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黃 芪


1

黃芪的傳奇故事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黃芪,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上品,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

而關於黃芪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新唐書▪卷二百四▪列傳第一百二十九▪方技》中,許胤宗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家告術窮。胤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薰薄之,是夕語。

即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處擔任外兵參軍之職時,王太后患病受風不能說話,脈沉難以診斷,醫生們都沒有辦法。許胤宗認為,太后不能口服藥,用黃芪、防風煎出幾十斛藥湯,放在床下,蒸汽如霧,藥霧薰皮膚口鼻,太后當天晚上就可以說話了。

2

黃芪的產地來源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主產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

本品氣微,味微甜。以切面色淡黃、粉性足、味甜者為佳。生用或蜜炙用。

3

黃芪的藥性功效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神農本草經》: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名醫別錄》: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名醫甄權: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

《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本草綱目》中: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託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主要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尿少,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肺氣虛弱,咳喘氣短;表虛自汗;內熱消渴;血虛萎黃,氣血兩虛;氣虛血滯,半身不遂,痺痛麻木;氣血虧虛,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4

服用黃芪的禁忌

凡表實邪盛,內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用。

5

黃芪和黨蔘、人蔘的鑑別用藥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人蔘、黨蔘、黃芪三藥皆有補氣、生津、生血之功,且常相須為用以增強療效。但人蔘作用較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藥,並具有益氣固脫、安神增智、補氣助陽之功。黨蔘補氣之力較為平和,專於補益脾肺之氣。黃芪補益元氣之力不及人蔘,但長於補氣昇陽、益衛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尤宜於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症。

6

黃芪的食療養生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黃芪補肺飲

配方:

黃芪30g,麥冬15g,五味子、烏梅各6g。

製法:

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

功效:

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黃芪羊肉湯

配方:

羊肉1000克,黃芪50克,花椒2克,八角2克,姜10克,鹽10克,小蔥10克

製法:

1、將羊肉洗淨,切成3釐米見方小塊;

2、羊肉塊放入燉鍋內,加入調料及黃芪,然後加入3倍於羊肉的水,用慢火燉爛即成。

3、黃芪用量,可根據肉量多少適當增減;

4、大火燒開,撇去浮沫,轉用文火慢燉,約2小時左右即成。

功效:

補腎壯陽、補氣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杏林藥苑|中藥小故事——黃芪


紅棗黃芪湯

配方:

黃芪、紅棗、冰糖各適量。

製法:

1、將黃芪、紅棗放入鍋內,加入清水,用小火熬煮40分鐘。

2、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

經常少量飲用黃芪大棗湯能夠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症,此外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