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已制定垃圾分類方案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孫建軍 攝影 華商報 2017-04-02
西安已制定垃圾分類方案

華商報訊(記者 張莉)包括咸陽在內的國內46個城市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華商報記者瞭解到,西安雖未在列,但也會實施。

國務院辦公廳3月30日轉發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指出,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要結合本地實際,於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辦法,細化垃圾分類類別、品種、投放、收運、處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未納入分類的垃圾按現行辦法處理。《方案》提到了三個分類,即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廢電池,廢熒光燈管(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等。

易腐垃圾主要包括:相關單位食堂、賓館、飯店等產生的餐廚垃圾,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產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蛋殼、畜禽產品內臟等。

可回收物主要品種包括: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廢紙塑鋁複合包裝等。

此次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沒有西安,那麼西安要不要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如何分類呢?3月31日下午,西安市城管局生活垃圾管理處孫建軍說,肯定要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他們已經制定並上報了“2017-2019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方案”,除了必須分離的有害垃圾,主要考慮以乾溼垃圾分離為主,這樣對於市民也比較好操作。

生活垃圾分類 為何難落實

為什麼要實行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分類為何難以落實,垃圾分類對垃圾減量到底有多大影響呢?

難題:三年後西安的城市垃圾何去何從

位於西安狄寨原上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1994年投入使用至今,負責處理西安市城六區等的生活垃圾,是目前西安唯一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所。據估算,江村溝垃圾場即將達到飽和,2020年前後就會封場。3年之後,西安的城市垃圾該何去何從呢?

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信息中心主任史煒說,目前,全國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是65%填埋,35%焚燒。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計劃到2020年填埋和焚燒各佔一半。前些年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是因為造價小,填埋1噸的成本在30元左右,而焚燒1噸的平均成本在100元左右。

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處長王軍民說,推進垃圾分類,提高分類水平,可減輕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置壓力。事實上,西安的大街小巷也都設立了垃圾分類箱,但對於“怎麼分”,“分了之後怎麼處理”,大多數市民不清楚,最後還是裝在一起扔進了垃圾桶。

現狀:垃圾分類主要靠拾荒者和保潔員

近日,華商報記者在西安走訪了多個小區、一個快遞站和一些餐飲店。

邊東街東泰城市之光小區北區設置了垃圾分類箱,一個標著可回收,一個標著不可回收,但裡面幾乎是空的。在距離分類箱1米的地方並排擺放著6個垃圾桶,個個被堆得冒尖。

在朱雀大街的金泉小區,垃圾沒有分類,小區裡的清潔工一早會分揀出紙箱子,然後再清理垃圾。

在邊東街的一處環衛工人道班房,記者看到5名保潔員將垃圾車裡的紙箱、報紙等分揀出來捆綁好。

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一名工作人員說,到達填埋場的生活垃圾已經至少經過3次分揀。首先在小區,拾荒者會翻撿一次;其次是清運垃圾者會分揀一次;然後在環衛站,環衛工人還會翻撿一次。

困惑:電商和外賣是垃圾增量的重要來源

在邊東街上的一家小快遞站門口,堆放著被扔掉的紙箱。一工作人員說,這個快遞站規模小,紙箱子還算用得少的,快遞袋用得比較多,平均一個月要消耗1000個左右。

太白路小六湯包店的一名經理說,店裡從2015年底開始外賣,平均隔一天他們就會向總公司申請配送一次性餐盒,餐盒大小不同,有的一件是300個,有的一件是50個。

近年來,西安的生活垃圾量平均每年遞增5%,而電商的快速發展和餐飲外賣的盛行,導致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氣泡墊、包裝盒等的使用量大幅增加。根據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提供的數據,從2009年至2016年的近8年來,西安的年生活垃圾處理量分別是153萬噸、188萬噸、215萬噸、233萬噸、238萬噸、255萬噸、277萬噸、282萬噸。

分析:單純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不符合我國實際

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從試點到推行已經16年了,為何難落到實處呢?

西安市城管局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處孫建軍說,從現實情況來看,生活垃圾分類走進了誤區,成了勞民傷財、賠本賺吆喝的事情,效果也很難顯現。比如重慶,有環保企業在主城區嘗試垃圾分類5年,虧損超過1000萬元。

孫建軍稱,都說“垃圾是資源,分類產生價值”,但是怎麼利用,怎麼產生價值,對垃圾分類的模式也需摸索前行。生活垃圾應分類,其意義主要有幾個,一是分離出有毒有害垃圾,比如過期藥品、化妝品等,可有效控制環境汙染;二是乾溼分離後的垃圾按照科學方法處理可大幅提高垃圾資源利用率。三是有利於節約環保成本。四是有利於減少垃圾填埋場的終端處理量。

孫建軍說,國外的垃圾分類回收率在20%到30%,而江村溝填埋場的垃圾回收率不足10%。因此,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類方式。單純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不符合我國實際。

建議:根據小區情況量身定製垃圾分類

孫建軍說,在一些高檔社區,舊電視、舊傢俱,甚至一些還可以使用的電器都被扔在了垃圾桶旁,這些是可回收利用的;在一些老舊小區,生活垃圾主要以廚餘垃圾為主;在大多數小區,生活垃圾多為混合垃圾。為此,他建議根據小區的情況量身定製垃圾分類,比如高檔小區可以分類更細,大多數小區對垃圾進行乾溼分離就可以。每個小區垃圾分類先由社區申報類別,實行一段時間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以保證垃圾分類的效率。

規劃:有效垃圾分類 需要做好9件事

孫建軍說,垃圾減量需要從源頭減,要推行好垃圾分類,需做好九件事:一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積累經驗;二是健全法規,將垃圾分類的自發行為變為有約束力的行為;三是推進公共機構和企業強制分類;四是從源頭減量,控制一次性塑料袋、木筷、餐盒等的生產、消費、流通,消費者如要使用可能需要付出高代價;五是制定科學分類方式;六是完善分類、收運模式,避免前分後混,做無用功;七是合理配置垃圾分類容器;八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針對分類後垃圾的處理設施;九是加強信息化管理,比如由政府發放分類垃圾袋,可根據垃圾袋上的電子標籤進行掃碼追索投放者,市民也可根據電子標籤,按規定投放後積分換物,讓市民分享分類行為的效益等。 華商報記者 張莉 攝影 趙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