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底廣陽古城,是歷史的造就,是歷史人文的珍貴遺存,是太平湖的一道珍貴文物,是不能再造,也無法再造的水下文化資源。雲南撫山湖底的滇國古都、貴州省小南海底的羅家古鎮,已正式成為亮麗的水下景觀。據瞭解,經國家批准,安徽省已組織專門家於2015年10月開始對太平湖底廣陽城的水下考查,並已取得廣陽古城在太平湖中的方位、沉沒深度、毀壞程度等有了準確的數據。如若有朝一日能開發太平湖底“廣陽古城的歷史人文”,我想又是一處“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底廣陽古城,是歷史的造就,是歷史人文的珍貴遺存,是太平湖的一道珍貴文物,是不能再造,也無法再造的水下文化資源。雲南撫山湖底的滇國古都、貴州省小南海底的羅家古鎮,已正式成為亮麗的水下景觀。據瞭解,經國家批准,安徽省已組織專門家於2015年10月開始對太平湖底廣陽城的水下考查,並已取得廣陽古城在太平湖中的方位、沉沒深度、毀壞程度等有了準確的數據。如若有朝一日能開發太平湖底“廣陽古城的歷史人文”,我想又是一處“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揭祕水下藏了多少“寶貝”?

廣陽城:城牆用土築成,到了明代改成磚牆,建國初期一條西門大街,為古板路面。廣陽城很袖珍,廣陽的老居民說:“衙門打屁股,全鎮聽得見”;男人說:“點一支菸可以沿城牆走廣陽一個圈”;女人說:“一家炒辣椒,全鎮人打噴嚏。 ”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底廣陽古城,是歷史的造就,是歷史人文的珍貴遺存,是太平湖的一道珍貴文物,是不能再造,也無法再造的水下文化資源。雲南撫山湖底的滇國古都、貴州省小南海底的羅家古鎮,已正式成為亮麗的水下景觀。據瞭解,經國家批准,安徽省已組織專門家於2015年10月開始對太平湖底廣陽城的水下考查,並已取得廣陽古城在太平湖中的方位、沉沒深度、毀壞程度等有了準確的數據。如若有朝一日能開發太平湖底“廣陽古城的歷史人文”,我想又是一處“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揭祕水下藏了多少“寶貝”?

廣陽城:城牆用土築成,到了明代改成磚牆,建國初期一條西門大街,為古板路面。廣陽城很袖珍,廣陽的老居民說:“衙門打屁股,全鎮聽得見”;男人說:“點一支菸可以沿城牆走廣陽一個圈”;女人說:“一家炒辣椒,全鎮人打噴嚏。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底廣陽古城,是歷史的造就,是歷史人文的珍貴遺存,是太平湖的一道珍貴文物,是不能再造,也無法再造的水下文化資源。雲南撫山湖底的滇國古都、貴州省小南海底的羅家古鎮,已正式成為亮麗的水下景觀。據瞭解,經國家批准,安徽省已組織專門家於2015年10月開始對太平湖底廣陽城的水下考查,並已取得廣陽古城在太平湖中的方位、沉沒深度、毀壞程度等有了準確的數據。如若有朝一日能開發太平湖底“廣陽古城的歷史人文”,我想又是一處“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揭祕水下藏了多少“寶貝”?

廣陽城:城牆用土築成,到了明代改成磚牆,建國初期一條西門大街,為古板路面。廣陽城很袖珍,廣陽的老居民說:“衙門打屁股,全鎮聽得見”;男人說:“點一支菸可以沿城牆走廣陽一個圈”;女人說:“一家炒辣椒,全鎮人打噴嚏。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底廣陽古城,是歷史的造就,是歷史人文的珍貴遺存,是太平湖的一道珍貴文物,是不能再造,也無法再造的水下文化資源。雲南撫山湖底的滇國古都、貴州省小南海底的羅家古鎮,已正式成為亮麗的水下景觀。據瞭解,經國家批准,安徽省已組織專門家於2015年10月開始對太平湖底廣陽城的水下考查,並已取得廣陽古城在太平湖中的方位、沉沒深度、毀壞程度等有了準確的數據。如若有朝一日能開發太平湖底“廣陽古城的歷史人文”,我想又是一處“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揭祕水下藏了多少“寶貝”?

廣陽城:城牆用土築成,到了明代改成磚牆,建國初期一條西門大街,為古板路面。廣陽城很袖珍,廣陽的老居民說:“衙門打屁股,全鎮聽得見”;男人說:“點一支菸可以沿城牆走廣陽一個圈”;女人說:“一家炒辣椒,全鎮人打噴嚏。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秧溪街: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一條集貿商業街,街道寬4米,長裡許。東西走向,一色青石板路面,分上街頭、中街、下街三段,街兩邊排列著四五十家店鋪,間有亭臺樓閣、小憩涼棚,在西邊上街頭,引秧溪河三道堰之水,居民依溪而居,構成一條水街。別有江南小鎮古樸韻味。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合肥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上,距市府屯溪143公里,介於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南大門30公里,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耿城鎮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 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遊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蓄水以來,水下淹沒多處古村鎮。據《太平湖志》介紹,太平湖水下古村鎮主要包括廣陽城、秧溪街、龍門街、廣陽橋等。這些古村鎮佈局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影響,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特徵。

