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黃芪 人蔘 花旗參 黨蔘 中藥 元氣 中醫 見微養生 2019-07-12

文:半兩遠志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人都會有力不從心,身體越來越虛的感覺。氣虛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那面對琳琅滿目的補氣藥,又該如何選擇呢?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常見補氣藥人蔘、西洋參、黃芪、黨蔘、太子參有什麼區別。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人蔘: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西洋參:苦、微甘,寒。歸心、肺、腎經。

補氣養陰,淸火生津。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黃芪:甘,微溫。歸睥、肺經。

補氣昇陽,益衛固表,託毒生肌,利水退腫。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黨蔘:甘,平。歸脾、肺經。

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補氣生津。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人蔘與西洋參

人蔘與西洋參都能補氣,生津止渴。但人蔘更擅長補氣,而西洋參更擅長養陰降火。

人蔘性微溫,主要是大補元氣,也可入脾肺二經,補益脾肺之氣。

脾氣虛就會出現脾胃運化不足,胃腸功能減退的症狀,如厭食、肚子漲(特別是飯後更嚴重)、大便不成形或水樣便等。而且脾主肌肉,一旦出現脾氣虛的情況,就會使全身肌肉得不到足夠的濡養,通常表現為身體倦懶不想動,也不想說話,只想靜靜地葛優躺一會。另外脾虛還可能會出現水腫,臉色發白而無精打采的症狀。更為嚴重的是,長時間的脾氣虛會造成氣血兩虛,這因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氣虛需要及時不足。

肺氣虛就是指肺功能活動減弱的表現,多由久病咳喘而引起的。一般表現為稍微一動就會喘的厲害,說話聲音低怯,精神萎靡,身體總是有疲勞感等症狀。又因為肺主宣發肅降,肺氣一虛,就不能宣發衛氣於表,特別是小孩子,就會出現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自汗,怕被風吹等症狀。

西洋參性寒,主要是補氣養陰,入心、肺、腎,可降心肺之虛火。

心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所以會出現五心煩熱(即手足心發熱加心胸煩熱),盜汗等症狀。

肺陰虛是指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以會出現咳嗽無痰、或痰比較且很粘稠,口乾咽燥,體型消瘦,五心煩熱,盜汗等症狀。

人蔘和西洋參西洋參相比較,人蔘適合氣虛而偏寒證的人,而且容易上火,所以元氣不虛或有實熱的人最好不要服用;西洋參適合陰虛而偏熱症的人,陽虛陰盛或脾胃虛寒者最好不要服用。

黃芪,人蔘,西洋參,補氣藥該怎麼選?

人蔘與黃芪

人蔘與黃芪都是性微溫,都去脾肺二經,且都以補氣為主。人蔘補氣的功效要比黃芪大很多,但補氣太過猛烈,也容易造成虛不受補的情況,相對來講,黃芪要好不少。而且黃芪要比人蔘便宜很多,但現在藥材多為大規模種植,如此的話,人蔘肯定不會有很好藥效,藥效好的野山參,由於特別稀少則非常貴。

另外黃芪還長於固表止汗,對於自汗證有很好的療效,還可利水消腫,虛腫得人也可適當服用黃芪來消腫;人蔘還有安神增智的功效,對於因氣虛而頭暈目眩、失眠多夢有很好的療效。

若非元氣已損或非人蔘不可用的情況下,黃芪是更好的選擇。

黃芪補氣昇陽,易於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用。

黨蔘

黨蔘與人蔘、黃芪一樣,都是入脾肺二經,補脾肺之氣。但黨蔘性平,不像人蔘黃芪那樣性溫,不易上火,除了補氣,黨蔘還有養血的功效。黨蔘補氣效果在黃芪與人蔘之間,價格也居中,整一個對中庸之道完美的踐行者。黨蔘對虛寒證最為適用,如若屬熱證,則不宜單獨應用。

太子參

太子參也是補益脾肺之氣,亦可生津,功效與人蔘相同,但藥力較弱。性平而不偏不倚,是一味清補之藥。比較適合小孩、老人或虛不受補之人。

進補當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而選擇相應的最合適的中藥。若自己拿捏不準,建議找正規的中醫辯證準確後方可對症下藥。

真心誠意,普及專業的中醫藥知識;正本清源,讓大家更懂中藥。

喜歡就關注見微養生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