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黃河 東營 利津 山東 東方白鸛 丹頂鶴 大眾日報 2019-08-20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近日,記者跟隨山東黃河河務局實地走訪了黃河山東段,最後一站來到黃河入海前流經的最後一個城市——東營市。在這裡,我們先後走訪了利津縣水文站、黃河王莊險工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東營段看黃河20年不斷流為當地生活、生產和生態注入的新鮮力量。

黃河最後的守望者——利津縣水文站

利津水文站是黃河上最後一個水文站,負責監測黃河入海前的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環境等,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津鎮劉家夾河村,距黃河入海口104公里。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近日,記者跟隨山東黃河河務局實地走訪了黃河山東段,最後一站來到黃河入海前流經的最後一個城市——東營市。在這裡,我們先後走訪了利津縣水文站、黃河王莊險工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東營段看黃河20年不斷流為當地生活、生產和生態注入的新鮮力量。

黃河最後的守望者——利津縣水文站

利津水文站是黃河上最後一個水文站,負責監測黃河入海前的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環境等,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津鎮劉家夾河村,距黃河入海口104公里。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斷流不斷流,就看利津站。”是採訪過程中站上工作人員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簡單而言,利津站沒水黃河就斷流了。據資料顯示,利津站首次斷流出現於1972年,1999年黃河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之前,有21年出現斷流,其中1990年到1998年,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時間最長達226天,斷流河段700多公里。“1999年實施統一水量調度後,黃河水才得以順暢地從上游到下游流到利津,支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利津縣水文站站長張利介紹。

張利1991年成為利津水文站的一員,近30年的無言守候也讓他成為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前後世事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說起1999年恢復過流的情景,張利依然難掩激動:“我清楚地記得那是3月11號上午10點,我們站上所有的員工都來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帶著鍋碗瓢盆桶等家裡所有能盛水的器具聞訊趕來,大家緊張又期待,終於水來了,一開始水量並不大,但老百姓們都激動地大喊:‘水來了!水來了!’大家盼這一天盼得真的太久了!”3月11日10時40分流量達到14.3立方米每秒,16時增大到56.0立方米每秒,3月12日6時達到109立方米每秒,至3月20日20時達到663立方米每秒。

黃河決口的見證者——黃河王莊險工

黃河險工專指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而沿大堤修建的丁壩、垛、護岸工程。黃河王莊險工始建於1899年,即清光緒二十五年間,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黃堤,距黃河入海口90公里左右。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近日,記者跟隨山東黃河河務局實地走訪了黃河山東段,最後一站來到黃河入海前流經的最後一個城市——東營市。在這裡,我們先後走訪了利津縣水文站、黃河王莊險工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東營段看黃河20年不斷流為當地生活、生產和生態注入的新鮮力量。

黃河最後的守望者——利津縣水文站

利津水文站是黃河上最後一個水文站,負責監測黃河入海前的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環境等,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津鎮劉家夾河村,距黃河入海口104公里。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斷流不斷流,就看利津站。”是採訪過程中站上工作人員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簡單而言,利津站沒水黃河就斷流了。據資料顯示,利津站首次斷流出現於1972年,1999年黃河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之前,有21年出現斷流,其中1990年到1998年,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時間最長達226天,斷流河段700多公里。“1999年實施統一水量調度後,黃河水才得以順暢地從上游到下游流到利津,支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利津縣水文站站長張利介紹。

張利1991年成為利津水文站的一員,近30年的無言守候也讓他成為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前後世事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說起1999年恢復過流的情景,張利依然難掩激動:“我清楚地記得那是3月11號上午10點,我們站上所有的員工都來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帶著鍋碗瓢盆桶等家裡所有能盛水的器具聞訊趕來,大家緊張又期待,終於水來了,一開始水量並不大,但老百姓們都激動地大喊:‘水來了!水來了!’大家盼這一天盼得真的太久了!”3月11日10時40分流量達到14.3立方米每秒,16時增大到56.0立方米每秒,3月12日6時達到109立方米每秒,至3月20日20時達到663立方米每秒。

黃河決口的見證者——黃河王莊險工

黃河險工專指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而沿大堤修建的丁壩、垛、護岸工程。黃河王莊險工始建於1899年,即清光緒二十五年間,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黃堤,距黃河入海口90公里左右。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近日,記者跟隨山東黃河河務局實地走訪了黃河山東段,最後一站來到黃河入海前流經的最後一個城市——東營市。在這裡,我們先後走訪了利津縣水文站、黃河王莊險工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東營段看黃河20年不斷流為當地生活、生產和生態注入的新鮮力量。

