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醒母。國家二級演員,廣州市優秀舞蹈家,2016年獲廣東省舞蹈家協會“突出貢獻獎”。參演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廣州市2015中國夢舞蹈新作品展演創作一等獎、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專業組表演金獎。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國、新西蘭交流演出。

12

演員:依力凡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龍少。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文藝演出中擔任領舞、獨舞。獨舞作品曾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全國舞蹈比賽少年組金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展演獨舞金獎,多次在全國“荷花杯”、CCTV舞蹈大賽等榮獲獎項。先後赴俄羅斯、新西蘭、墨西哥、比利時、蒙古國等國家出訪演出。

12

演員:高德瑞

青年舞蹈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阿醒。參演作品曾榮獲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金獎等7個金獎、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古典舞組金獎、全國舞蹈比賽金獎和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

12

演員:朱瑾慧

廣州歌舞劇院主要演員,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鳳兒。曾參加CCTV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參演作品曾榮獲2014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榮獲中職組二等獎、 2016年江蘇省“蓮花杯”青年舞蹈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主創介紹」

12

藝術總監/總導演:

史 前 進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醒母。國家二級演員,廣州市優秀舞蹈家,2016年獲廣東省舞蹈家協會“突出貢獻獎”。參演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廣州市2015中國夢舞蹈新作品展演創作一等獎、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專業組表演金獎。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國、新西蘭交流演出。

12

演員:依力凡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龍少。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文藝演出中擔任領舞、獨舞。獨舞作品曾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全國舞蹈比賽少年組金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展演獨舞金獎,多次在全國“荷花杯”、CCTV舞蹈大賽等榮獲獎項。先後赴俄羅斯、新西蘭、墨西哥、比利時、蒙古國等國家出訪演出。

12

演員:高德瑞

青年舞蹈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阿醒。參演作品曾榮獲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金獎等7個金獎、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古典舞組金獎、全國舞蹈比賽金獎和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

12

演員:朱瑾慧

廣州歌舞劇院主要演員,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鳳兒。曾參加CCTV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參演作品曾榮獲2014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榮獲中職組二等獎、 2016年江蘇省“蓮花杯”青年舞蹈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主創介紹」

12

藝術總監/總導演:

史 前 進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史前進: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主演、導演及擔任藝術總監創作了多部大型劇目,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魯迅文學藝術獎”等。曾任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晚宴、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頒獎典禮總導演等。

12

製作人:林凱彬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醒母。國家二級演員,廣州市優秀舞蹈家,2016年獲廣東省舞蹈家協會“突出貢獻獎”。參演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廣州市2015中國夢舞蹈新作品展演創作一等獎、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專業組表演金獎。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國、新西蘭交流演出。

12

演員:依力凡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龍少。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文藝演出中擔任領舞、獨舞。獨舞作品曾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全國舞蹈比賽少年組金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展演獨舞金獎,多次在全國“荷花杯”、CCTV舞蹈大賽等榮獲獎項。先後赴俄羅斯、新西蘭、墨西哥、比利時、蒙古國等國家出訪演出。

12

演員:高德瑞

青年舞蹈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阿醒。參演作品曾榮獲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金獎等7個金獎、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古典舞組金獎、全國舞蹈比賽金獎和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

12

演員:朱瑾慧

廣州歌舞劇院主要演員,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鳳兒。曾參加CCTV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參演作品曾榮獲2014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榮獲中職組二等獎、 2016年江蘇省“蓮花杯”青年舞蹈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主創介紹」

12

藝術總監/總導演:

史 前 進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史前進: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主演、導演及擔任藝術總監創作了多部大型劇目,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魯迅文學藝術獎”等。曾任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晚宴、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頒獎典禮總導演等。

12

製作人:林凱彬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林凱彬: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東省演出協會金牌經紀人,長期從事劇目運營、活動策劃執行工作,在大型藝術項目的運營及推廣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

12

總編導:錢鑫

王思思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醒母。國家二級演員,廣州市優秀舞蹈家,2016年獲廣東省舞蹈家協會“突出貢獻獎”。參演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廣州市2015中國夢舞蹈新作品展演創作一等獎、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專業組表演金獎。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國、新西蘭交流演出。

