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萬畝荷花蕩地處金湖縣東南塔集鎮的高郵湖畔,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荷園。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酒沽橫蕩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郭敏傑/攝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萬畝荷花蕩地處金湖縣東南塔集鎮的高郵湖畔,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荷園。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酒沽橫蕩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郭敏傑/攝

這,就是淮安


▲金湖柳樹灣溼地公園

組稿: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與淮安市地方誌辦公室聯合編撰。感謝淮安市各縣(市、區)地方誌辦公室給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淮陰市志》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萬畝荷花蕩地處金湖縣東南塔集鎮的高郵湖畔,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荷園。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酒沽橫蕩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郭敏傑/攝

這,就是淮安


▲金湖柳樹灣溼地公園

組稿: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與淮安市地方誌辦公室聯合編撰。感謝淮安市各縣(市、區)地方誌辦公室給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淮陰市志》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萬畝荷花蕩地處金湖縣東南塔集鎮的高郵湖畔,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荷園。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酒沽橫蕩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郭敏傑/攝

這,就是淮安


▲金湖柳樹灣溼地公園

組稿: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與淮安市地方誌辦公室聯合編撰。感謝淮安市各縣(市、區)地方誌辦公室給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淮陰市志》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萬畝荷花蕩地處金湖縣東南塔集鎮的高郵湖畔,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荷園。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酒沽橫蕩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郭敏傑/攝

這,就是淮安


▲金湖柳樹灣溼地公園

組稿: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與淮安市地方誌辦公室聯合編撰。感謝淮安市各縣(市、區)地方誌辦公室給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淮陰市志》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


這,就是淮安


淮安市,位於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河湖環抱,水網縱橫,大運河與淮河於此交匯,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間,“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湧現出韓信、枚乘、梁紅玉、張耒、吳承恩、關天培、劉鶚等名垂青史的人物。2500年的城市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歷史上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盛譽,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今日的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建設在淮安疊加交匯,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淮安市

壯麗東南第一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會場花落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將與您相約運河之濱、共賞中秋月明(舞美圖)

淮安,即淮水安瀾之意。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隸屬於東平郡。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淮陰、山陽等城鎮相繼興起。

這,就是淮安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區境內青蓮崗發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8年被命名為青蓮崗文化,是江蘇省內較早發現命名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18年,淮安黃崗遺址的發現,為豐富青蓮崗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大抵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泗二州各據要津。宋、金對峙時期,淮北隸屬多變,而淮南多屬楚州。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這,就是淮安


▲淮安清口水利樞紐遺址 江蘇省文物局供稿

這,就是淮安


▲淮安裡運河之夜 趙啟瑞/攝

清末民初,淮安為江北軍政中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設江淮行省,省會駐清江浦,旋廢。民國3年(1914年)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屬淮揚道,盱眙仍屬安徽。民國16年(1927 年)撤道,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區,市境大部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政區多變。時淮安處於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區的結合部,是華中解放區的核心區域。民國37年(1948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陰專區,經1954年8月、1971年3月幾次調整,今轄境始全屬淮陰專區。


這,就是淮安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桃花垠永懷路2號,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公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葛華/攝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淮陰地區撤銷,原縣級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為省轄市;同時,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1987年,縣級淮安縣更名為淮安市(縣級),隸省轄淮陰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劃出,成立省轄宿遷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區,淮陰縣撤縣建淮陰區。2012年,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2016年,清河、清浦兩區合併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撤縣設洪澤區。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轄清江浦、淮陰、淮安、洪澤4區和漣水、盱眙、金湖3縣。

這,就是淮安


▲淮安水上立交 管偉法/攝

市樹:雪松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市花:月季


清江浦區

清江佔得小揚州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清江浦城區航拍 趙啟瑞/攝

清江浦,名稱起源於元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鑿清江浦河(今裡運河),置清江閘,大閘上下遂漸成重鎮,置有司衙門。明代清江浦屬淮安府山陽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歸清河縣,為清河縣治。清江浦扼河、漕、驛之機杼,官商雲集,經濟繁榮,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盛極一時。民國時期,清江浦成為淮陰縣城,為江北軍政中心,淮揚鎮守使衙門、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皖邊區政府先後設立於此。

這,就是淮安


▲清晏園,位於清江浦裡運河南,是中國運河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明清時期,這裡長期作為戶部分司、河道總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李弘等在此營建園林,以“河清海晏”而賦名。趙啟瑞/攝

