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華為管理人的小故事,解讀任正非的厲害之處'

"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老闆管理學,堅持無干貨,不分享。

故事有點長(故事開始):

"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老闆管理學,堅持無干貨,不分享。

故事有點長(故事開始):

聽華為管理人的小故事,解讀任正非的厲害之處

我一直在企業裡工作,跟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是一樣的,我今天介紹的是我自己的一些實踐感受。

大家在外面也聽了很多華為的故事,也有很多華為的文章在傳播,尤其是華為的故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誰也不知道。我看到外面很多寫華為的書,看了之後我覺得這些書不值得看,因為寫的都是一些比較膚淺的,或者說是根據作者的思想去總結的,或者是找了一些資料拼湊的。真正想了解華為,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我個人來說,更多的還是想跟大家分享當時華為具體是怎麼做的。

初到華為:任正非穿著大褲衩面試我

我是1990年到華為的,當時(我)到深圳找工作,剛好有個朋友以前來過華為,給了我一個電話,我(於是)給華為打了電話,從深圳火車站坐車到蛇口(當時深南大道還沒有建成),坐車過去要一個半小時,華為當時還在南油A區16棟8樓、9樓,租的民房,8樓是兩室一廳,9樓是一個筒間。

找到任老闆,他親自面試(當時進人都是他自己面試),深圳很熱,進門以後,他跑到浴室裡衝了個涼,然後穿著褲衩出來給我面試。因為我原來是學通信的,不是搞人力資源的,他一看我這個專業,又是研究生學歷,當時的研究生還是比較少的,對華為來說也是很稀少的。他看了我之後基本上沒問什麼就讓我來上班,我也沒問工資多少,我怕問了之後他就不要我了。我來到華為的時候也沒什麼理想,對我來說有口飯吃就行,當時根本不敢問工資多少。上班之後第一個月工資發了300塊錢,這還是不錯的,當時內地的工資只有100多塊錢,300塊錢工資用來生活也夠了。

我就這樣到了華為。當時公司有20多人,我來了以後先是做開發,當時並不是自己開發產品,而是仿製別人的產品。一個小的交換機可以通20多個用戶電話,最早是仿製珠海通信設備廠的產品,它是當時搞得比較好的企業,1992年鄧小平南巡的時候獎勵了一批企業,這家企業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現在這個企業已經不存在了。

我在華為先是做了一年技術,後來又去管生產,當然也不是自己有生產線,就是從香港進來的散件進行組裝,當時的生產也很簡單。做了一年的生產管理之後,任老闆號召英雄兒女上前線,願意去市場做銷售的,都鼓勵、歡迎,所以我後來報名去做銷售。當時派我到福建,把這個區域給我,說我就是“省長”,但是“省長”下面有誰呢?就我自己,什麼都是自己管,這個省的市場都是我負責。

我在福建做了三年銷售,這三年銷售對我個人人生的鍛鍊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在學校裡只有讀書,走到社會上做銷售,這就是在讀人,我們天天都在求人,每天都要找甲方。因為我們的客戶只有一家,就是郵電局,當時還沒有移動、聯通、電信。那時候家裡基本上都沒有電話,打電話要到郵電局去排隊,當時的通信是很不發達的。那個時候做銷售,我們還根本夠不到省裡這個層面,都是到縣裡去跑,到各個縣去跑,一出去就是半個月。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孤獨、無助,你家如果在廣東,給你的工作肯定是在哈爾濱,週末不可能讓你回家。所以一去就是一年,春節才能回家。當時感到非常無助,尤其是受到客戶打擊的情況下,你陪吃、陪喝、陪玩,最後客戶還沒成交,即使我今天失敗了,明天還得微笑著找新客戶。對華為來說,當時做銷售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說有一大批人前赴後繼,有時候一個客戶的工作做了兩三年,沒做成,被公司調走了,後來新派一個過來,不到半年成交,前面的坑被填滿了,後面的人就跨過去了。

“吵出來”的薪酬體系

我做了三年銷售以後,又被調回來做市場部考評辦公室主任。在我做主任之前,前面已經有一任主任,也是從辦事處調回來的,因為他做得不好,公司把他撤了。當時把我調回來,我也很不願意,因為做銷售做了兩三年以後已經有了一定的客戶關係,也有一定的成就,而且能獨當一面了,個人感受還挺好的。到了公司做管理工作,覺得挺沒意思的。但是沒辦法,華為就是這樣,讓你做什麼你就必須做什麼,所以從1995年開始做市場部考評辦公室主任,這也是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的起點。

