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章來福 文/圖

"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章來福 文/圖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剪刀和量布的尺子

"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章來福 文/圖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剪刀和量布的尺子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燒木炭發熱後燙衣服的燙鬥

"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章來福 文/圖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剪刀和量布的尺子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燒木炭發熱後燙衣服的燙鬥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舊時縫紉店使用的縫紉機

"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章來福 文/圖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剪刀和量布的尺子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燒木炭發熱後燙衣服的燙鬥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舊時縫紉店使用的縫紉機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已改作他用的淮安童裝廠大門

"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章來福 文/圖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剪刀和量布的尺子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燒木炭發熱後燙衣服的燙鬥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舊時縫紉店使用的縫紉機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已改作他用的淮安童裝廠大門

老淮安服裝業的那些事兒

1978年,裁縫師傅走上街頭免費為群眾裁剪衣服

晚清年間直至解放初期,那時淮安區有一句“做衣裳要去繫馬樁”的市井俗語。此話是什麼意思呢?因巷子內從南向北集中了多家的縫紉戶。繫馬樁巷位於中長街東(今南門大街)府學路上,淮安府學的東隔壁。巷內有王家、孫家、曹家、屠家、鍾家等縫紉戶。用現今的時髦話,那就是“縫紉一條街”。

老淮安(現淮安區)的服裝業源遠流長。清代中葉, 城內的官宦家庭、富裕人家的太太是從不摸針線的, 衣服都由專門的縫紉戶訂做。貴重的布料縫製成衣服,手工費是很貴的。

老淮安城內的縫紉戶,還有八字橋小街上的楊家、大魚市口東的毛家、大魚市口西的楊家、小香渠巷的支家、水洞巷的範家、夯輪寺巷的喬家,河下的郭家、何家、李家等等。

1912年,淮安城內居住著軍人、學生等不同群體,縫紉業較為興盛。1932年,淮安城內縫紉戶有140多家,有剪縫、做針線活有200多人,少數縫紉戶已用上了“洋機”(縫紉機)來縫製衣服了。1939年, 日本鬼子侵佔淮安城後, 不少的小業主都跑反躲到鄉下去了,縫紉業便冷落了, 城內還有20多家縫紉戶在維持生計。1945年9月, 新四軍攻克了淮安城,跑反躲到鄉下的人陸續回城了,縫紉店又有90多家營業了。

建國初期,淮安縣共有縫紉戶50多家。1954年, 縫紉的小業主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著自家的燙鬥、大剪刀、縫紉機、板凳、裁剪案子等縫紉工具,成立淮城區服裝合作社。共有社員200多人。

初期, 在城內設有幾處服裝加工店。一店:南門大街人民劇場對面(今江蘇農商行營業部身底);二店:在院東街圍牆巷頭(今鎮淮樓東路北側漕運廣場入口處);三店:東門大街北側大觀音巷頭(今東門大街的蘇果超市門前廣場) 。後來,又在圍牆巷內的空地上建起了廠房。

當時,還有的縫紉小業主被政府有關部門分配到平橋、車橋、範集、欽工、蘇嘴等鄉鎮的集鎮上, 成立服裝合作社, 為當地農民服務。

孫家裁縫店

孫家裁縫店,在東嶽廟牌樓口西側的岳廟西街上,孫家裁縫手藝系祖傳的,往往與別人家的縫紉店所做的同樣式樣的衣服有所不同,非常注重根據人的歲數大小,來決定人的衣服尺寸長短、肥瘦。這就是孫家裁縫店裁剪時善於把握做衣服的對象特點,從中悟出了長短的訣竅。年輕人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後短前長;老年人走路時低頭彎腰,縫製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這樣做出的衣服,穿在身上舒服度就不一樣了。衣服縫紉好了,讓顧客當場試穿,顧客將衣服穿在身上,都感到“長短肥瘦合身合體”。

民國年間,孫家裁縫店獲悉蘇南、上海等地已有少數人穿上了西服,便與時俱進,讓孫家裁縫店的第三代傳人孫桂林,去蘇州專做西服的裁縫店拜師學藝,學習裁剪與縫紉西服的手藝,孫桂林手藝學成後回到老家。但當時淮安的男士,還在流行穿長衫、便裝等式樣的衣服,故只好從事淮安人所穿的衣服式樣的裁剪。

新中國建國初期,孫家裁縫店的後代,加入淮城區服裝合作社後,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仍有三代共7人在淮安市服裝廠從事著服裝的裁剪工作。

