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而藤本的這個同時可以起飛和降落飛機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艦上攻擊機(魚雷機)在最上層190.2米的甲板起飛,最下層56.7米的甲板可以戰鬥機,而中層甲板被艦炮佔用了。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是可以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並且不同機型的起飛工作也分開進行,使得各項工作受到的干擾更小。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日本海軍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這樣的設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過於複雜。首先三層飛行甲板和升降機擠壓了大量的機庫空間,和美國列剋星敦級差不多同樣噸位的它設計的載機量只有60架,而採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國列剋星敦級的設計載機量卻為72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美軍列剋星敦級的載機量超過100架。除此以外三層甲板和機庫比較複雜,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許多飛機調度問題,最終在1935年10月進行改裝,改回全通式甲板,這樣使得即可空間大大增加,載機量上升到91架。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而藤本的這個同時可以起飛和降落飛機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艦上攻擊機(魚雷機)在最上層190.2米的甲板起飛,最下層56.7米的甲板可以戰鬥機,而中層甲板被艦炮佔用了。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是可以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並且不同機型的起飛工作也分開進行,使得各項工作受到的干擾更小。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日本海軍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這樣的設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過於複雜。首先三層飛行甲板和升降機擠壓了大量的機庫空間,和美國列剋星敦級差不多同樣噸位的它設計的載機量只有60架,而採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國列剋星敦級的設計載機量卻為72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美軍列剋星敦級的載機量超過100架。除此以外三層甲板和機庫比較複雜,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許多飛機調度問題,最終在1935年10月進行改裝,改回全通式甲板,這樣使得即可空間大大增加,載機量上升到91架。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三段式甲板的赤城號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而藤本的這個同時可以起飛和降落飛機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艦上攻擊機(魚雷機)在最上層190.2米的甲板起飛,最下層56.7米的甲板可以戰鬥機,而中層甲板被艦炮佔用了。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是可以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並且不同機型的起飛工作也分開進行,使得各項工作受到的干擾更小。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日本海軍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這樣的設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過於複雜。首先三層飛行甲板和升降機擠壓了大量的機庫空間,和美國列剋星敦級差不多同樣噸位的它設計的載機量只有60架,而採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國列剋星敦級的設計載機量卻為72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美軍列剋星敦級的載機量超過100架。除此以外三層甲板和機庫比較複雜,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許多飛機調度問題,最終在1935年10月進行改裝,改回全通式甲板,這樣使得即可空間大大增加,載機量上升到91架。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三段式甲板的赤城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改成全通甲板後的赤城號

日本除了赤城加賀這長得比較古怪的還有一型比較怪異的航母,那就是伊勢航空戰列艦。它可以說是航母和戰列艦的結合體,它是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軍為彌補航空力量的缺失於是拿伊勢級戰列艦進行改裝,為了趕工期放棄了全通甲板和保留艦首兩座主炮的設計,而是採用了保留艦首和艦舯四座主炮、艦尾改成飛行甲板的設計。但是這樣伊勢航空戰列艦的飛行甲板只有70米,根本無法正常起降艦載機,所以採用彈射器的方式起飛,為方便飛機在甲板上活動還鋪設了方便運輸的軌道,彈射器長度為25.6米,最大彈射重量為5噸,彈射間隔時間為30秒,並且兩側都安裝有彈射器,設計搭載22架艦攻或者艦爆機。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而藤本的這個同時可以起飛和降落飛機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艦上攻擊機(魚雷機)在最上層190.2米的甲板起飛,最下層56.7米的甲板可以戰鬥機,而中層甲板被艦炮佔用了。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是可以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並且不同機型的起飛工作也分開進行,使得各項工作受到的干擾更小。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日本海軍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這樣的設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過於複雜。首先三層飛行甲板和升降機擠壓了大量的機庫空間,和美國列剋星敦級差不多同樣噸位的它設計的載機量只有60架,而採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國列剋星敦級的設計載機量卻為72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美軍列剋星敦級的載機量超過100架。除此以外三層甲板和機庫比較複雜,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許多飛機調度問題,最終在1935年10月進行改裝,改回全通式甲板,這樣使得即可空間大大增加,載機量上升到91架。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三段式甲板的赤城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改成全通甲板後的赤城號

