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華為給出了答案

再過20年,中國可能出現n個華為,華為目前的人才結構是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優化而來的,這樣的人才結構適合科技創新型企業,也值得我們全社會參考,因為今後的20年是以科技競爭為主,即使是服務業,科技競爭的成分也在增加,更不要說其他行業。基於此,我們需要這樣的人才構成。

20年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華為給出了答案

據統計華為18萬員工中,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6、7000名基礎研究的專家,6萬多名各類工程師,其中85%以上的人員都是年輕而熱血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按照這個比例,我們發現,在所有的員工裡,頂尖的科學家佔1%,基礎研究專家佔3.3%,各類工程師佔33%,其他人才(管理、銷售、工人、後勤)佔62.7%。事實證明,華為這種經過優化的人才結構,適合科技創新型企業。這種金字塔型人才構成,能夠更好地圍繞科學家實現商業創新,一個科學家,配備3名基礎研究專家進行商用化轉換,再配備30名工程師進行工程應用開發,這種研究結構可以快速將基礎研究運用到實際場景。

20年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華為給出了答案

任正非還舉過一個例子:“我們生產線,基本上是沒有人的,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什麼人,未來的生產線是完全自動化的。”任正非認為:“這個社會最終是要走向人工智能,所以如果現在還一味強調追求人口紅利,是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

20年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華為給出了答案

可見,流水線裝配工人的前景不妙,20年後,普及幾乎所有行業的生產線,可能情景如華為的手機生產線,實際上,目前在汽車、電子行業,這種無人生產線已經應用,隨著普及程度,無人生產線的成本會越來越低,應用也會越來越廣。這是全社會生產應用人工智能產生的變化,也是工業製造的發展趨勢。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20年後的人才結構,華為的這種金字塔型的人才構成,將成為科技類企業的最優配比。

華為的薪酬高是出名的,對於薪酬,華為任正非是這樣說的:“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人才!”任正非還說:“不要自己賺了100塊還不願意給別人10塊錢,當你失去一員干將時你也可能只能賺30塊了。物質薪酬是生存的保障,一定要給他加薪的機會,但是加薪不是無條件的,這樣會助長員工貪婪,一定要讓員工做出好的結果,拿出高的績效來交換,有人效,有結果,給員工多少錢都不過分。”

華為的薪酬設計是建立在科學的考核機制之上的按勞分配,顯而易見,在金字塔結構中,層次越高,收入越高,金字塔頂端的人才收入也會是最高的。

國內很多人認為,那些學基礎科學的出來多數只能做老師,沒有什麼前途,而從華為的人才構成來看,研究純數學、物理、化學很有前途。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基礎科學的支撐,不僅僅是數理化,這種發展也需要哲學,甚至藝術的支撐,因為人類的商業活動是建立在人類文化之上的實踐,文化是所有認知的總和,決定著商業活動的方向,反過來商業活動也在充實著人類的認知。

總之,這種6:3:1的人才結構,是20年後的主流,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力爭處於金字塔的高層,而全社會注重教育,將推動整個民族的振興,如果全世界注重教育,將推動整個人類文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