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許多人泡茶,不太知道該如何控制出湯時間。

甚至於,對於出湯的概念,是模糊的。

什麼叫做出湯?

出湯,指的是水注入容器後,與茶葉進行物質交換過後,倒出湯水的過程。

在沖泡環節,出湯時間快慢,決定了茶湯的濃淡程度。

相同品質、同樣投茶量、相同沖泡手法,即所有外界變量都統一的情況下,出水慢的茶湯,一定要比出湯快的茶,濃度要高。

甚至於濃度太高,讓人喝完之後,會覺得苦澀,舌頭彷彿起了一層褶皺,通體不舒暢,容易產生“味濃如藥”的感覺。

為了確保到手的每一款茶,都能擁有絕佳的風味。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村姑陳提出了“快出水”的概念。

快出水,是指水注入蓋碗之後,蓋上蓋子,迅速把茶湯倒至公道杯的泡茶方式。

究竟怎麼做,才叫做快呢?

五秒快出水,七秒出完水,這是快出水的標準。

從第一滴水水注入蓋碗,到合上蓋子,到端起蓋碗出湯,直到大量湯進入公道杯,整個過程不超過七秒。

這類快出水的手法,在沖泡內質豐富的高山白茶,武夷巖茶,桐木紅茶等,十分受用,尤其是前四沖泡茶,快出水下的它們,風味美妙絕倫,是舌尖上的一場盛宴。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當然,與快出水相對應的,就是慢出水,也就說行話所說的坐杯。

坐杯,是指在水注入蓋碗之後,蓋上蓋子,讓熱水在蓋碗裡悶一段時間,再把蓋碗端起來,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的泡茶方式。

採用坐杯的泡法,從第一滴水注入蓋碗,到蓋碗裡的水全部倒入公道杯,這個過程大約在1分鐘到2分鐘之間。

顯然,坐杯就是0.01倍速的沖泡方式。

與快出水相比,坐杯不是日常喝茶的常態,甚至於並非所有茶類在沖泡時,都適用於坐杯的方式。(指的是前四次沖泡的情況,當茶葉變淡後,另當別論。)

快出水常用,而坐杯卻要視情況使用。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2》

茶有六大類,出水要因茶制宜。

眾所周知,茶有六大類之分。

按照發酵程度,可分為不發酵的綠茶,輕發酵的黃茶,微發酵的白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以及後發酵的黑茶。

這些茶,因為工藝、樹種等因素,各領風騷數百年。

綠茶,清新、鮮爽,西湖龍井更是深得乾隆皇帝喜愛,而今,更是一張燙金名片。正宗的西湖龍井,萬人空巷。

黃茶,在六大茶類中稍顯低調。但獨特的悶黃工藝,使其在六大茶類中,佔有一席之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黃茶,可謂蓄勢待發。

白茶,近幾年的黑馬,因其能夠長期存放的特性,以及簡約的製作工藝,強大的保健功效,讓它快速打開知名度,成為茶桌新寵。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烏龍茶,派系之多,因半發酵的特性,性格多變。有似綠茶風味的清香型烏龍茶,也有似紅茶風味的高火功巖茶。一款茶,因焙火差異,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喝茶需求。

紅茶,因全發酵的工藝,茶多酚被氧化,茶性溫和,成了許多人口中的“養胃茶”,紅茶是否養胃,有待商榷,但它清甜的風味,的確所向披靡,即便是之前沒有喝過紅茶,也會被它獨特的甜味所俘獲,深陷其中。

黑茶,越存越香的開山鼻祖。作為一款可以長期存儲的茶類,黑茶因為後發酵的特性,獨具魅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茶不同。這是黑茶與白茶的最大特色。

每一種茶,風味絕佳,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沖泡方式。

從沖泡茶器到沖泡水溫,再到出湯時間,都十分講究。

本文所說到的出湯時間,是基於茶葉品質好的情況下討論,而品質不好,內質不佳的茶葉,沖泡方法還需從長計議。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3》

綠茶、黃茶玻璃杯泡法不必區分快出水!

綠茶沖泡,最經典的泡法之一——玻璃杯沖泡。

一個透明材質的玻璃被,質感通透,用它沖泡,可觀賞到綠茶在水中沉浮,姿態舒展。

同時,因玻璃杯散熱較快,綠茶不會因為長時間待在較高的水溫下,而導致有過多的茶多酚、咖啡鹼釋放,規避了湯水變得濃烈而苦澀。

使用玻璃杯沖泡綠茶,不需要考慮快出水的問題。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通常,用玻璃杯沖泡綠茶時,水溫都不會太高,多數人選擇用85度水溫泡茶。

這一水溫下,茶湯溫度下降的也比較快。

一般水溫達到60度左右,即可飲用。在空調房內,或者是溫度不高季節裡喝茶,不過三五分鐘的光景,湯已涼,可以入口喝茶。

質地通透的玻璃杯,翠綠的西湖龍井,碧綠的茶湯,完全就是一卷夏日休閒圖。若是遇上一個有雨的日子,在廊下泡一杯龍井,聽一個晌午的雨,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至於黃茶,與綠茶有些相似,用玻璃杯沖泡時,大可不必擔憂快出水的問題。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4》

烏龍茶、紅茶沖泡,前四衝出水速度儘可能快!