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其實就是從市場部考評辦公室開始的,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贓”,也就是獎金怎麼分,這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這個獎金如果分不好的話,可能沒有人願意往前衝,我被調回來以後,做的就是這件事。當時我們自己也沒有經驗,獎金的計算就按業績來計算。但是那一年獎金制度出來以後,在年底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時有兩個銷售人員,一個在上海,華為當時還沒有真正打入上海的市場,但是那是一個戰略市場。另外一個銷售人員被派到烏魯木齊,這時候剛好也是農話(編者注:“農話”即固定電話中的區間通話,收費按照農村標準收取)大力發展的過程中,所以他的業績很好,獎金算出來以後,在烏魯木齊辦事處的人的獎金是20多萬元,上海這個人的獎金算下來大概不到1萬元。獎金應該怎麼發?這個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最後給上海辦事處的人發了大概3萬來元的獎金,給烏魯木齊的人發了大概是10來萬元,是最高的,但是就沒那麼多。

這個問題我們拿出來讓各個辦事處主任討論該發還是不該發,大家意見也不一樣,有人說要發,否則以後公司就沒有誠信了,沒人相信你的制度了,但是如果發了的話,誰願意去上海?如果上海這個市場沒人做的話,華為就永遠進不了大城市。戰略市場沒人去開拓,公司永遠上不了這個層次。這件事情出來以後,我們就覺得獎金髮放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後來通過其他關係,瞭解到人民大學有幾位教授比較厲害,剛好我有一個朋友是在南山區人事局工作,他當時在賣彭(劍鋒)老師的人力資源白皮書,一套書是1040塊錢,這在當時來說還是比較貴的。我買了一套看了之後,覺得很好,後來又聽說彭老師他們在深圳講課,我們就聯繫上他,經過再三邀請,最後把彭老師他們請過來給華為做管理諮詢。當時華為的第一個諮詢項目就是彭老師他們做的,內容就是市場部人員的考核制度,這是華為的人力資源的起點。當時彭老師是組長,具體做的人有一位是吳春波,另外一位是包政。考核制度分了五個等級,最高是S,然後是A、B、C、D,每個月考核一次。考核了一段時間覺得考不出來東西了,每個月沒什麼變化,因為業績不可能這麼快就出來。公司裡要求按等級“抓右派”,搞到最後矛盾就很大,好人裡也有“右派”,右跟左也是相對的,按照這個考核機制,每個月都要抓幾個“右派”出來,這樣就引起了很多矛盾。

我們覺得這樣不行,之後又自己改,把五個等級改為四個等級,考核週期從一個月變成一個季度考核一次,這樣慢慢地轉變了,管理人員也覺得這個東西是可以用的。因為這個工作我做得還可以,任老闆就把我調到公司做人力資源部總監,可以說職務是得到了提升,對我的工作還算比較認可。

當時公司也面臨一些問題,在1996年,公司已經有1000多人了,工資怎麼發都不知道,每個月每個部門都在申報要給員工調薪,任老闆也不認識這些人,到底是應該發還是不發呢?發也不行,不發也不行,心裡沒底。

當時公司就搞了一個工資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是陳珠芳老師。她原來是華中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後來退休以後到了華為,在我當人力資源部總監以前,她是人力資源總監,當時她組織搞工資改革領導小組,這個小組大概由30多人組成,都是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和人力資源部的人。工資改革小組工作了三四個月時間,每次討論工資怎麼改,每次開會都沒結果,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比如說搞研發的認為,華為是高科技企業,我們研發最厲害,所以工資應該最高;搞銷售的認為,你們的產品根本就不行,跟國外公司差遠了,你們的產品這麼差我們都把它賣出去了,那肯定是我們銷售厲害;財務也是一樣的,財務覺得,我們雖然沒有像你們這麼厲害,但是我們這裡有博士,這對公司未來來說,價值是巨大的,工資也應該拿得很高;後勤的又說,我們的工資也不能太低,如果哪天我們不做飯,你們沒飯吃,公司也沒法運營。