黃河最後的守望者——利津縣水文站

利津水文站是黃河上最後一個水文站,負責監測黃河入海前的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環境等,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津鎮劉家夾河村,距黃河入海口104公里。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斷流不斷流,就看利津站。”是採訪過程中站上工作人員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簡單而言,利津站沒水黃河就斷流了。據資料顯示,利津站首次斷流出現於1972年,1999年黃河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之前,有21年出現斷流,其中1990年到1998年,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時間最長達226天,斷流河段700多公里。“1999年實施統一水量調度後,黃河水才得以順暢地從上游到下游流到利津,支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利津縣水文站站長張利介紹。

張利1991年成為利津水文站的一員,近30年的無言守候也讓他成為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前後世事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說起1999年恢復過流的情景,張利依然難掩激動:“我清楚地記得那是3月11號上午10點,我們站上所有的員工都來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帶著鍋碗瓢盆桶等家裡所有能盛水的器具聞訊趕來,大家緊張又期待,終於水來了,一開始水量並不大,但老百姓們都激動地大喊:‘水來了!水來了!’大家盼這一天盼得真的太久了!”3月11日10時40分流量達到14.3立方米每秒,16時增大到56.0立方米每秒,3月12日6時達到109立方米每秒,至3月20日20時達到663立方米每秒。

黃河決口的見證者——黃河王莊險工

黃河險工專指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而沿大堤修建的丁壩、垛、護岸工程。黃河王莊險工始建於1899年,即清光緒二十五年間,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黃堤,距黃河入海口90公里左右。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愛黃河,恨黃河,離了黃河不能活。”是黃河邊上老百姓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諺語,這份愛無需多言,這份恨很大部分源自黃河歷史上數次決口帶來的災難性破壞。1951年2月3日,建國後黃河第一次凌汛決口就發生在王莊險工。記者從岸邊矗立的王莊險工紀事石碑上了解到決口前後的相關情況:當年酷寒異常,黃河冰封六百公里,冰厚量大史之罕見,流冰受阻積水如山,兩岸村民搶修巡堤,然而上游冰水傾瀉勢不可擋,冰凌擠爛壩身直撲堤頂,最終,三日一時四十五分大堤潰決,淹及利津、沾化兩縣耕地四十五萬畝,村莊一百二十二個,受災人口八萬五千人,六人死亡。隨著防洪工程的技術和水平不斷進步,早期用農作物秸稈和柳枝堆積而成的秸埽壩,升級為磚壩、石壩,更加堅固牢靠;更重要的是通過水量統一調度,實現全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黃河凌汛導致的決口問題可以說已徹底解決。

王莊險工不僅見證了黃河決口問題的解決,也見證了黃河斷流前後的滄海桑田。黃河口管理局防汛辦公室副主任管春城向記者展示了幾張1997年黃河王莊段斷流的圖片,除了偶有幾個小水坑,河道幾乎完全乾涸,而現在照片中的地方黃河水豐盈充沛,不疾不徐地流淌,兩岸綠樹成蔭,遊人如織。“不管是防決口還是防斷流,都離不開對黃河水量的統一調度。”管春城感慨道。

黃河生態的捍衛者——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東營市墾利區,距離黃河入海口20公里左右。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近日,記者跟隨山東黃河河務局實地走訪了黃河山東段,最後一站來到黃河入海前流經的最後一個城市——東營市。在這裡,我們先後走訪了利津縣水文站、黃河王莊險工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東營段看黃河20年不斷流為當地生活、生產和生態注入的新鮮力量。

黃河最後的守望者——利津縣水文站

利津水文站是黃河上最後一個水文站,負責監測黃河入海前的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環境等,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津鎮劉家夾河村,距黃河入海口104公里。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斷流不斷流,就看利津站。”是採訪過程中站上工作人員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簡單而言,利津站沒水黃河就斷流了。據資料顯示,利津站首次斷流出現於1972年,1999年黃河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之前,有21年出現斷流,其中1990年到1998年,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時間最長達226天,斷流河段700多公里。“1999年實施統一水量調度後,黃河水才得以順暢地從上游到下游流到利津,支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利津縣水文站站長張利介紹。

