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鄭傳佔 相約新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如何讓黃河造福沿線群眾,成為新鄉打造沿黃生態帶的重中之重。

近兩年,新鄉沿黃各地利用當地黃河豐富的水資源和旅遊資源,努力做活黃河水文章,讓沿線群眾吃上生態飯、旅遊飯。當前,沿黃生態帶建設大幕已經開啟!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一、黃河兼有母親河與“害河”之稱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黃河從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蘊藏深厚的黃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創造了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這條川流不息的大河,孕育了燦爛多彩的華夏文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哺育中華兒女的同時,也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更替,承載了數不盡的恩怨情仇。在中國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唯有黃河兼有母親河與“害河”之稱。

黃河具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黃河在流經桃花峪,進入下游河段之後,地勢一馬平川,遼闊的華北平原擺在黃河眼前,任其四處奔騰。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黃河含沙量巨大,俗語有云,“一擔水,六鬥泥”,在下游河段,黃河河道變寬,流速放緩,泥沙大量沉積,抬高河床,使得下游黃河漸漸變成了“地上懸河”,如果沒有河堤束縛,或者河堤潰決,洪災便會席捲華北黃淮,河道亦會因此改變,即所謂“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來,治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治不好黃河的洪水猛獸,母親河就秒變活閻羅,帶走沿河數萬百姓性命不說,更有可能帶走國運。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黃河的泛濫成災,造成黃河灘區生產發展滯後,黃河灘區也成為河南省“三山一灘”貧困集中區之一。受政策及限制性因素影響,灘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低,產業結構單一,是河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扶貧開發的硬骨頭。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二、新鄉市沿黃生態帶發展規劃出爐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黃河流經新鄉170公里,灘區面積居全省之首。由於歷史原因,自然環境較差、貧困人口較多,該區域發展短板較為突出。新鄉市與北京林業大學開展合作,圍繞鄭新深度融合,突出以綠為底、以水為脈、以人為本、以文為魂,謀劃建設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的沿黃生態帶

新鄉市擬通過規劃建設,將沿黃灘區建成集生態保護、休閒農業、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於一體的沿黃生態帶,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鄭新融合跨越發展的新名片。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北京林業大學編制的《新鄉市沿黃生態景觀產業帶發展規劃》涉及新鄉市的原陽縣、封丘縣、長垣縣和平原示範區三縣一區,總長度約170公里,規劃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包含21個鄉鎮、504個村莊、51萬人口。規劃以“裝點太行山,扮靚母親河”為總體發展思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指導,以“新時代展現綠色發展成果和生態文明成就的系統工程、全面決勝小康社會之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打造中原綠色生命線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工程、弘揚中華黃河文化延續地域傳統文脈的文化工程”為目標,通過構建生態、生產、生活、景觀、文化五大空間,實現“三生”融合、城鄉協調、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生態與城鎮融為一體。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2017年8月10日,新鄉市沿黃生態帶發展規劃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通過專家評審,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規劃評審,認為規劃根據新鄉沿黃區域的自然稟賦和現狀基礎,結合該地區的發展需求,提出了生態、生產、生活統籌發展的思路和佈局,指導思想明確,為新鄉沿黃區域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發展路徑。同時,專家組還提出要以生態保護和修復為主,進一步突出新鄉沿黃地區的地域特色等建議。

2017年12月5日,新鄉市人民政府與北京林業大學在北京簽訂了《新鄉市沿黃生態景觀產業帶發展規劃科研課題技術服務合同》,標誌著新鄉市沿黃生態帶建設正式拉開帷幕,為美麗新鄉建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三、沿黃生態帶建設以實際行動扮靚母親河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天然文巖渠蜿蜒在黃河灘區,渠內波光瀲灩,水清魚遊;渠外綠樹成蔭,飛鳥穿林;儼然一幅江南水鄉的生態圖景。天然文巖渠森林體驗帶是新鄉市沿黃生態帶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目前,天然文巖渠森林體驗帶已初具規模、初見成效,河面寬闊,兩岸綠樹成蔭,景色迷人,每年吸引遊客達20萬人次以上。

