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著力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永葆“淨土”在高原

—西藏著力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掃描

西藏著力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永葆“淨土”在高原

昌都市瀾滄江支流昂曲河畔美景。 記者 陳志強 攝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人們都把它嚮往……” 曾幾何時,一首耳熟能詳的《香巴拉並不遙遠》,唱出了人們心中嚮往的理想家園。

八月,最美的季節裡,西藏處處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一望無際的羌塘草原牛羊肥壯;雲霧繚繞的“西藏江南”嫵媚動人;壯美的“天上阿里”迎來八方來客;“西藏糧倉”日喀則青稞吐露麥芒;雅礱河谷鄉村田野瀰漫著鳥語花香……

地球第三極,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動物多樣,植物繁茂,碧水藍天……

最新發布的中科院監測研究報告顯示:青藏高原各類生態系統結構整體穩定,生態質量穩定向好,水、氣、聲、土壤、輻射及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良好。

永葆西藏美如“仙境”的背後,是我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構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抓手,永葆雪域高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戰略定位更突出 頂層設計再強化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勢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是我國和亞洲的江河源,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調節氣候、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指出要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僅對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也為我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西藏指明瞭行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隨著戰略定位的凸顯,進一步強化我區生態保護頂層設計勢在必行。為此,我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記中央囑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青藏高原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堅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堅持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為建設生態文明紮緊紮好制度的籠子——

出臺了《關於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關於著力構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組織編制了自治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西藏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任務措施。

先後頒佈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溼地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監督管理辦法》等3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基本涵蓋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佈實施,為生態環境保護架構了環境法制體系,也實現了對我區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駕護航”。

“為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哪怕是挖金子,我們也不要。”西藏自治區環保廳黨組書記胡為民說,“硬槓槓”擺在那兒,就要嚴格落實,從源頭上掐斷汙染物排放高、耗能消耗大、資源利用率低下、生態破壞嚴重項目進藏的任何機會。

擼起袖子加油幹 綠色漸成主色調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對於做好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美麗西藏,有了明確的定位和奮鬥目標,接下來就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雅江微瀾,兩岸翠綠。看著眼前的美景,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崗村民次旦不禁回憶道:“十幾年前,這裡風沙大得很,每到春秋季節颳起風來,人和牲畜都不敢出來。”“自從在這裡種樹,風沙天少了,從前少見的狐狸、兔子也慢慢多起來。”

隨著我區生態環境保護各項舉措的落地生根,不光在雅江兩岸,如今綠色漸漸成為高原的主色調。

為了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僅在去年,我區共命名392個自治區級生態村、46個生態鄉鎮、3個生態縣。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完成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技術評估。啟動了自治區生態監測中心和昌都生態監測站項目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優化篩選國控土壤風險點位311個,調整確定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46個,為環境管理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全面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了全區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專項檢查;全面完成黃標車、老舊車年度淘汰任務,繼續推進燃煤鍋爐整治。自治區、市(地)、縣(區)三級政府層層簽訂了《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完成了重點地區年度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擬定了《西藏自治區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對《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自查,完成7市(地)、32縣(區)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情況專項檢查。

嚴格水電、礦產、旅遊、大宗土地資源開發以及工業等項目環境管理。牢牢守住生態環境保護底線,嚴禁“三高”項目進入西藏。組織完成2015年度全區環境保護考核工作。出臺《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督察實施方案》,建立環保督察機制,實現“督企”向 “督政”轉變。印發了《2016年全區重點行業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工作方案》,對水泥、城鎮汙水處理廠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在“6·5”世界環境日、“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世界溼地日等重要紀念日舉辦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活動。

全區納入監測的河流、湖泊整體水質均達到或優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城市建成區無黑臭水體;地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城鎮的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標準;全區電磁輻射環境背景水平無變化。全區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在良好狀態。

保護成效更顯著 世人點贊西藏美

“最愛西藏的藍天白雲,仿若夢境畫卷,沒有一絲汙染,不愧是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 “西藏不僅是離天最近的地方,也是離汙染最遠的地方。”來自山東的遊客李振和來自北京的遊客王妍,不約而同用這樣的話語形容他們在西藏的感受。

這是兩位普通遊客的親身體驗,也是權威機構的評估結論。

中國科學發佈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表明,高原生態系統整體處於穩定狀態,重點工程區的生態效益已經開始發揮,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維持。

——高原生態系統整體穩定,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近20年來,西藏自治區嚴格執行國土空間管控,生態格局的變化率低於0.15%;地面植被覆蓋度呈小幅度上升,覆蓋度增加的區域面積佔全區國土比例66.5%,生態系統結構改善。

——沙化面積減少,工程區風沙治理成效顯著。防沙治沙工程實施之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71萬公頃,年均減少1.53萬公頃。極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轉化。

——天然林與自然生態區保護初見成效,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性增長。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自實施以來,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0.9%。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37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3.9%。受保護溼地面積430.8萬公頃,佔全區溼地面積的65.98%。珍稀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群增加顯著。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步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穩定向好。生態系統水源調節作用在波動中提升,工程實施前後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養水源功能穩定保持;生態系統防風固沙作用開始發揮,主要風沙區沙化強度減弱,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實施開局良好,高原生態系統整體上處於穩定狀態,重點工程區的生態效益已經開始發揮,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維持。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後,將能夠基本實現“有效保護、成功治理、穩定向好、生態安全”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目標。(記者 次仁羅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