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舒:破解“我行我塑”何不從“頭”開始?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芒果 社會 湖北日報網 2017-06-15

兩頭蒜、一個西紅柿、幾個小芒果……別看就買了這麼點東西,超市導購依然盡職盡責地用透明手撕連卷塑料袋將它們分類裝好、稱重、貼價籤。結賬時,收銀員還會問一句:需要塑料袋嗎?9年過去了,“限塑令”名存實亡。甚至讓人感覺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小商鋪隨便給,大超市從中賺得缽滿盆滿。(6月12日《人民日報》)

九年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曾廣受好評,然而,如今“限塑令”已過“七年之癢”,塑料袋的使用卻依舊“我行我塑”,甚至讓各大超市因這“一紙禁令”大賺一筆。許多人推崇將“限塑”轉為“禁塑”,但在筆者看來,“我行我塑”要真正破解,需要從源頭開始。

事實上,許多地區提倡使用“環保袋”、“菜籃子”,甚至推行“禁塑令”,其目的還在於實現環保的最終目標。但是目前,塑料製品已經大量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大部分使用者而言,並沒有從個人意識上把塑料購物袋與汙染畫上等號。而即使在塑料購物袋被證明會造成“白色汙染”的情況下,當人們沒有比之更加方便、有效的替代品時,人們對於塑料袋的“熱情”只會有增無減。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行我塑”的另一大原因在於“限塑令”的“兩制”。我們在很多超市都能見到因“限塑令”收費的塑料購物袋,但在市場經濟最末端的集市上,商販用的塑料袋卻往往比超市中的塑料袋存在更大的汙染性,然而並沒有任何機構對此進行管制,塑料袋在市場上的流通也就更加順理成章,這無疑加重了“我行我塑”的現象,從而讓“限塑令”更加無法“落地”。

筆者以為,要破解“我行我塑”的難題,最主要的破解點不在於“禁”,畢竟“禁”的落腳點僅僅是在市場的某一端點,而“限塑”要做到以點帶面,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更加龐大。在筆者看來,要真正“限塑”,從源頭上限制生產才是應放在首位的。一方面,通過從生產源頭開始限制,讓塑料製品“供大於求”,加重塑料袋等類似產品的成本,通過政府幹預限制生產,才能讓塑料袋等商品不再成為居民的購物首選;另一方面,通過政策鼓勵和市場需求倒逼塑料生產商積極研發,為塑料袋等製品找到符合環保前提的替代品,以“疏”代“堵”,從源頭上解決塑料袋的替代問題,“限塑令”才不是一紙空文。

我們期望看到政府能夠嚴格塑料袋生產企業環保標準並將環保產品而不是汙染源產品投放市場,將監管、生產和環保產品的推廣真正栓在一條線上,從源頭上解決塑料製品的生產和供應問題,真正破解“我行我塑”。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雲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