為駝社。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福慶駝社設於北茶坊羊王廟,供四馬明駝王,每年在駝崗子搭臺,把駝王從羊王廟請來唱兩臺戲酬神,正月初八的戲由駝莊和中介人出錢,駝莊每家抽十吊八吊不等,中介人每人一吊兩吊不等。八月十五駝橋開市以後還要唱一臺,按存場駱駝數攤錢,每一駝出三錢銀子。民國四年以後停止唱戲,但每年正月初八仍到羊王廟給四馬明駝王領牲擺供。從這以後,福慶駝社專門用一個年老的夥計,每天登記各家駝莊交易的頭數,每駝徵收一錢銀子,向駝主收齊後,交給值年會首的駝莊保管,做為香資及支應差事之用。

當時的四家駝社,在京綏鐵路通車以前,共有70000多頭駱駝,到1933年,據官方調查,尚有42800頭,登記在四家駝社戶頭上的有8000多頭。集錦、新疆和俱進社擁有的駝數差不多,福慶駝社只掌握存場駱駝和小戶的散駝。在駝社中,過去只是借唱戲聯絡同行的感情,對外聯絡交涉的事很少。民國以後,才和其它社團一樣,成為支應差徭的機關,支差應事的花銷集錦、新疆、俱進三社各頂三股,福慶社只頂一股。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應差事宜最初是由歸綏縣公署召集四家駝社會首到一起研究,後在集錦社的會員單位又和永櫃上保管賬目及其它東西,再以後此處成了四家駝社聯合辦公的地方。這個時期,遇到軍隊徵用駱駝,四家駝社以高價僱用,遭受損失按值賠償,開支款項由四家駝社分攤。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四家駝社組成一個“歸綏駝運公會”,在南順城街萬聚茂舊址辦公,由各駝社產生正、副委員各一人,負責支應軍駝。第二年,西北軍閥馬鴻逵參戰,要向駝運公會徵用2000頭駱駝,除負擔運輸外,還驅趕駱駝去踩地雷。駝運公會當時既來不及徵購,僱傭也賠償不起損失,便指給地點讓軍隊自己去抓。結果誰家的駱駝被抓誰家遭殃。

萬駝之城呼和浩特 不僅見證交易的盛景 也成為清朝駱駝交易的中心

​1937年,傅作義的軍隊往山西和河套地區撤退時,把當時城裡的駱駝悉數編入其後勤運輸隊。就這樣歸綏的駝莊、駝戶破產了,駝橋隨之衰落,駝社也自然解體了。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鐵路、公路逐步擴展,笨重的駱駝運輸便逐漸被火車、汽車所代替了。

參考《呼和浩特文史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