12

演員:依力凡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龍少。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文藝演出中擔任領舞、獨舞。獨舞作品曾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全國舞蹈比賽少年組金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展演獨舞金獎,多次在全國“荷花杯”、CCTV舞蹈大賽等榮獲獎項。先後赴俄羅斯、新西蘭、墨西哥、比利時、蒙古國等國家出訪演出。

12

演員:高德瑞

青年舞蹈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阿醒。參演作品曾榮獲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金獎等7個金獎、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古典舞組金獎、全國舞蹈比賽金獎和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

12

演員:朱瑾慧

廣州歌舞劇院主要演員,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鳳兒。曾參加CCTV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參演作品曾榮獲2014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榮獲中職組二等獎、 2016年江蘇省“蓮花杯”青年舞蹈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主創介紹」

12

藝術總監/總導演:

史 前 進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史前進: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主演、導演及擔任藝術總監創作了多部大型劇目,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魯迅文學藝術獎”等。曾任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晚宴、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頒獎典禮總導演等。

12

製作人:林凱彬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林凱彬: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東省演出協會金牌經紀人,長期從事劇目運營、活動策劃執行工作,在大型藝術項目的運營及推廣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

12

總編導:錢鑫

王思思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醒母。國家二級演員,廣州市優秀舞蹈家,2016年獲廣東省舞蹈家協會“突出貢獻獎”。參演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廣州市2015中國夢舞蹈新作品展演創作一等獎、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專業組表演金獎。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國、新西蘭交流演出。

12

演員:依力凡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龍少。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文藝演出中擔任領舞、獨舞。獨舞作品曾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全國舞蹈比賽少年組金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展演獨舞金獎,多次在全國“荷花杯”、CCTV舞蹈大賽等榮獲獎項。先後赴俄羅斯、新西蘭、墨西哥、比利時、蒙古國等國家出訪演出。

12

演員:高德瑞

青年舞蹈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阿醒。參演作品曾榮獲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金獎等7個金獎、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古典舞組金獎、全國舞蹈比賽金獎和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

12

演員:朱瑾慧

廣州歌舞劇院主要演員,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鳳兒。曾參加CCTV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參演作品曾榮獲2014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榮獲中職組二等獎、 2016年江蘇省“蓮花杯”青年舞蹈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主創介紹」

12

藝術總監/總導演:

史 前 進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史前進: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主演、導演及擔任藝術總監創作了多部大型劇目,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魯迅文學藝術獎”等。曾任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晚宴、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頒獎典禮總導演等。

12

製作人:林凱彬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林凱彬: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東省演出協會金牌經紀人,長期從事劇目運營、活動策劃執行工作,在大型藝術項目的運營及推廣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

12

總編導:錢鑫

王思思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錢鑫:中國新銳青年導演,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曾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國家大型晚會編導,舞蹈作品曾獲全國舞蹈比賽文華創作一等獎,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全軍文藝匯演創作一等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銀獎,全國舞蹈比賽文華創作二等獎,個人榮立三等功。

王思思:優秀青年導演,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舞蹈藝術碩士。曾任亞洲冬季運動會閉幕式、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文藝演出編導。舞劇、舞蹈作品曾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金獎,第十四屆文華劇目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銀獎,全軍舞蹈比賽一等獎等。

12

編劇:羅麗

羅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碩士,國家二級編劇,現任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戲劇創作研究室主任,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

作曲:王喆

舞美設計:劉科棟

燈光設計:邢辛

服裝設計:陶蕾

視頻設計:胡天驥

造型設計:王巖

造型設計:張江江

醒獅指導:

趙偉斌

武術/醒獅指導:馬小斌

醒·獅

演出信息

"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提到佛山,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黃飛鴻,而一說起黃飛鴻,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那聞名海內外的佛山無影腳,還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王爭霸》。這部電影將佛山醒獅文化與武術相結合,獨具中華民族地方特色,精彩絕倫,讓人大呼過癮。