日本除了赤城加賀這長得比較古怪的還有一型比較怪異的航母,那就是伊勢航空戰列艦。它可以說是航母和戰列艦的結合體,它是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軍為彌補航空力量的缺失於是拿伊勢級戰列艦進行改裝,為了趕工期放棄了全通甲板和保留艦首兩座主炮的設計,而是採用了保留艦首和艦舯四座主炮、艦尾改成飛行甲板的設計。但是這樣伊勢航空戰列艦的飛行甲板只有70米,根本無法正常起降艦載機,所以採用彈射器的方式起飛,為方便飛機在甲板上活動還鋪設了方便運輸的軌道,彈射器長度為25.6米,最大彈射重量為5噸,彈射間隔時間為30秒,並且兩側都安裝有彈射器,設計搭載22架艦攻或者艦爆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在後期龜縮在港內被美軍轟炸的伊勢航空戰列艦

這樣的半吊子工程讓伊勢航空戰列艦的外形特別奇怪,但日本的想法是兩艘航空戰列艦和信濃號組成一個戰隊,信濃號搭載的戰鬥機掩護航戰的攻擊機破壞美軍航母的甲板,然後航空戰列艦再衝上去用356毫米的大口徑艦炮解決航母。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很好,但實際很天真。雖然看上去它既擁有航母的能力也擁有戰列艦的能力,但是兩者卻一樣都做不好。就像後來蘇聯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一樣,反艦沒有驅逐艦厲害,航空能力不如正規航母好。所以看起來就比較雞肋。而這樣的載機巡洋艦的設計思路最初竟然是美國人在19世紀30年先想出來的,不過最後美國人自己用著全通式甲板的航母也就放棄了這樣的設計。不過它在實戰中表現一般,但是在遊戲中卻是可以很好的發揮出航母+戰列艦的的性能,遠可飛機點燈攻擊,在射程內也可以發揮戰列艦主炮的威力,特別是沒有航母組隊的情況下,伊勢航戰幾乎是Bug一般的存在。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而藤本的這個同時可以起飛和降落飛機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艦上攻擊機(魚雷機)在最上層190.2米的甲板起飛,最下層56.7米的甲板可以戰鬥機,而中層甲板被艦炮佔用了。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是可以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並且不同機型的起飛工作也分開進行,使得各項工作受到的干擾更小。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日本海軍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這樣的設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過於複雜。首先三層飛行甲板和升降機擠壓了大量的機庫空間,和美國列剋星敦級差不多同樣噸位的它設計的載機量只有60架,而採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國列剋星敦級的設計載機量卻為72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美軍列剋星敦級的載機量超過100架。除此以外三層甲板和機庫比較複雜,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許多飛機調度問題,最終在1935年10月進行改裝,改回全通式甲板,這樣使得即可空間大大增加,載機量上升到91架。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三段式甲板的赤城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改成全通甲板後的赤城號

日本除了赤城加賀這長得比較古怪的還有一型比較怪異的航母,那就是伊勢航空戰列艦。它可以說是航母和戰列艦的結合體,它是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軍為彌補航空力量的缺失於是拿伊勢級戰列艦進行改裝,為了趕工期放棄了全通甲板和保留艦首兩座主炮的設計,而是採用了保留艦首和艦舯四座主炮、艦尾改成飛行甲板的設計。但是這樣伊勢航空戰列艦的飛行甲板只有70米,根本無法正常起降艦載機,所以採用彈射器的方式起飛,為方便飛機在甲板上活動還鋪設了方便運輸的軌道,彈射器長度為25.6米,最大彈射重量為5噸,彈射間隔時間為30秒,並且兩側都安裝有彈射器,設計搭載22架艦攻或者艦爆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在後期龜縮在港內被美軍轟炸的伊勢航空戰列艦

這樣的半吊子工程讓伊勢航空戰列艦的外形特別奇怪,但日本的想法是兩艘航空戰列艦和信濃號組成一個戰隊,信濃號搭載的戰鬥機掩護航戰的攻擊機破壞美軍航母的甲板,然後航空戰列艦再衝上去用356毫米的大口徑艦炮解決航母。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很好,但實際很天真。雖然看上去它既擁有航母的能力也擁有戰列艦的能力,但是兩者卻一樣都做不好。就像後來蘇聯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一樣,反艦沒有驅逐艦厲害,航空能力不如正規航母好。所以看起來就比較雞肋。而這樣的載機巡洋艦的設計思路最初竟然是美國人在19世紀30年先想出來的,不過最後美國人自己用著全通式甲板的航母也就放棄了這樣的設計。不過它在實戰中表現一般,但是在遊戲中卻是可以很好的發揮出航母+戰列艦的的性能,遠可飛機點燈攻擊,在射程內也可以發揮戰列艦主炮的威力,特別是沒有航母組隊的情況下,伊勢航戰幾乎是Bug一般的存在。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日向號航空戰列艦

