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兩盞燈

故事 新銳散文 新銳散文 2017-08-29

外婆的兩盞燈

晚秋的夜色,似乎比往日來得更濃重一些。

這些天,我總是迎著夜幕採訪歸來。滿地的落葉,伴著匆匆的腳步,閃爍的路燈,照著回家的路。

一縷縷燈光,在寒風中讓人倍感溫暖而親切。此時此刻,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家窯洞裡那兩盞燈。

記得小時候,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的窯洞裡,就會亮起一盞盞油燈。為了節省一些煤油賙濟鄉鄰,外婆讓母親將我們家原來點的三盞油燈,變為一盞油燈。另外那兩盞油燈,分別送給村裡沒有油燈的人家照亮。

家裡的三盞油燈,突然變成了一盞油燈時,首先不適應昏暗的就是我和哥哥。每次在油燈下讀書,他和我都為了多沾點燈光擠來擠去,最後爭得我眼淚汪汪。他從來不知道讓妹妹的主要原因是,他是男孩他光榮,我是女孩就受氣。這時,外婆總會出面哄勸著我說:“你是女孩子,村裡的女孩子本來都是不讓讀書的,你看你,有個好爸爸,今天多有福氣的,能讀書不去放牛放羊,就應該高高興興才對的;更況且,你是小妹妹麼,就應該忍讓、聽從著大哥哥才對。”

外婆的道理,經常讓我破涕為笑,擦乾眼淚繼續禮讓哥哥。這大概就是我記憶中,最早從外婆那裡接受的“長幼序,宜先知”和知足常樂的樸素道理吧。

三盞油燈,變成了一盞油燈後,家裡的和諧氣氛也逐漸濃郁了。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常常會在油燈下,給我們兄妹講歷史故事,外婆和母親也常常會藉著燈光,為左鄰右舍趕做嫁妝或縫製過冬的棉衣、棉鞋。那時,外婆和爸爸媽媽都愛在油燈下,叮嚀我們兄妹多讀一些好書,在家做個聽話的孩子;出門在外要尊老愛幼,不惹事生非,遇上事情和矛盾,一定記好吃虧是福。

記得剛剛上小學時,村上架起了電纜電網。父親立即和相關專業人員聯繫後,不但親手為我們家裡拉上了第一盞電燈,又幫助鄰居大媽和小娘們家裡接通了電燈線。

有了電燈,夜幕降臨,村上的老人和小夥伴都會擠過來看新奇,家裡也一下子熱鬧起來。外婆第一次不知道怎麼使用電燈,她繼續用嘴吹油燈的習慣,哥哥教我用線拉;外婆嘴一吹,我就開拉關燈尼龍線。一亮一暗,可愛的外婆喜成了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嘴上,總以為自己嘴裡有仙氣,竟然能將電燈吹亮吹暗。

外婆發現千年神話突然變成真實,並且悄然來到身邊,把自己的屋子照亮。她高興得逢人就講,能用嘴吹的電燈,淘氣的妹妹又把牽牛花等,一大堆野花插進外婆的髮髻上喜慶祝賀。整整一個下午,矇在鼓裡不知內情的外婆,竟然站在村口路邊笑著開心,過往的人看到她滿頭鮮花也喜笑顏開。

外婆的兩盞燈

這一天,外婆絲毫不知自己被妹妹打扮成了人群中的鮮花娘子。直到晚上,電燈亮起。她吹著,我們惡作劇笑著拉起開關線,電燈一亮一暗,隔代親樂著在電燈下,笑成了一團花。外婆知道後,就緊緊抱起我和妹妹使勁誇,說我們才是聰明又淘氣的乖娃娃。

明亮的電燈下,我和哥哥經常帶著同學,三五成群圍在一起讀書。電燈也把左鄰右舍的親情更加拉近,大家經常圍著電燈,坐在一起談古說今。成長中,這難忘的第一盞電燈,不但替代了油燈的昏暗,也打破了村莊不再借月光照明的習俗歷史。

漸漸地,家家戶戶拉起了明亮的電燈,一盞盞電燈為我們生活,帶來了無限光明和美好幸福。接下來的記憶,就是爸爸勤工儉學,為小村莊的學校買下了第一臺電視機,大家農閒後圍著電視機,看新聞,聽秦腔。封閉的村莊,因為有了電燈、電視,開始和外面的五光十色、精彩世界對接聯繫。

步入城市,轉眼不惑。走進繽紛多彩的霓虹燈,母親經常唸叨遠在天國的外婆,唸叨窯洞裡那一盞油燈的溫暖;唸叨鄉村人迎接第一盞電燈的喜悅;唸叨厚道一生的外婆,從沒有享受過人間美味和今天的現代生活;唸叨外婆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勞累,不知道什麼是抱怨。

她的臉上,永遠笑眯眯的樣子,和無數皺紋匯成了慈祥的母愛之花。

前不久,老鄉聚會,失散20多年的發小見到我時,他的第一句話就驚訝地說:“這些年,你變得越來越像你的母親,而你的母親長很像你的外婆呀!”

喝著下午茶,我們不約而同地聊起永遠的外婆。

聊起外婆,油燈下給小夥伴縫製棉手套的情景;聊起外婆,第一次看見電燈時歡天喜地的樣子。聊起外婆,她髮髻上插滿鮮花,整整一個下午,就像從黑暗中忽然奔走出來的孩子,見到了光明後就激動不已。

外婆奔走相告的情景就在眼前。我們聊著聊著,就好像又看見她抱著乾柴,點燃冬季的薪火,在風雨中用搖搖晃晃的三寸金蓮,時時提醒晚輩與人為善,走向知識學堂的那一天。感動在外婆的懷抱,回首望去,那一盞油燈,點亮了我的友善;那一盞電燈,照亮了我的夢想。

無論未來的路,多麼漫長艱辛,甚至風雨兼程。只要有外婆的這兩盞燈照在身邊,有她春雨般的的家風相伴。那麼,我就永遠不知什麼叫疲倦和孤單。

作者簡介

趙常麗

外婆的兩盞燈

作者簡介:趙常麗,新聞工作者。13歲發表處女作,哲理小詩《多變的位置》獲“艾青/藏克家/中外華人中學生詩歌大獎賽"好詩獎。青少詩集《永遠的屋子》被中國當代文學館收藏。作品散見於《環球華網》《中國網》《中外人才交流》《當代女報》《延河》和《星星詩刊》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