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華為手機 iPhone 任正非 蘋果公司 湛華商業評論 2017-05-28

本篇文章共由三部分構成,以下為第二部分。

本文作者為潘燕萍(日本九州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深圳大學工商管理系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

本文為作者應湛華研究院特邀為《湛華商業評論》原創;請勿商業化使用,如欲轉載,請保留原創聲明。


、對比蘋果公司,華為為何顯得這樣“低利潤”?

商業模式,歸根結底,是闡述如何持續盈利的方程式。這裡有兩個關鍵詞。第一是“利”,是指企業創造的價值,沒有利潤,企業無法生存。第二個是“持續”,是指讓企業一直活下去。短期是解決企業生存的保證,長期則體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

從華為公佈的數據來看,自2002年至2016年的15年間,華為的銷售收入以年平均28.1%的速度快速且穩步成長。尤其在2013年加大研發力度以來,2015年的增長率為37.1%,2016年為32.1%(圖3)。

毋庸置疑,華為以驚人的增長速度在短短三十年間,規模迅速擴大。然而,華為的利潤率並不高,近十年的平均年淨利潤率僅為9.4%(圖3),低於研發的投入率。換言之,犧牲眼前的利潤,投入到長遠的發展。

從這個側面來看,我們又大可放心,這樣一家企業必然具有長足的增長潛力和實力。若從兩百年後回顧今天的數據,對於這家百年老店來說,頭三十年只不過是在打根基。

“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出處:根據2009-2016年《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年度報告》的數據編制而成。

2010年,任正非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公司經營目標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我們所有薪酬、經營的指導方針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實際上就是榨乾未來,傷害了戰略地位。”

任正非既否認一家公司短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弊端,也認識到“我們公司在前面二十年是以規模為中心,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規模很大,利潤還比較豐厚,只要搶到規模一定會有利潤。但是現在我們正在發生改變……以利潤為中心那一定是我們的最後的目標”。

最近媒體都關注到任正非對2016年華為利潤增長緩慢的不滿。從圖3的營業額和淨利潤率兩條曲線走勢明顯顯示出從2014年以來,營業額在快速增長,而淨利潤率卻在下降。華為在2016年的營業額增長率為32.1%,而利潤率的增長率僅為0.4%(表2)。

近三年在研發上高投入的華為為什麼卻出現了低利潤增長的現狀?

技術與市場是施正榮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線中的兩個高利潤端。持續大量的研發能夠幫助華為從“製造”的底端走向技術創新的高端(圖4)。然而,尤其在BtoC領域裡,市場是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的。從華為的業務構成來看,從2010年起華為正式把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作為三大業務模塊。任正非說,“華為多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堅持管道戰略,通過管道來整合業務和產業。通訊網絡管道就是太平洋,是黃河、是長江,企業網是城市自來水管網,終端是水龍頭,沿著這個整合,都是管道,對華為都有用……未來物聯網、智能製造,大數據將對管道基礎設施帶來海量的需求,我們的責任就是提供鏈接,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從圖5可以看出,從2010年至2016年期間,運營商業務所佔的營業收入比例在逐步下降,而企業業務在緩慢上升,消費者業務所佔的比例更是穩步上升,從2010年的16.9%增加至2016年的34.5%。在2016年華為的利潤增長比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因為消費者這業務所佔的比例達到34.5%。由於在BtoC領域中,華為的品牌和銷售渠道的積累遠遠不足以支撐質量功能都一流的華為手機等智能設備的強大銷售前景,加大品牌和銷售渠道的建設必然是華為戰略重點。這也使得銷售成本與管理費用率在2016年上升了8%。

“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出處:根據2012-2016年《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年度報告》的數據編制而成。

“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華為的微笑曲線

“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出處:根據2010-2016年《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年度報告》的數據編制而成。

與之相對應的應該是智能終端的巨擘蘋果公司。到今天為止,蘋果公司的創新力量始終讓人歎為觀止。她擅長於產品開發與設計的顛覆式創新,從iMac,iPod,iPhone,iPad,iWatch等產品服務的陸續推出,開闢了智能終端新領域。蘋果在獨自的iOS、iTune、iStore等強大軟件支撐下,在open innovation的潮流中,形成獨自的封閉“i”王國,且一直欣欣向榮。根據創新理論,蘋果無疑是打破市場均衡點,另闢新利潤曲線的拓荒者。根據iSuppli以及HIS Markit對蘋果推出的每一項產品的分解以及成品估算,蘋果的產品利潤率一直都很高。例如iPhone7(32GB)的市場售價為639美金,而總成本為224.8美金(其中,直接主要材料成本為219.8美金,組裝測試成本為5美金)。即,產品的製造成品僅佔35.2%。與此同時,蘋果在全球佈局的直營店,高度重視用戶體驗,也成為服務創新的典範。從圖6也可以看出,蘋果近10年的年平均淨利潤率高達20.45%,並呈現出平穩地持續增長態勢。

“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出處:根據wind數據庫的數據編制而成。

在智能終端業務上,蘋果的創新既獨闢行徑又引領潮流,更是一種系統性的生態圈創新。如果說蘋果一直是顛覆式創新的佼佼者,華為則是漸進式創新的堅持者。今天,智能手機已成為大眾產品,安卓平臺開放且穩定,模塊零部件生產鏈成熟,這使得行業進入門檻降低。新興品牌,百花齊放。但是,蘋果堅守江湖地位,而異軍突起的華為通過攜手萊卡、保時捷設計等全球頂級合作伙伴,且基於自身對通信技術的積累和嫻熟,“華為手機質量好”在行業中有口皆碑,也越來越得到全球消費者的追棒。

在2016年,華為的智能手機發貨量達1.38億臺,在全球33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5%,其中22個國家超過20%。其市場份額在中國為18%,在歐洲多個國家份額超過20%,在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已接近或超過15%。由此可以預測,通過功能不斷追求完美、以及銷售服務和品牌上的提升,華為手機未來的市場份額將會繼續上升,從而帶動公司整體利潤率的提升(圖4)。但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智能終端市場中,雖然蘋果手機的質量開始受到質疑,但作為後進者的華為要像江湖老大的蘋果一樣保持高利潤率,顯然不容易。

正如任正非所說,“深淘灘,就是不斷地挖掘內部潛力;低作堰,就是節制自己的貪慾,自己留存的利潤低一些”。從整體上來看,立足於持續創新的基點,在短期生存與長期發展中保持平衡,這也許是華為持續發展的根本邏輯。

本文為作者應湛華研究院特邀為《湛華商業評論》原創;請勿商業化使用,如欲轉載,請保留原創聲明。

“不要房子,要技術”:華為為何強於聯想而弱於蘋果?(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