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一個上億度的火球,現在最多隻能做到持續幾秒鐘,離實現持續24小時、365天還有遙遠的距離。現在的材料,幾百上千度就化了,上億度的高溫,對材料、對控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超導材料的需求是百噸計的,過去,我們國家一年只能生產出幾十公斤,而現在,一家生產商一年就可以供應數百噸。但是,聚變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是現在性能的數倍以上,目前很多材料和技術還無法滿足下一步實驗的要求。”

核聚變需要諸多尖端科學領域的合作。實現之後還有工業化的過程,作為能源產品,還要做到足夠便宜。

“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可能需要幾十年,大規模經濟應用可能還要上百年,這也是全球科學家在這件事上可以合作的原因。”

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參與計劃的七方有中國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國在這一計劃中要投入100億人民幣。參與計劃科學家的平臺、技術和發現是共享的。

在EAST控制大廳,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科學家,李建剛介紹說,上個月的某一週,EAST全部實驗是中美聯合實驗,有幾十位美國科學家加入進來。美國的DIII-D裝置也有差不多一個星期的聯合實驗。“到下一週我們還會採取第2輪國際聯合實驗。”

聯合實驗也叫THIRD SHIFT,聯合實驗室是異地的,通過網絡,在聖地亞哥、在MIT、在普林斯頓就能參加EAST的實驗。“在EAST,一般白天是中國科學家,到了下午,就換成歐洲科學家,等到半夜,就是美國科學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參與其中。”前面看到的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就是我國提供給ITER的。

一座新實驗堆的願景:在中國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聚變發電的國家。”李建剛說。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一個上億度的火球,現在最多隻能做到持續幾秒鐘,離實現持續24小時、365天還有遙遠的距離。現在的材料,幾百上千度就化了,上億度的高溫,對材料、對控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超導材料的需求是百噸計的,過去,我們國家一年只能生產出幾十公斤,而現在,一家生產商一年就可以供應數百噸。但是,聚變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是現在性能的數倍以上,目前很多材料和技術還無法滿足下一步實驗的要求。”

核聚變需要諸多尖端科學領域的合作。實現之後還有工業化的過程,作為能源產品,還要做到足夠便宜。

“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可能需要幾十年,大規模經濟應用可能還要上百年,這也是全球科學家在這件事上可以合作的原因。”

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參與計劃的七方有中國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國在這一計劃中要投入100億人民幣。參與計劃科學家的平臺、技術和發現是共享的。

在EAST控制大廳,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科學家,李建剛介紹說,上個月的某一週,EAST全部實驗是中美聯合實驗,有幾十位美國科學家加入進來。美國的DIII-D裝置也有差不多一個星期的聯合實驗。“到下一週我們還會採取第2輪國際聯合實驗。”

聯合實驗也叫THIRD SHIFT,聯合實驗室是異地的,通過網絡,在聖地亞哥、在MIT、在普林斯頓就能參加EAST的實驗。“在EAST,一般白天是中國科學家,到了下午,就換成歐洲科學家,等到半夜,就是美國科學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參與其中。”前面看到的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就是我國提供給ITER的。

一座新實驗堆的願景:在中國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聚變發電的國家。”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而我們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國的1/6,我們的需求是巨大的。第二就是中國有體制優勢,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因為中國可以堅定地實施中長期的規劃,可舉國之力辦大事。”

歐美的科學家,單兵作戰能力強過中國科學家,但多人集團作戰,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優勢,而聚變,恰恰是一個需要眾多人才長期努力的科學實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可能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目前,從全球來看,EAST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國不僅僅滿足於此,正在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

李建剛告訴記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他們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的聚變實驗堆,其規模要超過目前的ITER,“目前正在設計階段,有100多個單位、近800名科學家參與,希望5年能完成設計,建設要用10年的時間。”

目前ITER的功率是50萬千瓦,我國未來的新實驗堆將實現200萬千瓦,聚變功率大4倍。ITER並不能發電,而我們的新實驗堆將具有發電功能。“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地說,人類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一定會在中國。”

【記者手記】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從合肥城區前往西郊的科學島,要行駛過林蔭小道,穿過一道長長的橋,駛過董鋪水庫。島上三面環水,各個科學院所都彷彿坐落在森林花園裡,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一個上億度的火球,現在最多隻能做到持續幾秒鐘,離實現持續24小時、365天還有遙遠的距離。現在的材料,幾百上千度就化了,上億度的高溫,對材料、對控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超導材料的需求是百噸計的,過去,我們國家一年只能生產出幾十公斤,而現在,一家生產商一年就可以供應數百噸。但是,聚變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是現在性能的數倍以上,目前很多材料和技術還無法滿足下一步實驗的要求。”

