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卷時間到 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們舉手作答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經濟 赤水河 華北新聞網 2017-06-18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貴州與福建、江西一道,被納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共同肩負起探索並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發展路徑,積累並形成可在全國複製推廣成功經驗的責任。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一年期近,作為被賦予先行先試使命的代表,貴州、福建以及江西在各自省份生態文明建設中是如何基於當地生態優勢,探索出一條富有地區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道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題捲上,三個省份各自將向中國乃至世界晒出一份什麼樣的成績單?

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始終

被列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為此,貴州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牢牢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的生態底線;做強做優生態長板,補齊補足貧困短板,注重將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大健康、大開放相結合;既立足生態抓生態,又跳出生態抓生態,把“綠色+”理念貫穿各方面,融入所有發展,構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貴州實踐”。

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中央設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出發點。貴州抓住重點,聚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完善,率先出臺省級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在公檢法系統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集中管轄處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案件;成立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律師團、生態文明法治研究會,持續開展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和環境保護“六個一律”專項執法行動。

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環境損害領導幹部問責暫行辦法等,建立健全了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開展省級空間規劃建設、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環境監察執法機構垂直管理等國家級試點建設。

除此外,貴州還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現環保督察巡查全覆蓋,設立“貴州生態日”,赤水河、烏江等八大流域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河長制”延伸至鄉鎮。全省環境保護司法體系逐漸形成。

作為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者、實踐的推動者,貴州連續八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成為了中國向世界發出生態文明的號角,傳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強音。為此,貴州收穫了環境持續改善與經濟較快增長協同共進的成績單。

2016年,貴州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0.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7.3%,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6%;完成退耕還林13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新增16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十二五”時期,治理石漠化面積827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蓋率超過50%,出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87.1%;大數據信息產業年均增長37.7%,醫藥產業年均增長14.2%,旅遊總人數、旅遊總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3.9和27%;由國家統計局陸續發佈的31省區市GDP數據顯示,貴州連續多年GDP增速跑進全國三甲。

截至目前,貴州綠色經濟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

福建:

創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開環保“黨政同責”之先河

福建聚焦生態文明制度四樑八柱,強化頂層設計、綠色導向,緊扣生態美,推進清新福建體制機制建設。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與改善環境質量相結合,牢牢守住“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在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環境管理體制、環保市場化機制方面大膽創新,探索富有“福建經驗”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新路徑。

每年福建省委書記和省長要與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簽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2014年7月起,環保部門每月公佈設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從2015年1月起,公佈各縣級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在全國走出了環保“黨政同責”的第一步;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劃定生態紅線;完善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開展以市場全面為主導的排汙權交易。

注重發揮綠色指揮棒的作用,建立了黨政領導生態環境目標、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根據主體功能,實行差異化考核,通過這一考核體系破解了綠色考核導向落實難的問題,強化了黨政主體責任。

福建於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省14個市、區開展了重點生態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實現了“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利益”的雙贏目標。

2014年起,福建省對限制開發區域的34個縣(市)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不考工業規模考大氣、不考企業稅收考水質、不考工業總量考新型產業科技含量”成為新風尚。

著力機制創新,強化頂層設計,推進環境汙染整治,嚴格執法監管,福建提交的這封成績單則是:2016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在優良水平,68個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7.8%;12條主要河流水質整體保持為優,Ⅰ類~Ⅲ類水質比例為96.5%,較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全省森林覆蓋率65.95%,森林面積801.27萬公頃,共建立自然保護區93個,建成森林公園175個,建設國家溼地公園6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2個、國家地質公園14個、省級地質公園7個。

江西:

築牢生態屏障,堅守綠色發展理念

踐行生態使命,2016年以來,江西省按照“邊申報、邊推進、邊落實”的原則,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生態立省戰略格局鮮明;厚植生態優勢,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江西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有效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成果,在創新生態文明制度上打造“江西樣板”。

建立了生態保護、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三條紅線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5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3.1%,成為全國第3個正式發佈生態保護紅線的省份。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深入實施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2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實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

出臺全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森林、溼地、水流、耕地四大重點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實現全覆蓋,建立起符合江西省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完善環境管理與督察制度,推進流域水環境監測事權改革,上收流域斷面水質自動監測事權,出臺江西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

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優化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在考核中的權重。

舉全省之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江西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2016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溼地保有量保持91萬公頃;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8.6%,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9%左右。江西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左右,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40%,綠色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