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養清風門楣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養清風門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補袞家門楣

村內原有明清四合院100餘座,現僅存50餘座,有“北黨(黨家村)南堡(堡安村)”之說。改革開放後,堡安村率先發展蘋果產業,村民有錢後,分家置新房。農民當年並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大多數四合院被拆了。如今走過村巷,隨處還能看到不少古建築。剩下的古建四合院門樓,仍能看到昔日濃濃的建築文化氣息。“耕讀第”“勤儉居”“瑞氣南臨”“慶有餘”等傳統門楣隨巷可見。“永建乃家”“相葉居”“敦行處”“清白第”“永貞處”“養清風”“補袞家”“樂循理”“履正永貞”等門楣,讓堡安古民居四合院獨具特色。最著名的要算樊旺民家的門楣“補袞家”。“補”指補救,彌補過失。“袞”指官服,也指官員的過失。能夠補救歸諫官員過失的人家,可見祖上官位之高。

村巷修如新,難得見行人。十家有八家大門緊鎖。奔向城市,成為年輕人的首選。有學者把城市化帶來的農村鉅變悲觀地認為是:村子已死。我卻認為是農民的新生。幾千年,農民好像天生就該“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務弄莊稼獲得低額回報。是改革開放,是城市化,給農民更多的自由和出路,農民可以隨心所欲從事任何合法的行業。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養清風門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補袞家門楣

村內原有明清四合院100餘座,現僅存50餘座,有“北黨(黨家村)南堡(堡安村)”之說。改革開放後,堡安村率先發展蘋果產業,村民有錢後,分家置新房。農民當年並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大多數四合院被拆了。如今走過村巷,隨處還能看到不少古建築。剩下的古建四合院門樓,仍能看到昔日濃濃的建築文化氣息。“耕讀第”“勤儉居”“瑞氣南臨”“慶有餘”等傳統門楣隨巷可見。“永建乃家”“相葉居”“敦行處”“清白第”“永貞處”“養清風”“補袞家”“樂循理”“履正永貞”等門楣,讓堡安古民居四合院獨具特色。最著名的要算樊旺民家的門楣“補袞家”。“補”指補救,彌補過失。“袞”指官服,也指官員的過失。能夠補救歸諫官員過失的人家,可見祖上官位之高。

村巷修如新,難得見行人。十家有八家大門緊鎖。奔向城市,成為年輕人的首選。有學者把城市化帶來的農村鉅變悲觀地認為是:村子已死。我卻認為是農民的新生。幾千年,農民好像天生就該“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務弄莊稼獲得低額回報。是改革開放,是城市化,給農民更多的自由和出路,農民可以隨心所欲從事任何合法的行業。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城東門洞

村東頭有座磚砌門洞,上邊原建有挺大的牌樓,只可惜倒了。這是不是村子的東門,一時也問不清。拍攝的過程中,聽到村民最迫切的聲音,是希望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力度。

春秋時期的三義墓,是堡安村最著名的景點,如今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養清風門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補袞家門楣

村內原有明清四合院100餘座,現僅存50餘座,有“北黨(黨家村)南堡(堡安村)”之說。改革開放後,堡安村率先發展蘋果產業,村民有錢後,分家置新房。農民當年並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大多數四合院被拆了。如今走過村巷,隨處還能看到不少古建築。剩下的古建四合院門樓,仍能看到昔日濃濃的建築文化氣息。“耕讀第”“勤儉居”“瑞氣南臨”“慶有餘”等傳統門楣隨巷可見。“永建乃家”“相葉居”“敦行處”“清白第”“永貞處”“養清風”“補袞家”“樂循理”“履正永貞”等門楣,讓堡安古民居四合院獨具特色。最著名的要算樊旺民家的門楣“補袞家”。“補”指補救,彌補過失。“袞”指官服,也指官員的過失。能夠補救歸諫官員過失的人家,可見祖上官位之高。

村巷修如新,難得見行人。十家有八家大門緊鎖。奔向城市,成為年輕人的首選。有學者把城市化帶來的農村鉅變悲觀地認為是:村子已死。我卻認為是農民的新生。幾千年,農民好像天生就該“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務弄莊稼獲得低額回報。是改革開放,是城市化,給農民更多的自由和出路,農民可以隨心所欲從事任何合法的行業。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城東門洞

村東頭有座磚砌門洞,上邊原建有挺大的牌樓,只可惜倒了。這是不是村子的東門,一時也問不清。拍攝的過程中,聽到村民最迫切的聲音,是希望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力度。

