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歡樂喜劇人》第五季落下帷幕,對於一檔綜藝來說,能堅持下來5年的其實並不多見。2015年,《歡樂喜劇人》橫空出世,以沒有任何廣告贊助的“裸奔”姿態站上了東方衛視的舞臺,沒有人知道這檔類型新、模式新的節目未來的命運會如何。而如今,《歡樂喜劇人》已然成為一個引領者,在這個歷經浮沉的喜劇綜藝市場中描畫出一條自己的成長軌跡。這檔喜劇節目,緣何能夠獲得如此亮眼的成績?幾天前,影視產業觀察記者專門與總導演施嘉寧進行了一次對話。

“革新者”施嘉寧

如今,無論是講座論壇還是媒體報道,很多時候施嘉寧都被冠以“中國最強喜劇綜藝導演”的名號。原因在於,《笑傲江湖》第一季、《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幾檔響噹噹的節目皆出自於這位導演之手。談及成功,施嘉寧將其歸結為保持“革新者心態”。

2014年,喜劇綜藝開始受到各大電視臺的關注,《喜樂街》、《我為喜劇狂》等節目陸續出現在大眾視野,那一年也被業內稱為喜劇綜藝元年。但是,由於當時喜劇這個類型在綜藝市場中算是一個新鮮玩意兒,誰也不知道什麼樣的節目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可。也就是這一年,《笑傲江湖》第一季橫空出世,施嘉寧擔任總導演之一。節目以素人喜劇競技為核心,其中不僅有傳統的相聲、小品,還涵蓋雜技、脫口秀、魔術等多種題材。《笑傲江湖》的另闢蹊徑,獲得了大批觀眾的喜愛,首期收視率就達到1.26%,位居全國同時段第二,且隨著節目的播出,收視率一直保持遞增狀態。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之後,施嘉寧團隊在機緣巧合下,又開始籌備起《歡樂喜劇人》,為國內喜劇綜藝打開了一個新的口子。專業喜劇人們在舞臺上憑作品爭奪現場觀眾手中的票數以免被淘汰,這一模式雖然在舞蹈、音樂等題材的節目中比較常見,但是在此之前卻從來沒有運用到過喜劇節目上。

而且,讓專業喜劇演員同臺競技直面觀眾的選擇,這對於已經小有名氣甚至是幾度登上春晚的明星來說可不是個簡單事。但就是這麼個難度極高的任務,在施嘉寧團隊的努力下,最終成為了現實,賈玲、沈騰、小瀋陽、吳君如……所有敢想的、不敢想的喜劇大咖陸續出現在這個舞臺上。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我們當時對節目的一個定位是中國喜劇節目的標杆,所以我們整合的喜劇資源也是頂級的,甚至把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 施嘉寧說。而事實證明,這種喜劇元素和專業演員競技模式的嫁接手法,也確實贏得不少觀眾的青睞,不僅節目迅速成為爆款,第一季收視率最高達1.701%,甚至對當時的很多喜劇綜藝都起到了一個引領作用。

隨著《歡樂喜劇人》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品牌,不安於現狀的施嘉寧又開始琢磨起了新綜藝。“我所有的東西都要跟別人反著來,跟原來的節目反著來。”於是,一檔以相聲演員競技為核心的綜藝《相聲有新人》在東方衛視出現:4分鐘限時賽、團隊戰、命題任務……激烈的競技規則與傳統曲藝文化融在一起,這種題材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流行的表達方式,讓大眾將目光紛紛瞄向這檔節目,整季12期的收視成績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為什麼東方衛視包括我個人能夠將喜劇節目做成一個很重要的門類、做成一個爆款節目,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做節目的思路就想和別人不一樣”,施嘉寧說道。他強調,其實並不是因為自己一直在做喜劇節目,所以才更容易把節目做成,而是每做一檔喜劇節目,他和團隊都鉚著一股勁,“就是想要顛覆一些東西,改變一些東西”。而幾檔綜藝的熱播,不僅讓東方衛視開拓出了一條全新的“內容線”,也將喜劇這一品牌深深植入大眾心中。

不斷引領大眾喜劇審美的《歡樂喜劇人》

將近六年的時間,國內喜劇綜藝市場可謂是歷經浮沉。在發展初期,由於政策環境的影響,數十檔喜劇綜藝陸續佔領各大衛視的熒幕,與此同時,視頻網站也不甘落後,藍海隨之變為紅海。入局者的多元性,加速了整個生態的去泡沫化,不少綜藝最終淪為過客。

但是,在大浪淘沙過後,《歡樂喜劇人》卻不僅從眾多同類綜藝中脫穎而出,還逐漸完成了自身從爆款到品牌的轉變,在喜劇節目中佔據更加穩健的地位。總結《歡樂喜劇人》這五年的成長之路,施嘉寧提到最多的詞語就是“變革”。

剛開始,由於模式的新穎性和參與嘉賓的高關注度,節目的收視成績一路飆升。但隨之,《歡樂喜劇人》也面臨“綜N代”都會遇到的問題——觀眾逐漸陷入審美疲勞。為了能夠讓節目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施嘉寧決定開始在賽制方面做出調整。

