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你們可以想象它有多麼多麼小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拍到它?

其實,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一個小型望遠鏡,只是我們看東西用的是可見光波段。而可見光波段的波長,大概是6000埃(1埃=0.1納米),換成長度相當於是600納米。

如果我們在可見光波段去觀測這個黑洞,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造到6千米那麼大;

如果用紅外波段去觀測黑洞,望遠鏡口徑得造到15千米;

如果用毫米波去觀測,望遠鏡要造到1萬千米那麼大;

用米波的話,望遠鏡得造到1000倍的地球那麼大……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你們可以想象它有多麼多麼小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拍到它?

其實,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一個小型望遠鏡,只是我們看東西用的是可見光波段。而可見光波段的波長,大概是6000埃(1埃=0.1納米),換成長度相當於是600納米。

如果我們在可見光波段去觀測這個黑洞,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造到6千米那麼大;

如果用紅外波段去觀測黑洞,望遠鏡口徑得造到15千米;

如果用毫米波去觀測,望遠鏡要造到1萬千米那麼大;

用米波的話,望遠鏡得造到1000倍的地球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麼大的望遠鏡,能造出來嗎?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單口徑光學和紅外望遠鏡,也就十米那麼大,從十米跳躍到六千米,可不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飛躍。

但是如果用毫米波觀測呢?地球那麼大的單個望遠鏡造不出來,但我們有一種技術,叫做VLBI——甚長干涉測量技術。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你們可以想象它有多麼多麼小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拍到它?

其實,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一個小型望遠鏡,只是我們看東西用的是可見光波段。而可見光波段的波長,大概是6000埃(1埃=0.1納米),換成長度相當於是600納米。

如果我們在可見光波段去觀測這個黑洞,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造到6千米那麼大;

如果用紅外波段去觀測黑洞,望遠鏡口徑得造到15千米;

如果用毫米波去觀測,望遠鏡要造到1萬千米那麼大;

用米波的話,望遠鏡得造到1000倍的地球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麼大的望遠鏡,能造出來嗎?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單口徑光學和紅外望遠鏡,也就十米那麼大,從十米跳躍到六千米,可不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飛躍。

但是如果用毫米波觀測呢?地球那麼大的單個望遠鏡造不出來,但我們有一種技術,叫做VLBI——甚長干涉測量技術。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種技術的原理是這樣的:假設地球上有四臺望遠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網絡,這時候我們共同構成的這個等效望遠鏡,它的等效口徑,相當於最遠的兩臺望遠鏡之間的距離。

這樣的話,如果我能夠在夏威夷這個位置裝個望遠鏡,在南極再裝個望遠鏡,我的口徑是不是就很接近地球的直徑了?

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實現了一個等效口徑和地球直徑相當的望遠鏡。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在全球六個地點,八個臺站,構成了一個EHT的網絡,也就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網絡。

我們去對兩個黑洞的模特進行拍照,一個是自己老家銀河系的黑洞,還有一個是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

2017年我們共同進行了拍照,花了十天的時間,獲得了海量的數據。

這個數據有多大?

對於M87,我們使用了來自七個天文臺差不多是五天的數據,大小有3500T。

1T是1000個G,我們平常看的高清電影,最多2G。如果把所有這些數據換算成大家看的電影,從早看到晚,一個人要300年才能把這些數據全都看完。

如此大的數據量,再把不同的望遠鏡的數據進行時間延遲的修正等等相關處理、分析。即使有如此強力的超級計算機、如此高效的算法,我們依然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數據處理。

直到2019年4月10號,這張黑洞的照片,終於發佈出來了!

用科學的方法打開這張黑洞照片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如何去解讀這張照片。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張照片的顏色——不重要。如果你喜歡用藍色、綠色,都可以。

那什麼最重要呢?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你們可以想象它有多麼多麼小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拍到它?