核聚變需要諸多尖端科學領域的合作。實現之後還有工業化的過程,作為能源產品,還要做到足夠便宜。

“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可能需要幾十年,大規模經濟應用可能還要上百年,這也是全球科學家在這件事上可以合作的原因。”

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參與計劃的七方有中國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國在這一計劃中要投入100億人民幣。參與計劃科學家的平臺、技術和發現是共享的。

在EAST控制大廳,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科學家,李建剛介紹說,上個月的某一週,EAST全部實驗是中美聯合實驗,有幾十位美國科學家加入進來。美國的DIII-D裝置也有差不多一個星期的聯合實驗。“到下一週我們還會採取第2輪國際聯合實驗。”

聯合實驗也叫THIRD SHIFT,聯合實驗室是異地的,通過網絡,在聖地亞哥、在MIT、在普林斯頓就能參加EAST的實驗。“在EAST,一般白天是中國科學家,到了下午,就換成歐洲科學家,等到半夜,就是美國科學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參與其中。”前面看到的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就是我國提供給ITER的。

一座新實驗堆的願景:在中國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聚變發電的國家。”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而我們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國的1/6,我們的需求是巨大的。第二就是中國有體制優勢,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因為中國可以堅定地實施中長期的規劃,可舉國之力辦大事。”

歐美的科學家,單兵作戰能力強過中國科學家,但多人集團作戰,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優勢,而聚變,恰恰是一個需要眾多人才長期努力的科學實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可能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目前,從全球來看,EAST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國不僅僅滿足於此,正在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

李建剛告訴記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他們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的聚變實驗堆,其規模要超過目前的ITER,“目前正在設計階段,有100多個單位、近800名科學家參與,希望5年能完成設計,建設要用10年的時間。”

目前ITER的功率是50萬千瓦,我國未來的新實驗堆將實現200萬千瓦,聚變功率大4倍。ITER並不能發電,而我們的新實驗堆將具有發電功能。“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地說,人類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一定會在中國。”

【記者手記】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從合肥城區前往西郊的科學島,要行駛過林蔭小道,穿過一道長長的橋,駛過董鋪水庫。島上三面環水,各個科學院所都彷彿坐落在森林花園裡,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王曉潔。

採訪時,我們見到了女研究員王曉潔,她負責的方向是大功率微波,百計赫茲的毫米波,就是像同時用幾千臺微波爐給裝置中的氣體加熱。她畢業上島已經16年了,但看上去就像一個大學生,青春、美麗。去年,她到高校去宣講,大學生們問她,您怎麼會這麼年輕,她說,科學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雖然忙碌,但環境舒心,工作單純,所以是一個保持青春的好地方,歡迎大家畢業後來科學島深造、工作。

研究員錢金平是EAST的Operator(主操作手之一),也就是負責設置不同參數,操作每一次實驗的科學家,看上去也是非常年輕,他在島上已經工作了20年,他也說喜歡這裡的單純。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一個上億度的火球,現在最多隻能做到持續幾秒鐘,離實現持續24小時、365天還有遙遠的距離。現在的材料,幾百上千度就化了,上億度的高溫,對材料、對控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超導材料的需求是百噸計的,過去,我們國家一年只能生產出幾十公斤,而現在,一家生產商一年就可以供應數百噸。但是,聚變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是現在性能的數倍以上,目前很多材料和技術還無法滿足下一步實驗的要求。”

核聚變需要諸多尖端科學領域的合作。實現之後還有工業化的過程,作為能源產品,還要做到足夠便宜。

“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可能需要幾十年,大規模經濟應用可能還要上百年,這也是全球科學家在這件事上可以合作的原因。”

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參與計劃的七方有中國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國在這一計劃中要投入100億人民幣。參與計劃科學家的平臺、技術和發現是共享的。

在EAST控制大廳,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科學家,李建剛介紹說,上個月的某一週,EAST全部實驗是中美聯合實驗,有幾十位美國科學家加入進來。美國的DIII-D裝置也有差不多一個星期的聯合實驗。“到下一週我們還會採取第2輪國際聯合實驗。”