張利1991年成為利津水文站的一員,近30年的無言守候也讓他成為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前後世事變遷的親歷者、見證者。說起1999年恢復過流的情景,張利依然難掩激動:“我清楚地記得那是3月11號上午10點,我們站上所有的員工都來了,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帶著鍋碗瓢盆桶等家裡所有能盛水的器具聞訊趕來,大家緊張又期待,終於水來了,一開始水量並不大,但老百姓們都激動地大喊:‘水來了!水來了!’大家盼這一天盼得真的太久了!”3月11日10時40分流量達到14.3立方米每秒,16時增大到56.0立方米每秒,3月12日6時達到109立方米每秒,至3月20日20時達到663立方米每秒。

黃河決口的見證者——黃河王莊險工

黃河險工專指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而沿大堤修建的丁壩、垛、護岸工程。黃河王莊險工始建於1899年,即清光緒二十五年間,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利黃堤,距黃河入海口90公里左右。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愛黃河,恨黃河,離了黃河不能活。”是黃河邊上老百姓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諺語,這份愛無需多言,這份恨很大部分源自黃河歷史上數次決口帶來的災難性破壞。1951年2月3日,建國後黃河第一次凌汛決口就發生在王莊險工。記者從岸邊矗立的王莊險工紀事石碑上了解到決口前後的相關情況:當年酷寒異常,黃河冰封六百公里,冰厚量大史之罕見,流冰受阻積水如山,兩岸村民搶修巡堤,然而上游冰水傾瀉勢不可擋,冰凌擠爛壩身直撲堤頂,最終,三日一時四十五分大堤潰決,淹及利津、沾化兩縣耕地四十五萬畝,村莊一百二十二個,受災人口八萬五千人,六人死亡。隨著防洪工程的技術和水平不斷進步,早期用農作物秸稈和柳枝堆積而成的秸埽壩,升級為磚壩、石壩,更加堅固牢靠;更重要的是通過水量統一調度,實現全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黃河凌汛導致的決口問題可以說已徹底解決。

王莊險工不僅見證了黃河決口問題的解決,也見證了黃河斷流前後的滄海桑田。黃河口管理局防汛辦公室副主任管春城向記者展示了幾張1997年黃河王莊段斷流的圖片,除了偶有幾個小水坑,河道幾乎完全乾涸,而現在照片中的地方黃河水豐盈充沛,不疾不徐地流淌,兩岸綠樹成蔭,遊人如織。“不管是防決口還是防斷流,都離不開對黃河水量的統一調度。”管春城感慨道。

黃河生態的捍衛者——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東營市墾利區,距離黃河入海口20公里左右。

黃河連續二十年不斷流|東營段 黃河入海前的守望者

從104公里到90公里,再到現在的20公里,記者距離黃河入海口越來越近了,這也意味著來到了黃河下游的最末端,黃河水非但沒有斷流或者越來越少,反而愈加潤澤充盈。據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會主席呂卷章介紹,保護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大致由大循環和小循環兩部分組成:前者指打通溼地與黃河、海洋之間的循環,即黃河水通過引水閘進入沉沙池中沉澱,保證進入溼地中的水是清澈見底的,當溼地水足夠充足時,還可以補充海洋水;後者指溼地內部形成的溝溝岔岔、大大小小的水域進行微循環。“黃河為我們溼地提供充足的黃河水,一分錢都不要,免費給我們用!”呂卷章半開玩笑地說。

據呂卷章介紹,1999年實施黃河水統一調度之前,由於淡水補給不及時加之海水倒灌,保護區裡一大半的地方蘆葦等植物退化,形成泛出鹽的白色光板地,更別談生物多樣性了。“我就不說土壤變化或是水質變化了,生態好不好鳥類說了算!全世界4500只左右的東方白鸛,去年統計我們有1333只;我們是世界第二大黑嘴鷗繁殖地,一共有7000多隻;每年有100多隻白鶴在我們這兒越冬,今年在我們這兒還發現了一隻丹頂鶴呢!”說起1999年之後的生態變化,呂卷章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從1990年就在保護區上班的他顯然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我這一輩子就只幹了這一件事,但還算幹成了點事,為後代留了點有價值的東西。”黃河水潤澤千家萬戶,尤其是199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進行全流域水量統一調度以來,黃河水的調度更加科學合理;而千千萬萬個呂卷章幾十年如一日甚至終其一生為黃河的可持續發展揮灑汗水與淚水,這是兒女們對母親河的反哺與報恩,是一份深深的仰慕與眷戀,黃河也必將造福一代代勤勞樸實、踏實能幹的中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