其實,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一個小型望遠鏡,只是我們看東西用的是可見光波段。而可見光波段的波長,大概是6000埃(1埃=0.1納米),換成長度相當於是600納米。

如果我們在可見光波段去觀測這個黑洞,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造到6千米那麼大;

如果用紅外波段去觀測黑洞,望遠鏡口徑得造到15千米;

如果用毫米波去觀測,望遠鏡要造到1萬千米那麼大;

用米波的話,望遠鏡得造到1000倍的地球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麼大的望遠鏡,能造出來嗎?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單口徑光學和紅外望遠鏡,也就十米那麼大,從十米跳躍到六千米,可不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飛躍。

但是如果用毫米波觀測呢?地球那麼大的單個望遠鏡造不出來,但我們有一種技術,叫做VLBI——甚長干涉測量技術。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種技術的原理是這樣的:假設地球上有四臺望遠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網絡,這時候我們共同構成的這個等效望遠鏡,它的等效口徑,相當於最遠的兩臺望遠鏡之間的距離。

這樣的話,如果我能夠在夏威夷這個位置裝個望遠鏡,在南極再裝個望遠鏡,我的口徑是不是就很接近地球的直徑了?

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實現了一個等效口徑和地球直徑相當的望遠鏡。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在全球六個地點,八個臺站,構成了一個EHT的網絡,也就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網絡。

我們去對兩個黑洞的模特進行拍照,一個是自己老家銀河系的黑洞,還有一個是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

2017年我們共同進行了拍照,花了十天的時間,獲得了海量的數據。

這個數據有多大?

對於M87,我們使用了來自七個天文臺差不多是五天的數據,大小有3500T。

1T是1000個G,我們平常看的高清電影,最多2G。如果把所有這些數據換算成大家看的電影,從早看到晚,一個人要300年才能把這些數據全都看完。

如此大的數據量,再把不同的望遠鏡的數據進行時間延遲的修正等等相關處理、分析。即使有如此強力的超級計算機、如此高效的算法,我們依然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數據處理。

直到2019年4月10號,這張黑洞的照片,終於發佈出來了!

用科學的方法打開這張黑洞照片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如何去解讀這張照片。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張照片的顏色——不重要。如果你喜歡用藍色、綠色,都可以。

那什麼最重要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沒錯,就是這張照片上的亮度。亮度反映的是,黑洞在毫米波這個波段,不同空間區域它的亮度分佈。

首先你能在照片上看到一個環,它的南部好像更亮,也就是它有不對稱性。

為什麼會不對稱呢?

假設這個環是正對著我們,我們會覺得上面和下面應該是一樣亮的。但是,如果黑洞光環下面的部分偏向我們一點,那麼下面就會看起來更亮一些。它的形成原理是多普勒效應。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未來的話我們還能看到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而這樣一些照片背後,是一個莫大的團組,由200多名科學家組成。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你們可以想象它有多麼多麼小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拍到它?

其實,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一個小型望遠鏡,只是我們看東西用的是可見光波段。而可見光波段的波長,大概是6000埃(1埃=0.1納米),換成長度相當於是600納米。

如果我們在可見光波段去觀測這個黑洞,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造到6千米那麼大;

如果用紅外波段去觀測黑洞,望遠鏡口徑得造到15千米;

如果用毫米波去觀測,望遠鏡要造到1萬千米那麼大;

用米波的話,望遠鏡得造到1000倍的地球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麼大的望遠鏡,能造出來嗎?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單口徑光學和紅外望遠鏡,也就十米那麼大,從十米跳躍到六千米,可不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飛躍。

但是如果用毫米波觀測呢?地球那麼大的單個望遠鏡造不出來,但我們有一種技術,叫做VLBI——甚長干涉測量技術。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種技術的原理是這樣的:假設地球上有四臺望遠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網絡,這時候我們共同構成的這個等效望遠鏡,它的等效口徑,相當於最遠的兩臺望遠鏡之間的距離。

這樣的話,如果我能夠在夏威夷這個位置裝個望遠鏡,在南極再裝個望遠鏡,我的口徑是不是就很接近地球的直徑了?

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實現了一個等效口徑和地球直徑相當的望遠鏡。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在全球六個地點,八個臺站,構成了一個EHT的網絡,也就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網絡。

我們去對兩個黑洞的模特進行拍照,一個是自己老家銀河系的黑洞,還有一個是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

2017年我們共同進行了拍照,花了十天的時間,獲得了海量的數據。

這個數據有多大?