春秋時期的三義墓,是堡安村最著名的景點,如今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三義墓

三義墓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趙武、程嬰、公孫杵臼三人之墓。也是我國“四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的歷史故事見證地。墓地四周築有圍牆,高3米多,系夯築,周長約300米,成正方形。當地人稱“龜鶴寨三義墓”。墓地磚塔前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樓,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晉卿趙文子墓”六個隸書大字;偏東南處兩墓並列,分別刻著“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碑的上款刻著“清進士兵部侍陝西撫巡畢沅題”字樣。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養清風門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補袞家門楣

村內原有明清四合院100餘座,現僅存50餘座,有“北黨(黨家村)南堡(堡安村)”之說。改革開放後,堡安村率先發展蘋果產業,村民有錢後,分家置新房。農民當年並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大多數四合院被拆了。如今走過村巷,隨處還能看到不少古建築。剩下的古建四合院門樓,仍能看到昔日濃濃的建築文化氣息。“耕讀第”“勤儉居”“瑞氣南臨”“慶有餘”等傳統門楣隨巷可見。“永建乃家”“相葉居”“敦行處”“清白第”“永貞處”“養清風”“補袞家”“樂循理”“履正永貞”等門楣,讓堡安古民居四合院獨具特色。最著名的要算樊旺民家的門楣“補袞家”。“補”指補救,彌補過失。“袞”指官服,也指官員的過失。能夠補救歸諫官員過失的人家,可見祖上官位之高。

村巷修如新,難得見行人。十家有八家大門緊鎖。奔向城市,成為年輕人的首選。有學者把城市化帶來的農村鉅變悲觀地認為是:村子已死。我卻認為是農民的新生。幾千年,農民好像天生就該“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務弄莊稼獲得低額回報。是改革開放,是城市化,給農民更多的自由和出路,農民可以隨心所欲從事任何合法的行業。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城東門洞

村東頭有座磚砌門洞,上邊原建有挺大的牌樓,只可惜倒了。這是不是村子的東門,一時也問不清。拍攝的過程中,聽到村民最迫切的聲音,是希望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力度。

春秋時期的三義墓,是堡安村最著名的景點,如今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三義墓

三義墓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趙武、程嬰、公孫杵臼三人之墓。也是我國“四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的歷史故事見證地。墓地四周築有圍牆,高3米多,系夯築,周長約300米,成正方形。當地人稱“龜鶴寨三義墓”。墓地磚塔前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樓,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晉卿趙文子墓”六個隸書大字;偏東南處兩墓並列,分別刻著“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碑的上款刻著“清進士兵部侍陝西撫巡畢沅題”字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魁星樓

村子東南有一古塔,原在興安寺內,為六面五層空心風水磚塔,名“魁星樓”,村上人稱“五角樓”。該塔建於1608年,通高18米。少年時經常順塔中木梯爬上最高層去掏鴿子蛋。熱伏天則鑽進塔中,享受從窗口吹進的呼呼涼風。順繩爬塔,也是當年民兵訓練的科目。塔角的風鈴響聲,成為自小記住的美妙音樂。

村子西高東低,原有兩個澇池,南巷的被填了。村東的澇池最大,小時候常結伴在水中游泳。如今重新砌築、圍欄。多年尋訪古建築,我發現,有澇池的地方附近必有寺廟,這可能是生產力低下時挖土填方上樑所需。堡安村東的澇池旁有興安寺,南巷澇池旁有賈家祠堂。

近年來,村上建設了許多新房。村西有座二層小樓,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是在馬溝渠煤礦上班的樊啟民的傑作,也是堡安村首座新式二層樓。村東有座剛落成的四合院建築,氣勢不凡。這是在城內經商多年的陳養民蓋的回鄉居所。木雕、磚雕、石雕精美,引來無數人蔘觀。

村西被市上確定為堡安新區,規劃為軍民融合發展區。村子的南溝正在建設公路大橋。以農業為主的堡安,有望搭上計劃單列試點市的快車。

祝福家鄉!

來源:韓城傳媒網

"

堡安:古村古韻

寧永泉 文並攝影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在村子拓展後都被拆了。

堡安村是省級首批傳統古村落,也是我的家鄉。離開家鄉30多年在外遊蕩謀生,雖然間隔一段時間總要回去一次,卻從未品味過村莊的細節。

村東頭,小時候求學的堡安小學是一座興安寺,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泥塑被砸,木佛被焚,壁畫被鏟。絕大部分建築被拆,目前僅存佛殿一座。人民公社時這座佛殿和村裡好多四合院的廳房一樣,做過國家糧站的庫房。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南戲樓

