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來源:錢江晚報

杭州朝暉六區67幢建於1983年,5層4個單元。

它與周圍陸續建成的12幢房子一樣,起先都是浙江某高校的教工宿舍,名為浙工新村。

它本來的命運,應該是與散落於這座城市的其他老樓一樣,默默呵護著它的住戶,見證他們的三餐一宿、悲喜離合。

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然而自從2012年底第一次走進錢報記者的視線起,近年來它無數次成為各級媒體的焦點,僅央視就上了四次,本報亦先後7次對其跟蹤報道。原因只有一個——從1993年到2014年,前後五次鑑定均指出其安全隱患嚴重。最後一次鑑定,更是被判定為C級(最高等級為D,整幢危房,需立即停用)。

2015年,杭州下城區政府提出對朝暉六區包括67幢在內的13棟住宅成片改造,推倒重建。得知消息,居民歡欣鼓舞,我們也頗感欣慰,不僅因為這些滿頭白髮的老教師終於能圓了安居夢,更因為這一解危模式或將成為杭州危舊房改造的成功樣本。

都以為他們早已搬進新家,直到前些天,當年採訪過的業主之一羅老師再次找到我們。

為什麼,這個“資深危樓”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居民:

夢見好幾次,房子倒了,跑不出來

5月23日下午,我們一起回到了熟悉的朝暉六區67幢前。

夕陽下的它還是老樣子,只是更舊了些,更破了些。從五樓窗臺開始一直貫穿到牆根的巨大裂縫還在,有幾處打著豆腐塊大小的白色石膏,像是加固用的補丁,羅老師說是用來監測裂縫惡化的。

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在屬於羅老師的2單元102,8年前我們第一次來時需要用蠻力才能關上的窗戶,依然沒有減輕主人的負擔;而那扇由於沉降、時不時要用挫刀挫掉一點邊沿才能關上的防盜門已經退役了。

“不換不行了,鎖芯都斷了好幾根。開始以為是鎖的質量有問題,後來才明白是被沉降拗斷的。”羅老師說,這套房子目前是他女兒在住,“沒辦法,外孫女在附近上小學,不住不行。”

2014年1月,67幢進行了建成以來的第五次鑑定,結論是危險性為C級危房。同年4月4日,奉化市居敬小區一幢5層居民房突然倒塌,而就在數月前,它也被鑑定為C級。當年,杭州也啟動了對全市老舊房子的摸底排查,下城區住建局發現朝暉六區的問題房屋遠不止67幢——經專業機構鑑定,66、64、74幢同樣被列為C級危房。

問題何以如此嚴重?

居民們有的認為是30年前的施工隊伍沒有建樓房的經驗,做法不規範,沒有挖地基,只用了條形圈樑;有的認為是建幾幢較新的房子時,打樁時使土往這邊擠壓,導致老房子傾斜沉降。但無論哪種原因,帶來的後果都讓這裡的住戶這20多年來一直憂心不已:

許多棟樓的單元門,與路面的落差目測都有5釐米以上。羅老師說,剛建成時單元門本是高出路面的,而現在一下大雨臺階下簡直可以養魚;

66幢、67幢之間的小區路面,水泥地上的裂縫可以插進成年人的手掌;

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隨機敲開四幢危房中的一戶住家,瓷磚、牆體上的裂紋,或壯闊如地圖上的江河,或綿密似新綴成的蛛網;有的人家陽臺門不敢關緊,一關上就很難再拉開;本應嚴絲合縫的鋼窗,兩扇間的位差卻有近2釐米;紗窗上補著舊床單,那是老鼠咬的;窗櫺縫裡塞滿碎布條,那是防止老鼠再進來……西諺雲:“私宅就是一個城堡,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但在這裡,是“風可進,雨可進,蛇鼠也能進”。

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我夢見好幾次,房子突然倒了,來不及跑出來……”66幢的喻老師說。

4年前已定下改造方案

卻因民調未達標熄火

1994年,朝暉六區進行房改,除少量公房仍屬原高校外,住戶都各自領了產權證。發現安全隱患後,原產權單位曾於1998年對67幢進行壓樁加固、2000年對74幢進行全面加固,但效果並不明顯。業主們提出過拆除重建的述求,但卻因未達到立即停用標準而無法實施。

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錢江晚報最近一次報道朝暉六區67幢,是2015年8月。

當時,下城區政府將這4幢危房列入了“2015—2017三年行動計劃”解危名單。由於居民代表反對加固的形式,而單幢重建可能會對周邊房屋構成威脅,且考慮到該區域危房較集中,區政府提出了對朝暉六區包含4幢危房在內的13棟住宅樓進行成片改造的新模式,並作為全市首個成片改造試點項目向杭州市房管局彙報,獲得認可。

羅老師他們還拿出一份去年8月下城區“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會上,下城區政府作的報告。在“下半年工作安排”中,特別提到要高質量完成“十大重點工程”,其中就有某高校宿舍危舊房連片改造項目。

那又是為什麼,讓這幢“資深危房”至今沒有動靜?

在朝暉六區黨員活動室門口,還貼著一張已經被水汽洇皺的A4紙,寫著“入戶民意調查現場辦公室”。那是去年3月貼上的。羅老師說,問題就出在這次調查上。

4年前就說重建,杭州朝暉傷痕累累的危樓怎麼就拆不了!住戶一句話讓人心酸

“2015年定下方案,但之後又是城中村改造,又是建地鐵、造快速路,區裡顧不上,我們都理解。”羅老師說,去年好不容易開始摸底調查,結果卻讓人失望——因為沒達到全小區90%同意成片改造的最低啟動比例,事情熄火了。

持反對意見的業主,有的是因為年紀大了不想折騰,有的是擔心拆建後住宅面積縮水,有的則提出不切實際的補償要求……尷尬的羅老師等幾位一直為這事奔忙的業主代表,捱了不少埋怨:當初就該堅持單幢重建的,瞎折騰啥?