······

「醒獅究竟是什麼?」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坊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初,有一年的佛山鎮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有位長者建議,如果要戰勝瘟疫,就必須大興正氣,遏止邪氣,才能保得百姓平安。而獅子是天上的護法靈獸,更是百獸之王,定能鎮得住邪氣。於是百姓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繪上獅子圖案,由壯漢舉舞,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入宅舞獅,為居民祈福消災。不久,果然患病百姓逐漸痊癒,戰勝了可怕的瘟疫。因此,民間舞獅祈福消災逐漸形成習俗。

「把傳統醒獅 搬上現代舞臺」

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不僅代表了南粵大地的本土文化,更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自強不息精神品格。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為了更好地發揚醒獅文化,將醒獅搬到現代的舞臺,舞劇《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巡演活動,並應天橋藝術中心之邀,在建國七十週年之際,於今年9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進行公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男主角阿醒看似大大咧咧實則是深藏“獅王夢”的熱血青年。富家子弟龍少爺雖是出身武術世家看起來人高馬壯,但卻因為一次失敗用鴉片來麻痺自己。女主角鳳兒是一個純美的存在,作為這部戲中柔美情感之所繫,和阿醒惺惺相惜。阿醒與龍少爺為了爭奪“獅王”而產生過間隙,但最後在民族大難之前,最終選擇合力反擊。

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兒女情、家國情,在激烈的民族抗戰背景下,依託“醒獅”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給了這個舞劇極大的創作空間和許多閃光點。

「以獅為形」

《醒·獅》的思路不是醒獅舞蹈的簡單“植入”,更不是醒獅元素的零星“拼貼”,而是創造性轉化、系統性呈現。以獅形為載體,所傳承的是廣東醒獅豐富的文化內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該劇所有舞蹈都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

整部劇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包括音樂、舞美、燈光、造型等在內所有設計,將《醒·獅》打造成了一部舞臺上的武俠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醒·獅》的鏡頭化處理,讓觀眾有現場觀看電影的感覺:

在茶樓一場戲中,編導設計了一段從廣東飲茶禮儀中提煉出來的“扣指舞”,茶桌翻轉了90度,桌面正對著臺下,演員們倒地表演,彷彿是攝影機的俯拍視角。這種在舞劇中極少出現的視覺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又如,在阿醒與龍少搶奪紅綢的打鬥過程中,編導在正常節奏之外插入了一段“慢動作”,並通過光影的配合,製造出電影中慢鏡頭、特寫鏡頭的效果。

(周飛亞《醒·獅》為什麼能成為舞劇“爆款”)

刊載於《人民日報》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以醒為神」

醒”字暗合了主角的名字,也暗示了民族的覺醒,可以說形神兼具。一個“醒”字,奠定了這部戲“燃”的基調。

男主角阿醒,懷揣著一個“獅王夢”,卻被謹小慎微的母親約束。他在茶樓負氣搶奪的“長紅”,最終只能在母親的注視下悄然落地。阿醒的身體裡暗藏著無數力量,卻被迫收起鋒芒。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而最大的“醒”者莫過於龍少。阿醒天真質樸,一身正氣,面對外敵入侵,拿起刀槍守土順理成章。但是龍少不同,龍少先是將自己好勝、自大的性格展現得極為明顯,而後自甘墮落,飽受鴉片的折磨,目睹妹妹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在這種絕境中,他才“醒”了過來,與阿醒化敵為友共同抗敵。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這樣的轉折富有戲劇色彩,經歷了墮落而後自強,恰如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在那個時期所經歷的動盪、磨難和最終的覺醒。

「女性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起義,這個選材聽起來就很主旋律,這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呢?編劇認為三元里這個地點與現在廣州人日常生活很貼近,很多人每天都要路過或就在這裡生活,就好像是在講一個身邊親歷的事。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除此之外,劇中人物個性鮮明,不僅有陽剛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對男主角“覺醒”的助力表現也十分優秀,劇中有男性剛勁有力的武術也有女性柔情婀娜的舞蹈,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在劇中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佳配合。

青年劇評人羅力如此評價劇中的女性角色:

