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珊迪

編輯 | Amy Wang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昨日落幕,超英漫改電影《小丑》捧獲金獅獎成最大驚喜,中國香港楊凡的《繼園臺七號》獲最佳編劇獎成華語片唯一獎項。備受期待的《蘭心大劇院》顆粒無收。

當我們還在兢兢業業拍藝術片的時候,大獎落在了“好萊塢最大膽的作品之一”——《小丑》,反觀華語影片,2007年以後就再也無緣金獅獎,甚至在其他獎項中也不斷式微,為什麼中國電影難再登頂,或許在此次威尼斯電影節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突破邊界的威尼斯電影節

可以說,今年威尼斯電影節最大的爭議來自於一部不同尋常的黑色電影——《小丑》,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想,這是影史上首次將最高獎項頒給超英漫改電影。同時這部電影在社交平臺上掀起極大的輿論風暴,口碑大爆,IMDB更是直逼滿分,討論的點不僅僅是它的藝術與哲學,還有它是否真的在傳遞一種賦權信息。

《小丑》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不光是關於美國,也是關於全世界。(引用)

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致命又迷人”的《小丑》獲獎,證明了漫改電影也同樣具備的藝術性、社會現實意義、以及對現實社會覺得深刻思考,當然,這不僅僅是DC電影進步,更是威尼斯電影節、甚至是世界性電影節的進步,對藝術片評選邊界的重新界定。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且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準很純粹:藝術性,也同樣看重影片的思想性。

再看《小丑》,資深粉絲總結到“是71年來的不斷嘗試和改進,它從最初的由漫畫來,再到80年代末的“漫畫脫離”運動,再到今天的與現實完全重合,這一個由歲月所不斷豐富組構的過程,無疑是壯美且炫目的。”

"

作者 | 珊迪

編輯 | Amy Wang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昨日落幕,超英漫改電影《小丑》捧獲金獅獎成最大驚喜,中國香港楊凡的《繼園臺七號》獲最佳編劇獎成華語片唯一獎項。備受期待的《蘭心大劇院》顆粒無收。

當我們還在兢兢業業拍藝術片的時候,大獎落在了“好萊塢最大膽的作品之一”——《小丑》,反觀華語影片,2007年以後就再也無緣金獅獎,甚至在其他獎項中也不斷式微,為什麼中國電影難再登頂,或許在此次威尼斯電影節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突破邊界的威尼斯電影節

可以說,今年威尼斯電影節最大的爭議來自於一部不同尋常的黑色電影——《小丑》,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想,這是影史上首次將最高獎項頒給超英漫改電影。同時這部電影在社交平臺上掀起極大的輿論風暴,口碑大爆,IMDB更是直逼滿分,討論的點不僅僅是它的藝術與哲學,還有它是否真的在傳遞一種賦權信息。

《小丑》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不光是關於美國,也是關於全世界。(引用)

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致命又迷人”的《小丑》獲獎,證明了漫改電影也同樣具備的藝術性、社會現實意義、以及對現實社會覺得深刻思考,當然,這不僅僅是DC電影進步,更是威尼斯電影節、甚至是世界性電影節的進步,對藝術片評選邊界的重新界定。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且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準很純粹:藝術性,也同樣看重影片的思想性。

再看《小丑》,資深粉絲總結到“是71年來的不斷嘗試和改進,它從最初的由漫畫來,再到80年代末的“漫畫脫離”運動,再到今天的與現實完全重合,這一個由歲月所不斷豐富組構的過程,無疑是壯美且炫目的。”

《小丑》斬獲金獅,最刺痛的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自尊

如果說《小丑》從漫畫到影片試圖解答的是,為何一個普通人會徹底走向瘋狂,那麼各大世界性電影節就是在試圖重新定義藝術片的新邊界。

無獨有偶,今年戛納的金棕櫚獎也同樣是頒給了一部商業化類型片——《寄生蟲》。

結合時代背景做先鋒,兼具藝術性與商業價值,具有獨創意圖的影片,在世界電影節上斬獲大獎不再是難理解的事兒。

大陸電影為何漸缺榮耀

華語電影曾經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取得很多榮耀,華人導演也曾是很活躍的一批身影。

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華語電影:

1989年(第46屆):侯孝賢《悲情城市》(中國臺灣)

1992年(第49屆):張藝謀《秋菊打官司》(中國大陸)

1994年(第51屆):蔡明亮《愛情萬歲》(中國臺灣)

1999年(第56屆):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中國大陸)

2005年(第62屆):李安 《斷背山》(中國臺灣)