最後吵了兩三個月時間,沒有任何結果。當時我們開會都在深圳的西麗湖度假村,後來我們分析原因,為什麼達不到結果,可能是這個地方不好,每次都是“稀裡糊塗”的,那就換地方吧,換到了銀湖,兩次討論就通過了,這等於是搞了一次工資調整。

"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老闆管理學,堅持無干貨,不分享。

故事有點長(故事開始):

聽華為管理人的小故事,解讀任正非的厲害之處

我一直在企業裡工作,跟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是一樣的,我今天介紹的是我自己的一些實踐感受。

大家在外面也聽了很多華為的故事,也有很多華為的文章在傳播,尤其是華為的故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誰也不知道。我看到外面很多寫華為的書,看了之後我覺得這些書不值得看,因為寫的都是一些比較膚淺的,或者說是根據作者的思想去總結的,或者是找了一些資料拼湊的。真正想了解華為,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我個人來說,更多的還是想跟大家分享當時華為具體是怎麼做的。

初到華為:任正非穿著大褲衩面試我

我是1990年到華為的,當時(我)到深圳找工作,剛好有個朋友以前來過華為,給了我一個電話,我(於是)給華為打了電話,從深圳火車站坐車到蛇口(當時深南大道還沒有建成),坐車過去要一個半小時,華為當時還在南油A區16棟8樓、9樓,租的民房,8樓是兩室一廳,9樓是一個筒間。

找到任老闆,他親自面試(當時進人都是他自己面試),深圳很熱,進門以後,他跑到浴室裡衝了個涼,然後穿著褲衩出來給我面試。因為我原來是學通信的,不是搞人力資源的,他一看我這個專業,又是研究生學歷,當時的研究生還是比較少的,對華為來說也是很稀少的。他看了我之後基本上沒問什麼就讓我來上班,我也沒問工資多少,我怕問了之後他就不要我了。我來到華為的時候也沒什麼理想,對我來說有口飯吃就行,當時根本不敢問工資多少。上班之後第一個月工資發了300塊錢,這還是不錯的,當時內地的工資只有100多塊錢,300塊錢工資用來生活也夠了。

我就這樣到了華為。當時公司有20多人,我來了以後先是做開發,當時並不是自己開發產品,而是仿製別人的產品。一個小的交換機可以通20多個用戶電話,最早是仿製珠海通信設備廠的產品,它是當時搞得比較好的企業,1992年鄧小平南巡的時候獎勵了一批企業,這家企業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現在這個企業已經不存在了。

我在華為先是做了一年技術,後來又去管生產,當然也不是自己有生產線,就是從香港進來的散件進行組裝,當時的生產也很簡單。做了一年的生產管理之後,任老闆號召英雄兒女上前線,願意去市場做銷售的,都鼓勵、歡迎,所以我後來報名去做銷售。當時派我到福建,把這個區域給我,說我就是“省長”,但是“省長”下面有誰呢?就我自己,什麼都是自己管,這個省的市場都是我負責。

我在福建做了三年銷售,這三年銷售對我個人人生的鍛鍊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在學校裡只有讀書,走到社會上做銷售,這就是在讀人,我們天天都在求人,每天都要找甲方。因為我們的客戶只有一家,就是郵電局,當時還沒有移動、聯通、電信。那時候家裡基本上都沒有電話,打電話要到郵電局去排隊,當時的通信是很不發達的。那個時候做銷售,我們還根本夠不到省裡這個層面,都是到縣裡去跑,到各個縣去跑,一出去就是半個月。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孤獨、無助,你家如果在廣東,給你的工作肯定是在哈爾濱,週末不可能讓你回家。所以一去就是一年,春節才能回家。當時感到非常無助,尤其是受到客戶打擊的情況下,你陪吃、陪喝、陪玩,最後客戶還沒成交,即使我今天失敗了,明天還得微笑著找新客戶。對華為來說,當時做銷售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說有一大批人前赴後繼,有時候一個客戶的工作做了兩三年,沒做成,被公司調走了,後來新派一個過來,不到半年成交,前面的坑被填滿了,後面的人就跨過去了。

