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探花(來源 | 網絡圖片)

說董季平很多人不認識,他祖宗董金鳳可是大有來頭呢!乾隆年間高中舉人、進士,當官以後在合肥城前大街府學雲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轟動廬州城一時。武探花出身的他於嘉慶時奉旨從福建任上接替海隆阿,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這一官職,隸屬臺灣鎮之下,是當時臺灣中南部(臺南以北)及北部的最高武官將領。以後,幾百年間包括民國時期,董家一直是合肥城內的望族名門。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探花(來源 | 網絡圖片)

說董季平很多人不認識,他祖宗董金鳳可是大有來頭呢!乾隆年間高中舉人、進士,當官以後在合肥城前大街府學雲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轟動廬州城一時。武探花出身的他於嘉慶時奉旨從福建任上接替海隆阿,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這一官職,隸屬臺灣鎮之下,是當時臺灣中南部(臺南以北)及北部的最高武官將領。以後,幾百年間包括民國時期,董家一直是合肥城內的望族名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飛鳳街(來源 | 網絡圖片)

清代末年,董季平、龔維雲夫婦建立這處宅院。龔維雲,是當時合肥城內另一大家龔家的千金四小姐。剛建時,為九進大宅,共29間,有500多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從北門街一直延伸至陳小巷。時光飛逝,當年的主人在解放前後搬離了老宅,解放以後這裡成為了一所學校——“銀行幹校”;同時,周圍區域先後拆了一部分,蓋起了幾棟紅磚樓房,為銀行職工宿舍。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探花(來源 | 網絡圖片)

說董季平很多人不認識,他祖宗董金鳳可是大有來頭呢!乾隆年間高中舉人、進士,當官以後在合肥城前大街府學雲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轟動廬州城一時。武探花出身的他於嘉慶時奉旨從福建任上接替海隆阿,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這一官職,隸屬臺灣鎮之下,是當時臺灣中南部(臺南以北)及北部的最高武官將領。以後,幾百年間包括民國時期,董家一直是合肥城內的望族名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飛鳳街(來源 | 網絡圖片)

清代末年,董季平、龔維雲夫婦建立這處宅院。龔維雲,是當時合肥城內另一大家龔家的千金四小姐。剛建時,為九進大宅,共29間,有500多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從北門街一直延伸至陳小巷。時光飛逝,當年的主人在解放前後搬離了老宅,解放以後這裡成為了一所學校——“銀行幹校”;同時,周圍區域先後拆了一部分,蓋起了幾棟紅磚樓房,為銀行職工宿舍。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與宿舍樓(攝影 | 束文傑)

很多年過去了,用幾位老居民的話說,當年銀行的職工們早都搬走了,“外來的打工者們”紛紛租賃了這裡的房屋。為了擴充住房空間,若干年來老宅的院內不斷增添新建築,或者將屋內隔成若干間。房屋若是漏水了,人們或更新瓦片,或用石棉瓦、塑料布覆蓋於屋頂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吳大爺的父輩是當年銀行的職工,他說這裡最熱鬧時住有幾十戶居民,現在只剩下六七戶堅守,大多為白髮蒼蒼的老人。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探花(來源 | 網絡圖片)

說董季平很多人不認識,他祖宗董金鳳可是大有來頭呢!乾隆年間高中舉人、進士,當官以後在合肥城前大街府學雲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轟動廬州城一時。武探花出身的他於嘉慶時奉旨從福建任上接替海隆阿,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這一官職,隸屬臺灣鎮之下,是當時臺灣中南部(臺南以北)及北部的最高武官將領。以後,幾百年間包括民國時期,董家一直是合肥城內的望族名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飛鳳街(來源 | 網絡圖片)

清代末年,董季平、龔維雲夫婦建立這處宅院。龔維雲,是當時合肥城內另一大家龔家的千金四小姐。剛建時,為九進大宅,共29間,有500多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從北門街一直延伸至陳小巷。時光飛逝,當年的主人在解放前後搬離了老宅,解放以後這裡成為了一所學校——“銀行幹校”;同時,周圍區域先後拆了一部分,蓋起了幾棟紅磚樓房,為銀行職工宿舍。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與宿舍樓(攝影 | 束文傑)

很多年過去了,用幾位老居民的話說,當年銀行的職工們早都搬走了,“外來的打工者們”紛紛租賃了這裡的房屋。為了擴充住房空間,若干年來老宅的院內不斷增添新建築,或者將屋內隔成若干間。房屋若是漏水了,人們或更新瓦片,或用石棉瓦、塑料布覆蓋於屋頂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吳大爺的父輩是當年銀行的職工,他說這裡最熱鬧時住有幾十戶居民,現在只剩下六七戶堅守,大多為白髮蒼蒼的老人。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的住戶(攝影 | 束文傑)

