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


"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旁邊有一個山西名泉——霍泉,唐朝李瑞有一首贊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

2017年8月份,曾與北京媒體記者開展尋根之旅時一起同遊了廣勝寺及霍泉。霍泉是三晉名泉,因出自霍山腳下而得名。據考證,霍泉形成於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關於霍泉的記載。

"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旁邊有一個山西名泉——霍泉,唐朝李瑞有一首贊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

2017年8月份,曾與北京媒體記者開展尋根之旅時一起同遊了廣勝寺及霍泉。霍泉是三晉名泉,因出自霍山腳下而得名。據考證,霍泉形成於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關於霍泉的記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然而歷史上,圍繞這個名泉,卻曾發生了很多的傳奇事情。

現在的洪洞是由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而成。據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泉水已分為南北二渠。北渠從源頭向西北流向趙城,南渠向西南流到洪洞。

據當地人介紹,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卻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為了爭奪水源,兩地人不斷打架鬥毆,不惜搏命,兩地人除了打架時候見面之外,老死不相往來。唐貞元年間(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兩地爭鬥又起,直到官府出兵制止。

"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旁邊有一個山西名泉——霍泉,唐朝李瑞有一首贊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

2017年8月份,曾與北京媒體記者開展尋根之旅時一起同遊了廣勝寺及霍泉。霍泉是三晉名泉,因出自霍山腳下而得名。據考證,霍泉形成於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關於霍泉的記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然而歷史上,圍繞這個名泉,卻曾發生了很多的傳奇事情。

現在的洪洞是由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而成。據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泉水已分為南北二渠。北渠從源頭向西北流向趙城,南渠向西南流到洪洞。

據當地人介紹,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卻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為了爭奪水源,兩地人不斷打架鬥毆,不惜搏命,兩地人除了打架時候見面之外,老死不相往來。唐貞元年間(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兩地爭鬥又起,直到官府出兵制止。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霍泉的出名不僅是因為景觀,也因為歷史上遺留的洪洞、趙城兩縣爭水械鬥,油鍋撈錢等故事,使得霍泉聲名遠播。

自古以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水就有好收成。特別是天旱缺水之時,誰不想多澆幾畝地?於是,今天北渠堵塞了南渠的水口,明天南渠又將趙城的巡水人員打死,打鬥、爭訟,從唐代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沒有間斷,致使兩縣不相婚嫁。

"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旁邊有一個山西名泉——霍泉,唐朝李瑞有一首贊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

2017年8月份,曾與北京媒體記者開展尋根之旅時一起同遊了廣勝寺及霍泉。霍泉是三晉名泉,因出自霍山腳下而得名。據考證,霍泉形成於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關於霍泉的記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然而歷史上,圍繞這個名泉,卻曾發生了很多的傳奇事情。

現在的洪洞是由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而成。據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泉水已分為南北二渠。北渠從源頭向西北流向趙城,南渠向西南流到洪洞。

據當地人介紹,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卻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為了爭奪水源,兩地人不斷打架鬥毆,不惜搏命,兩地人除了打架時候見面之外,老死不相往來。唐貞元年間(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兩地爭鬥又起,直到官府出兵制止。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霍泉的出名不僅是因為景觀,也因為歷史上遺留的洪洞、趙城兩縣爭水械鬥,油鍋撈錢等故事,使得霍泉聲名遠播。

自古以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水就有好收成。特別是天旱缺水之時,誰不想多澆幾畝地?於是,今天北渠堵塞了南渠的水口,明天南渠又將趙城的巡水人員打死,打鬥、爭訟,從唐代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沒有間斷,致使兩縣不相婚嫁。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洪洞現存的很多碑文,都記載著各級官員解決爭水糾紛的事,無奈之下,地方官員想出油鍋撈銅錢的下策。兩縣各選一人,於沸騰的油鍋中赤手撈銅錢。十枚銅錢,誰家撈出幾枚就分幾份泉水。趙城人以悍勇著稱,一把就撈出七枚,得七份;洪洞無可再爭,得到三份,便有"三份灌洪"之說。清代雍正年間,平陽知府劉登庸主持修建分水亭,用鐵柱11根,上下連貫成柵,把水分為十等分,洪三趙七,中間以石壩隔開,柵上有橋,叫平政橋,橋上築三間捲棚頂涼亭,叫分水亭,想從此一勞永逸,永絕爭訟。但由於洪洞地勢低,水流急,趙城地勢高,水流緩,分水也難公平。直到1954年,洪趙兩縣合併,才從根本上解決了水利爭端。

分水亭南北現存兩塊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平陽知府劉登庸解決水利爭端,泉水淵源等事項的碑文,恐怕年深日久亭柵損壞,失去憑證,還在亭北的碑陰線刻了霍泉地形、分水亭位置等,以為憑證。

"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旁邊有一個山西名泉——霍泉,唐朝李瑞有一首贊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

2017年8月份,曾與北京媒體記者開展尋根之旅時一起同遊了廣勝寺及霍泉。霍泉是三晉名泉,因出自霍山腳下而得名。據考證,霍泉形成於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關於霍泉的記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然而歷史上,圍繞這個名泉,卻曾發生了很多的傳奇事情。

現在的洪洞是由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而成。據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泉水已分為南北二渠。北渠從源頭向西北流向趙城,南渠向西南流到洪洞。