有著2200多年的廣陽城,原為石埭縣縣治所在地,人口萬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陵陽縣。晉鹹康四年(335),為避桂皇后名“陵”之忌,改為廣陽城。唐永康初期,代宗李豫五年左右(766年前後),更名為石埭縣。明代初期始築土為城。此前的1700年間,廣陽城是有城無牆,築墩為防。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厚熜皇帝下詔建石頭城。明嘉靖四十七年(1568)建成。石頭城牆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設東西南北中五門,築甕牆(以誘敵深入而甕中捉鱉之設施)建城樓。1959年,國家批准撤石埭縣,併入太平縣(今黃山區)。廣陽城內建築,多為徽派風格,城內主要建築有文廟、五猖廟、城隍廟、縣署各衙、祠堂、樓閣、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築300多處。其中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34)的永濟大橋,被譽為“皖南巨工”,乃安徽省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共8孔。廣陽城內街巷衢橫,古井星羅。秧溪街:長裡許,寬4米,細鑿石板鑲砌,傍溪而建,東西走向,分上、中、下三街;店鋪、客棧、酒樓、餐館一百三十多家;一條水街,十分風雅,人在石板上面走,街下終年淌碧漣,兩邊店面門相對,街窗水動搖藍天,享譽“皖南清溪街”。龍門街,以自然山水人文風景著稱。街呈回字形,幽靜古樸,石板街面,民居緊挨,商貿繁榮。龍門街在唐代曾為縣治所在地多年。因龍門街臨舒溪,靠碧山、尖山,其“禹門屏翰”“紅水游魚”“北山碧泉”“六水到堂”“三潭映月”等勝景著稱於世……當年李白吟詩作別汪倫後,離開桃花潭,南行至陵陽縣龍門渡一路亭內小憩,見陵陽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不由詩興大作:“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欲飛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杜鵑花開春已闌,歸問陵陽釣魚晚。”詩中的陵陽,即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設的陵陽縣。龍門即城內的龍門街。李白詠龍門,贊陵陽之後,詩興未減,又於舒溪河畔邊走邊吟:“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裡瀨,使我欲垂竿。”名人名句贊古城,使陵陽這個彈丸小縣一下子出了名。兒時在廣陽城生活多年的周先生深切懷念著常去廣陽城北門、東門和西門,對那裡的情景至今不斷在夢中出現,對鄉情、民情、風俗,還不時在腦際出現。居民張辰保回憶起廣陽他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時說:“傳說廣陽城內另有一棵與我院中的桂花樹一樣。原來共三棵,兩棵在廣陽城裡,一棵在月亮裡。當時南門方家大院,常有一位美麗的姑娘進進出出。據說她就是月亮裡的嫦娥。”世居廣陽城的畢娟娟老太太回憶起她家的深宅大院,那是一幢廣陽城內的尚書府第,其規模、樓、臺、閣、廊、廂、廳,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 若大的太平湖,使多少離鄉別土的原廣陽城的居民們經常“夢裡廣陽”現現腦際。當太平湖風輕水靜的時候,遊人船到南門間巨石交匯處,隱隱約約還能見到廣陽城外高大的古樹已變得樹無葉幹無枝身無皮光禿禿的樹身在水中晃動;亮麗的晴天,錯開陽光照射,或在深秋湖水落淺的時候,或太平湖水位降到低點極限的時候,或許還能看到高大建築物體在水底若隱若現,那座廣陽城外的永濟大橋,也會如夢似幻又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太平湖中……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太平湖底廣陽古城,是歷史的造就,是歷史人文的珍貴遺存,是太平湖的一道珍貴文物,是不能再造,也無法再造的水下文化資源。雲南撫山湖底的滇國古都、貴州省小南海底的羅家古鎮,已正式成為亮麗的水下景觀。據瞭解,經國家批准,安徽省已組織專門家於2015年10月開始對太平湖底廣陽城的水下考查,並已取得廣陽古城在太平湖中的方位、沉沒深度、毀壞程度等有了準確的數據。如若有朝一日能開發太平湖底“廣陽古城的歷史人文”,我想又是一處“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極其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揭祕水下藏了多少“寶貝”?

廣陽城:城牆用土築成,到了明代改成磚牆,建國初期一條西門大街,為古板路面。廣陽城很袖珍,廣陽的老居民說:“衙門打屁股,全鎮聽得見”;男人說:“點一支菸可以沿城牆走廣陽一個圈”;女人說:“一家炒辣椒,全鎮人打噴嚏。 ”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秧溪街: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一條集貿商業街,街道寬4米,長裡許。東西走向,一色青石板路面,分上街頭、中街、下街三段,街兩邊排列著四五十家店鋪,間有亭臺樓閣、小憩涼棚,在西邊上街頭,引秧溪河三道堰之水,居民依溪而居,構成一條水街。別有江南小鎮古樸韻味。

沉睡在太平湖湖底的已2000年廣陽古鎮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

廣陽街:附近有蘇家祠、邵氏宗祠、弓背橋和八面佛等。

龍門街:呈回字形,青色石板路面,在唐天寶12年太平設縣治時是龍門鄉的繁華地帶,當時盛傳“進龍門喜洋洋,出龍門淚汪汪。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