對於M87,我們使用了來自七個天文臺差不多是五天的數據,大小有3500T。

1T是1000個G,我們平常看的高清電影,最多2G。如果把所有這些數據換算成大家看的電影,從早看到晚,一個人要300年才能把這些數據全都看完。

如此大的數據量,再把不同的望遠鏡的數據進行時間延遲的修正等等相關處理、分析。即使有如此強力的超級計算機、如此高效的算法,我們依然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數據處理。

直到2019年4月10號,這張黑洞的照片,終於發佈出來了!

用科學的方法打開這張黑洞照片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如何去解讀這張照片。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張照片的顏色——不重要。如果你喜歡用藍色、綠色,都可以。

那什麼最重要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沒錯,就是這張照片上的亮度。亮度反映的是,黑洞在毫米波這個波段,不同空間區域它的亮度分佈。

首先你能在照片上看到一個環,它的南部好像更亮,也就是它有不對稱性。

為什麼會不對稱呢?

假設這個環是正對著我們,我們會覺得上面和下面應該是一樣亮的。但是,如果黑洞光環下面的部分偏向我們一點,那麼下面就會看起來更亮一些。它的形成原理是多普勒效應。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未來的話我們還能看到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而這樣一些照片背後,是一個莫大的團組,由200多名科學家組成。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有16位,他們在參與EHT合作之前,已經在黑洞的高分辨率成像和理論分析工作上有了諸多積累。

從前期的國際合作的推動,到望遠鏡使用時間的申請、去四千米海拔的望遠鏡場地進行現場觀測,再到數據的相關處理、分析,後期論文的寫作,全程都有中國學家的身影。

最重要的是,EHT的“八大金剛”(望遠鏡)當中,位於夏威夷的一臺望遠鏡JCMT是我們中國大陸出錢出力運營的,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未來我們還在期待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誕生。

"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造就第439位講者 左文文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

“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黑洞的故事。我想告訴大家:

我們為什麼要拍一張黑洞的照片?

我們是怎樣拍攝它的?未來,我們還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大家可能知道,這張照片拍攝的,其實是5500萬光年之外一個長得像橄欖球一樣的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62億倍。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我們知道,在宇宙中的每一個大質量星系裡,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我們已經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判斷它們的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風,但是可以看到風吹動落葉、旗幟,來判斷風的存在。

類似的,我們也已經通過一些方法間接地判斷黑洞是存在的,比如說觀察它周圍的恆星氣體發出的光,或者是兩個黑洞打架產生的引力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可是,我們還不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著我們想要知道:

黑洞——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可不可以更直接地去看到黑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給黑洞拍一張照片。

給黑洞拍照,究竟有多難?

黑洞,它那強大的引力使得周圍的氣體會向中間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氣體是轉動著下落的,就像我們打開洗臉池的出水口,你會發現池子裡的水是一邊轉一邊往下流動的。

黑洞也一樣,周圍的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黑洞中心掉落,最後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我們稱之為吸積盤。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還有一些氣體沒有被吸進去,這些氣體很可能會向外噴射出去,產生噴流。

那麼這時候大家會意識到,黑洞其實並不真的是全黑的,在黑洞的周圍,有吸積盤、噴流,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光。

可是,在黑洞視界附近,引力非常強,以至於將光線都彎曲了。

可以想象一下,本來光子都是直線傳播的,可是到了黑洞附近,不好意思,它能讓你跑的路線都變彎了,還能讓你圍著黑洞繞圈圈,進而在積累效應下形成一個亮環。光環的內側因為顯得比較暗,所以稱作陰影。

這個光環的半徑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左側的圖是我們觀測得到的,中間那張圖是經過數值模擬的結果。

大家會發現,觀測到的好像也沒有那麼很高清。理論模擬告訴我們,在距離黑洞中心大約2.5倍黑洞半徑的區域,會形成一個光環。所謂黑洞的半徑,大家可以理解成是在黑洞周圍光都無法跑出去的勢力範圍。

換算成數值的話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把太陽壓縮成一個史瓦西黑洞,它的勢力範圍(半徑)就是3000米,也就是3000米內的光線都不能逃出去。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是3000米,那如果是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勢力範圍就是1200萬千米。

用上面提到的2.5倍係數換算一下,就能得出這個黑洞光環的直徑大概是7000多萬千米。光環很大,聽起來好像不難拍,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26000光年。

26000光年相當於是250億億千米,這麼遠的距離想拍到一個直徑7000多萬千米的環有多困難呢?