從第四季開始,可以看到《歡樂喜劇人》的賽制一直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第四季時,前三季的優秀喜劇人以“大魔王”的身份返場與新喜劇人同場競技;而在本季中,賽制繼續升級,在保留新老喜劇人對戰的基礎上,還設計了團隊賽、突圍賽、復活賽等多種形式的比賽規則。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在首場中,17組喜劇人皆是各自為戰,每組喜劇人都必須保證自己的票數高於想要與其對戰的演員,才能保證不在這個舞臺上“一日遊”;而在隨後的比賽中,喜劇人們則被劃分為兩大陣營,在隊長葉逢春、張雲雷的帶領下完成主題限制、可愛來賓等不同形式的任務,甚至是同隊的喜劇人要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一個表演。

這種模式上的多樣性,也讓形態各異的喜劇類型碰撞出新的火花。相聲、小品、脫口秀……觀眾不僅可以看到不同喜劇形式對同一主題的詮釋,還能看到多種元素混搭後創造出的更為有趣的喜劇新樣態。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不僅如此,施嘉寧也試圖在《歡樂喜劇人》的頂層設計上進行調整。他提到,從第一季的“搞笑,我們是認真的”到如今的“用喜劇減壓,讓生活閃光”,其實遠不只是slogan改變那麼簡單。

“實際上也是希望讓喜劇和生活可以結合得更緊密一些”,施嘉寧表示,前幾季為了能夠讓觀眾看到有別於常規的喜劇表現形式,除了對演員們作品質量的把控外,導演組也提供了許多在舞美設計上的支持,比如精緻逼真的大型道具、巨幅投影屏等。

但是,在通過幾季的“大視覺、大舞美”為觀眾呈現不一樣的作品表達後,他認為如今反倒應該做一次迴歸。”我覺得還是要真正聚焦到一個內核的東西,讓喜劇回到生活當中,所以我們今年在這方面也做出改變。“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在如此“接地氣”的頂層設計下,可以看到這一季作品中玄幻、虛幻的題材確實肉眼可見地變少,反倒貼近大眾生活的內容成為主流,比如默劇演員葉逢春聚焦於環衛工人的《暖冬》、相聲演員盧鑫和玉浩以致敬老紅軍為主題的《我的爺爺》,還有吳彼、金靖和劉勝瑛所演繹的一家三口即使遭遇各種挫折也仍然微笑面對的《好運家族》等,它們皆取材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令觀眾與喜劇演員形成自然的情感共鳴,笑中帶淚。

採訪中,施嘉寧坦言,之前幾季由於喜劇人們都想為作品注入更多的情感內涵,有時會存在過度追求煽情的現象,因此在這一季中導演組特意先與所有喜劇人達成一個共識,“我們終極的目標並不是要去煽情,而是讓觀眾去解壓”。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講到底,其實就是要給觀眾新鮮的刺激”,施嘉寧表示,他認為,只有始終讓節目不斷變化,才能讓觀眾一直保持驚喜感。也正是於此,我們才看到《歡樂喜劇人》即使已經走到第五季,還能夠始終保持著強勁勢頭,無論從收視成績還是話題熱度來說,在喜劇綜藝市場中都已經是一位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接棒《極限挑戰》:節目之間都有相通之處

憑藉著《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等一系列熱門節目的加持,現在的施嘉寧在國內喜劇綜藝市場中,可以說是一個品牌式的存在。但是,如今施嘉寧卻又選擇再次站到一條新的跑道上。

在《極限挑戰5》之前,施嘉寧從未接觸過戶外真人秀,但多年來的節目製作經驗,已經讓其對這個新任務有了自己的底氣。經過幾次錄製,他個人感覺“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從製作流程、製作工藝來看,《極限挑戰》確實有別於《歡樂喜劇人》這些節目,但是從節目內核上來說,它們之間其實有相通之處。”他認為,無論是《歡樂喜劇人》還是《極限挑戰》,其實核心都是“呈現參與的‘人’以及極致的真實”,只有這樣,講出來的故事才最能打動人心。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而底氣,則源自於施嘉寧多年來始終堅守的製作理念——保持“革新者”心態。2006年,施嘉寧在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以研究生身份畢業後,進入上海電視臺。如今算下來,施嘉寧已經在節目製作領域摸爬滾打了13年。

目前,施嘉寧雖然已經有《中國達人秀》、《媽媽咪呀》、《不朽的名曲》、《歡樂喜劇人》等一系列質量精良、市場成績不錯的作品,但他表示,自己的每一次嘗試,仍像是西西弗斯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每一個新項目的開始,對他而言都是一次將自己歸零,不斷挑戰自己、顛覆自己的過程,而《極限挑戰5》也是如此。

雖然,目前新一季的《極限挑戰》由於觀眾的“原班人馬”情結,令新成員和自己都一直備受質疑,但施嘉寧仍然對其與觀眾見面抱有極高的期待。“《極限挑戰》作為一檔成功的節目,觀眾會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和強烈的情感投射,其實很正常。大家都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大家能夠保持耐心一期一期節目看下來,我覺得大家會去慢慢接受的。”

專訪施嘉寧:從《歡樂喜劇人》到《極限挑戰》

五年的時間,《歡樂喜劇人》憑藉施嘉寧堅守的“革新者”信念和始終如一的匠心精神,已經完成了從爆款到品牌的成長蛻變。期待,未來這檔與《歡樂喜劇人》同歲的國民級綜藝《極限挑戰》,能夠在施嘉寧的手中,繼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THE END ——

作者|彭侃 胡鈺鑫

編輯|胡鈺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