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崛起之路,戲劇中的必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說起中國品牌手機,華為必須被提及,很簡單,子品牌"華為"+"榮耀"銷售量在國內雄踞銷量榜第一,而作為中高端品牌的"華為"子品牌,出貨量超過三星、蘋果,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銷量老大。無論是OPPO、VIVO還是小米,在華為面前都只能低頭,更不用說魅族之類的了。

華為手機的發展及戰略,很多文章都有闡述,事實上,華為手機的戰略,也經歷了迷茫混亂到清晰堅決的過程,是華為自身的資本、技術、市場等各方面因素的集成,外加一些非商業因素。不得不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華為正是手機企業中有準備的那一位。

先看2018年全球手機銷量排行榜:

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崛起之路,戲劇中的必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從圖中,可以看到在銷量上,華為以微弱的劣勢排在蘋果之後,位列第三。而在中國市場上,我們看看2019年1月份銷量情況,華為+榮耀佔比已經達到37%,名副其實成了中國手機市場的第一品牌。

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崛起之路,戲劇中的必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從2010年的的300萬臺智能手機出貨量,到2018年8年時間,增加到2.02億臺,66倍的增幅,確實是非常罕見的成長。讓我們先看華為歷年來銷售變化趨勢圖表吧:

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崛起之路,戲劇中的必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1年,依靠運營商渠道得到了迅猛的增加;但就在2011年,華為居安思危,開始了渠道的轉型,從以運營商為主轉向了最終的消費者,並且在2012年、2013年保持了高速的增長,而就在這一年,華為開啟了衝擊中高端消費市場之路。

2013年,華為一方面向小米學習,分拆出榮耀品牌定位中低端,主打線上,通過榮耀品牌迅速搶佔市場,並在2017年迅速超越了小米,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另一方面,原華為品牌定位中高端,主打線下,推出了當時的中高端手機P6。但如何真正成為中高端品牌,作為以電信運營起家(TO B)的華為,其實並沒有那麼確定的。事實上華為子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的崛起,充滿了戲劇性和必然性。

中高端客戶尤其是商務型客戶,由於"共情"的原因,一般很難換使用習慣和品牌的。當時,中高端用戶通常會選擇蘋果或者三星的手機,而在蘋果/三星手機自身並沒有出現大的意外的情況下,華為是怎麼擠上車的呢?刨除掉宣傳中所提到的,華為自身為中高端產品所作的各種配置、外觀、攝像等之外,一個意外事件加快了這個進程。

在2014年發生了一件事情,蘋果手機隱私問題洩露。2014年7月,央視曝光iPhone手機定位功能會洩露用戶常去的地點,國內掀起了一波國家公職人員禁用蘋果手機的討論熱潮,儘管最後並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公職人員不使用蘋果手機已經基本形成了共識。其實,當時不僅僅是公職人員,包括國企員工、事業單位等,對於禁用蘋果手機已經有了默契。

而作為消費群體金字塔尖的中上層,公職人員、國企員工、事業單位員工等的手機替代品,既然不是蘋果,當然也不能是同屬國外產品的三星,而國產品牌中,只有華為在做是面向中高端客戶的手機,自然,華為成了蘋果手機替換產品的不二之選。這股風潮,帶動了向國企、政府提供服務的供應商中高層,為了保持與客戶的"共情"——2014/2015年,如果你那時有觀察的話,很多民營企業中高層紛紛將手中的蘋果/三星手機,換成華為手機。華為子品牌手機,順利的在中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

這一起事件,是華為品牌真正成為中高端的契機,當然,這機會確實是留給了有準備的人。在其它品牌未涉足中高端市場的情況下,華為順利的填補了蘋果/三星所留下的市場空白。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其它國內品牌,顯然沒有意識到環境的變化,這不得不說是華為高層高瞻遠矚的結果。

當然,這個觀點顯然會被愛國人士以及花粉們狂批,從另一個數字來看:2017年華為手機全球銷量為1.53億,其中榮耀手機銷量超過9000萬臺,華為品牌手機全球銷量約6000萬臺,而根據賽諾中國2017年手機銷量數據,華為加榮耀中國銷量1.02億臺,榮耀5450萬臺,意味著華為品牌中國區銷售量約為4800萬臺,佔了華為子品牌手機銷售量的80%,在國外的銷量只佔了20%。蘋果全球2018年銷量2.09億部,中國區銷量5270萬部,中國區銷量佔比25.2%。

顯而易見的,華為的中高端品牌,儘管發佈會都在歐美召開,但目前看起來依然逃不了"窩裡橫"的特徵。當然,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更希望華為未來能真正的打我臉,在全球的中高端市場,也將蘋果三星之類幹趴下。

而華為在手機衝入中高端市場,為華為整體的營收及利潤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同時進一步的支撐著華為在前端核心零部件的高額投入,也是今天華為不僅僅在市場份額,更是在核心技術等方面,均領先於國內各手機廠商的重要原因。

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崛起之路,戲劇中的必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由上圖可見,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比逐年增加,2017年接近40%,按照之前的統計數據,2018年可能接近50%,消費者業務已經超越運營商業務,成了華為最重要的一極。財務報告中,沒有披露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利潤及其它指標,不然我們可以看到,華為手機的崛起,給華為究竟貢獻了多大的利潤。只能簡單的從收入及利潤增長趨勢圖來看,消費者業務的利潤率還是遠低於運營商業務的利潤率的。

最後,在期待華為進一步成長的同時,也期望其它國內品牌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站住腳跟,讓中國手機品牌能夠百花齊放,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