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大秦嶺 築牢渭河漢江水生態安全線

環境保護 渭河 秦嶺 漢江 黃河 陝西傳媒網 2018-12-01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也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嶺。遼闊的地域,複雜多變、富有特色的地質地貌和南北不同氣候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形成了良好的水資源條件和迥異的人文景觀。分帶明顯、垂直帶譜完整、林帶鬱閉度大的秦嶺生態系統,維持著渭河和漢江流域乃至黃河和長江流域水生態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因此,大秦嶺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秦嶺生態環境

與水文生態效應

秦嶺山地降水豐富,山地深處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坡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下,南坡年降雨量700毫米至900毫米。豐富的降水資源滋潤著萬物生長,孕育了渭河、漢江和嘉陵江等水系。茂密的植被生態系統在截留雨水、涵養水源、削減洪峰、改善水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同高度的灌木、草本植被及枯枝落葉攔截了雨水,顯著降低了土壤的侵蝕能力。被攔截的雨水,一部分被植被吸收利用調節成為“綠水”,維持生態系統內生物生命和物質能量循環;另一部分則被調節為“藍水”,滲入土壤空隙補給山區地下水或者以坡面徑流的形式匯入河川。秦嶺北麓72峪,均為秦嶺山地生態系統所涵養。這些河流流出山區後,進入山前洪積扇的上部地段,以垂直滲透的方式補給流域地下水,成為流域地下水重要的補給源之一;河流流入洪積扇的前緣地帶,由於地形變緩、地下土質變細,地下水徑流受阻,復而溢出地表,並在一些低窪地段形成泉水和溼地,例如澇河流域的丈八寺泉、渼陂湖等。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在原長安縣、戶縣和周至縣等山前地下水溢出帶的上下游還分佈著大片水田,現由於環境變化已不復存在。72峪流入渭河沖積平原且匯入渭河之前,基本上靠地下水補給河流。地下水在維持秦嶺北麓72峪下游河川和渭河生態基流方面具有重要的貢獻,特別是枯水期河流流量全部由地下水來維持。

水是秦嶺最重要生態產品之一。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上游的秦嶺是流域水資源的形成區和腹心水塔;中游的山前洪積扇和沖積平原地區是水資源的徑流轉化區;下游的渭河和漢江干流是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彙集區。從上游到下游,流域內的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循環系統和生態鏈,相互之間通過水分、能量和物質的交換,主導流域水文生態過程,控制流域水文生態系統的轉化及生態環境的異質性,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中,植物生態系統、微生物生態系統、水資源生態系統、動物生態系統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生生不息的動態平衡,構成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人體中任何一個血管堵塞都會危及生命。同樣的道理,水流系統中不同水體之間的聯繫被人為隔斷都可能導致整個流域水生態系統的變異。如果變異在可控範圍內,不會產生很大的生態環境負效應;如果變異超過了流域水生態的承載能力,將會引起很大的水生態風險,且風險難以逆轉,後果十分嚴重。

近年來,一些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原有水生態系統產生了影響。部分河道整治中,一些地方注重景觀建設,忽視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對河岸堤或河床進行硬化,或者將河床中透水性很強的礫卵石挖掉並對河床壓實處理等,極大地改變了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水力聯繫,使流域地下水資源的構成發生很大變化。同時,硬化的河道阻隔了土壤與水體之間的物質交換,使土壤和水體中的動植物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水體自淨功能下降,水質變差,進而引起河流上游地下水補給量減少、水位下降,下游河流與地下水補排關係發生變化、溢出帶下移,河流溼地甚至消失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秦嶺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對流域水資源的直接後果是:流域水資源涵養能力下降、坡面保水能力喪失、滯留能力降低,易造成洪水集中,地質災害頻發;導致河流含沙量大、加速水庫淤積,縮短水庫使用壽命;造成水資源不能合理利用,也增加了防洪負擔。同時,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汙染也會進入水系統中,引起土壤和水體汙染,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的短缺。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黨中央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堅定決心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責任擔當。

尊重大自然 守住生命線

首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思路,重新認識保護秦嶺生態的意義。認清保持秦嶺諸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功能穩定,整體提升流域水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需要從源頭瞭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其次,把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再者,在秦嶺保護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要依法保護、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嚴格問責,確保秦嶺生態功能不弱化。 (作者為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