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一條原創通識 教育圖書出版之路

航空航天 廣電總局 文章 運載火箭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7-06-22
闖出一條原創通識 教育圖書出版之路

□本報記者 劉蓓蓓

正在執行航天任務的航天員成為特約記者,這是世界新聞史上的一次偉大嘗試。長江出版傳媒北京圖書中心編輯肖東雁敏銳地抓住了這一珍貴機會,將其以圖書的形式記載下來,由此有了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關於太空的原創通識教育圖書——《太空日記》。

少兒出版人海飛曾多次表示,原創科普圖書是中國少兒圖書的短板,在少兒出版的下一個黃金十年,尤其需要這類書的創新發展。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則認為,之所以國內缺少像霍金《時間簡史》這樣優秀的原創通識教育圖書,是因為一來缺少大家寫小書的作者,二來也缺少為了一本書去掌握相關領域知識的出版者。而《太空日記》正是因為這兩方面都做到了,所以才得到了市場和讀者的認可。

無經驗借鑑摸索進行

當得知神舟十一號飛船航天員成為新華社特約記者的消息時,肖東雁便覺得這是個難得的圖書選題,他馬上找到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提出了策劃一本書的想法。在這之前,肖東雁已經閱讀了大量的航空圖書和文章,並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

市場上關於太空的通識教育圖書不多,原創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肖東雁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從選題策劃、蒐集材料、寫作到編輯、印刷,一切都是摸索著進行。

雖然採訪節目錄制的過程因為保密性肖東雁不能參與,但他的心卻時刻揪著。畢竟這樣的天地通話採訪是世界第一次,困難可想而知,而這直接影響著圖書能否出版。令人高興的是,這次航天員特約記者的嘗試成功了,這本書的最主要內容有了。

在策劃的過程中,劉思揚除了對書的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之外,他還提議不僅要讓小讀者們瞭解幕前的航天員,還要讓他們知道航天工作的背後故事。於是,便有了書中第四章的內容“天馬行空33天 中國最權威的幕後航天人”。這章內容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後航天人的故事,比如,航天員返回地面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是開艙手,別看一個看似簡單的開艙門動作,開艙手每天都要反覆練習上千次,17年只幹這一項工作。

用數字記錄背後努力

為了確保書中每句話表達準確無誤,為了使圖片既符合保密要求又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為了書中給小讀者專門設計的入門考題塗層卡的印製,四川科技社編輯們下的功夫都在下面這組數字裡。

37次校對。肖東雁電腦裡記載了這本書的校次是37次,“每次都有之前沒有發現的問題。就連航天專家所說的話,編輯們也會重新考證,對於無法確認的內容,一律刪除。”肖東雁舉例說,比如說到蘇聯(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小麥種植實驗,當時小麥發芽數量是不是50顆?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直接刪除。

1萬多張圖片。肖東雁和同事通過抓幀方式選擇了1萬多張照片,最後經過篩選與審核使用了300多張。為了保護國家機密,照片都需進行模糊化處理,肖東雁說美編幹了一個月“差點崩潰”。

11張3D渲染高清大圖、剪輯視頻總量1.5T。編輯們自己搭建了3D工作站,視頻剪輯也是親自動手。肖東雁說,做這些工作時,要一鼓作氣,中間不能斷,斷了就要從頭再來,所以幾天不睡覺是常事。

3天在印廠24小時工作。書中的視頻、圖片和塗層卡,對於印刷技術都要求比較高,有時稍不注意可能就會毀掉一個版。肖東雁作為最瞭解這本書情況的編輯,書下印廠時,他必須時刻盯著,印書的時候他在印廠盯了3天。

技術與出版完美結合

做完這本書,肖東雁可以算得上是半個航空專家了,對於每個型號的運載火箭他都能脫口而出,還能畫出火箭結構圖,而這本書帶給他編輯工作的收穫則更大。

“不一定市場有空白的就是藍海,我們要找尋有剛性需求的藍海。”在肖東雁看來,以往對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小讀者聽到的更多的是數字上的概念,比如,已經開始多少年,成為世界第幾個掌握技術的國家,發展到了什麼階段。但這些數字很難讓小讀者產生共鳴。而小讀者對於神祕太空的好奇心是很大的,如何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太空日記》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事實上,小讀者也間接參與了這本書的編輯。書中的航天員考題90%都來自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小讀者的留言,這些問題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

通過這本書,肖東雁看到技術與出版結合的重要性。他也和技術公司的人不斷探討,做通識教育圖書時,如何讓技術和出版可以結合得更好,更符合現在小讀者的閱讀需求,他要把這些想法落實在《太空日記》這個系列接下來的幾本圖書裡。

這本書來自渠道方的反饋一開始多是質疑之聲,因為根據以往經驗,航天類圖書並不好賣。而出於保密考慮,出版社當時也不能做過多的宣傳。但當圖書鋪貨下去時,雖然還沒有開始大規模的營銷,市場已經有了不錯的反饋,社群渠道已經加印。在前不久公佈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出版物中《太空日記》成功入選,這無疑將助推此書市場銷售上一個臺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