社區:

居民意向不便干涉

轉變態度需書面證明

解危進展不下去,幾幢危房裡的業主們自然著急。去年8月區長接待日,他們去見了下城區相關領導,得到的答覆是隻要學校做通了業主工作,後續立項、籌資、設計、施工政府都會負責實施。

今年2月底,下城區住建局給他們也回了函,希望支持改造的業主和原產權單位,能協助區政府做通反對業主的工作。

就在前幾日,業主們又給下城區相關領導寫了信,請求儘快實施小區連片改造工程,但尚未收到回覆。

期待改造的業主們最大的疑惑是,一次調查不成功,為何不能啟動第二次?他們表示,非常願意配合政府和社區,做其他業主的思想工作。而且據他們瞭解,其實情況已經有了變化:反對最堅決的兩戶,已經搬離了小區;有一戶原本擔心影響孩子學習,但他家孩子馬上參加今年的高考,“最近已經向我們打聽,改造的事還有沒有可能……”

作為入戶民意調查的主要實施單位,朝暉六區所在大木橋社區書記戴麗美表示,小區老年人多,當時提出反對意見,許多也是客觀現實:有的子女都在國外,搬家困難;有的覺得年紀大了,不敢折騰……“作為社區,的確不便過多介入,只能站在中立立場,以居民自己的意向為主。”

戴書記說,的確有業主反映,一些原先反對的人已經轉變了態度,但她覺得,還是要有書面的證明才能算數。“口頭上的應承,可能變數會比較大。居民們最好能把意見和訴求以書面形式向社區反應,社區會認真彙總上報。”但目前為止,社區還沒有收到這樣的書面材料。

區住建局:

改造最終需100%同意

暫時只能持續監測

事實上,羅老師他們已經各自分工,包乾若干原先反對的業主,爭取他們的書面同意。但下城區住建局危改辦負責人方仁杰告訴錢報記者,90%同意率只是一個很初級的條件,即使達到,也並不意味著改造就能立即啟動。

“若是房屋徵遷,有極個別業主不同意還可以走司法程序。但連片改造不同——危房只有4幢,要改造的卻是整個小區,如果有非危房的業主不同意,是不能用強制手段遷離的。”方仁杰說,因此事實上最後需要的是100%同意,“所謂的90%同意,可能只是街道和社區設定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先達到,再做其他業主的工作。如果這個門檻都夠不到,後面的也就談不上了。”

因此,在業主意見統一之前,住建部門只能對4幢危房持續進行動態監控:每週一次人工巡查,每月一次數據分析,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強制疏散……

種種原因,像一道道相互牽掣的固定索,讓67幢這棟早已定下解決方案的危房,風雨飄搖、滿身傷痕,卻屹立至今。難處可以體諒,程序需要遵循,但採訪終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在67幢1單元101住了30多年的金老師那番滿懷辛酸的話:

“我80歲了。年輕時租房子,好容易有了套房改房,還是危房。說起來,我這輩子就沒住過好房子。我只希望政府能早點幫我們解決安居難,讓我在餘生也能住幾天像樣的房子。”

記者手記

本報第一次報道朝暉六區67幢,是在2012年12月19日。當時,錢報記者先後找到了朝暉街道城管科副科長戴偉、下城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局城北房管站、區住建局房產科,以及67棟樓房的原產權單位——浙江某機構公共事務管理處。多方溝通的結果是,他們會展開收集施工圖紙、徵求居民意見等工作。

2013年7月3日,本報刊發《這樣的“變形房”,我們要住到哪一天》。當時,大木橋社區、朝暉街道、下城區住建局、原產權單位相關負責人都參加了一場碰頭會:加固和維修的方案逐漸暴露出了弊端,但因為此前沒有危舊房推倒重建的先例,解決方案一籌莫展。

2014年4月10日,本報再次整版刊發《房齡30歲,危樓20年》——當時寧波奉化的一棟樓房倒塌,讓我們再次聚焦朝暉六區67幢,並由此引發了對整個杭城危樓的摸底大調查。

儘管數年的跟蹤,並沒能催生扭轉67幢危樓命運的終極解決方案,但它的命運還是在4年間逐漸顯露曙光:牽頭單位逐漸明晰、加固方案逐漸被排除、能否推倒重建的討論被搬上桌面……直到2015年8月,下城區住建局房產科在採訪中明確,67幢房屋將推倒重建,朝暉六區內其它12幢樓房則進行成片改造。這幢危房的未來,似乎終於有了定論。

一些比它更晚成為輿論焦點的危房,都已經成功翻建——比如朝暉九區24幢、直飲馬井巷的老牆門,還有浙江某高校的宿舍樓。也正因此,當我們得知這幢危樓至今依然在風雨中飄搖時,內心的驚訝才會如此強烈。

在報道杭州朝暉九區24幢舊地拆復建的案例時,本報曾經寫道:“危房解危,不僅考驗著房主們在意見不一時,如何取捨和讓步,也考驗著政府職能部門在城市管理中的精細化水平。如果沒有一方特別積極地推進、一方適時地退讓,危舊房‘有危難解’,可能會一拖好幾年……”

言猶在耳,一語成讖。這段話,似乎成了朝暉六區67幢命運的真實寫照。而梳理其改造決策始終難以落地的原因,探尋其復建解危的解決之道,應當也在其中。誠如社區戴書記所言,小區上千戶居民,眾口難調,各有各的訴求。但我們依然希望社區和政府部門,能夠更主動積極些,發自內心地替危房中的住戶多考慮些,使連片改造這一下城區的重點工程,能夠真正推進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