聯合實驗也叫THIRD SHIFT,聯合實驗室是異地的,通過網絡,在聖地亞哥、在MIT、在普林斯頓就能參加EAST的實驗。“在EAST,一般白天是中國科學家,到了下午,就換成歐洲科學家,等到半夜,就是美國科學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參與其中。”前面看到的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就是我國提供給ITER的。

一座新實驗堆的願景:在中國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聚變發電的國家。”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而我們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國的1/6,我們的需求是巨大的。第二就是中國有體制優勢,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因為中國可以堅定地實施中長期的規劃,可舉國之力辦大事。”

歐美的科學家,單兵作戰能力強過中國科學家,但多人集團作戰,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優勢,而聚變,恰恰是一個需要眾多人才長期努力的科學實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可能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目前,從全球來看,EAST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國不僅僅滿足於此,正在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

李建剛告訴記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他們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的聚變實驗堆,其規模要超過目前的ITER,“目前正在設計階段,有100多個單位、近800名科學家參與,希望5年能完成設計,建設要用10年的時間。”

目前ITER的功率是50萬千瓦,我國未來的新實驗堆將實現200萬千瓦,聚變功率大4倍。ITER並不能發電,而我們的新實驗堆將具有發電功能。“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地說,人類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一定會在中國。”

【記者手記】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從合肥城區前往西郊的科學島,要行駛過林蔭小道,穿過一道長長的橋,駛過董鋪水庫。島上三面環水,各個科學院所都彷彿坐落在森林花園裡,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王曉潔。

採訪時,我們見到了女研究員王曉潔,她負責的方向是大功率微波,百計赫茲的毫米波,就是像同時用幾千臺微波爐給裝置中的氣體加熱。她畢業上島已經16年了,但看上去就像一個大學生,青春、美麗。去年,她到高校去宣講,大學生們問她,您怎麼會這麼年輕,她說,科學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雖然忙碌,但環境舒心,工作單純,所以是一個保持青春的好地方,歡迎大家畢業後來科學島深造、工作。

研究員錢金平是EAST的Operator(主操作手之一),也就是負責設置不同參數,操作每一次實驗的科學家,看上去也是非常年輕,他在島上已經工作了20年,他也說喜歡這裡的單純。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錢金平。

這也許是“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的最好詮釋。正如李建剛所說,島上的環境就是技術優先,少了社會上那些無聊的紛爭,讓科學家們可以專注在事業上,讓事業的成功成為他們最大的幸福。

"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一個上億度的火球,現在最多隻能做到持續幾秒鐘,離實現持續24小時、365天還有遙遠的距離。現在的材料,幾百上千度就化了,上億度的高溫,對材料、對控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超導材料的需求是百噸計的,過去,我們國家一年只能生產出幾十公斤,而現在,一家生產商一年就可以供應數百噸。但是,聚變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是現在性能的數倍以上,目前很多材料和技術還無法滿足下一步實驗的要求。”

核聚變需要諸多尖端科學領域的合作。實現之後還有工業化的過程,作為能源產品,還要做到足夠便宜。

“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可能需要幾十年,大規模經濟應用可能還要上百年,這也是全球科學家在這件事上可以合作的原因。”

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參與計劃的七方有中國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國在這一計劃中要投入100億人民幣。參與計劃科學家的平臺、技術和發現是共享的。

在EAST控制大廳,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科學家,李建剛介紹說,上個月的某一週,EAST全部實驗是中美聯合實驗,有幾十位美國科學家加入進來。美國的DIII-D裝置也有差不多一個星期的聯合實驗。“到下一週我們還會採取第2輪國際聯合實驗。”

聯合實驗也叫THIRD SHIFT,聯合實驗室是異地的,通過網絡,在聖地亞哥、在MIT、在普林斯頓就能參加EAST的實驗。“在EAST,一般白天是中國科學家,到了下午,就換成歐洲科學家,等到半夜,就是美國科學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參與其中。”前面看到的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就是我國提供給ITER的。

一座新實驗堆的願景:在中國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聚變發電的國家。”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而我們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國的1/6,我們的需求是巨大的。第二就是中國有體制優勢,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因為中國可以堅定地實施中長期的規劃,可舉國之力辦大事。”

歐美的科學家,單兵作戰能力強過中國科學家,但多人集團作戰,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優勢,而聚變,恰恰是一個需要眾多人才長期努力的科學實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可能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目前,從全球來看,EAST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國不僅僅滿足於此,正在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

