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破解生態難題

環境汙染 環境保護 河伯 太湖 人民網 2017-06-14
制度創新,破解生態難題

圖為浙江省紹興市環山河。本報記者 潘旭濤攝

制度創新,破解生態難題

福建省龍巖市小池鎮小池河河段長郭朝龍站在小池鎮河長制公示牌前介紹公示內容。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制度創新,破解生態難題

5月31日,安徽省合肥市華山路小學的“小河長”在學習水樣採集、河水汙染指標監測等方面的知識。張洪金攝(人民視覺)

制度創新,破解生態難題

浙江省的巡河手機APP。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6月6日,在浙江省紹興市環山河邊,一位社區幹部正在向40多位政府官員做著講解。這位幹部身旁的公示牌上寫著她的身份——社區河長傅劍萍,還附上了手機號碼。

當天,太湖流域片第二次河長制工作現場交流會在紹興市召開。作為紹興市越城區越都社區書記兼主任,傅劍萍向來自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和安徽5省(市)的代表介紹了社區落實河長制的情況。

河長制正是起源於太湖流域。2007年,太湖藍藻大面積暴發後,江蘇省無錫市率先推行河長制。10年後的今天,河長制這項制度創新已經在全國推開。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簡稱《意見》)。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說,“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

高位推動

“老大”出馬,解決老大難

在以往對水利部門採訪過程中,記者經常聽到兩句話。一句是“環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說的是治水過程中的單打獨鬥、部門分割。另一句是“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說的是主要領導的協調統領作用。

河長制正是要扭轉水利工作中的尷尬局面。對此,紹興市上虞區區級河長潘立峰有親身體會。

上虞區境內的隱潭溪,流經嶺南鄉、章鎮鎮兩個鄉鎮。上世紀90年代,沿岸村民就地取材,在家門口辦起了石材加工廠,產生的廢水直排進入隱潭溪,溪水日漸渾濁。但因職能部門權責交叉等原因,每次治理最終都不了了之。

2017年年初,剛剛上任不到一個月的上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潘立峰擔任了隱潭溪區級河長。他在第一次巡河時,就發現了這一癥結。

隨後,潘立峰召集了由兩個鄉鎮以及水利、交通、農林、環保等部門領導參加的隱潭溪河長制工作會議。會上確定了各部門的責任清單:環保部門負責對沿河企業做好汙染監測和業務指導;農林部門負責水土流失保護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水利部門拆除水源保護區內畜禽養殖場……

砌岸護堤、關停企業、垃圾整治、護水宣傳,經過一系列治理,如今,隱潭溪流域已是一片小橋流水、綠色生態的景觀。

堅持領導掛帥、高位推動,是實行河長制的一條寶貴經驗。兩辦《意見》要求,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來自水利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各省級工作方案已全部編制完成,其中30個省級工作方案已印發實施或經黨委、政府審議通過,25個省份已明確省級總河長和主要河湖的省級河長。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由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擔任全省的總河長、副總河長,7位省級領導分別擔任7條主要河流的河長。

江西省水利廳原廳長孫曉山認為,河長制是符合中國國情、切實可行的體制。“河長制用行政手段,將水利、環保等涉水職能部門整合在一起,是比較好的抓手。”孫曉山說。

責任傳導

從官員到民眾,護水意識增強

在紹興市越城區西小路社區,每戶居民都領到了一本“綠色賬戶”,社區對居民的護水、垃圾分類等行為進行積分,積滿30分,就可以兌換餐巾紙、圍裙等獎品。

“一項小小的措施,卻改變了居民多年沿河洗滌的習慣。”西小路社區主任、西小路河村級河長諸妙茵說。

當記者問及為何想出這個辦法時,諸妙茵坦言:“我現在是河長了,有了管河治河的責任和壓力,自然要多想些有效的辦法。”

更重要的是,這種護河責任,已經通過各級河長傳導到了民眾身上。諸妙茵回憶說,有一次一位居民反映,河對岸一個單位的餐廳,將餐巾紙放窗戶上,這樣風一吹,餐巾紙就掉到河裡了。“河長制也喚醒了居民的護河責任、環保意識。”諸妙茵說。

