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長期走向產品突破期 水處理吹來萬億勁風

在環保監管的持續加碼與治理剛需升級的雙重利好下,水處理行業將步入多元化、系統化新常態。隨著政策環境與治理思路的轉變,傳統的治水路徑難以為繼,單一的水環境治理將逐步退出市場,水處理+PPP模式成為大勢所趨。

從成長期走向產品突破期 水處理吹來萬億勁風

距離水十條要求的2017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任務還有不到半年時間,水處理產業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中國環保在線小編了解到,隨著水環境治理理念的不斷深化,水處理市場需求進一步釋放,特別是黑臭水體市場急劇放量。與此同時,在PPP模式的推動下,水處理市場進入黃金髮展期,預計整個“十三五”期間將產業超過萬億元的市場體量。

水環境治理釀新局

“總體來看,我國水環境治理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剛性需求。”有環保資深人士指出。隨著我國工業經濟蓬勃發展,隨之帶來的環境陣痛也逐漸被公眾所熟知。根據環保部提供的不完全統計數據,每年,我國城市黑臭水體已經成為環境治理工作的重頭戲;至於農村水處理方面,由於村鎮數量太分散,暫無精確統計數據。

據瞭解,“十三五”期間,關於水環境治理的各項政策頻發。為儘快實現水清岸綠的生態願景,推動汙水處理廠改造升級,國務院印發的“水十條”中部署了多項治水硬任務,即“截至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以階段性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重點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如今,“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任務僅剩不到半年時間。據環保部消息,環保部與住建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7年第二季度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的通報》明確,截至第二季度,截至6月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2100個黑臭水體中,完成整治的工程不到50%。

不過,從目前來看,無論是黑臭水體治理、水環境綜合修復或者水處理設備製造技術路線都面臨一些問題。“以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為例,排放標準日漸提升,倒逼監管體系走向精細化管理;富集重金屬的汙泥循環化利用效率低,技術路線不明確;此外還有汙水處理廠運營模式亟待轉型問題,以及如何在水域綜合治理的背景下,走向多維度發展路徑。”

水處理技術將面臨新的挑戰。業界普遍分析指出,從點源層面看來,原來水環境治理都是點狀突破,現在逐步關注全流域的綜合性系統思維,對技術服務提出了挑戰。其次,新常態下的環保監管系統,將對包括汙水處理廠在內的環保設施排放標準提出更為嚴苛的要求。而水環境治理在形成規模化的同時,還要著力於在技術縱深化上有所突破,以形成生態圈。

水處理市場空間加速釋放

“2017年是水處理市場真正的元年。”據經濟參考報9月18日報道,市政水處理市場化的元年是2002到2003,在2005年之後逐漸有了大量的上市公司出現。很快,水處理整體產業鏈空間迎來蜂擁而入的掘金潮,農村汙水處理市場加速向市場擁抱。截至目前,水處理領域已步入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有超過千家企業參與治水,有一定規模的水處理上市企業大約有104家左右。

PPP浪潮也給水處理市場帶來了巨大利好。據瞭解,2017年上半年,水處理市場每個月都會有PPP項目推出,總金額合計大概在萬億級左右。而在“水十條”、中央環保督察、河長制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的疊加效應下,水處理產業鏈的投資體量還要更多,項目數量帶來的投資體量遠超2萬億元。

在PPP 模式的推動下,水處理市場正在進入快速成長期。根據國內機構預測,截至2020年,會有萬億級水處理市場化空間,包括水處理設備製造、黑臭水體治理、農村汙水處理、海水淡化、流域綜合修復等。這其中,由於頂層設計的推動,黑臭水體市場急劇放量,已開發的項目僅佔空間總量的部分市場份額,未來空間巨大。

而與市場爆發相呼應的是,在各路資本爭相佈局期間,水處理產業的運營管理、治理理念、新興概念也在不斷更新。首先,在水處理市場化層面,過去往往聚焦於城鎮市場,當前出現下沉趨勢,很多項目來源於區縣、建制村;其次,運營模式孕育新的格局,過去水處理項目一般都是單一的水體治理或是服務外包,現在從全流域去綜合衡量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服務水平提升,有利於水處理企業品牌價值的落地。

至此,水處理市場化大幕開啟,水處理項目加速落地,水處理產業迎來“窗口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