幾年前,曾有消息將其打造成合肥淮軍府或為合肥民俗館,由於牽涉產權諸多歷史遺留原因,未能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探花(來源 | 網絡圖片)

說董季平很多人不認識,他祖宗董金鳳可是大有來頭呢!乾隆年間高中舉人、進士,當官以後在合肥城前大街府學雲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轟動廬州城一時。武探花出身的他於嘉慶時奉旨從福建任上接替海隆阿,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這一官職,隸屬臺灣鎮之下,是當時臺灣中南部(臺南以北)及北部的最高武官將領。以後,幾百年間包括民國時期,董家一直是合肥城內的望族名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飛鳳街(來源 | 網絡圖片)

清代末年,董季平、龔維雲夫婦建立這處宅院。龔維雲,是當時合肥城內另一大家龔家的千金四小姐。剛建時,為九進大宅,共29間,有500多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從北門街一直延伸至陳小巷。時光飛逝,當年的主人在解放前後搬離了老宅,解放以後這裡成為了一所學校——“銀行幹校”;同時,周圍區域先後拆了一部分,蓋起了幾棟紅磚樓房,為銀行職工宿舍。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與宿舍樓(攝影 | 束文傑)

很多年過去了,用幾位老居民的話說,當年銀行的職工們早都搬走了,“外來的打工者們”紛紛租賃了這裡的房屋。為了擴充住房空間,若干年來老宅的院內不斷增添新建築,或者將屋內隔成若干間。房屋若是漏水了,人們或更新瓦片,或用石棉瓦、塑料布覆蓋於屋頂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吳大爺的父輩是當年銀行的職工,他說這裡最熱鬧時住有幾十戶居民,現在只剩下六七戶堅守,大多為白髮蒼蒼的老人。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的住戶(攝影 | 束文傑)

幾年前,曾有消息將其打造成合肥淮軍府或為合肥民俗館,由於牽涉產權諸多歷史遺留原因,未能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相關新聞報道(來源 | 網絡截圖)

老宅雖然破損不堪、傷痕累累,但那保留下來的片片青磚小瓦和精美的木雕門頭似乎訴說著當年的輝煌。遙想百年前,董家群居深院,前有產業,振興家族;後有雅緻,談笑風生,其樂融融。董宅屋舍儼然,綠蔭花香。

"

作者:束文傑

在三中讀書三年,數次路過拱辰老街,翹首一眼市井繁華。

這是我對於這條不足五百米小街的最初印象。

拱辰老街

和很多吃貨一樣,對老街的進一步印象來源於各式各樣的美食。目光從街首轉向遠處,除了菜市散攤,便是小吃名食。各種人群都可以來到這裡,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皮肚,一解饞蟲的困擾。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攝影 | 束文傑)

不知何時,這條市井老街竟與“網紅”一詞關聯了起來,年輕人們紛紛拿起各種設備來此打卡,一時間老街又多了份青春活力的氣質。

昔日的北門街

第三印象,便是老街的歷史。拱辰街,解放前叫做北門大街、北門街,南起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西,向北蜿蜒近400米至 “拱辰門”。拱辰門,是當年合肥城的北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門(來源 | 網絡圖片)

1938年,可惡的日本鬼子侵襲合肥城。這條街作為當時合肥城的“北大門”,成為人們重要的“逃亡通道”。前有窄橋人群擁擠,後有日軍槍林彈雨。最終,造成了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拱辰橋事件。後來,在拱辰街的北首,人們樹立了“拱辰橋死難者紀念碑”,紀念那場事件中死難的先輩們……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橋(來源 | 《閃光的足跡》)

解放以後,北門街的名字一度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這條街的北首曾有“拱辰門”,於是便將此街改名為“拱辰街”。有人說,她是合肥城內最後一條“活著”的老街。街中的菜市具有獨特的市井氣息,一晃已在這片熱土上存在了近40年。上世紀80年代,人們先是在阜南路上做起了小規模的買賣,後逐漸向北門街內延伸,不斷聚集人氣,日益形成了一處繁榮的市場。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拱辰街菜市場(攝影 | 束文傑)

如今,老街內已經很難看到歷史的痕跡。然而很多人不知,這條“網紅街”還暗藏一處百年民居建築群。同時,她又是合肥老城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民居。

拱辰街79號

從拱辰街與阜南路交叉口進入老街,向北步行近百米,老街的西側——拱辰街79號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北側、南側是小區住宅樓,建築群則夾在二者之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老宅的大門位於第一進建築中央,門前區域早已被攤販們“佔領”。叫賣的吆喝聲、來往的“格朗車”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與大院內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是專程或者仔細尋找,人們很難將這座大門裡的建築與清代聯繫到一起。