1948年12月,淮陰城解放,城區與淮安縣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區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併,成立縣級淮陰市。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隸屬於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以裡運河為界拆分清江市為清河、清浦2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清河區、清浦區兩區,成立清江浦區,10月8日,清江浦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就是淮安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這,就是淮安


▲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是目前大運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閘,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趙啟瑞/攝

淮陰區

秋燈點點淮陰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陰區志辦供圖

淮陰區地跨古淮河兩岸,是千年古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古代將山之北、水之南稱為“陰”,秦漢淮陰縣城在今淮陰區馬頭鎮甘羅城,位於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陰。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韓信為淮陰人,輔助劉邦打下江山,卻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韓信早年落魄時曾被漂洗絲絮的婦女(“漂母”)幫助過。韓信封淮陰侯後,重金報答漂母,漂母死後,讓兵士負土成冢,成為千古佳話。左圖為淮陰區馬頭鎮的漂母墓,右圖為韓信廣場。羅志/攝

這,就是淮安


▲馬頭古鎮“安瀾馬頭鎮”牌坊 羅志/攝

魏晉南北朝時期,淮陰為軍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陰縣曾三度併入山陽縣。元代初年,境內並存清河、淮陰、新城三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陰、新城併入山陽,存清河縣。

明清時期,黃淮水患頻仍,清河縣城多次遷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劃原山陽縣清江浦歸清河,作為縣城。民國3年(1914年),清河縣複稱淮陰縣。1945年9月,蘇皖邊區政府將清江浦設為清江市,鄉村為淮陰縣。1948年12月,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1951年初,縣城從淮陰縣劃出,設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今王家營街道)。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合併,成立淮陰市。1964年10月,復設為淮陰縣和清江市,1972年,縣政府再次遷至王營鎮。2001年1月,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這,就是淮安


▲歷史的印記——劉老莊 趙啟瑞/攝

淮安區

緹騎朱旗入楚城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水墨桃花垠——周恩來紀念館 幹石泉/攝

春秋戰國時期,今淮安區境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今境大部屬淮陰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山陽郡,治山陽縣(今淮安區)。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治山陽縣。唐、宋仍置楚州,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為十大緊州之一。南宋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為邊關重鎮、抗金前哨,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均駐節楚州,抗金英雄韓世忠亦以京東、淮東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討伐使鎮楚州,淮東路鎮撫、都統、制置、安撫及轉運五司亦曾開府山陽。南宋後期,先後改置淮安軍、淮安州。元代,先後於此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淮安府管轄今蘇北大部分地區,清因之。明清時期,主管大運河漕運的漕運總督駐紮在山陽縣。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吳承恩(約1506-1583年),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人,他寫就了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左圖為吳承恩故居,右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陽縣由江蘇省直管。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北伐戰爭後,歸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分屬兩個縣級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淮寶縣,運東地區屬淮安縣。抗戰勝利後、全面內戰爆發前,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淮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指揮中樞。1949年4月,蘇北區行政公署成立,淮寶縣、淮安縣分屬淮陰專區、鹽城專區。1950年淮寶縣撤銷,原淮安、寶應、淮陰三縣轄地各自歸建。

這,就是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 羅志/攝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迴歸淮陰專區。1983年3月,撤銷淮陰地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02年6月徐楊鄉劃歸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1月31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這,就是淮安


▲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位於明清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附近,是國內唯一一座以漕運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就是淮安


▲淮安府署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餘年歷史。

洪澤區

泊船問來是洪澤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洪澤城區 張建/攝

春秋戰國時期,區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分屬東陽、盱眙、淮陰諸縣。“洪澤”之名始於隋代。據南宋《輿地紀勝》引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洪澤浦……在盱眙縣北三十里,本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洪澤之名實源於此。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隨著高家堰(洪澤湖大堤)的修築,洪澤湖形成並不斷擴大。明清時期,洪澤分屬寶應、盱眙、桃源、清河、山陽諸縣。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 幹石泉/攝

洪澤湖位於淮河下游,水域面積約206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分屬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其中大部分水域屬於淮安市洪澤區。