我們小時候都用過量角器,滿月時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大小,大約是量角器上的0.5度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如果從地球去觀測這個黑洞的話,它的光環大小,大概只有量角器上的一億分之一度那麼大。

你們可以想象它有多麼多麼小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拍到它?

其實,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一個小型望遠鏡,只是我們看東西用的是可見光波段。而可見光波段的波長,大概是6000埃(1埃=0.1納米),換成長度相當於是600納米。

如果我們在可見光波段去觀測這個黑洞,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造到6千米那麼大;

如果用紅外波段去觀測黑洞,望遠鏡口徑得造到15千米;

如果用毫米波去觀測,望遠鏡要造到1萬千米那麼大;

用米波的話,望遠鏡得造到1000倍的地球那麼大……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麼大的望遠鏡,能造出來嗎?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單口徑光學和紅外望遠鏡,也就十米那麼大,從十米跳躍到六千米,可不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飛躍。

但是如果用毫米波觀測呢?地球那麼大的單個望遠鏡造不出來,但我們有一種技術,叫做VLBI——甚長干涉測量技術。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種技術的原理是這樣的:假設地球上有四臺望遠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網絡,這時候我們共同構成的這個等效望遠鏡,它的等效口徑,相當於最遠的兩臺望遠鏡之間的距離。

這樣的話,如果我能夠在夏威夷這個位置裝個望遠鏡,在南極再裝個望遠鏡,我的口徑是不是就很接近地球的直徑了?

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實現了一個等效口徑和地球直徑相當的望遠鏡。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在全球六個地點,八個臺站,構成了一個EHT的網絡,也就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網絡。

我們去對兩個黑洞的模特進行拍照,一個是自己老家銀河系的黑洞,還有一個是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

2017年我們共同進行了拍照,花了十天的時間,獲得了海量的數據。

這個數據有多大?

對於M87,我們使用了來自七個天文臺差不多是五天的數據,大小有3500T。

1T是1000個G,我們平常看的高清電影,最多2G。如果把所有這些數據換算成大家看的電影,從早看到晚,一個人要300年才能把這些數據全都看完。

如此大的數據量,再把不同的望遠鏡的數據進行時間延遲的修正等等相關處理、分析。即使有如此強力的超級計算機、如此高效的算法,我們依然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數據處理。

直到2019年4月10號,這張黑洞的照片,終於發佈出來了!

用科學的方法打開這張黑洞照片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如何去解讀這張照片。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張照片的顏色——不重要。如果你喜歡用藍色、綠色,都可以。

那什麼最重要呢?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沒錯,就是這張照片上的亮度。亮度反映的是,黑洞在毫米波這個波段,不同空間區域它的亮度分佈。

首先你能在照片上看到一個環,它的南部好像更亮,也就是它有不對稱性。

為什麼會不對稱呢?

假設這個環是正對著我們,我們會覺得上面和下面應該是一樣亮的。但是,如果黑洞光環下面的部分偏向我們一點,那麼下面就會看起來更亮一些。它的形成原理是多普勒效應。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未來的話我們還能看到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而這樣一些照片背後,是一個莫大的團組,由200多名科學家組成。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這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有16位,他們在參與EHT合作之前,已經在黑洞的高分辨率成像和理論分析工作上有了諸多積累。

從前期的國際合作的推動,到望遠鏡使用時間的申請、去四千米海拔的望遠鏡場地進行現場觀測,再到數據的相關處理、分析,後期論文的寫作,全程都有中國學家的身影。

最重要的是,EHT的“八大金剛”(望遠鏡)當中,位於夏威夷的一臺望遠鏡JCMT是我們中國大陸出錢出力運營的,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未來我們還在期待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誕生。

為了看到黑洞,我們“造”了個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

對這些黑洞照片的研究,對它背後數據的研究,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黑洞、引力,甚至於整個宇宙。

希望大家能夠因此明白,黑洞不是科幻小說裡虛構出來的。黑洞,不黑。


編輯:李瑩

校對:其奇

智力支持:共青團上海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文末藍字“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