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問題固然要解決,但環保企業最核心的共性問題其實是這個

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1日期《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記者 貟天一

資金問題固然要解決,但環保企業最核心的共性問題其實是這個

實際上在環保領域,民營企業只爭取到了市場的一角,更多的市場空間由央企、地方國企來掌控。環保領域能稱得上頭部企業的民企很少。環保市場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價值鏈的資本投資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級運營商,它的價值鏈就是投資—建設—運營,所有的環保頭部企業都是一級運營商。另一類是設備製造企業和單純的工程建設企業,即使他們做得規模很大,也不認為它是頭部企業。

近年來,隨著環境意識與環保監管的逐步增強,環保產業獲得眾多發展機會,被視為未來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從宏觀角度看,環保產業整體發展穩步快速向前,從微觀企業個體看,便多了一些跌宕起伏。去年以來,很多環保知名企業遭遇危機,從資金鍊緊張掀起欠薪風波的東方園林,到利潤下滑而換將的啟迪桑德,再到利潤腰斬被中國交建接盤的碧水源,急速擴張帶來的資金風險正在這些企業中顯現,一些環保行業品牌受到打擊。

而放眼更寬廣的環保頭部企業,資金雖然是企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但並不是核心問題。和君諮詢生態環保事業部主任楊寧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資金雖然是比較困難的事,但並不是特別緻命的問題。環保領域的共性問題是技術問題,這些頭部企業無一例外沒有核心技術,他們都屬於投資運營商。”

01

資金緊張多出現在民營企業

去年以來,多家知名環保企業爆出資金鍊緊張,企業債務違約的消息屢見報端。東方園林、天翔環境、神霧環保、盛運環保等曾經的明星企業均位列其中。究其背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遭遇資金危機的企業多為民營企業,而且均在前幾年有過極速擴張。

“極速擴張是環保領域的一個共性問題,它不是出現在一兩個企業,也不是出現在小企業,而是多出現在上市公司,而且主要是民營企業。桑德、碧水源、東方園林等都是民營企業的標杆,排名都很靠前,在前兩年市場競爭力也是比較強的。”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這個角度講,急速擴張是普遍現象,不是個案。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比較複雜。這些企業能夠接觸到的項目比較多,拿到項目的速度也比較快。它的擴張速度已經超出了自我消化的能力。這是超負荷的擴張,企業跑得太快,跑得太猛了。”

實際上,環保項目在一些方面具有天然的壟斷性,例如汙水處理、垃圾焚燒、危廢處置、流域治理等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域特點,這也導致了很多企業為爭搶資源奮不顧身的情況。“不可能把區域裡的東西搬到其他的地方去處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佔了一片區域就等於壟斷了一部分資源。所以企業都在拼命跑馬圈地。”楊寧說。

然而受大環境影響,去年下半年開始環保上市公司估值下降,導致了這些急於擴張的企業遭遇嚴重的資金緊張。“去年下半年開始,環保企業上市公司的估值跌得非常快。它在所有板塊裡面跌幅最大,達到了將近49%。整個股市的平均跌幅是24%左右,環保跌幅超過平均值將近一倍。儘管是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融資能力依然較弱,很多企業以股權抵押的方式來獲得資金。因為股市下跌,企業只能不斷追加抵押的資產或者抵押的股票,這就造成了企業的現金流嚴重不足。”張益說。

“當前環保項目的投資體量越來越大,例如原來一個汙水處理廠可能需要的投資資金是3億-5億元,後來的垃圾處理場可能是8億-10億元,再到現在的流域治理,幾乎能達到幾十億到上百億元。由於投資額越來越巨大,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原本就高,他們不得不通過不斷地質押、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來籌措資金。這就相當於,每一個環保項目,從投產的那一天起,就揹負了很沉重的債務負擔,處在寅吃卯糧的狀態。所以一旦項目上出現了問題,或者外部環境上有一些波動,就會直接導致資金鍊出現問題。”楊寧也同樣表示。