“吵出來”的薪酬體系

我做了三年銷售以後,又被調回來做市場部考評辦公室主任。在我做主任之前,前面已經有一任主任,也是從辦事處調回來的,因為他做得不好,公司把他撤了。當時把我調回來,我也很不願意,因為做銷售做了兩三年以後已經有了一定的客戶關係,也有一定的成就,而且能獨當一面了,個人感受還挺好的。到了公司做管理工作,覺得挺沒意思的。但是沒辦法,華為就是這樣,讓你做什麼你就必須做什麼,所以從1995年開始做市場部考評辦公室主任,這也是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的起點。

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其實就是從市場部考評辦公室開始的,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贓”,也就是獎金怎麼分,這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這個獎金如果分不好的話,可能沒有人願意往前衝,我被調回來以後,做的就是這件事。當時我們自己也沒有經驗,獎金的計算就按業績來計算。但是那一年獎金制度出來以後,在年底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時有兩個銷售人員,一個在上海,華為當時還沒有真正打入上海的市場,但是那是一個戰略市場。另外一個銷售人員被派到烏魯木齊,這時候剛好也是農話(編者注:“農話”即固定電話中的區間通話,收費按照農村標準收取)大力發展的過程中,所以他的業績很好,獎金算出來以後,在烏魯木齊辦事處的人的獎金是20多萬元,上海這個人的獎金算下來大概不到1萬元。獎金應該怎麼發?這個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最後給上海辦事處的人發了大概3萬來元的獎金,給烏魯木齊的人發了大概是10來萬元,是最高的,但是就沒那麼多。

這個問題我們拿出來讓各個辦事處主任討論該發還是不該發,大家意見也不一樣,有人說要發,否則以後公司就沒有誠信了,沒人相信你的制度了,但是如果發了的話,誰願意去上海?如果上海這個市場沒人做的話,華為就永遠進不了大城市。戰略市場沒人去開拓,公司永遠上不了這個層次。這件事情出來以後,我們就覺得獎金髮放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後來通過其他關係,瞭解到人民大學有幾位教授比較厲害,剛好我有一個朋友是在南山區人事局工作,他當時在賣彭(劍鋒)老師的人力資源白皮書,一套書是1040塊錢,這在當時來說還是比較貴的。我買了一套看了之後,覺得很好,後來又聽說彭老師他們在深圳講課,我們就聯繫上他,經過再三邀請,最後把彭老師他們請過來給華為做管理諮詢。當時華為的第一個諮詢項目就是彭老師他們做的,內容就是市場部人員的考核制度,這是華為的人力資源的起點。當時彭老師是組長,具體做的人有一位是吳春波,另外一位是包政。考核制度分了五個等級,最高是S,然後是A、B、C、D,每個月考核一次。考核了一段時間覺得考不出來東西了,每個月沒什麼變化,因為業績不可能這麼快就出來。公司裡要求按等級“抓右派”,搞到最後矛盾就很大,好人裡也有“右派”,右跟左也是相對的,按照這個考核機制,每個月都要抓幾個“右派”出來,這樣就引起了很多矛盾。

我們覺得這樣不行,之後又自己改,把五個等級改為四個等級,考核週期從一個月變成一個季度考核一次,這樣慢慢地轉變了,管理人員也覺得這個東西是可以用的。因為這個工作我做得還可以,任老闆就把我調到公司做人力資源部總監,可以說職務是得到了提升,對我的工作還算比較認可。

當時公司也面臨一些問題,在1996年,公司已經有1000多人了,工資怎麼發都不知道,每個月每個部門都在申報要給員工調薪,任老闆也不認識這些人,到底是應該發還是不發呢?發也不行,不發也不行,心裡沒底。

當時公司就搞了一個工資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是陳珠芳老師。她原來是華中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後來退休以後到了華為,在我當人力資源部總監以前,她是人力資源總監,當時她組織搞工資改革領導小組,這個小組大概由30多人組成,都是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和人力資源部的人。工資改革小組工作了三四個月時間,每次討論工資怎麼改,每次開會都沒結果,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比如說搞研發的認為,華為是高科技企業,我們研發最厲害,所以工資應該最高;搞銷售的認為,你們的產品根本就不行,跟國外公司差遠了,你們的產品這麼差我們都把它賣出去了,那肯定是我們銷售厲害;財務也是一樣的,財務覺得,我們雖然沒有像你們這麼厲害,但是我們這裡有博士,這對公司未來來說,價值是巨大的,工資也應該拿得很高;後勤的又說,我們的工資也不能太低,如果哪天我們不做飯,你們沒飯吃,公司也沒法運營。