2006年(第63屆):賈樟柯《三峽好人》( 中國大陸)

2007年(第64屆):李安《色·戒》( 中國臺灣)

在獲得金獅獎的7部華語電影,僅有3部出自大陸電影人。

其他5項獎項中,大陸獲3

2013年,蔡明亮的《郊遊》 評審團大獎 (中國臺灣)

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 銀獅獎 (中國大陸)

2011年,《人山人海》蔡尚君 銀獅獎 (中國大陸)

2018年,《撞死了一隻山羊》萬瑪才旦 地平線單元最佳編劇獎 (中國大陸)

2019年,《繼園臺七號》 楊凡 最佳編劇獎 (中國香港)

演員類獎項中,大陸影片佔據2項:

1992年,《秋菊打官司》鞏俐 最佳女演員 (中國大陸)

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 最佳男演員 (中國大陸)

2011年,《桃姐》葉德嫻 最佳女演員 (中國香港)

而近幾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大陸影片基本每年都有,但最終結果都是重在參與。

2019年,婁燁《蘭心大劇院》、楊凡《繼園臺七號》、萬瑪才旦《氣球》(地平線單元)蔡明亮的《不散》修復版在威尼斯進行特別展映,邱陽導演的VR短片《O》入圍VR競賽單元;2018年,張藝謀《影》、萬瑪才旦《撞死了一直山羊》、蔡明亮《你的臉》;2017年,文晏的《嘉年華》、郝帥《嫁衣》......

大陸文藝片在市場上的反響,基本懸浮於票房之外,新文化商業對近五年的文藝片的票房進行統計如下:

"

作者 | 珊迪

編輯 | Amy Wang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昨日落幕,超英漫改電影《小丑》捧獲金獅獎成最大驚喜,中國香港楊凡的《繼園臺七號》獲最佳編劇獎成華語片唯一獎項。備受期待的《蘭心大劇院》顆粒無收。

當我們還在兢兢業業拍藝術片的時候,大獎落在了“好萊塢最大膽的作品之一”——《小丑》,反觀華語影片,2007年以後就再也無緣金獅獎,甚至在其他獎項中也不斷式微,為什麼中國電影難再登頂,或許在此次威尼斯電影節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突破邊界的威尼斯電影節

可以說,今年威尼斯電影節最大的爭議來自於一部不同尋常的黑色電影——《小丑》,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想,這是影史上首次將最高獎項頒給超英漫改電影。同時這部電影在社交平臺上掀起極大的輿論風暴,口碑大爆,IMDB更是直逼滿分,討論的點不僅僅是它的藝術與哲學,還有它是否真的在傳遞一種賦權信息。

《小丑》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不光是關於美國,也是關於全世界。(引用)

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致命又迷人”的《小丑》獲獎,證明了漫改電影也同樣具備的藝術性、社會現實意義、以及對現實社會覺得深刻思考,當然,這不僅僅是DC電影進步,更是威尼斯電影節、甚至是世界性電影節的進步,對藝術片評選邊界的重新界定。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且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準很純粹:藝術性,也同樣看重影片的思想性。

再看《小丑》,資深粉絲總結到“是71年來的不斷嘗試和改進,它從最初的由漫畫來,再到80年代末的“漫畫脫離”運動,再到今天的與現實完全重合,這一個由歲月所不斷豐富組構的過程,無疑是壯美且炫目的。”

《小丑》斬獲金獅,最刺痛的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自尊

如果說《小丑》從漫畫到影片試圖解答的是,為何一個普通人會徹底走向瘋狂,那麼各大世界性電影節就是在試圖重新定義藝術片的新邊界。

無獨有偶,今年戛納的金棕櫚獎也同樣是頒給了一部商業化類型片——《寄生蟲》。

結合時代背景做先鋒,兼具藝術性與商業價值,具有獨創意圖的影片,在世界電影節上斬獲大獎不再是難理解的事兒。

大陸電影為何漸缺榮耀

華語電影曾經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取得很多榮耀,華人導演也曾是很活躍的一批身影。

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華語電影:

1989年(第46屆):侯孝賢《悲情城市》(中國臺灣)

1992年(第49屆):張藝謀《秋菊打官司》(中國大陸)

1994年(第51屆):蔡明亮《愛情萬歲》(中國臺灣)

1999年(第56屆):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中國大陸)

2005年(第62屆):李安 《斷背山》(中國臺灣)

2006年(第63屆):賈樟柯《三峽好人》( 中國大陸)

2007年(第64屆):李安《色·戒》( 中國臺灣)

