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獨特的文化內涵

1.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2.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3.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獨特的文化內涵

1.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2.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3.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4.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5.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襬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裡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裡體現出來。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後,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麼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獨特的文化內涵

1.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2.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3.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4.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5.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襬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裡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裡體現出來。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後,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麼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特定的禮儀

漢服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禮儀的一部分。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冠禮和婚禮是嘉禮的核心。祭禮即吉禮。 《朱子童蒙須知》曰“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衣冠是禮儀之始。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年滿二十後方可衣裘帛。成人禮(2)

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改童子垂髫為總髮戴冠。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禮,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三公諸侯以及皇太子在三加之後,還會再加玄冕。

笄禮是女子的成人禮,即挽發腦後做髻,以簪綰之。鄭玄注《儀禮·士冠禮》曰:“笄女之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已許嫁的漢女在15歲舉行笄禮,未許嫁則二十歲再舉行。按《宋史·禮志》載,宋朝公主的笄禮仿庶子冠禮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鳳冠。

婚禮是嘉禮之一,可分為祭服婚禮、朝服婚禮、公服婚禮。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以禮衣或連裳嫁。

祭禮是祭神祀祖的禮制,是華夏的最高禮儀。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獨特的文化內涵

1.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2.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3.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4.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5.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襬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裡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裡體現出來。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後,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麼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特定的禮儀

漢服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禮儀的一部分。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冠禮和婚禮是嘉禮的核心。祭禮即吉禮。 《朱子童蒙須知》曰“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衣冠是禮儀之始。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年滿二十後方可衣裘帛。成人禮(2)

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改童子垂髫為總髮戴冠。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禮,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三公諸侯以及皇太子在三加之後,還會再加玄冕。

笄禮是女子的成人禮,即挽發腦後做髻,以簪綰之。鄭玄注《儀禮·士冠禮》曰:“笄女之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已許嫁的漢女在15歲舉行笄禮,未許嫁則二十歲再舉行。按《宋史·禮志》載,宋朝公主的笄禮仿庶子冠禮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鳳冠。

婚禮是嘉禮之一,可分為祭服婚禮、朝服婚禮、公服婚禮。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以禮衣或連裳嫁。

祭禮是祭神祀祖的禮制,是華夏的最高禮儀。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成規的體系

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一部分。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願棄漢衣冠而自殺。

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鑑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多美?這個不用多說吧——人們都說它是自帶仙氣的衣裳,穿漢服的小姐姐們一個個美若天仙!

在劉亦菲飾演的《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火了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自認為女子最美的樣子全都賦予了她,當然這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之外,佔很大一部分功勞的當屬這仙氣飄飄的古裝。“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可是,現實中卻有很多穿漢服的人被冠之以“不倫不類”的評價,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近些年漢服熱引起的,看到別人穿漢服逛街自己也想穿,也就買來穿出去,但是他們不知道,穿漢服不僅僅是將衣服穿在身上這麼簡單,還要有相應的配飾。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熱衷於漢服文化的圈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不合規的,是對漢服的不尊重。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朝(武則天時期)齊胸襦裙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30)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獨特的文化內涵

1.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2.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3.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4.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5.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襬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裡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裡體現出來。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後,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麼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特定的禮儀

漢服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禮儀的一部分。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冠禮和婚禮是嘉禮的核心。祭禮即吉禮。 《朱子童蒙須知》曰“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衣冠是禮儀之始。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年滿二十後方可衣裘帛。成人禮(2)

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改童子垂髫為總髮戴冠。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禮,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三公諸侯以及皇太子在三加之後,還會再加玄冕。

笄禮是女子的成人禮,即挽發腦後做髻,以簪綰之。鄭玄注《儀禮·士冠禮》曰:“笄女之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已許嫁的漢女在15歲舉行笄禮,未許嫁則二十歲再舉行。按《宋史·禮志》載,宋朝公主的笄禮仿庶子冠禮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鳳冠。

婚禮是嘉禮之一,可分為祭服婚禮、朝服婚禮、公服婚禮。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以禮衣或連裳嫁。

祭禮是祭神祀祖的禮制,是華夏的最高禮儀。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漢服有成規的體系

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一部分。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願棄漢衣冠而自殺。

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鑑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漢服是不可以隨便穿的,曉得不?

今天,著漢服出行已成了比較流行的方式,因為考慮到漢服是漢民族文化中的一個符號,也是一套比較嚴肅的形式,所以說在日常穿著漢服的時候,一定要有相關漢服方面的知識,切勿因為自己的不知,無意中將錯誤的信息傳遞給別人:

漢服規矩一:忌披頭散髮!

在古代披頭散髮是儀容不整,是非常不莊重的行為。通常來說,只有在家中有喪的情況下才披頭散髮;或者是陷入窘迫顧不上儀容儀表,又或者是女子失貞後的狼狽不堪。總之,披頭散髮在古代是十分不好的行為。

漢服規矩二:忌運動鞋等!

漢服從來都不是單純的一件衣服,在漢朝就形成了成熟的禮儀衣冠體系,從頭到腳都有標配!比如各種首飾、玉佩、摺扇,甚至是妝容,跟漢服搭配的鞋子常見的有靴、履、弓鞋,越完整則古味兒越濃。可如果你穿著一雙運動鞋的話,就讓人很容易跳戲了。也許你覺得這是古今結合,但在漢服圈看來這是不倫不類。

漢府規矩三:忌戴眼鏡!

古代沒有眼鏡,所以現在的人穿漢服的話,也不能帶。而且穿漢服戴眼鏡的話,看起來怪怪的,十分不搭配。

漢服規矩五:鄙視秀衣黨!

漢服是莊重的,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因此是不容褻瀆的。而如今穿漢服的人又喜歡自拍或者是拍各種小視頻,喜歡轉圈圈——這根本不是喜歡漢服文化,只是喜歡一件漂亮衣服而已!

我們都知道,漢服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交領右任。可是當自拍的時候,因為鏡像的緣故,右衽就變成左衽了。這下是性質就嚴重了,因為一旦左衽這就不是漢服了,是喪服或者胡服、囚服。這對於漢服圈的人來說,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規矩,比如你穿著漢服開懷大笑卻露出了牙齒,或者是走路動作太大的時候,都有可能被別人批評。

在這裡我只想說,漢服的確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讀了很多的古典文學,文字留給我們的美是一種聯想產生的美,文字中穿著漢服的女子亭亭玉立,在水一方,跟現代社會生活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說到底漢服的本質還是件衣服,穿著舒服,賞心悅目就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