最後吵了兩三個月時間,沒有任何結果。當時我們開會都在深圳的西麗湖度假村,後來我們分析原因,為什麼達不到結果,可能是這個地方不好,每次都是“稀裡糊塗”的,那就換地方吧,換到了銀湖,兩次討論就通過了,這等於是搞了一次工資調整。

聽華為管理人的小故事,解讀任正非的厲害之處

乾貨來了:

後來我當了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任老闆說,你不要每次都抱一大堆資料說這個人很好,要加薪,能不能有一套評價方法。後來我到香港去考察,因為內地的諮詢公司還非常少,我在香港考察了十個公司,這十個公司中有兩個我認為比較好,一個是合益公司,我覺得它的評估理念、方法都很好,可以請他們來幫我們做;另一家是CRG,它的方法更加簡單,更加適合於做製造業的評估方法。任老闆說兩個公司都請,合益在華為總部做,CRG在華為旗下的莫貝克公司做,兩個同時做,看哪個更實用、更有效。我們這才知道什麼叫人力資源架構體系,方法是什麼,工資體系是怎麼設計的,不要把人跟職位放在一起,把人跟職位分開。職位有一套評估方法,不是把人的學歷放進去,而是與業績、任職資格能力掛鉤,這樣進行評價,進行工資調整,這樣才開始建立了華為的薪酬管理體系。

是在1996年建立的,到現在為止已經接近二十年了,雖然公司結構在不斷變化,職務也在變動,但是這個框架體系仍然存在,證明這套體系確實是有效的。薪酬體系如果有問題的話,無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某些人工資拿高了,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某些人工資拿低了。工資拿低了可以往上提,把工資拿高的人往下降就很難。如果沒有這套體系的話,公司的制度經常變化,這對公司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不一樣的祕書體系

薪酬體系建立起來以後,彭劍鋒老師他們和勞動部的關係很熟,就在華為做了一個試點,派人去英國學習,回來以後開始做華為的祕書任職資格體系。華為的祕書跟一般企業的祕書不一樣,一般企業的祕書都比較年輕、漂亮,首先讓老闆看起來比較高興,每天精神比較好;在華為,十幾個人以上的部門都配一個祕書,但這個祕書不屬於某個領導,而是屬於這個部門的,部門之間的業務溝通、信息管理都是祕書負責。

當時華為的祕書很多,大概有五六十人了。但是這些祕書在想,我幹了幾年了,還繼續幹這個職位嗎?我要幹一輩子祕書嗎?他們總是沉不下來,不踏實。而且幹了幾年之後,和領導關係比較熟了,就會跟領導說,能不能把我調到其他部門做一個專業職務,都不安心工作。

所以我們的任職資格體系是從祕書開始做起的,當時給華為的祕書分了五個級別,如果可以到四級、五級,就可以到其他部門做管理人員,但是一級祕書應該做什麼呢?要有最基本的技能,比如說打字的速度要達到多少,必須會Excel,要會編輯文件、數據統計,所有要求非常清楚,對他們還有考核。當時在七樓食堂,每天晚上放二十臺電腦對他們進行考試。這樣做了半年多以後,覺得祕書的能力提高了很多,這套辦法非常管用。從那開始以後,才做了銷售人員的任職資格體系、研發人員的任職資格體系。

大家如果瞭解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它主要是幾大模塊,一個是績效管理模塊,一個是薪酬管理體系模塊,一個是任職資格管理體系模塊。這三大模塊是人力資源最主要的內容。

華為最厲害的是什麼?人!

下面講講華為的成長背景。中國通信行業的“巨大中華”這四家公司是非常典型的,“巨”是巨龍集團,他們在中國最早開發出程控交換機,當時的老闆是軍職,非常藐視華為。但是他的管理理念完全是一套學校的理念,另外售後服務跟不上,所以巨龍是第一個倒下的。

“大”是大唐,在西安、成都、北京設了四個公司,集團公司是國有企業機制,下面的四個公司是市場化運作的,內部體系不能很好地從上至下貫徹下來,所以第二個倒下的是大唐。

“中”是中興,它的運作是比較市場化的,但是這幾年中興和華為拉開距離了,尤其是在海外市場。為什麼?我覺得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的內部機制相對來說比較固化,他們是上市公司,不像華為這樣可以不斷給一些優秀的人才配發高的期權,所以他們內部的活力在降低;還有一個是對戰略市場的前期鋪墊做得比較少。從這些企業的變化過程看,關鍵還是股權激勵機制,這是最根本的。