在獲得金獅獎的7部華語電影,僅有3部出自大陸電影人。

其他5項獎項中,大陸獲3

2013年,蔡明亮的《郊遊》 評審團大獎 (中國臺灣)

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 銀獅獎 (中國大陸)

2011年,《人山人海》蔡尚君 銀獅獎 (中國大陸)

2018年,《撞死了一隻山羊》萬瑪才旦 地平線單元最佳編劇獎 (中國大陸)

2019年,《繼園臺七號》 楊凡 最佳編劇獎 (中國香港)

演員類獎項中,大陸影片佔據2項:

1992年,《秋菊打官司》鞏俐 最佳女演員 (中國大陸)

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 最佳男演員 (中國大陸)

2011年,《桃姐》葉德嫻 最佳女演員 (中國香港)

而近幾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大陸影片基本每年都有,但最終結果都是重在參與。

2019年,婁燁《蘭心大劇院》、楊凡《繼園臺七號》、萬瑪才旦《氣球》(地平線單元)蔡明亮的《不散》修復版在威尼斯進行特別展映,邱陽導演的VR短片《O》入圍VR競賽單元;2018年,張藝謀《影》、萬瑪才旦《撞死了一直山羊》、蔡明亮《你的臉》;2017年,文晏的《嘉年華》、郝帥《嫁衣》......

大陸文藝片在市場上的反響,基本懸浮於票房之外,新文化商業對近五年的文藝片的票房進行統計如下:

《小丑》斬獲金獅,最刺痛的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自尊

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的《地久天長》票房也不過是4506萬,聲量巨大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也不過6478萬票房,有過幾部票房過億的文藝片,但也無法拉進文藝片與票房的距離。

沒有培養起文藝片的受眾與合適的宣發都是後話,中國大陸的文藝片本也就不是拍給大眾看的,越來越多的作者電影承載的是複雜的結構和導演深沉的思想,角逐文藝片的獎項遠比電影院更適合他們,甚至可以說,他們生來就是為參與電影節拿獎,拿獎後再進行商業放映,獲得收益。

拿獎,是大陸藝術電影為自己畫的牢籠。

從1992年拿到金獅獎的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到今天《蘭心大劇院》,不可否認,歷代大陸文藝片導演都在努力的講好故事,藝術性為第一,中國電影都一直是本著這個要求,但屢屢在國際電影節受挫,與大陸電影人的自我設限也不無關係。

早在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主席阿爾貝託·巴貝拉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電影越來越多,但是適合我們這樣電影節的電影卻越來越少。”

“一個電影節的最高榮譽應該頒給這個電影節最好的電影。”

雖然有媒體評論,“今年威尼斯的獲獎名單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和戛納如出一轍。獲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媒體評價不錯、極具商業價值並且社會議題鮮明的作品”,此類型的電影能在世界電影節上開始立足,是關於電影的標準在進步,如果大陸文藝片電影人的標準不再進一步思考、變一變的話,恐怕與最高獎項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附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

"

作者 | 珊迪

編輯 | Amy Wang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昨日落幕,超英漫改電影《小丑》捧獲金獅獎成最大驚喜,中國香港楊凡的《繼園臺七號》獲最佳編劇獎成華語片唯一獎項。備受期待的《蘭心大劇院》顆粒無收。

當我們還在兢兢業業拍藝術片的時候,大獎落在了“好萊塢最大膽的作品之一”——《小丑》,反觀華語影片,2007年以後就再也無緣金獅獎,甚至在其他獎項中也不斷式微,為什麼中國電影難再登頂,或許在此次威尼斯電影節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突破邊界的威尼斯電影節

可以說,今年威尼斯電影節最大的爭議來自於一部不同尋常的黑色電影——《小丑》,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想,這是影史上首次將最高獎項頒給超英漫改電影。同時這部電影在社交平臺上掀起極大的輿論風暴,口碑大爆,IMDB更是直逼滿分,討論的點不僅僅是它的藝術與哲學,還有它是否真的在傳遞一種賦權信息。

《小丑》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不光是關於美國,也是關於全世界。(引用)

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致命又迷人”的《小丑》獲獎,證明了漫改電影也同樣具備的藝術性、社會現實意義、以及對現實社會覺得深刻思考,當然,這不僅僅是DC電影進步,更是威尼斯電影節、甚至是世界性電影節的進步,對藝術片評選邊界的重新界定。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且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準很純粹:藝術性,也同樣看重影片的思想性。

再看《小丑》,資深粉絲總結到“是71年來的不斷嘗試和改進,它從最初的由漫畫來,再到80年代末的“漫畫脫離”運動,再到今天的與現實完全重合,這一個由歲月所不斷豐富組構的過程,無疑是壯美且炫目的。”

