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航拍 地理 長江 國家地理 真實探索 2017-04-03

(視頻:航拍竹山縣城)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近日作一些私人研究,偶然在google衛星圖上,發現在湖北十堰竹山縣和竹溪縣交界處可能存在天坑,並且,還很有可能伴有地縫。如經考察屬實,當是長江北岸發現的首個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從衛星圖上分析來看,高度疑似。圖上看來,“天坑”沿山脊的兩側高聳,海拔分別為1500米河1300米左右,另外兩側似乎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已崩塌,顯示其可能是一個退化天坑。但其兩側崩塌處,圖上海拔高度仍分別為1050米和1100餘米,而底部看起來森林密佈,圖上顯示樹頂海拔為989米。在其內部和周邊,圖上看起來,很可能還存在地縫,很值得探索。

回想起多年前,本人曾在那一帶探過溶洞,也曾驚歎過那一帶景觀觀賞性不亞於奉節地縫的峽谷,再從該疑似天坑周圍的地貌分析,有一側陡崖壁立,不遠處也有一條不小的河流,具備形成天坑的基本條件。

當然,圖上分析和實地往往差別很大,這在本人與劉少創博士考察怒江源、印度河源等地時深有體會。究竟詳情如何,只有實地考察。

本人手頭目前沒有詳細的該地地形圖,手頭的兩縣縣誌也沒有詳細的行政圖和進一步資料,分析來看,準確位置應該是在竹山縣官渡鎮或者樑家鄉與竹溪縣瓦滄之間,究竟屬於那個縣地界,尚不清楚。

即使不是天坑,是大型地質漏斗或者別的什麼,但該地的特殊地貌,風光和動植物資源都很值得探索,應當都很吸引人。等有閒有條件時,當前往一探究竟。暫且存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一點背景資料:

2011年,本人受cng委託曾撰寫《發現天坑》一文(見《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10月號喀斯特專輯),曾採訪了位於廣西桂林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這是我國研究天坑的權威機構。

該所朱學穩研究員與所在的研究集體,歷經多年實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天坑”理論體系,使“天坑(TIANKENG)”成為繼“峰林”、“峰從”之後,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天坑雖然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十萬、數百萬甚至更久,但是直到2005年,英國諾丁漢特林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在英國專業刊物《Cave and Karst Science》用了這樣一段話來表述天坑:

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大型塌陷漏斗。天坑概念之所以最近才被引入喀斯特詞彙中,是因為大部分石灰岩景觀最近才由喀斯特地質學家在中國偏遠山區“發現”它們。天坑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副產品——近幾年才修了公路使科學家們接近這些喀斯特地貌。現在這種地貌已按漢語命名為天坑——大致相當英文的“sky hole”。

——這段話還被刊載在我國權威的《中國岩溶》雜誌和美國的Speleogenesis網絡期刊上,三家刊物均專門出版了“天坑專輯”。自此,“天坑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喀斯特地貌,地位得到確立,名詞得到定義。”英國諾丁漢特林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說。

從此“karst tiankeng”一詞及其意義與概念為國際學術界所接受,並獲廣泛傳播。

這一切,都中國人息息相關。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重慶奉節天坑。“真實探索”攝於多年前)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四周巖壁峭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緩坡,且不包括後生改造)。深度與平均寬度均不小於50米的地表陷坑。”

——這是200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研究員首次在《科學導報》上給出的最初的天坑定義。

他首次指出,天坑既不是“大型漏斗”,也不是“超級豎井”,而應是喀斯特形態學中的一個新成員。

在中外出版的“天坑專集”中,均收錄有他們聯合署名的論文《天坑釋義》。其中,關於天坑他們是是這樣定義的:

“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巖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徵,發育在連續沉積厚度及其含水層包氣帶(vadose zone)厚度均特別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岩層(以碳酸鹽巖為主)中,從地下通向地面,平面寬度與深度從大於100米至幾百米以上,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此外,在觀賞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壯觀、雄奇、險峻、生境獨特和生物多樣性等等綜合屬性,也應該被認為是鑑別天坑與一般漏斗、窪地或豎井的重要標誌。失去地下河行跡或周壁的完整性遭受嚴重破壞的天坑,可稱為退化(剝蝕)天坑(degraded tiankeng)。”

目前,經確認的天坑,分佈在重慶、四川、廣西、貴州境內。2011年的採訪中,筆者在湖北利川、長陽縣境內考察和發現了數個天坑。(見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10月號)。

在《天坑釋義》一文中,對此,朱學穩和Tony Waltham先生有過詳細描述:

“雖然沒有必要限定天坑的最小尺寸,以作為天坑的鑑別特徵,但最小尺寸並非嚴格限定在100m。對天坑的定義應該慎重理解,尤其那些非常明顯的塌陷漏斗,不能因為僅一維尺寸欠長而排斥在天坑之外。對邊緣退化和圓化的天坑可取近似度測量其直徑或長度或寬度,少數非常新鮮地形除外。天坑深度本來是很容易測量的,然而在中國卻偏向於從天坑邊緣最高點取值。天坑邊緣切割峰丘的地方與天坑的最小深度,即一般西方人偏向於從天坑邊緣最低點的取值相差甚大。一般來說,最小尺寸100m的限定也適用於天坑的最大深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值應把任何特殊地貌地形特點真正反映出來。塌陷形成的較小窪地最好視為大型塌陷漏斗。正是這種巨型形態將天坑與特殊形成條件聯繫起來,與其他類型塌陷漏斗區分開來。天坑的最小容積可能是依據形態量計定義天坑的較好的一個辦法。可是,天坑體積數據只是一個近似值,因為漏斗和天坑的巖壁剖面一般難以進行非常詳細的測量。”

拗口的專業術語很容易讓人看得頭昏腦漲。那麼,除了專業科研人員,民間人士有無可能“發現”天坑?

當然可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研究所張遠海副研究員,就在湖北利川確認了一位探險愛好者發現的天坑。

那麼,有沒有普通人可以比較直觀判斷“天坑”和“漏斗”的簡單辦法?

張遠海副研究員指給我看朱學穩、Tony WALTHAM論文《天坑釋義》的結論部分,他說,你先拿這兩條去卡,基本上就跑不了:

第一、天坑的寬度和深度均不小於100米,且寬深比接近單位比;

第二、天坑大部分周壁為直立崖壁。

——能達到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能夠基本符合,就很有研究價值,大致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其他更復雜的問題,可以實地慢慢研究。

(本人原文2013-02-2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471dc0101an30.html)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http://blog.tianya.cn/post-15529-49723957-1.shtml

更多細節請搜索:百度閱讀“稅曉潔 --《影像航拍中國大江河》

http://yuedu.baidu.com/ebook/9188d6989b6648d7c0c74651

更多細節請關注:

今日頭條號:真實探索

微博:@真實探索 @tbtv稅曉潔

微信公眾號:真實探索

工作QQ:468900373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視頻:航拍竹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