很多人都認為華為技術很厲害,我可以說華為的技術比中國一般的企業確實還是厲害,從客戶所需要的應用層面來說,華為的技術是可以的,而且在國外市場,憑藉價格低、服務好,它跟一些大的公司競爭還是能打贏。但在這個行業裡,真正對最基礎的研究,華為的競爭對手都是貝爾實驗室、阿爾卡特這樣的企業,還是有差距的。

華為的銷售是不是很厲害?確實是很厲害的,在1995年左右,甚至機器還沒有完全調試完,我已經把它賣出去了,機器的調試是在電信局那裡進行的,有問題再改進,客戶憑什麼用你的設備?你的設備都沒調試好,我憑什麼用你的?就是關係到位。這說明銷售是很厲害的。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人很厲害,這些人為什麼厲害呢?

當時任老闆在內部經常講循環:華為能發展,首先是這個行業給了我們機會,我們抓住這個機會以後,又引進了很多人才,我們把這些人才用好,把他們激勵起來以後,又獲得了產品的開發,生產出產品,最後獲得更大的機會,是這麼一個循環的過程。

互聯網公司的成長是爆發式的,它是剖腹產的,一刀就把小孩取出來了,華為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分娩過程,它必須經歷這個痛苦的過程才行。

任正非,“第三類”企業家

我把企業家分成三類,一類是技術型,靠產品成功,但是公司大了以後,新來的人對這個市場的敏感度遠遠不如老闆,老闆又沒時間開發,這個公司的產品就開始不行了,公司也不行了,公司的壽命取決於產品的壽命,這是一類企業家。

第二類是銷售型企業家,產品不是自己研發的,最多是仿製一下,或者把別人的東西買過來,但是我的客戶關係好,公司也能賺錢。公司能做多大,取決於老闆能掌握多少客戶資源。老闆有兩個省的客戶資源,那就只能做兩個省的,這種公司能賺錢,但做不大。

第三類企業家是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特殊的客戶關係,但是他會把人用好。不斷地把那些人激活起來,不斷地去抓取市場、開發產品,這類企業才能做大。

任老闆既不懂技術,也沒有客戶關係,但是他在用人方面非常獨到。他的管理思想形成體系是從寫《華為基本法》時開始的,花了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制定出來,這對他的思想是一個很好的梳理。他有一個理念,就是敢於分錢,願意把錢分出去,比如說內部期權,華為很早就在運作了,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有一本書你們可以看一下,名字是《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這是任老闆唯一認可的書。這本書有兩個部分,前面一部分總結了華為的過去,後面一部分總結了華為的理論,這些理論核心的詞是“灰度”,從現在來看,這個點是它的魂的因素更多一點。

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三大模塊這樣打造

1.多元化薪酬管理體系

華為的薪酬管理體系有幾種形態,一個是股權分配,還有工資、獎金、福利。期權結構對華為來說是非常核心的,包括對公司的安全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股權怎麼評定?專門有一套評估的標準,根據職業特徵,分別對應領導、管理層、技術、營銷部門等,每年評一次。它是一個標杆作用,只要本職工作完成得好,工作很踏實,責任心很強的,能起到模範作用,也給他配,包括司機都有。這個方法挺管用,發錢是一項藝術。

華為有職位評估機構,什麼學歷沒關係,按照這個職位應該具備的難度、對知識的要求,來對人進行評價。這個評價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這個職位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知識能力,它有橫向、縱向的評價;第二是他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有多大,也有橫向和縱向的評價,有一個百分比;第三個是這個職位在公司的層面影響的範圍有多大,也有一個分數評價。

經過這三個因素評價以後,就可以得出一個分數。不同的分數對應不同的級別,工資級別也不一樣。華為那時最高是25級,最低是8級,總共17個級別。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模塊是相關的,如果我們考核的結果不能用到工資的調整、獎金的分配上,如果工資不能跟績效、考核掛鉤,只能拍腦袋、憑關係,那公司怎麼能做到公平公正呢?所以我們就按照規則、制度來,這個是很明確考核出來的。

