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生活垃圾已成為建設綠色中國的一大制約 餐具封殺令能否破解外賣汙染困局

目前,大量的生活垃圾已成為建設綠色中國的一大制約,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措施。一些城市在強制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又向前一步,要求外賣商家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違者將面臨重罰。

儘管類似要求早就存在於相關管理條例,但臨近正式施行的時候,還是引發了不小爭議。大多數反對聲音認為,叫外賣就是圖個方便,一旦商家被禁止提供一次性餐具,勢必帶來不便。尤其對於廣大上班族來說,難不成每天還要揹著餐具上班?還有人對比“限塑令”的例子,認為管理部門在沒有替代方案的情況下,驟然對免費一次性餐具下封殺令,寄望於價格槓桿發揮調控作用,結果很可能像塑料袋一樣,不僅環保效果不彰,還增加了消費成本。

大家的質疑不無道理,但外賣垃圾圍城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據統計,以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消耗總量足夠鋪滿168個足球場;以每個餐盒5釐米高計算,每天消耗總量摞起來高度相當於339座珠穆朗瑪峰……作為“白色汙染”新源頭,外賣垃圾需要解決也必須解決。相較天量的外賣垃圾,一次性餐具佔比當然僅是九牛一毛,但先由此入手,由相對容易改的入手,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當然,牢騷抱怨也提醒我們,好政策也需要完善。改變生活習慣註定是個漫長過程,需要統籌考量、多管齊下。就眼下而言,相較於一次性餐具,其實還有更多環節需要管起來。譬如,我們有環保法規對汙染企業予以約束,但對於外賣平臺,政策“補丁”還沒有及時打上;譬如,可降解材料生產已不再是什麼難題,但還沒有大規模使用於外賣餐盒,源頭的失範導致了汙染的大量產生;譬如,中小餐館管理參差不齊,即使顧客標明瞭自備餐具,也會習慣性地往外賣裡扔幾雙一次性筷子……如果這些弊病可以提上解決日程,勢必能釋放出不容小覷的綠色能量。

如何處置垃圾,看似小事,卻是關乎社會文明水平的大事。無論是禁止一次性餐具,還是強制推廣垃圾分類,儘管目標清晰、方向正確,但落實過程遇到阻力是一定的。我們既要堅定信心,也要謹慎務實,拿捏好政策的力度與進度,最大程度地激發起人人蔘與的熱情,垃圾圍城的困局才有望被打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