02

環保領域頭部企業中民營企業佔少數

那麼,資金緊張的問題僅有民營企業遇到嗎?張益告訴本刊記者:“資金緊張的問題在國企中顯現的沒有民企明顯,因為國企不是以股票或者資產抵押的形式來融資,是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國企化解風險的能力比較強,不容易產生資金鍊斷裂的情況。而且大部分國企沒有民企這麼激進,相對來說發展比較穩妥。民企的老闆與民企的利益關聯太強,只要看到一絲機會就會抓住不放。國企相對來說,更側重穩定發展,沒有民企這麼激進。去年,很多國企也遇到了資金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只是導致了企業發展速度放緩,並不像很多民企一樣直接摔倒爬不起來。”

實際上在環保領域,民營企業只爭取到了市場的一角,更多的市場空間由央企、地方國企來掌控。環保領域能稱得上頭部企業的民企很少。楊寧介紹,環保市場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價值鏈的資本投資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級運營商,它的價值鏈就是投資—建設—運營,所有的環保頭部企業都是一級運營商。另一類是設備製造企業和單純的工程建設企業,即使他們做得規模很大,也不認為它是頭部企業。

“一級運營商裡分為幾個陣營。第一陣營是央企,裡面典型的是中國節能、光大國際。第二陣營是地方國有企業,例如北控、首創等。當前各個地方有一個不太好的趨勢,地方割據和地方保護越來越嚴重。很多省甚至是市都在成立自己的環保平臺。第三陣營是民營企業,但是現在這個陣營裡的企業越來越少,碩果僅存的是格林美,東江、碧水源、桑德都被收購了,東方園林出問題了,日子都不好過。”楊寧說。

此外還有第四陣營,他們是新進入者。“以央企為主,例如中交、中建、中核、‘三桶油’等。我們做過統計,97家央企裡面,除去中國節能是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剩下的96家裡面,有56家已經進入到環保產業。這是一股極為不能小覷的力量。”楊寧表示。

03

技術才是環保頭部企業發展的關鍵

實際上,頭部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並不是資金問題,因為更多的頭部企業是國企。楊寧坦言,資金雖然是比較困難的事,但並不是特別緻命的問題。環保領域的共性問題是技術問題,這些頭部企業無一例外沒有核心技術,他們都屬於投資運營商。

而這與環保行業的自身特點有關係。投資商對技術的風險偏好較低,能用成熟技術的一定不會選擇新技術。成熟技術能夠保證正常運營,新技術卻存在一定的風險。

“當前環保企業的技術雷同性非常明顯,各家公司採用的技術大同小異,創新的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在國內很少。各家公司差不多,比的就是價格,所以也引起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低價競爭。不依靠技術或者綜合實力來發展,這本身就是一種短期行為,這很容易犯錯誤。”張益說。

除了技術,運營與商業模式的完善也將是未來頭部企業需要注意的共性問題。

談到商業模式,楊寧表示,現在很多環保企業存在寅吃卯糧的現象,這種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早晚有一天枯竭,但是現在我們也沒有想到或者看到更好的商業模式。“這也與政府的態度相關。現在很多地方越來越認為手裡的項目是寶貝,都希望以更低的成本辦更多的事情,無論央企、國企還是民企,逼得大家升級價格戰,越打價格戰越會加劇寅吃卯糧的狀態。這不是良性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市場空間的不斷縮小,管理能力和控成本的能力成為了項目持續運營的關鍵。“現在部分成熟領域已經到了看管理的時候,相信下一階段所有買項目的企業,或者被併購的企業,吃虧就會吃在管理上。”楊寧說,“我們一直有一個觀點,環保行業短期看資本,中期看管理,長期看技術。環保這個行業發展太迅速,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在了發展上,但很少有人去練內功,就會出現管理水平相對比較粗放。現在頭部企業開始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

資金問題固然要解決,但環保企業最核心的共性問題其實是這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