吳大爺,在這裡居住了50多年。他操著一口“合普”對我們說,原來的大門十分宏偉,門前還有石獅、石鼓,門上還有厚實漂亮的門板子,“就和現在的李鴻章故居一樣”。好東西還不早早就被那些“樑上君子”盯上了!今天,那些“玩意兒”早已失去了蹤跡,實在可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大門(攝影 | 束文傑)

門框的兩側為青磚牆,破損處用粗拙的紅磚修補著;那青磚每片不過一寸高,磚縫間整齊地勾著白灰。門框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個門枕石,原先的形狀早遭破壞已經看不出來了,只能看見這些質地緊密的石塊,仍在守護曾經繁華的深宅大院。門框外側,有兩堵高牆,似乎要撐起當年寬闊的門樓,牆上也是細密的青磚,頂部呈階梯式變寬。

走進第一進堂屋,屋頂的樑柱均為木製。仔細欣賞,上面還有不少紋飾或者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木雕(攝影 | 束文傑)

進入內院,第一進院子南側還砌上了一堵石牆,將其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北側則新建了一座小屋,使得本來挺大的院子變得格外狹小,似乎僅是居民出入的通道。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牆角的絲瓜(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裡,以及北側牆外,有兩口古井。關於他們的來歷,有人說是房屋原來的主人百年前開挖的,也有人說他們是解放後才挖的水井。今天,居民們早都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於是水井被人蓋了蓋兒。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古井(攝影 | 束文傑)

第二進院子與第一進相同,院中都砌上一堵石牆;而院內西側的建築終逃不過時光的蹉跎,幾年前部分屋頂出現坍塌,裡面的居民也早已搬離。與第一進的門樓一樣,這座房屋也有精美的木雕。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瀕臨倒塌的房屋(攝影 | 束文傑)

現存的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院結構,三進院落。吳大爺說,解放前建築群的周圍區域,包括幾座小區住宅樓所在地,都是這家主人的“領地”。能有如此規模宅院的家族,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勢力都是十分顯赫的。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家族?又是什麼人所建的這處百年老宅呢?

老宅的主人

當地居民常稱此處為“董家大院”、“董家宅院”。當年大院的主人,是清代初年合肥“武探花”董金鳳的後代董季平。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探花(來源 | 網絡圖片)

說董季平很多人不認識,他祖宗董金鳳可是大有來頭呢!乾隆年間高中舉人、進士,當官以後在合肥城前大街府學雲路街東側三十米處(即今飛鳳池巷西側三十米),蓋起探花府,轟動廬州城一時。武探花出身的他於嘉慶時奉旨從福建任上接替海隆阿,擔任臺灣北路協副將。這一官職,隸屬臺灣鎮之下,是當時臺灣中南部(臺南以北)及北部的最高武官將領。以後,幾百年間包括民國時期,董家一直是合肥城內的望族名門。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飛鳳街(來源 | 網絡圖片)

清代末年,董季平、龔維雲夫婦建立這處宅院。龔維雲,是當時合肥城內另一大家龔家的千金四小姐。剛建時,為九進大宅,共29間,有500多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從北門街一直延伸至陳小巷。時光飛逝,當年的主人在解放前後搬離了老宅,解放以後這裡成為了一所學校——“銀行幹校”;同時,周圍區域先後拆了一部分,蓋起了幾棟紅磚樓房,為銀行職工宿舍。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與宿舍樓(攝影 | 束文傑)

很多年過去了,用幾位老居民的話說,當年銀行的職工們早都搬走了,“外來的打工者們”紛紛租賃了這裡的房屋。為了擴充住房空間,若干年來老宅的院內不斷增添新建築,或者將屋內隔成若干間。房屋若是漏水了,人們或更新瓦片,或用石棉瓦、塑料布覆蓋於屋頂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吳大爺的父輩是當年銀行的職工,他說這裡最熱鬧時住有幾十戶居民,現在只剩下六七戶堅守,大多為白髮蒼蒼的老人。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的住戶(攝影 | 束文傑)

幾年前,曾有消息將其打造成合肥淮軍府或為合肥民俗館,由於牽涉產權諸多歷史遺留原因,未能進一步開展相關工作。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相關新聞報道(來源 | 網絡截圖)

老宅雖然破損不堪、傷痕累累,但那保留下來的片片青磚小瓦和精美的木雕門頭似乎訴說著當年的輝煌。遙想百年前,董家群居深院,前有產業,振興家族;後有雅緻,談笑風生,其樂融融。董宅屋舍儼然,綠蔭花香。

安徽合肥:網紅拱辰老街深藏清代四合院,系“武探花”後人所建

董家大院(攝影 | 束文傑)

若將昔日廬州人家生活的場景恢復於這處百年民居之中,加以打造或者修飾,豈不讓人們對老合肥更加了解和認識呢?傳播合肥文化,何須再造新景?現成的四合院就在這兒呢!


  • 作者:束文傑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