為確保能感受到烏龍茶最為變化多端的香氣,通常茶客們會選擇白瓷蓋碗。

一盞110毫升的蓋碗,不必有太多花裡胡哨的裝飾,最為普通的白瓷蓋碗,足以讓烏龍茶展示個人風採。

沖泡武夷巖茶,投茶8克,即可沖泡。

作為正巖茶,它素來以香清甘活的特質行走於江湖之上。

而香清甘活的本錢,來自於內在物質的充沛。

這些充足的物質,在沖泡時,稍顯優勢。只要經過沸水這麼一刺激,條索受熱後,毛孔舒展,內有的物質紛紛落入水中,釋放滋味。

這些內容物的釋放,需要把控好速度。若是讓它們漫無目的地釋放,最後的結果就是茶湯容易苦、澀,味道太濃,口腔反而不習慣。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在沖泡正巖茶時,前四衝坐杯,有時候反而是畫蛇添足。

用快出水的方法沖泡,風味足夠。

曾經有一朋友,用坐杯的方式沖泡坑澗肉桂,那叫一個苦不堪言。為此,他還埋怨了好久,說這茶味道太濃了。

而後,他聽取了村姑陳的建議,改用快出水的手法泡茶,總算是感受了坑澗肉桂的真實一面。

巖茶沖泡,不是不能坐杯,而是要瞄準時機,等到第五衝之後,再適當的坐杯,確保茶葉物質勻速釋放,真正瞭解到巖茶最真實的一面。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同樣,在沖泡紅茶時,出水也不要太過遲緩。

第一次沖泡,採用快出水的手法,大可不必擔憂湯水沒有滋味。

經過揉捻的紅茶,表面就已經覆蓋著一層風味物質,經過沸水沖刷,湯水內容足夠豐富。

而之後的幾衝,充足的內質充當主力軍,發光發熱,提供紅茶的清甜風韻。

要是前四衝過度坐杯,茶湯裡的咖啡鹼物質多,茶湯容易苦。

正確拿捏好快出水與坐杯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獲得一杯好茶。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5》

白茶沖泡,快出水可以延續到第五衝!

關於白茶沖泡,為什麼要快出水,村姑陳已說過不下百次。

請記住一點:快出水,是為了茶更好喝。

對於營養物質豐富的高山白茶而言,快出水是最為熨帖的方式,茶多酚、咖啡鹼、氨基酸等物質,勻速釋放,茶湯既有清甜風味,又有濃郁花香,湯水醇厚又不至於太濃。

這對於白茶而言,是最好的狀態。

但是,到了第五衝之後,不論是新白茶,還是老白茶,最好都能適當坐杯。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此時的白茶,就像是準備馬拉松的人,已經跑了半程,大汗淋漓,體力消耗大半。白茶裡有一半的養分,在前四衝已經溶解於茶湯裡。

到了後幾衝,如果不坐杯,將會一泡比一泡淡,一泡比一泡香氣弱。此時,適當坐杯,延長了熱水和茶葉的浸泡時間,能夠讓更深層次、更多的物質充分釋放到茶湯裡。

給個坐杯時間參考。

第五衝之後,新白茶每衝加5秒。老白茶散茶每衝加5秒。老白茶餅,每衝加10秒。

第八衝開始,新白茶每衝加15秒。老白茶散茶每衝加15秒。老白茶餅,每衝加30秒。

適當的坐杯,能讓之後的每一衝湯水,幾乎擁有相似的口感,不至於一落千丈,和前幾衝產生巨大的落差,也不會影響品茶的美好過程。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6》

黑茶沖泡,適量悶一悶,風味更好!

黑茶,是六大茶類中,最特立獨行的一類,不僅是它的保存方法與眾不同,就連沖泡,也需要小小的特殊對待。

作為緊壓茶的開山鼻祖,黑茶可是將“緊壓”二字詮釋地十分到位。

這類茶,在撬茶的時候,已經十分費力,一塊如板磚似的黑茶,茶刀、茶針根本對付不了它,強行撬茶,也難以撬下完整的一塊,容易粉碎。

即便撬下的小方塊,在沖泡時,也要適當地坐杯。快出水,對於黑茶而言,那就是隔靴搔癢,根本無法讓黑茶展示個人魅力。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100度的沸水,注入壺中,半分鐘出湯,湯色仍然淺淡。

水雖沸,也只是打溼了緊壓茶的表面,還未觸及緊壓茶的中心部分。

要想黑茶充分被打溼,釋放充足的風味,適當地坐杯,很有必要。

甚至有的茶友在喝茶時,還會用壺悶泡上1-2分鐘。

直到茶葉充分舒展開來。

這一做法,未免太極端。

坐杯多久,不可盲目、隨性,更多地還是要從自己個人的口感喜好出發。

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快出水對於黑茶而言,勞而無功。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悶泡,綠茶、白茶、紅茶、黑茶、巖茶,因茶而異

《7》

快出水和坐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沖泡習慣。

前四衝快出水這個習慣,大多數人都沒有,需要練習。

而前四衝坐杯這個習慣,喝巖茶、普洱茶過來的茶客,都有。

但是在沖泡茶葉時,我們要根據自己手中的茶品質而定。

泡高山白茶、紅茶、正巖茶的時候,一定要改掉這個坐杯的習慣,改成快出水。

否則,茶就會泡得又苦又澀。

正確把握好出湯時間,才能得到一杯美味的茶湯。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