李建剛告訴記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他們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的聚變實驗堆,其規模要超過目前的ITER,“目前正在設計階段,有100多個單位、近800名科學家參與,希望5年能完成設計,建設要用10年的時間。”

目前ITER的功率是50萬千瓦,我國未來的新實驗堆將實現200萬千瓦,聚變功率大4倍。ITER並不能發電,而我們的新實驗堆將具有發電功能。“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地說,人類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一定會在中國。”

【記者手記】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從合肥城區前往西郊的科學島,要行駛過林蔭小道,穿過一道長長的橋,駛過董鋪水庫。島上三面環水,各個科學院所都彷彿坐落在森林花園裡,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王曉潔。

採訪時,我們見到了女研究員王曉潔,她負責的方向是大功率微波,百計赫茲的毫米波,就是像同時用幾千臺微波爐給裝置中的氣體加熱。她畢業上島已經16年了,但看上去就像一個大學生,青春、美麗。去年,她到高校去宣講,大學生們問她,您怎麼會這麼年輕,她說,科學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雖然忙碌,但環境舒心,工作單純,所以是一個保持青春的好地方,歡迎大家畢業後來科學島深造、工作。

研究員錢金平是EAST的Operator(主操作手之一),也就是負責設置不同參數,操作每一次實驗的科學家,看上去也是非常年輕,他在島上已經工作了20年,他也說喜歡這裡的單純。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錢金平。

這也許是“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的最好詮釋。正如李建剛所說,島上的環境就是技術優先,少了社會上那些無聊的紛爭,讓科學家們可以專注在事業上,讓事業的成功成為他們最大的幸福。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17日訊 人造太陽,不是掛在天空,而是以超導磁場約束,通過波加熱,讓等離子氣體達到上億度的高溫,發生聚變的大科學裝置,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合肥的科學島上,中國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率先實現一億度的超高溫,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在聚變這個全球競爭的科學頂峰攀登賽中,一直保持著領先。中國的目標,是點亮人類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聚變是全人類的夢想。”這是李建剛對中國力量採訪組說的第一句話。

李建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深耕近40年,致力於核聚變研究,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輔助加熱系統的負責人。EAST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簡單說來,因為這個裝置的目標是實現億度超高溫的核聚變,其能量爆發與太陽類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EAST已經實現了電子溫度1億度的超高溫並持續幾秒鐘。

控制大廳的外牆上,掛著8塊牌子,其中兩塊是“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世界實驗室核聚變中心”。“科學無國界,核聚變研究可能是全世界科學家合作最好的一件事。”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一筆劃算的買賣:400萬物資換來T7

核聚變是全世界能源發展的前沿方向,簡單說就是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超高溫高壓下碰撞,發生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比如氦。前蘇聯科學界發明了託卡馬克後,在1958年對全世界解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陸續開展了對該領域的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中國的託卡馬克有了飛躍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在前蘇聯解體之前,蘇聯人打算把一個T7的半超導裝置贈送給其他國家,然後他們自己做一個更大的。我們的老所長霍裕平對蘇聯專家說,那就送給我們吧。這件事成為中國聚變史上的一個佳話,我們用價值400萬人民幣的生活物資,換了前蘇聯價值1800萬盧布的T7裝置。”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講起這件事,李建剛還是很興奮。現在,ESAT大廳門口還擺放著已經退役的T7,一米多高,像一個環形穿插進方塊裡。

有了T7,所裡就用這個裝置來學習吸收消化,拆解一遍,裝上一遍,再拆解一遍,“這樣大家就知道,原來託卡馬克是這樣的啊。”全所上下齊心努力,三年半之後,組裝出了自己的託卡馬克——合肥超環HT-7,而且比蘇聯的T7好很多:T7能做到1000萬度大概幾秒鐘,而合肥超環可以做到1200萬度持續400多秒。

不過,基於當時的條件,很多部件都無法實現國產,有時還要請俄羅斯專家來檢修。有一次,請來一位俄羅斯專家,下午5點多乘飛機抵達,那位專家先是要吃飯、要喝酒,後來又說累了要休息,全所上下幾百人就眼睜睜地等著他休息好。“從那時起,我們就下定決心,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與EAST的親密接觸:圖為EAST偏振干涉儀診斷裝置。

一隻“科幻蜘蛛”:與EAST親密接觸

實現核聚變,半超導還不夠,一定要做全超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包括美國、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等。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於2006年建成了全超導的東方超環,並且關鍵的技術部分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

