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40年變化:40年前分散小鍋爐每天早晚燒兩遍 40年後拆小並大24小時不間斷供熱

環境汙染 環境保護 黎明 東北新聞網 2018-12-07

40年前,鍋爐工人推車燒煤,鍋爐水直供居民家,沒有環保設施,20噸鍋爐算得上全國最大。

40年後,實現自動化操控,通過熱交換系統,24小時不間斷供熱,脫硫、脫硝、除塵設備一應俱全,建成區內全面淘汰20噸鍋爐。

現如今的供熱,不再是曾經那個粗獷的行業,通過改造升級,更加智慧化,實現精準供熱,節能環保。

以前全國最大的鍋爐 現在已是淘汰的底線

東勝裡熱源廠內,黎明房產實業有限公司副總馮德勇在辦公室內用手機監控著管網的運行參數,他辦公室的門外,經過一處外掛樓梯,有兩臺燃煤鍋爐,一臺165噸,另一臺65噸。

“從參加工作開始,就進入了供熱這一行,跟這些設備打交道也有20年了。”馮德勇從最開始的技術員已經蛻變成主抓技術的領導,他親身經歷了供熱行業數十年來的變遷。

集中供熱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在瀋陽市鐵西區,那時工人村的住戶們就已經過上冬天不用點火燒炕的生活。隨後,一些大型工廠、企業也都為家屬區配備了鍋爐房,實行集中供熱。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末,瀋海熱電廠建成之後,分散性的小鍋爐逐漸成為了供熱的主要方式。

馮德勇介紹,曾經的204熱源廠,為黎明機械廠家屬區東勝小區供熱,當時就配備有2臺20噸燃煤鍋爐,供熱面積達10萬平方米。“當時20噸的鍋爐在全國範圍內來看,可以稱得上是最大的。”而大約八 九年後,不遠處的榆樹屯,僅有一臺4噸的鍋爐,承擔3萬平方米的供熱任務。

現如今,20噸的燃煤鍋爐卻成了老舊低效的代名詞。瀋陽市出臺的相關文件顯示,今年年底前,瀋陽建成區內的2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共365臺。曾經的全國範圍內最大的鍋爐,現在已成為淘汰的最低標準。

以前鍋爐水直供每天燒兩遍 現在24小時不間斷供熱

在馮德勇看來,換熱站的出現,對於供熱企業和居民而言,意義非凡。

起初,供熱鍋爐加熱後的水,直接送入居民家中的散熱器,而且當時不是全天24小時不間斷供熱,因此就出現了鍋爐燒就熱,不燒就不熱的情況。“一般的鍋爐房都是燒兩遍,早上4點到9點燒一遍,晚上大約4點到9點再燒一遍。”

馮德勇表示,這種鍋爐水直供的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旦管網出現洩漏,循環水補充不及時,鍋爐就會因為缺水出現幹鍋的情況;另一方面,在維修過程中,需要將管網中的水處理掉,這樣整個供熱區域的居民住戶都將受到影響。

換熱站的出現,相當於給供熱系統加了一層保險。馮德勇舉例說,現在的供熱系統有兩個閉環,也就是一次網和二次網,二者之間通過換熱站連接,鍋爐產生的熱量不再直接輸送到居民家中,而是到換熱站,通過熱交換系統再輸送到居民家中。一旦發生跑冒滴漏等事故時,受影響的面積也會減少。

更重要的是,換熱站出現之後,可以連續運行,24小時不間斷地為用熱戶提供熱量,使市民家中室溫保持恆定,舒適度要遠遠好於鍋爐水直供的方式。

以前鍋爐工推車燒煤全身漆黑 現在機器操控手不沾灰

不少小品中,調侃一個人長得黑,經常用“燒鍋爐的”來形容。在二三十年前,鍋爐房的工人確實如此。

當時小鍋爐房的工人,都是用推車推煤,一鍬一鍬地送到鍋爐裡,燒過的煤渣也要一車一車地運出來。“那個時候,我們還算是先進了,有傳送帶,但也會出現散落的情況,必須安排一個人在底下接著。”馮德勇說。

