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合肥,古稱廬州、廬陽,位於長江、淮河之間,立於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有“江南脣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兩千多年的歷史為這座古城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頻頻到訪於此,留下了無數文學經典作品。其中,和合肥有關的古詩詞足有數千首,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今天讀來仍然意境美妙,回味無窮,讓人沉醉。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01

同吳王送杜秀芝赴舉入京

唐/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

暫別廬江守,將遊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

欲折一枝桂,還來雁沼前。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李白在謁見廬江郡守吳王李祗時相處甚歡,與吳王一起為當地一名杜姓秀才送行,作《同吳王送杜秀芝赴舉入京》。此詩雖為應時揮毫之作,卻留下了“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這樣的佳句,清爽秀麗、渾然天成。

02

合肥懷古·曹公教弩臺

唐/吳資

曹公教弩臺,今為比丘寺。

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詩句道出了“教弩臺”與“明教寺”的歷史關係。教弩臺,亦名點將臺,史載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臺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南朝梁時,在點將臺原址上建寺(明朝時始稱“明教寺”)。“明教寺”屢經興廢,至清咸豐三年(1854年)復毀於戰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於太平軍失敗之後,慨然出家於紫蓬山西廬寺,後參禪於明教寺(為西廬寺下院),經多年苦行募化,終於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現在的大雄寶殿後殿即為當年的建築,也是寺廟的主體建築。1981年,明教寺被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03

詠四頂山二首(其一)

唐/羅隱

勝景天然別,精神入畫圖。

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

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

遊人來至此,願舍發和須。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這首詩描寫的是廬陽八景中的一景“四頂朝霞”。四頂山,位於肥東縣長臨河鎮境內、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山體面積2.67平方公里。因山有四頂,故名。四頂山以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兩全其美和獨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而雄居皖中。

04

秋日湖外書事

唐/杜荀鶴

十五年來筆硯功,只今猶在苦貧中。

三秋客路湖光外,萬里鄉關楚邑東。

鳥徑杖藜山醫雨,猿林欹枕樹搖風。

朱門處處若相似,此命到頭通不通。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秋日巢湖風光撩人,契合作者心境,兩者產生共情。作者在巢湖岸邊,望湖抒情,感嘆人生。

05

仙人洞看花

北宋 / 歐陽修

學書學劍未封侯,欲覓仙人作浪遊。

野鶴倦飛為伴侶,巖花含笑足勾留。

饒他世態雲千變,淡我塵心茶半甌。

此是巢南招隱地,勞勞誰見一官休。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仙人洞在巢湖市銀屏鎮南銀屏山上,《巢湖地區簡志》記:“洞高約20米,寬30米,縱深200餘米。洞內曲折幽深,蔚然奇觀。仙人洞上方為懸崖峭壁高有百米,臨空欲傾,形極險峻。”

06

湯坑泉

北宋/王安石

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蒸。

一氣無冬夏,諸陽自發興。

人遊不附火,蟲出亦疑冰。

更憶驪山下,敞然雪蒲塍。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這是王安石被貶至舒州赴任途中,受李公麟邀請遊東湯池,品香茗,泡溫泉,遂題詩《湯坑泉》。“湯坑泉”就是今天的湯池溫泉,在廬江縣湯池鎮境內。丁汝昌亦曾題詩云:“青川水常流,騎馬去閒閒。溫泉如有意,暮雀相與還。名城藏古剎,落日滿秋山。待到還鄉日,歸此且閉關。”

07

送範仲訥往合肥

南宋/姜夔

我家曾住赤闌橋,鄰里相過不寂寥。

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赤闌橋是南宋詞人姜夔與合肥結下不解之緣的一個重要地名。從字面看,赤闌橋是紅色欄杆的木橋,姜夔走過這座橋,就走進了合肥歷史文化的重要一頁。姜夔是江西鄱陽人,詩詞創作的鼎盛時期,卻是不斷往返於杭州、合肥之間,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許多文字都是和合肥這座古城聯繫在一起的。

經考證,赤闌橋具體位置在今桐城路的月潭庵北側,45中門口。2002年,合肥市政府在45中(當時是合肥師範附小)門口立了一塊“赤欄橋”石碑,並將姜夔的《送範仲訥往合肥》刻於碑上。2006年,該橋附近進行改造,結合姜夔的詩句,再次將橋更名為更有歷史意義的赤闌橋,成了桐城路上的標誌性景點。

08

巢山二首(其一)

南宋/ 陸游

巢山避世紛,身隱萬重雲。

半谷傳樵響,中林過鹿群。

蟲鎪葉成篆,風蹙水生紋。

不踏溪橋路,仙凡自此分。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此詩應該為陸游九年川陝生活後(淳熙五年)東歸經巢山而作,細膩筆法,語言豪邁,描繪了巢山的優美風光,謳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詩中的巢山,據《太平環宇記》載,本名道人山,唐天寶六年改為巢山,即今巢湖市壩鎮境內的象山。

09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

明/王陽明

臘意中宵盡,春容傍晚生。

野塘水輕綠,江寺雪初晴。

農事沾泥犢,羈懷出谷鶯。

故山梅正發,難寄欲歸情。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立春日為重大節日,巢湖流域稱之為迎春日,儀式隆重。此為作者在立春日赴合肥途中見聞抒懷。

10

中 廟

明/儲良村

湖上高樓四面開,夕陽徙倚首重回。

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

羅隱詩留仍水殿,伯陽仙去只山隈。

長空送目雲霞晚,兩腋天風下鳳台。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明御史儲良村這首詩描述了巢湖之中,傍晚之時,眾多船隻打魚歸來,降下風帆的畫面。 同時,描寫了中廟的氣勢。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硃砂色巨石磯,突入湖中,形似飛鳳,用“鳳凰臺”三字形容中廟最恰當不過,凌空映波,壯殿壓雲,縹緲於河岸煙雨之間。

11

謁包公祠

清/宋衡

孝肅祠邊古樹森,小橋一曲倚城陰。

清溪流出荷花水,猶是龍圖不染心。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清代思想家宋衡詩中所描繪的孝肅祠指的就是合肥包孝肅公祠,坐落在合肥包河的香花墩之上。包拯辭世之後,靈柩從開封運回合肥,歸葬於包孝肅公墓園,後在包河東南畔重建。到了明朝,包河岸邊的香花墩興建“包公書院”,供包家後裔及城內百姓讀書,後被定名為“包公祠”,可惜毀於戰火。直至光緒年間,晚清重臣李鴻章捐資,重建包公祠堂,一直延續至今。包公墓、包公祠、香花墩、廉泉,承載著後人對包拯的崇敬之情。

12

湖上七絕

清/李鴻章

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筆,夠寫青天八行書。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 李鴻章對中廟、姥山有過設計與建設,此詩應為文峰塔續建後,登舟泛湖時的即興之作,詩中透露出作者心情舒展,浪漫且不乏豪放與傲物。

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發佈

編輯:吳昊、金紅芳

審核:張豔清

古詩中的合肥,原來這麼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