《小丑》斬獲金獅,最刺痛的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自尊

如果說《小丑》從漫畫到影片試圖解答的是,為何一個普通人會徹底走向瘋狂,那麼各大世界性電影節就是在試圖重新定義藝術片的新邊界。

無獨有偶,今年戛納的金棕櫚獎也同樣是頒給了一部商業化類型片——《寄生蟲》。

結合時代背景做先鋒,兼具藝術性與商業價值,具有獨創意圖的影片,在世界電影節上斬獲大獎不再是難理解的事兒。

大陸電影為何漸缺榮耀

華語電影曾經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取得很多榮耀,華人導演也曾是很活躍的一批身影。

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華語電影:

1989年(第46屆):侯孝賢《悲情城市》(中國臺灣)

1992年(第49屆):張藝謀《秋菊打官司》(中國大陸)

1994年(第51屆):蔡明亮《愛情萬歲》(中國臺灣)

1999年(第56屆):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中國大陸)

2005年(第62屆):李安 《斷背山》(中國臺灣)

2006年(第63屆):賈樟柯《三峽好人》( 中國大陸)

2007年(第64屆):李安《色·戒》( 中國臺灣)

在獲得金獅獎的7部華語電影,僅有3部出自大陸電影人。

其他5項獎項中,大陸獲3

2013年,蔡明亮的《郊遊》 評審團大獎 (中國臺灣)

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 銀獅獎 (中國大陸)

2011年,《人山人海》蔡尚君 銀獅獎 (中國大陸)

2018年,《撞死了一隻山羊》萬瑪才旦 地平線單元最佳編劇獎 (中國大陸)

2019年,《繼園臺七號》 楊凡 最佳編劇獎 (中國香港)

演員類獎項中,大陸影片佔據2項:

1992年,《秋菊打官司》鞏俐 最佳女演員 (中國大陸)

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 最佳男演員 (中國大陸)

2011年,《桃姐》葉德嫻 最佳女演員 (中國香港)

而近幾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大陸影片基本每年都有,但最終結果都是重在參與。

2019年,婁燁《蘭心大劇院》、楊凡《繼園臺七號》、萬瑪才旦《氣球》(地平線單元)蔡明亮的《不散》修復版在威尼斯進行特別展映,邱陽導演的VR短片《O》入圍VR競賽單元;2018年,張藝謀《影》、萬瑪才旦《撞死了一直山羊》、蔡明亮《你的臉》;2017年,文晏的《嘉年華》、郝帥《嫁衣》......

大陸文藝片在市場上的反響,基本懸浮於票房之外,新文化商業對近五年的文藝片的票房進行統計如下:

《小丑》斬獲金獅,最刺痛的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自尊

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的《地久天長》票房也不過是4506萬,聲量巨大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也不過6478萬票房,有過幾部票房過億的文藝片,但也無法拉進文藝片與票房的距離。

沒有培養起文藝片的受眾與合適的宣發都是後話,中國大陸的文藝片本也就不是拍給大眾看的,越來越多的作者電影承載的是複雜的結構和導演深沉的思想,角逐文藝片的獎項遠比電影院更適合他們,甚至可以說,他們生來就是為參與電影節拿獎,拿獎後再進行商業放映,獲得收益。

拿獎,是大陸藝術電影為自己畫的牢籠。

從1992年拿到金獅獎的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到今天《蘭心大劇院》,不可否認,歷代大陸文藝片導演都在努力的講好故事,藝術性為第一,中國電影都一直是本著這個要求,但屢屢在國際電影節受挫,與大陸電影人的自我設限也不無關係。

早在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主席阿爾貝託·巴貝拉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電影越來越多,但是適合我們這樣電影節的電影卻越來越少。”

“一個電影節的最高榮譽應該頒給這個電影節最好的電影。”

雖然有媒體評論,“今年威尼斯的獲獎名單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和戛納如出一轍。獲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媒體評價不錯、極具商業價值並且社會議題鮮明的作品”,此類型的電影能在世界電影節上開始立足,是關於電影的標準在進步,如果大陸文藝片電影人的標準不再進一步思考、變一變的話,恐怕與最高獎項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附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

《小丑》斬獲金獅,最刺痛的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自尊

本文為作者 新文化商業 分享,影視工業網鼓勵從業者分享原創內容,影視工業網不會對原創文章作任何編輯!如作者有特別標註,請按作者說明轉載,如無說明,則轉載此文章須經得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影視工業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 http://107cine.com/stream/11583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