“醒”是比“獅”更為重要的題目,而“醒”的推動者,無疑是特別的、重要的,鳳兒最後“引獅人”的角色已經讓這一表達足夠清晰,如果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五十年代的政治環境下國家對女性的鼓勵和動員,那在本劇中,“女子執起一面旗”,則是女性自己的主動選擇,最後,甘願犧牲。同樣表現出犧牲精神的,還有阿醒的母親。小到自家,大到國家,她在自己兒子挑戰權貴時甘願卑躬屈膝,試圖讓兒子免於麻煩,到戰鬥爆發,她拿起鼓棒在陣地前方擂鼓歌唱,頗有為了守土傾盡全力、破釜沉舟之氣。女性形象在本劇中留下了有力的一筆,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放在三元里抗英起義,但關於戰爭本身的元素卻從未在舞劇中出現。沒有與英國正面廝殺的場景,少了刻意的流於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了人物塑造的不完美和真實成長,同樣是主旋律正劇,《醒·獅》的結局更為正能量,也更貼近現實——以武融舞,以舞釋劇,以劇為本,這恰恰是當今舞臺上最需要的,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

···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舞劇《醒·獅》力求從傳統文化中生髮傳遞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新時代精神力量。今年9月,讓我們一同走進《醒·獅》的一方恢弘天地。

本文劇照攝影:@舞蹈中國-劉海棟

「演員介紹」

12

演員:閆一研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醒母。國家二級演員,廣州市優秀舞蹈家,2016年獲廣東省舞蹈家協會“突出貢獻獎”。參演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廣州市2015中國夢舞蹈新作品展演創作一等獎、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專業組表演金獎。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國、新西蘭交流演出。

12

演員:依力凡

廣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舞劇《醒·獅》中飾演龍少。多次在國內外重大文藝演出中擔任領舞、獨舞。獨舞作品曾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全國舞蹈比賽少年組金獎、首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展演獨舞金獎,多次在全國“荷花杯”、CCTV舞蹈大賽等榮獲獎項。先後赴俄羅斯、新西蘭、墨西哥、比利時、蒙古國等國家出訪演出。

12

演員:高德瑞

青年舞蹈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阿醒。參演作品曾榮獲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金獎等7個金獎、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古典舞組金獎、全國舞蹈比賽金獎和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

12

演員:朱瑾慧

廣州歌舞劇院主要演員,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劇《醒·獅》中飾演鳳兒。曾參加CCTV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參演作品曾榮獲2014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榮獲中職組二等獎、 2016年江蘇省“蓮花杯”青年舞蹈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主創介紹」

12

藝術總監/總導演:

史 前 進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史前進: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主演、導演及擔任藝術總監創作了多部大型劇目,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文華大獎”、“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魯迅文學藝術獎”等。曾任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晚宴、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頒獎典禮總導演等。

12

製作人:林凱彬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林凱彬:廣州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東省演出協會金牌經紀人,長期從事劇目運營、活動策劃執行工作,在大型藝術項目的運營及推廣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

12

總編導:錢鑫

王思思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錢鑫:中國新銳青年導演,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曾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等國家大型晚會編導,舞蹈作品曾獲全國舞蹈比賽文華創作一等獎,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全軍文藝匯演創作一等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銀獎,全國舞蹈比賽文華創作二等獎,個人榮立三等功。

王思思:優秀青年導演,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舞蹈藝術碩士。曾任亞洲冬季運動會閉幕式、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文藝演出編導。舞劇、舞蹈作品曾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金獎,第十四屆文華劇目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銀獎,全軍舞蹈比賽一等獎等。

12

編劇:羅麗

羅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碩士,國家二級編劇,現任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戲劇創作研究室主任,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

作曲:王喆

舞美設計:劉科棟

燈光設計:邢辛

服裝設計:陶蕾

視頻設計:胡天驥

造型設計:王巖

造型設計:張江江

醒獅指導:

趙偉斌

武術/醒獅指導:馬小斌

醒·獅

演出信息

《醒·獅》迴歸 | 以獅為形,以醒為神,共慶祖國七十華誕

演出時間:

2019年9月18日 19:30

2019年9月19日 19:30

演出地點: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

演出時長:120分鐘

(中場休息15分鐘)

票價:

99/180/304/380/464

544/580/666(380*2)

680/1006(580*2)

1186(680*2)


劇場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光束戲劇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註: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

詳情請戳“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