"

前文中說到《華盛頓海軍條約》是世界航母的發展的新紀年,美國、日本、英國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領域的先驅,所以該如何設計、建設、發展航母各國都是一臉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載飛機的巡洋艦,所以航母身上都帶著好幾根重巡的8英寸艦炮,其炮戰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艦。而在外形設計上各國也同樣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中不乏有一些“長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稱早期航母界的“殺馬特”,不過在後期的使用中發現問題並進行了改進,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其中外形最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和現在看到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賀級其採用的是階梯式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很非主流,但這樣卻是早期航母發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彎路。赤城的改造設計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設計,它在英國考察回來後對於發展航母這種新興的艦種很感興趣,回國後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若宮級水上飛機母艦、鳳翔級航母的建造發展。而藤本之所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航母艦載機起降的問題,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飛機是不可能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為此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想到的設計是採用階梯式的多層甲板,上層甲板可以負責降落和起飛一些重型機,下層甲板專門負責起飛。不過要指出的是這個設計最先是英國人先想出來並先運用到暴怒號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鑑了這個設計併發揚光大搞出了三層甲板,不過在實踐運用中發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好用,特別是30年代後全金屬下單翼飛機的出現,這樣的設計反而顯得雞肋,所以在後期的改裝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而藤本的這個同時可以起飛和降落飛機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艦上攻擊機(魚雷機)在最上層190.2米的甲板起飛,最下層56.7米的甲板可以戰鬥機,而中層甲板被艦炮佔用了。這樣的設計理論上是可以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並且不同機型的起飛工作也分開進行,使得各項工作受到的干擾更小。都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日本海軍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美好。因為這樣的設計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過於複雜。首先三層飛行甲板和升降機擠壓了大量的機庫空間,和美國列剋星敦級差不多同樣噸位的它設計的載機量只有60架,而採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國列剋星敦級的設計載機量卻為72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美軍列剋星敦級的載機量超過100架。除此以外三層甲板和機庫比較複雜,在一次次的演習中暴露出許多飛機調度問題,最終在1935年10月進行改裝,改回全通式甲板,這樣使得即可空間大大增加,載機量上升到91架。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三段式甲板的赤城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改成全通甲板後的赤城號

日本除了赤城加賀這長得比較古怪的還有一型比較怪異的航母,那就是伊勢航空戰列艦。它可以說是航母和戰列艦的結合體,它是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軍為彌補航空力量的缺失於是拿伊勢級戰列艦進行改裝,為了趕工期放棄了全通甲板和保留艦首兩座主炮的設計,而是採用了保留艦首和艦舯四座主炮、艦尾改成飛行甲板的設計。但是這樣伊勢航空戰列艦的飛行甲板只有70米,根本無法正常起降艦載機,所以採用彈射器的方式起飛,為方便飛機在甲板上活動還鋪設了方便運輸的軌道,彈射器長度為25.6米,最大彈射重量為5噸,彈射間隔時間為30秒,並且兩側都安裝有彈射器,設計搭載22架艦攻或者艦爆機。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在後期龜縮在港內被美軍轟炸的伊勢航空戰列艦

這樣的半吊子工程讓伊勢航空戰列艦的外形特別奇怪,但日本的想法是兩艘航空戰列艦和信濃號組成一個戰隊,信濃號搭載的戰鬥機掩護航戰的攻擊機破壞美軍航母的甲板,然後航空戰列艦再衝上去用356毫米的大口徑艦炮解決航母。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很好,但實際很天真。雖然看上去它既擁有航母的能力也擁有戰列艦的能力,但是兩者卻一樣都做不好。就像後來蘇聯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一樣,反艦沒有驅逐艦厲害,航空能力不如正規航母好。所以看起來就比較雞肋。而這樣的載機巡洋艦的設計思路最初竟然是美國人在19世紀30年先想出來的,不過最後美國人自己用著全通式甲板的航母也就放棄了這樣的設計。不過它在實戰中表現一般,但是在遊戲中卻是可以很好的發揮出航母+戰列艦的的性能,遠可飛機點燈攻擊,在射程內也可以發揮戰列艦主炮的威力,特別是沒有航母組隊的情況下,伊勢航戰幾乎是Bug一般的存在。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遊戲中日向號航空戰列艦

早期航母發展走的一些彎路,日本航母的外形堪稱航母界“殺馬特”

伊勢航空戰列艦的尾部甲板特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