淮安縣(市)服裝廠

1958年, 在淮城區服裝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淮安縣服裝廠,廠址設在南門大街的繁華地段,人民劇場對面的臨街店面(今江蘇農商行營業部身底) 。

另還設有圍牆巷門市部、八字橋門市部和河下車間。

1972年, 在向陽路(今鎮淮樓西路)的南側, 緊鄰文渠邊上八字橋西, 建起了老淮安的第一幢底部二層,局部三層的大樓,淮安人俗稱“服裝大樓”。底層、二層用於服裝生產車間和作為對零散客戶的服裝加工服務點。1973年, 淮安縣服裝廠開始部分生產出口服裝,由於生產場地的面積已不夠使用,便選址位於裡運河西,徵用了華亭大隊的土地,新建了廠房。

1985年, 為統籌發展淮安服裝行業中的其它企業, 經原淮安縣人民政府行文批准,掛牌成立了以淮安縣服裝廠為主體的“淮安縣服裝工業公司”,內部劃分為西服廠、青年時裝廠,以及在城內“服裝大樓”的一樓,成立淮安縣服裝工業公司供銷經理部。

淮安市服裝廠,終因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影響下,由於眾多對企業不利的因素,造成了該企業被迫停產。這個成立於“大躍進”年代的工廠,於2007年宣佈破產改制。

傳統服裝企業現多倒閉

淮安縣(市)第二服裝廠:1957年, 由上阪街北頭的蔣明武、方兆祺,八字橋頭的高鶴鬆等五戶縫紉戶,自帶縫紉工具,在府市口籌建瞻岱服裝組。1958年,更名為“紅光服裝廠”,廠遷至大觀音寺巷頭(東門大街與韓信路的十字路口),主要生產淮安縣百貨公司所銷售的兒童服裝、田徑褲頭等。1971年,廠名更名為“淮安縣淮城服裝廠”,由居委會的企業上升為淮城鎮屬企業。1980年初,廠名更名為“淮安縣服裝二廠”。1980年4月, 為南京軍區305兵工廠生產軍褲、軍服,共計三年時間。1983年,為上海服裝五廠生產出口服裝。1984年,為無錫街道服裝廠生產加工常熟服裝市場的服裝。1985年,為常州外貿公司生產出口睡袍。1987年,為上海外貿公司生產夏季針織服裝。八十年代初,該廠曾在廠大門西側大觀音寺巷頭,開設了全縣第一家專營服裝的門市部。2006年,服裝二廠因城市改造企業拆遷。

淮安縣(市)第三服裝廠、童裝廠:成立於公私合營年代,由孫、高、朱、王等縫紉戶組成的縫紉小組,在南門大街北頭面西的臨街處,縫紉小組代客加工各類服裝。不久,縫紉小組遷址興文街對面。後縫紉小組隸屬淮城鎮東風居委會下屬企業,廠址又從興文街對面,搬至大魚市口東街196號。1970年更換廠名為“淮安縣淮城東風服裝廠”。建廠初期,為外貿加工鏽花牙條花邊枕套。1983年更名為“淮安縣第三服裝廠”,曾多年在夏季來臨之前,生產男子田徑短褲,銷售給本縣百貨公司批發部,其銷量在本地市場最大。淮安兒童服裝廠,系淮城鎮辦企業,成立於1981年7月, 廠址在南門大街102號,產品主要銷往淮陰、徐州兩家紡織品採購供應站,以及本地的各鄉鎮供銷社。1991年,兒童服裝廠同第三服裝廠合併,廠名仍沿襲使用淮安童裝廠的廠名。廠房遷置第三服裝廠址後,又在臨街原廠房內,開辦了全縣第一家婦女兒童服裝商店。

1982年,淮安縣民政局在竇娥巷內,招收22名殘疾人,購置了腳踏縫紉機,創辦了社會福利廠服裝車間。每年上半年,託人情,找關係,為本地企事業單位生產工作服。下半年,以生產救濟、救災用棉衣、棉襖、棉大衣等服裝產品。

1983年,淮安針織廠在廠內成立了服裝廠(車間),以本廠生產的針織布為製衣原料生產服裝。

1992年,淮安縣紡織工業公司供銷經理部,在人民橋北首的裡運河背水面的堆堤下,新建了一幢坐南面北的二層小樓,創辦了怡寶服裝廠,以生產出口服裝為主。淮安縣百貨公司,也在南門大街西側,百貨公司第五門市部的後院內,創辦了淮安縣百貨公司服裝廠,發動職工找關係,託門路,為企事業單位定做服裝,用於各單位發放福利。

進入新世紀,由於受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導使了淮安傳統服裝行業中的大小企業,處於停產倒閉的狀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