再一個,我們在設計工資線的時候有市場可比性,我知道這個職位外部的工資是多少,我給高了還是低了,這是很清楚的。另外,以前我們每年對幹得不錯的都會考慮漲一點工資,是憑感覺做事,現在是憑規則做事,有了這個體系就不一樣了,比如說搞軟件的可以從第3級一直到第11級,這是跟任職資格掛鉤的;比如說做售後服務的,通過任職資格的評價,我知道把你放在哪個級別合適。在人力資源體系裡,績效考核、薪酬管理、任職資格這三大模塊是融為一體的。

2.任職資格管理體系:建立職業通道

對很多公司來說,提升職業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尤其對我們中國的企業來說,領導都是靠自己摸爬滾打幹起來的,想找職業經理人很難,就算找來了也不一定好用,還得靠自己培養。

怎麼培養呢?任職資格體系對華為來說非常重要,我前面提過,最早華為的任職資格體系就是從祕書開始做起來的,做起來嚐到甜頭以後,才開始做銷售人員的任職資格體系,這是華為的客戶經理的模型,都是任職資格體系裡的內容。

我手裡有本小冊子,是1997年的,裡面講了績效考核是怎麼回事、怎麼用,當時作為教材對員工、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這裡面下了很多工夫。

任職資格包含的內容很多,首先是建立職業通道的問題,比如說我搞研發的,我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專家,但是一做管理者以後就不行,管不了人,對這個員工來說,怎樣既不做管理者,也可以有待遇上的保證呢?那就給他開放一個通道,這就靠任職資格體系來保證。

華為為什麼要搞任職資格管理?就是要讓做實的人提高水平,讓有水平的人去做實,然後樹立有效培訓和自我學習的標杆。比如說我現在是營銷人員一級的,我要提高到二級,還應該提高哪些技能,我一開始就知道了,我應該在哪些方面努力去提高它,我自己是很清楚的。

華為做的很多事情,大家注意分析一下,它每推行一套體系,都有一套方法去落地,不只是說把文件寫得很漂亮。怎麼樣落地,這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公司裡落地這一塊沒有做得這麼徹底。

3.“定製”式績效考核

下面講講績效考核。華為最早做績效考核是從市場部人員的獎金分配開始做起的,後來覺得光是算獎金還不夠,還得有一個KPI指標的考核。華為的獎金不是完全根據銷售額的比例計算,而是以部門來算獎金,各團隊根據業績獲得一個獎金包,個人的獎金在獎金包裡分,然後根據工分分配,工分則是根據KPI考核指標算出來的。

華為的考核是分層分類的,不同的人員有不同的考核辦法。高層主要是考核四個方面:

第一是組織文化建設,即怎麼樣推動公司的組織文化建設,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推動組織文化建設,要學會木桶管理,也就是抓短板,還要在團隊裡營造正氣。這些對企業文化認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通過這個考核明確告訴你,要成為公司的中高層領導幹部,你要注重什麼。華為的高層基本上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從一開始就在組織裡不斷薰陶,業績幹得比較好的人就會被提拔上來,基本上都是這樣。

第二是培養幹部,你能不能不斷把優秀人才培養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總是培養不出人才,說明他不合格;這個體系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幹,其他人都不行,他就可能成為這個體系的攔路石,這時候你的體系不可能進步,所以要求下面的人必須冒出來。

第三是怎麼制定有效的方針策略。

第四是工作態度。工作態度首先強調以公司榮譽和利益為重,然後要以包容心、同理心、平常心和自信心去接受並鼓勵他人提出批評和不同意見,善於團結不同意見的人,不能說別人給你提了意見你就給別人穿小鞋,那以後就沒人敢提了。還要能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公司整體利益,勇於承擔責任與風險。

華為當時為了打海外市場,公司裡有一個政策,你要想獲得提拔,必須在海外幹兩年以上,沒有在海外幹過的不能提拔。所以很多人必須去海外,經過這樣持續的奮鬥,持續了十幾年,海外市場才成長起來。

華為的考核表有好幾百張,這樣才有可能做到你的考核指標和你的工作內容、目標一致,而不是籠統的一張考核表,每個人的內容都一樣。在考核時也不是光看眼前利益,績效考核是傳遞公司的管理思想、戰略目標。