採訪組到達時,正是東方超環的實驗季,不過,採訪組的運氣很好,當天早上,正好碰上EAST短暫的停機檢測,採訪組也有機會近距離和東方超環親密接觸。

EAST控制大廳的外形像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太空艙,科幻感十足。經過兩道閘門後,刷卡進入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見到了EAST的真容。

EAST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未來的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400多噸,中間是高11米、直徑8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由D形的超導線圈圍成的,實驗時,超導形成的磁約束,讓等離子體成為懸在空中的一團火球,不斷加熱,達到上億度的超高溫。周邊的高功率波加熱、中性束注入、低溫製冷、高功率電源、等離子體診斷、遙操作維護等系統像是伸出來的“腿”,支撐在大型超導磁體周圍。抬頭向上看去,一面五星紅旗矗立在EAST頂部。

在EAST前方,還展示了一些我國創新制造的部件,包括超導線、石墨瓦、鎢銅部件、高壓絕緣套筒與法蘭,以及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等,這些都是EAST能夠成功運行的基礎。

所裡的技術人員把實驗一次叫“放一炮”,在EAST控制大廳裡的超大屏幕上顯示著一個數字:87068,這意味著EAST已經放電87068次。實驗時,兩道閘門關閉,室外警報響起,隨著實驗人員輸入各種參數,大屏幕上開始倒計時,當倒計時歸零時,EAST開始加熱,磁約束下的那團氣體的影像會出現在大屏幕上,周邊是熾熱的紅黃色,中間是黑色。黑色,意味著達到了一億度的超高溫。幾秒後,火焰消失,一次實驗結束。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李建剛。

一項研究衍生多項科技成果:有望實現超導質子治療

核聚變研究中應用的各方技術都代表著目前人類科技的最高水平,這些技術一旦轉化到其它產業中,也會帶來巨大的提升,為全人類服務。

“超導的一個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平常我們去看病的核磁共振。”李建剛說,“現在人們去拍片子最好的設備磁場才1.5個特斯拉,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10個特斯拉。1.5特斯拉和10個特斯拉是什麼概念?就是能把發現癌細胞的精度提高十倍、二十倍,如果要殺死癌細胞,再加入一個加速器的技術。”

等離子體所正在開展超導質子治癌項目,大約5年的時間內,他們有望研發出一款新設備,可以實施精確放療,讓老百姓治療癌症的價格大幅下降。目前,類似的設備大都依賴進口,使用不僅要排隊,而且價格高昂,治療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難以承受。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EAST控制大廳內,各國科學家就各項實驗數據進行監測交流。

“聚變的副產品就是海水淡化和氫。加熱的海水,高溫後汽化,最後冷卻回來自然就實現淡化了,而高溫產生的氫,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潔能源。可以說,把聚變中的這些技術用到國民經濟上,能夠把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核聚變,就像當年的信息革命、半導體革命,一旦能夠實現,整個人類社會都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革命往往也會伴隨著擔憂和質疑的聲音:又是核、又是高溫,會不會不安全?

“非常安全!”李建剛說,“我們實驗了20多萬次,失敗也有幾萬次,最多的損傷就是那團火球偏了,燒了內壁。因為,一旦出現情況,我們可以實現瞬間降溫、停止聚變,火球又變成氣體,基本沒有衍生災害。”

在採訪當日,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的一個新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週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ELM,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一百億投入的背後:全球科學家協力合作

“通過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提供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海水基本是取之不竭的。但是,要讓核聚變成為主要的能源還十分困難。”李建剛說。

難在哪裡?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億度級的超高溫,其次是高溫要有足夠的持續時間,第三是持續產生高溫這個過程必須可控。“這不是單靠某一個科學家的智慧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做。”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一個上億度的火球,現在最多隻能做到持續幾秒鐘,離實現持續24小時、365天還有遙遠的距離。現在的材料,幾百上千度就化了,上億度的高溫,對材料、對控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超導材料的需求是百噸計的,過去,我們國家一年只能生產出幾十公斤,而現在,一家生產商一年就可以供應數百噸。但是,聚變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是現在性能的數倍以上,目前很多材料和技術還無法滿足下一步實驗的要求。”

核聚變需要諸多尖端科學領域的合作。實現之後還有工業化的過程,作為能源產品,還要做到足夠便宜。

“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可能需要幾十年,大規模經濟應用可能還要上百年,這也是全球科學家在這件事上可以合作的原因。”

中國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參與計劃的七方有中國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國在這一計劃中要投入100億人民幣。參與計劃科學家的平臺、技術和發現是共享的。

