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猴子 孫悟空 玩具 樂器 流淚的魚兒 2017-06-25

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每年四月八去海州白虎山“趕會”,這恐怕是上了年紀的人一生中都難以忘懷的盛事。提起來,有一種悠悠的滄桑感,說不清,道不明的懷舊情愫。歲月流逝,童年的記憶中總是把最美好的事情定格,眼前浮現出一幅既朦朧,卻又似乎清晰的“四月八海州白虎山廟會”的畫面。

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五十多年前,新浦與海州之間只有一條土路,路兩側挨著農田、荒冢、水溏、雜樹。期盼的四月八到了!跟著父母坐上了新浦西跳外的馬車———一種馬拉的,兩個大木輪中間安有包廂的客車,委實相當今天的“的士”了。一路上馬啼聲得得,馬脖子下的銅鈴聲叮鐺車後邊揚起陣陣塵土。小孩子心急,不停地問:到了嗎?父母總是說,看到北門就到了。說著說著,一座巍峨的青灰色大磚砌成的古城門果然闖入眼簾,啊!這就是北門,一顆快樂的心激動起來。

進入北門,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再經市橋、十字街,直至白虎山下。一眼望去,人山人海。而最令我振奮的是嘈雜的人聲,那是一部無休止的,不斷變換旋律的交響樂:此起彼伏的操不同方言的叫賣聲,玩“大把戲”的激烈高昂的銅號聲,唱小戲的悠揚悅耳的唱腔和樂器伴秦聲,唱大鼓書高亢粗放的吼叫並夾雜著的鑼鼓聲,唱工鑼鼓如雨點般的擊鼓聲伴和著有節奏的小鑼聲;而最吸引小孩子的則是吹“咕咕鐺’發出的咕都聲和圍觀者不時發出的“咕咕鐺越吹越上當”的戲謔聲……

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逛廟會,小孩子最感興趣的不是各式農具和日用品,而是琅琳滿目,充滿鄉土氣的玩具。尤其令我心誼的是“鬼臉子———那是在紙糊的成形的紙坯上彩繪成變化的圖案,便成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關公、張飛、李逵等戲劇人物臉譜面具了。買一兩個,隨即戴在臉上,自覺十分神氣哩!忘不了還一定要買上銀光閃閃帶鞘的寶劍,綴著紅纓絡,中間畫上彩色圖案,四周刷上銀灰漆的長杆拍槍和大刀,以及各式同樣彩繪的“短兵器”。刀槍在手,相互比劃,十分逗笑。而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便拉著大人的手,嚷著要買那些黑陶燒成,點上色彩的蛤蟆形或公雞形的“泥響”、“吹嘰子”,還有帶孔能吹奏的“小鳴哇”。最能打動孩子們好奇心的是一種叫做“小鬼推車”的玩具———將一根細長的竹杆,插進一個木製的船形小車的後槽洞裡,小車上站一個紙做的“小鬼”,推動小木車,小鬼便能雙手“鑔鑔子”,腳底下的小鼓同時也就彭敲響。大一點的孩子滿足了,家長們少不了還要給年紀更小的孩子買幾樣木製彩繪的“花棒子”、竹節做成的玩具蛇、憨態可鞠的泥娃娃。還有撥浪鼓、小皮鼓、小鑔子等敲擊玩具。

回到家,院前屋後找個空場,孩子們便戴上“鬼臉子”,拿上拍槍、大刀、寶劍等長短“兵器”,學著京劇人物的把式,在小鼓小鑼的敲擊聲中“殺”將其來……回憶起來,恍如隔世般的童趣便湧上心頭。啊!四月八,真是孩子們的盛大節日。

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我都成了小男子漢了,便邀幾個同學結伴步行去趕會去。對玩具似乎不再感興趣,最有意思的去“看廟”。記得那時候的海州大寺,廟裡香火繚繞,誦經聲聲。剛進山門,迎面便是怒目圓睜的是哼哈二將;往裡去是天王殿、彌勒佛、護法神韋馱、四大金剛;再往裡是大雄寶殿。佛像高大而莊嚴,瞻仰佛像,感到自己多麼渺小,不由得產生敬畏之心。再到離不遠處的城隍廟,香火自然比不上大寺。但見神龕上端坐著城隍老爺和城隍奶奶,且有判官站立一旁,倒也十分威嚴。北門城樓上有一座禹王廟,廟裡有一尊“十八隻手、二十四個頭”的怪異神像,也是我們必定要去觀摩的。小孩子只知道好玩,並不去深究他們是那一路神仙;到文廟———老百姓俗稱“儒學”———去瞻仰孔老夫子塑像已是不可能,因為早已改成小學校了。不過大成殿依然保存著,外觀甚是壯美。我們從狀元橋上走過,橋下邊一側有塊石碑,鐫刻“泮池”二字,旁邊的大人們齊聲說:“中狀元了!”當時頗不解其意,只知道新奇、有趣。

看廟之後,便去看耍把戲的、“跑馬撂解”的、耍猴子的、變魔術的、玩雜技的。特別愛看耍猴子。從人縫中擠到前面蹲下時,只見猴子被一個敲鑼的人用鏈子套住頸框,牽了過來。人們圍成一個場子,不斷吆喝助興。只聽鞭子在空中一響,又見耍猴人丟下幾粒花生米,那猴子在恩威並重之下,便順著不緊不慢的鑼聲,去一旁的櫃子裡取出一件特製的、像京劇中的紅色官袍一樣的衣服穿上身去,復又戴上插著兩隻雉羽的頭盔,活脫脫一個美猴王跳將出來。那猴子繞場一週或兩週,便有人端著一個盤子,口中唸唸有詞:“嗨———,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看個熱鬧。養家餬口,多有得罪口羅!”轉上一兩圈,湊得錢也差不多了。鑼聲漸起,下一輪的表演便接著進行。看夠了猴子表演,一旁還有拉大洋片的、玩“出古驢”的、賣酸梅糕的、主持人均有唱詞,伴有樂器,自奏自唱,觀者雖不多,卻也湊趣。

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看看日過響午,花兩角錢,買點涼粉、油饅、烤牌、棗糕之類,或買一小碗泡在紅糖水裡的大棗子充飢;渴了買一杯“荷蘭水”解渴,或到離山澗不遠的菜地裡偷拔幾個蘿蔔,衝著山澗溝裡的水洗淨一下,便大嚼起來。大約到下午四、五點鐘,趕會的人們漸漸散去。我們也玩夠了,大家跑跑跳跳,盡興而歸。

海州四月八,連雲港人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回想起兒時的四月八會,一股夾雜著古海州泥土氣息的濃郁鄉情,總是縈繞心頭,揮之不去。那山,那水,那人;那城廓,那廟宇,那農舍是我童年記憶中的一道道風景線。海州的四月八會,自有她獨特的魅力,有她地理的、歷史的、人文的註腳。其中,鄉土民俗文化的林林總總,一代又一代地撩動著人們的心緒,在不知不覺中傳承著一種歷史的遺韻。四月八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成為我市的一個文化品牌,就像北京春節的天壇廟會一樣。遺憾的是,一些年來四月八會變了味,變成單一的“物資交流大會”。雖經,有識之士力言倡議,近兩年四月八會的文化氛圍又漸漸復甦。然而,總覺得傳統的東西,民俗的“味”還不是那麼濃。但我相信,文化的迴歸畢竟拉開了傳統四月八會的新的序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