人力資源部不應該參與考核,它只是制定規則,具體怎麼考核是業務部門的事。業務部門怎麼去管理它的業績?就是通過考核不斷去推動、檢查這個事情。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以考核為目的,大家把事情做完了,今年總結一下,評個分,考核以後可以發獎金,那這個考核對公司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管理是考出來的,很多公司的管理體系、管理思想都在講,但是做的時候總是做不出效果來,或者說半途而廢,為什麼?因為執行力不夠。執行力並不是靠培訓能夠做出來的,請個老師給公司員工專門講執行力這個課,前幾年很流行講這個課,但是講完以後還是沒有執行力。考核就是最好的執行力,就是持續不斷地考,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考核一次,把目標定下來,看你有沒有改進,如果沒有改就繼續改,這樣的執行力一定能提升。

這三點,構成華為的核心價值觀!

最後,我想給大家講講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我覺得以下幾點對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是適用的。

第一是以客戶為中心。如果你以競爭對手為中心,你就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只能模仿別人,很難超越別人,而且你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以客戶為中心,你知道客戶的需求是什麼。華為這一點做得非常好,比如說最早的時候,一個郵電局的小科長到深圳考察,任正非親自炒菜給他吃。其實旁邊就有大排檔,請他吃飯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自己炒菜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注重客戶的感受。

華為只有一輛車的時候,如果任正非要出去,同時來了一個客戶,那毫無疑問車是要去接客戶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華為非常根本的,他們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包括他們內部員工培訓,一些企業文化的東西都很感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華為第一時間響應,移動、聯通以後有這種應急響應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時間想到華為。這是以客戶為中心。

第二個是以奮鬥者為本。在我們的考核體系、評價體系、分配體系裡,怎麼樣讓奮鬥的人得到更多的錢,而且比他想象的還多。他要一萬塊,我給他兩萬塊,他不就很滿意嗎?華為的壓力這麼大,為什麼大家還願意承受呢?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華為給他的錢比別人給的多得多,所以他願意承受,這也是有關係的。

第三個是長期堅持艱苦奮鬥,敢於自我批判。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員,有了錢以後,他不願意艱苦奮鬥了,怎麼樣讓他艱苦奮鬥,幹部能上能下機制有沒有?華為有一個市場部集體大辭職,這不是說所有人都走了,是華為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幹部,包括市場部的總裁已經不適應這種模式了,但是他是以前的功臣,怎麼能讓這些主任下來,就搞了一個市場部大辭職的儀式。當時有個主題叫燒不死的鳥是鳳凰,雖然我被燒了,但是我的羽毛髮出的光照亮了後面的人的道路,也是很光榮、很悲壯的。

然後堅持不斷的自我批判,但是不生搬硬套。當年任正非帶領的是一批一無所有的人,受了很多的社會主義教育,學雷鋒、焦裕祿,所以特別能承受,而且從小也沒有很好的生活環境,都願意吃苦。我當時只要是有口飯吃,都願意跟他幹,根本沒什麼理想,只是在跟著乾的過程中慢慢有了理想,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但是現在80後、90後還要按照這樣的方式要求他們,這是很難做到的,包括對他們溝通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了。當時的時代,華為能做的,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企業裡不一定是完全能做,但是核心的東西一定是有價值的,我們的方式方法可能要發生改變才能有效。

企業文化如何煉成

任正非特別注重這個問題,在公司只有二十多人的時候,他經常是從外面回來以後,把我們叫在一起,上班時間給我們講故事,講朝鮮戰爭是怎麼打的、38軍怎麼勇敢等。他講完以後,我們都熱血沸騰,就想幹活。這就是一種文化。

然後他給我們講人生,比如說他最崇拜的就是兩個人,一個是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後成了大將軍;另外一個是阿慶嫂,我們做生意的人,來的都是客,八面玲瓏,就是這種方式。對一個老闆來說,重要的是你怎麼能夠帶出隊伍,這個隊伍能夠跟你同心同德。

光是發錢沒用,年末的時候悄悄摸摸地,你幹得好我給你塞個大紅包,沒用。有人願意跟著你幹,每年要不斷地“洗腦”,我覺得這就是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管理,這是非常實際的。

人的管理是最有效的,隨著企業的發展,需要引進制度管理,有績效考核,慢慢才有體系。這群人有激情,願意跟著你幹,能把客戶抓住,這是最關鍵的,所以,在公司一成立的時候,企業文化就已經開始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