這,就是淮安


▲洪澤湖大堤 趙啟瑞/攝

民國時,境域南部屬盱眙縣,北部屬泗陽縣、淮陰縣,東部屬淮安縣、寶應縣。抗戰期間,1940年、1941年,相繼成立淮寶縣、洪澤縣,洪澤置縣始於此。新中國成立初,全境分屬盱眙、泗陽、淮陰和淮寶等縣。1956年5月,重置洪澤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2016年,撤縣設區。

這,就是淮安


▲老子山鎮 趙啟瑞/攝

老子山鎮位於洪澤湖南岸,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採藥煉丹而得名。老子山既有湖光山色,又是溫泉療養勝地,千年古村落——龜山、江淮名剎——安淮寺等聞名遐邇。

漣水縣

自古漣漪佳絕地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淮上明珠

春秋戰國時,縣境先後屬吳、越、楚國。秦時屬東海郡。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淮浦縣,為境內建縣之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於境北僑置襄賁縣。隋開皇五年(585年),境內舊有漣水,依此改襄賁為漣水縣。唐武德四年至貞觀元年(621~627年),一度置漣州後以漣水縣屬泗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漣水縣為漣水軍。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漣水縣升為安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安東州為安東縣,屬淮安府,清因之。

這,就是淮安

▲丹霞似錦

民國3年(1914年)複稱漣水縣,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1941年,民主政府以鹽河為界,將漣水劃為漣水、漣東兩縣,分屬淮海、鹽阜兩區。1950年6月,兩縣合併為漣水縣,屬淮陰專區。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漣水隸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漣水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知漣水軍,守漣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宦囊蕭然,特將墨筆在洗墨池中洗淨,表示不帶走漣水一絲一毫之物,以示為官清正。圖為米公洗墨池與米公亭 漣水縣誌辦供圖

盱眙縣

船頭出汴翠屏間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山水盱眙 王昊/攝

盱眙,本系山名。按《說文解字》,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城建山上,可以遠眺,因此名山命縣。春秋時,盱眙古名善道,至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盱眙初屬泗水郡,後為東海郡轄。秦末,始置盱眙縣。《史記·項羽本紀》對“懷王都盱臺”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盱眙”縣名見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時期,盱眙縣屬泗州。

這,就是淮安


▲盱眙縣東陽城遺址的漢墓中出土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圖——彗星運行圖,描繪了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現時的天象。圖為東陽城遺址 盱眙縣誌辦供圖

明代,盱眙歸屬南直隸鳳陽府泗州管轄。清康熙年間蘇皖分省後,盱眙一直隸屬於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屬滁縣專區。1955年,由安徽省滁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六合專區,1971年,復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縣城約45公里,佔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淨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

這,就是淮安


▲從2001年到2019年,已舉辦19屆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打造出“盱眙龍蝦”這一美食品牌,推動著盱眙社會經濟和地方文化的繁榮

金湖縣

酒沽橫蕩橋頭月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金湖縣城鳥瞰 李義海/攝

境內東南部界首湖舊稱津湖,取其諧音;境內水面寬廣,物產豐饒,有“日出鬥金”之譽,取其喻義,故名金湖縣。春秋戰國時,境內先後屬吳、越、楚國。秦屬東陽縣。漢代分屬平安縣、高郵縣、東陽縣。兩晉時期,東境先後屬射陽縣、山陽縣,西境、東南境仍分屬東陽縣、高郵縣。隋至民國時期,境內分屬高郵縣(州)、寶應縣。

這,就是淮安


▲金湖堯帝古城景區 淮安市文廣旅局供圖

據西晉皇甫謐、唐代司馬貞等記載,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堯帝出生於三阿之南,即今天金湖縣塔集鎮一帶。金湖縣圍繞“堯帝故里”品牌,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遊景觀。

1940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為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三河以南曾屬高郵縣(天高縣、高寶縣),三河以北屬淮寶縣。1950年4月淮寶縣撤銷,境內仍分屬高郵、寶應縣。1959年10月建立金湖縣,先後隸屬揚州、六合專區。1971年劃歸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2001年2月後屬淮安市。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萬畝荷花蕩地處金湖縣東南塔集鎮的高郵湖畔,是國家農業生態風景區,全球最大、品種最全的觀荷園。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酒沽橫蕩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郭敏傑/攝

這,就是淮安


▲金湖柳樹灣溼地公園

組稿: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與淮安市地方誌辦公室聯合編撰。感謝淮安市各縣(市、區)地方誌辦公室給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淮陰市志》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這,就是淮安

來源:淮安發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