在有的地方,民眾的責任固化成了一種機制。每天早上7點,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中步村12組村民組長王炳林都要出門,沿著家門口的千步涇河巡視一番。去年7月起,中步村以“村民自治”方式,建立起一支專門管理河道的隊伍,在優秀黨員和村民組長中,挑選具有豐富河道管理經驗的人擔任“村民河長”,58歲的王炳林被推選上任。如今,王炳林每天早晚兩次巡河,發現問題後通過網格化機制向相應部門通報。

水利部部長陳雷認為,全面推行河長制核心是實行黨政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負責制,是黨政領導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的直接體現。

落實責任離不開配套管理措施。傅劍萍每天巡河之時,都會打開一款名為“河長通”的手機App。“它會記錄下河長的巡河軌跡,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會拍照上傳到後臺,提交上一級河長解決。”傅劍萍說。

傅劍萍說的後臺就是浙江省河長制管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記者見到了傅劍萍6月6日的巡河軌跡。平臺負責人介紹說,河長提交的問題會用紅色顯示,解決後變為綠色,這樣問題有沒有解決就一目瞭然了。

拓展升級

設“河道警長”等,配合河長工作

在推進河長制的過程中,不少地方還推出了“升級版”的河長制。

最典型的是增加層級。兩辦《意見》要求建立四級河長體系,在實踐中,不少地方建立了五級河長體系。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等14個省(區)提出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

針對太湖流域片湖泊眾多的特點和湖泊治理保護的複雜性,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表示,要在推行河長制工作中,尤其關注湖泊的河長問題,積極探索設置“湖長”,研究確定湖泊管理保護的目標任務,科學編制“一湖一策”,統籌解決湖泊保護與治理修復中的重大問題,建立維護湖泊良好生態的長效機制。

另外一種升級版是為河長制建立配套體系。

“汙水偷偷排入河道是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近日,在下鄉走訪時,福建省晉江市安海派出所民警莊永彬向可慕村村民及相關企業進行宣傳。

作為駐點可慕村的民警,莊永彬最近又多了一個職務——可慕溪村級“河道警長”。他的任務就是配合當地村級河長共同治水。“河道警長”要對河道定期巡查,重點圍繞皮革、電鍍等行業,及時發現沿湖、沿河非法排汙企業。

據瞭解,為配合河長制落實,雲南將建立省、州(市)、縣三級督察體系,由黨委副書記任總督察,紀委、人大、政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總督察,加強河長制的督察推進和專項紀律檢查。

陳雷表示,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把全面推行河長製作為重大任務,主要負責同志親自協調、推動落實。下一步要督促指導地方相關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按照“一河一策”要求,將有關任務細化實化、落實到位。同時,尊重基層首創,鼓勵地方在落實《意見》精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河湖管理保護模式。

鏈接:

中國古代的“河長”

現代河長制一般認為是從2007年開始的。2007年5月、6月,太湖藍藻大面積暴發。為應對這次飲水危機,無錫市明確將河流斷面水質的監測結果,納入黨政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首創了現代河長制。

其實,“河長”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傳說人物鯀。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鯀是治水能人,他竭盡全力,勤勞敬業,連續在艱難困苦中度過了9年的治水歲月。鯀是上古時期部族領袖堯選拔任命的第一個治水河長,雖治水失敗,但是其治水精神一直為人民所追念。

中華第二位河長是鯀的繼任者禹,“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堵”為“疏”。禹為了治理洪水,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經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大業。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多設“司空”管理水利。晉、宋、齊、後魏、北齊則有“水部郎中”一職。到了隋代,工部誕生,主管水利工程。

元代時,每年二三百萬石糧食從南方途經通惠河運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為保證糧食安全,在沿線佈置了大量崗哨作為河道巡視員,還派了丞相完澤擔任運糧項目的“總河長”。

清代時,黑河流域實行了河長制。1723年,定西將軍年羹堯率軍赴今天的甘肅、內蒙古和青海平叛。為了保黑河(又稱弱水)下游阿拉善王的領地額濟納旗居民和大軍的用水,年羹堯對黑河流域實行了“下管一級”的政策。所謂“下管一級”,即上中游的張掖縣令為七品,中游的酒泉縣令為六品,下游的額濟納旗縣令為五品。下游的縣令品級最高,有權到上游督察河道情況,該縣令實際就是河長,從而保證水量很小的黑河水可以到達下游額濟納旗。

除了官方設立的河長外,在民間還有神話傳說中的河伯,即水神。《抱朴子·釋鬼篇》中說,河伯奉天帝之命管理河川,因此,在民間,河伯也被視為“河長”。

(潘旭濤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