在EAST控制大廳,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科學家,李建剛介紹說,上個月的某一週,EAST全部實驗是中美聯合實驗,有幾十位美國科學家加入進來。美國的DIII-D裝置也有差不多一個星期的聯合實驗。“到下一週我們還會採取第2輪國際聯合實驗。”

聯合實驗也叫THIRD SHIFT,聯合實驗室是異地的,通過網絡,在聖地亞哥、在MIT、在普林斯頓就能參加EAST的實驗。“在EAST,一般白天是中國科學家,到了下午,就換成歐洲科學家,等到半夜,就是美國科學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參與其中。”前面看到的世界最高參數的68KA超導高溫電流引線,就是我國提供給ITER的。

一座新實驗堆的願景:在中國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聚變發電的國家。”李建剛說。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而我們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國的1/6,我們的需求是巨大的。第二就是中國有體制優勢,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因為中國可以堅定地實施中長期的規劃,可舉國之力辦大事。”

歐美的科學家,單兵作戰能力強過中國科學家,但多人集團作戰,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優勢,而聚變,恰恰是一個需要眾多人才長期努力的科學實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可能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目前,從全球來看,EAST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國不僅僅滿足於此,正在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

李建剛告訴記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他們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的聚變實驗堆,其規模要超過目前的ITER,“目前正在設計階段,有100多個單位、近800名科學家參與,希望5年能完成設計,建設要用10年的時間。”

目前ITER的功率是50萬千瓦,我國未來的新實驗堆將實現200萬千瓦,聚變功率大4倍。ITER並不能發電,而我們的新實驗堆將具有發電功能。“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地說,人類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一定會在中國。”

【記者手記】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從合肥城區前往西郊的科學島,要行駛過林蔭小道,穿過一道長長的橋,駛過董鋪水庫。島上三面環水,各個科學院所都彷彿坐落在森林花園裡,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王曉潔。

採訪時,我們見到了女研究員王曉潔,她負責的方向是大功率微波,百計赫茲的毫米波,就是像同時用幾千臺微波爐給裝置中的氣體加熱。她畢業上島已經16年了,但看上去就像一個大學生,青春、美麗。去年,她到高校去宣講,大學生們問她,您怎麼會這麼年輕,她說,科學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雖然忙碌,但環境舒心,工作單純,所以是一個保持青春的好地方,歡迎大家畢業後來科學島深造、工作。

研究員錢金平是EAST的Operator(主操作手之一),也就是負責設置不同參數,操作每一次實驗的科學家,看上去也是非常年輕,他在島上已經工作了20年,他也說喜歡這裡的單純。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研究員錢金平。

這也許是“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的最好詮釋。正如李建剛所說,島上的環境就是技術優先,少了社會上那些無聊的紛爭,讓科學家們可以專注在事業上,讓事業的成功成為他們最大的幸福。

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中國力量——走進中國大工程大項目︱EAST東方超環人造太陽: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

“中國力量”報道團採訪東方超環EAST裝置。

在深圳培養核聚變人才

“我們很感謝深圳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才培養的基地。”

科學島可以說是全世界聚變人才的培訓基地,在採訪中,李建剛院士告訴我們,目前全球各個聚變實驗室,都有科學島出去的人才。但能做聚變的地方還是太少了,一個博士,如果畢業以後不能從事聚變事業,而是進了其他什麼企業,是他本人的知識浪費,也是國家有損失。

“聚變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在EAST,70、80後開始成為主力,一旦新實驗堆建設啟動,這些人才就會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李建剛說,新實驗堆的選址主要參考幾個條件,“最好能在海邊,面積要足夠大,同時在建設中不受太多幹擾,畢竟實驗是第一位的,不能天天讓人蔘觀。當然,由於投入巨大,也希望建到經濟實力強的地方。”

核聚變實驗堆要同時完成三件事,一是熱聚變發電,二是海水淡化,三是產氫,其安全性又強,而深圳目前又在集中力量打造大科學裝置群,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據悉,深圳大學於2017年6月29日成立了新能源研究中心,並於同年11月22日成立李建剛院士工作站。目前,中心已招收30多位博士後,圍繞中美核聚變聯合實驗室、EAST高水平實驗和等離子體應用、CFETR前沿科學技術研究等方向開展工作。(記者 李劍輝 王劍鋒 李麗 秦綺蔚/文 何龍 邢峻豪/圖)來源:深圳特區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