據當地人介紹,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卻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為了爭奪水源,兩地人不斷打架鬥毆,不惜搏命,兩地人除了打架時候見面之外,老死不相往來。唐貞元年間(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兩地爭鬥又起,直到官府出兵制止。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霍泉的出名不僅是因為景觀,也因為歷史上遺留的洪洞、趙城兩縣爭水械鬥,油鍋撈錢等故事,使得霍泉聲名遠播。

自古以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水就有好收成。特別是天旱缺水之時,誰不想多澆幾畝地?於是,今天北渠堵塞了南渠的水口,明天南渠又將趙城的巡水人員打死,打鬥、爭訟,從唐代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沒有間斷,致使兩縣不相婚嫁。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洪洞現存的很多碑文,都記載著各級官員解決爭水糾紛的事,無奈之下,地方官員想出油鍋撈銅錢的下策。兩縣各選一人,於沸騰的油鍋中赤手撈銅錢。十枚銅錢,誰家撈出幾枚就分幾份泉水。趙城人以悍勇著稱,一把就撈出七枚,得七份;洪洞無可再爭,得到三份,便有"三份灌洪"之說。清代雍正年間,平陽知府劉登庸主持修建分水亭,用鐵柱11根,上下連貫成柵,把水分為十等分,洪三趙七,中間以石壩隔開,柵上有橋,叫平政橋,橋上築三間捲棚頂涼亭,叫分水亭,想從此一勞永逸,永絕爭訟。但由於洪洞地勢低,水流急,趙城地勢高,水流緩,分水也難公平。直到1954年,洪趙兩縣合併,才從根本上解決了水利爭端。

分水亭南北現存兩塊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平陽知府劉登庸解決水利爭端,泉水淵源等事項的碑文,恐怕年深日久亭柵損壞,失去憑證,還在亭北的碑陰線刻了霍泉地形、分水亭位置等,以為憑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傳說,分水亭修好後,用祭祀過水神的麻橢兒(洪洞本地小食品)從渠口放到水裡,漂流到分水亭時,會自動分開,洪三趙七,各走一洞。

分水亭兩端建有青磚門樓,門樓上有磚雕對聯。南端門樓上是:

分三分七分隔鐵柱

水清水秀水成銀濤

橫額梅花遜雪

短短十六字的對聯,嵌進三個"分水",主題十分突出。

"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旁邊有一個山西名泉——霍泉,唐朝李瑞有一首贊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

2017年8月份,曾與北京媒體記者開展尋根之旅時一起同遊了廣勝寺及霍泉。霍泉是三晉名泉,因出自霍山腳下而得名。據考證,霍泉形成於距今25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關於霍泉的記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然而歷史上,圍繞這個名泉,卻曾發生了很多的傳奇事情。

現在的洪洞是由原洪洞、趙城兩縣合併而成。據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泉水已分為南北二渠。北渠從源頭向西北流向趙城,南渠向西南流到洪洞。

據當地人介紹,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卻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為了爭奪水源,兩地人不斷打架鬥毆,不惜搏命,兩地人除了打架時候見面之外,老死不相往來。唐貞元年間(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兩地爭鬥又起,直到官府出兵制止。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霍泉的出名不僅是因為景觀,也因為歷史上遺留的洪洞、趙城兩縣爭水械鬥,油鍋撈錢等故事,使得霍泉聲名遠播。

自古以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水就有好收成。特別是天旱缺水之時,誰不想多澆幾畝地?於是,今天北渠堵塞了南渠的水口,明天南渠又將趙城的巡水人員打死,打鬥、爭訟,從唐代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沒有間斷,致使兩縣不相婚嫁。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洪洞現存的很多碑文,都記載著各級官員解決爭水糾紛的事,無奈之下,地方官員想出油鍋撈銅錢的下策。兩縣各選一人,於沸騰的油鍋中赤手撈銅錢。十枚銅錢,誰家撈出幾枚就分幾份泉水。趙城人以悍勇著稱,一把就撈出七枚,得七份;洪洞無可再爭,得到三份,便有"三份灌洪"之說。清代雍正年間,平陽知府劉登庸主持修建分水亭,用鐵柱11根,上下連貫成柵,把水分為十等分,洪三趙七,中間以石壩隔開,柵上有橋,叫平政橋,橋上築三間捲棚頂涼亭,叫分水亭,想從此一勞永逸,永絕爭訟。但由於洪洞地勢低,水流急,趙城地勢高,水流緩,分水也難公平。直到1954年,洪趙兩縣合併,才從根本上解決了水利爭端。

分水亭南北現存兩塊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平陽知府劉登庸解決水利爭端,泉水淵源等事項的碑文,恐怕年深日久亭柵損壞,失去憑證,還在亭北的碑陰線刻了霍泉地形、分水亭位置等,以為憑證。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傳說,分水亭修好後,用祭祀過水神的麻橢兒(洪洞本地小食品)從渠口放到水裡,漂流到分水亭時,會自動分開,洪三趙七,各走一洞。

分水亭兩端建有青磚門樓,門樓上有磚雕對聯。南端門樓上是:

分三分七分隔鐵柱

水清水秀水成銀濤

橫額梅花遜雪

短短十六字的對聯,嵌進三個"分水",主題十分突出。

洪洞這兩個地方經常打架鬥毆,故事流傳很久,因為分水而起……


泉水周邊有為油鍋裡撈錢的壯士建的“好漢廟”,有為解決兩縣水利爭訟而獻身的洪趙郭、谷二位知縣而修的“郭谷祠”,還有為傳說中拱渠開河的豬和爭水被打死的水巡建的"豬娃窯",這些建築雖然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許多故事卻流傳至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