黎明房產實業有限公司的一位老工人回憶,當時一個班組至少有四五個人,工作強度非常大,幹完活,除了眼睛和牙齒,全身上下都是黑的。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現代化技術就應用到供熱行業上,這讓供熱工人的工作環境、強度等發生了質的改變。鍋爐、風機、水泵、電機瓦數都可通過自控技術進行操控。

馮德勇告訴記者,以前鍋爐房的調度,用溫度計到室外測溫,並根據經驗推測鍋爐供熱參數,那時是真正的“看天燒火”;現在,隨著智能化設備的普遍應用,通過大數據對比所有參數的歷史趨勢,能夠精確地確定運行參數,並監測熱源廠、管網實時運行狀況,分析系統運行效率,實現精準供熱。“現在咱們的供熱工人,只需要在控制室,按一下電鈕就能操控全局。”

馮德勇拿出手機展示,在移動終端上也能實現對供熱系統的監控。“你看這個是水壓,這是瞬時熱量,還有一次網的溫度,部分測溫點的室溫……”馮德勇表示,智慧化供熱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前供熱排放煤渣迷眼 現在除塵脫硫脫硝設備一應俱全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再談起供熱,離不開環保二字。馮德勇表示,以前環保意識淡薄,設備也跟不上,燃煤供熱的排放物對空氣質量有一定影響。2000年前後,燃煤供熱的排放開始逐漸受到關注。

以前,在供熱期,一些市民路過鍋爐房的煙囪,經常有被煤渣迷眼的經歷。馮德勇回憶,當時一些供熱企業只有除塵設備,採用的還是乾式除塵法,一些小顆粒物還會隨之排放到空氣中,更別提其他的汙染物了。

2009年開始,瀋陽市首次為熱源安裝環保在線監測系統,黎明房產實業有限公司也是首批安裝此係統的企業之一,並在同年安裝了脫硫設備。

到2010年,國家環保部的檢查開始關注到燃煤供熱企業。“當時我們和瀋海熱電廠是代表瀋陽迎檢的兩家單位,心裡還是比較緊張的。”馮德勇說,檢查結果是,環保設備運行穩定,排放達標,公司還獲得了當年的節能減排先進單位。

2014年,環保部門重新制定了鍋爐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所有指標更加嚴格。為此,瀋陽市各供熱企業開始加大環保設備的投入,加裝布袋除塵、脫硫等設備。

瀋陽市政府為了減小供熱開栓對空氣的影響,從去年開始實行“依次點爐、錯峰開栓”。今年,馮德勇所在熱源廠又增添了脫硝的設備,從今冬供熱期起正式運行,以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近幾年空氣質量逐年好轉,供熱煙囪冒的都是白煙了。”

以前暖氣片採暖大廳排隊交費 現在地熱是主流網上交費不排隊

40年間,不但是供熱企業的設備更新升級,居民家中的採暖設施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火炕,之後是大六零暖氣片,由於當時採暖設備外觀缺乏設計,影響室內美觀,室內裝修時將暖氣片包裹起來流行一時。這種方式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供熱效果,裝飾性暖氣隨之而生。到現在,地熱已經成為了室內供熱的主流方式。而燃氣壁掛爐、電採暖的方式日漸成熟,居民供熱可選擇性日益增多。

馮德勇表示,為了滿足居民用戶日益豐富的需求,供熱企業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以交費、訴求為例。最早沒有報修電話,居民都是到鍋爐房報修,而現在不少供熱公司推出了便民服務卡,一個電話就能聯繫到相關負責人,甚至可以在網絡、在移動終端進行報修,並實時查詢相關進展。

在交費方面,以往排長隊的收費大廳,正在被各種網上交費平臺所逐步取代,居民們不用再排長隊,在電腦上、手機上,輸入相關信息,就能完成交費,發票等會通過快遞的方式郵寄到家中。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