天然文巖渠森林體驗帶吸引了很多省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控導工程連接線生態觀光帶(沿黃生態大道)的貫通更是為當地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黃河控導工程連接線是一項集生態、交通、防洪功能於一體的高標準穿灘公路,從平原示範區橋北鄉到原陽縣陡門鄉,全長約66.5公里。目前,公路已全線貫通,沿線的驛站、綠化走廊正在建設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控導工程連接線生態觀光帶(沿黃生態大道)必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除了這條綠帶之外,沿黃生態帶還有五條綠帶,分別是:堤頂路拓寬綠化工程、幸福渠路水林提升工程、107國道改造提升工程、天然文巖渠森林體驗帶和龍鳳大道。其中,堤頂路拓寬綠化工程主體工程將於6月底完工,其他綠帶正在快馬加鞭進行中,真讓人期待。

綠樹掩映中的長垣縣大浪口村古樸雅靜,錯落有致的民居古色古香,豫北傳統庭院獨特韻味。恬靜街巷、泥牆黛瓦、石砌步道、四時有花、庭院有水,正是人們尋求“詩意棲居”的旅遊休閒之地。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大浪口村原為黃河渡口,是沿黃生態帶今年規劃建設的10餘個美麗鄉村之一。近兩年,大浪口村以“還原黃河古道古村落,打造旅遊文化名村”為建設目標,規劃建設了集民俗、民宿、遊樂、農耕科普、瓜果採摘於一體的民俗旅遊度假村。大浪口旅遊度假村建成後,遊客紛至沓來,外出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以前的“空心村”變成了當地人的幸福家園,遊客度假的“世外桃源”。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是沿黃生態帶今年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涉及東湖、青龍湖、官廠、蔣莊、橋北等十個片區,計劃將十個片區聯合打造成國內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黃河北岸溼地群,具備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前,東湖片區溼地面積2200畝,現在已恢復到4800畝,今年到明年準備恢復到10000畝。

沿黃生態帶是新時代展現綠色發展成果和生態文明成就、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弘揚黃河文化的系統工程、民生工程、綠色工程和文化工程。當前,沿黃生態帶建設大幕已經開啟。今年,新鄉市沿黃生態帶建設指揮部明確確定了40個重點項目,也就是“六帶”“九園”“五鎮”“12村”“7條進灘路”和一個片區綜合開發,以實際行動扮靚“母親河”,禮敬“母親河”。

六帶:堤頂路拓寬綠化工程、控導工程連接線生態觀光帶(沿黃生態大道)、幸福渠路水林提升工程、107國道改造提升工程、天然文巖渠森林體驗帶、龍鳳大道;

九園:綠色科創小鎮、中原黃河植物園、黃河灣森林公園、現代林業科技創新示範中心、鹿島生態園、原武稻米農業公園、黃河國家溼地公園、國家生物育種中心、現代服務業科創園;、

五鎮:原武古鎮、韓董莊樹藝小鎮、正商・大賓鎮休閒農業小鎮、陳橋生態旅遊文化小鎮、水墨趙堤;

12村:平原示範區的鹽店莊村、洪莊村、草坡村,原陽縣的黃寺村、奶奶廟村、水牛趙村,封丘縣的張寨村、張崗村、李莊新村,長垣縣的香裡張村、東油村、大浪口村;

7條進灘路:蔣莊鄉、陡門鄉、官廠鄉、槐林路、浮橋線、太行山大道南廷、橋下路。

一個片區綜合開發:目前,恆大正在做項目調研、設計等前期工作。平原示範區就灘區開發與黃委會設計院進行了溝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鄉故事:170公里的黃河“新走廊”區縣聯合打造

再美的願景,都需要把前期規劃做好,才能為以後的發展指明方向。而對於黃河生態帶來說,就是要通過發展大生態、大農林、大健康、大科技、大文旅五大產業,構建生態、生產、生活、景觀、文化五大空間,實現“三生”融合、城鄉協調、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生態與城鎮融為一體,將沿黃生態帶建設成為中原綠色生命線,鄭新融合發展脈,黃河文化傳承軸。

最終,要將新鄉沿黃生態帶打造成為黃河岸邊的山水園林、鄭州大都市區的生態綠核、鄭新融合的生態紐帶、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發展文旅康養產業的重要平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鄉村振興的實驗區、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樣板區。

今年,

新鄉市沿黃生態帶項目建設指揮部

明確確定了40個重點項目並加快推進,

以實際行動扮靚“母親河”,禮敬“母親河”。

可以預見,

新鄉沿黃經濟帶必將成為百姓脫貧致富“金腰帶”

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