全市列入《文物志》有6座戲樓,堡安村就佔兩座,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巷的戲樓俗稱“廟”,是村子的中心,紅白喜事必過之地。戲樓兩側的八字牆,對稱兩幅精美磚雕,左側“鳳凰戲牡丹”,右側“鷺子戲蓮花”。生產隊時,這個戲臺常有傳統劇目上演,演員都是村上的鄉親。“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句響徹神州大地的秦腔《三滴血》唱詞,第一次,就是在家鄉的戲臺上聽到並永記心中的。如今,站在“廟”上的戲臺下,似乎還能聽到秦腔、眉胡那悠揚音樂聲。

北巷還有一個更早的戲樓“馬王廟戲樓”,兩側八字牆磚刻清晰完好,左側刻有“引商刻羽殾歌唱徹碧雲高”,右側刻有“嚼徵咀宮檀板敲推江月曉”。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戲臺西邊隔巷緊鄰的家戶,曾出過恢復高考以後,韓城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陳少昌,他是一村一城人的驕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陳公家廟

村子在冊1400多口人,以陳、樊、賈姓為主。近代曾出過中共韓城地下縣委書記樊德音和韓城縣委書記、人武部政委陳志強。寧姓也是村上的老戶,屬人口排名第四位的姓氏。寧氏家族雖小,卻出過解放前參加革命,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寧基和韓城唯一推薦上清華大學的寧永勝。陳、樊、賈姓都有祠堂。陳家祠堂是市南村莊最大的古建築群,以前是村上的大隊部。中巷“廟”上西巷口的有座建築,叫陳家掌門祠堂。樊姓祠堂曾經是五隊的隊部。樊戶最為驕傲的是出了樊厚甫,他曾經是象山中學(原韓城中學)的校長。編寫有《韓城縣鄉土教材》,象中後山上的《厚甫亭》就是為他建的。據說賈家定居堡安最早,祠堂在村南巷頭,因年代久遠,如今只剩殘牆斷壁,在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夏陽舊址石碑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養清風門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補袞家門楣

村內原有明清四合院100餘座,現僅存50餘座,有“北黨(黨家村)南堡(堡安村)”之說。改革開放後,堡安村率先發展蘋果產業,村民有錢後,分家置新房。農民當年並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大多數四合院被拆了。如今走過村巷,隨處還能看到不少古建築。剩下的古建四合院門樓,仍能看到昔日濃濃的建築文化氣息。“耕讀第”“勤儉居”“瑞氣南臨”“慶有餘”等傳統門楣隨巷可見。“永建乃家”“相葉居”“敦行處”“清白第”“永貞處”“養清風”“補袞家”“樂循理”“履正永貞”等門楣,讓堡安古民居四合院獨具特色。最著名的要算樊旺民家的門楣“補袞家”。“補”指補救,彌補過失。“袞”指官服,也指官員的過失。能夠補救歸諫官員過失的人家,可見祖上官位之高。

村巷修如新,難得見行人。十家有八家大門緊鎖。奔向城市,成為年輕人的首選。有學者把城市化帶來的農村鉅變悲觀地認為是:村子已死。我卻認為是農民的新生。幾千年,農民好像天生就該“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務弄莊稼獲得低額回報。是改革開放,是城市化,給農民更多的自由和出路,農民可以隨心所欲從事任何合法的行業。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城東門洞

村東頭有座磚砌門洞,上邊原建有挺大的牌樓,只可惜倒了。這是不是村子的東門,一時也問不清。拍攝的過程中,聽到村民最迫切的聲音,是希望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力度。

春秋時期的三義墓,是堡安村最著名的景點,如今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三義墓

三義墓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趙武、程嬰、公孫杵臼三人之墓。也是我國“四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的歷史故事見證地。墓地四周築有圍牆,高3米多,系夯築,周長約300米,成正方形。當地人稱“龜鶴寨三義墓”。墓地磚塔前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樓,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晉卿趙文子墓”六個隸書大字;偏東南處兩墓並列,分別刻著“晉公孫義士杵臼墓”“晉程義士嬰墓”。碑的上款刻著“清進士兵部侍陝西撫巡畢沅題”字樣。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魁星樓

村子東南有一古塔,原在興安寺內,為六面五層空心風水磚塔,名“魁星樓”,村上人稱“五角樓”。該塔建於1608年,通高18米。少年時經常順塔中木梯爬上最高層去掏鴿子蛋。熱伏天則鑽進塔中,享受從窗口吹進的呼呼涼風。順繩爬塔,也是當年民兵訓練的科目。塔角的風鈴響聲,成為自小記住的美妙音樂。

村子西高東低,原有兩個澇池,南巷的被填了。村東的澇池最大,小時候常結伴在水中游泳。如今重新砌築、圍欄。多年尋訪古建築,我發現,有澇池的地方附近必有寺廟,這可能是生產力低下時挖土填方上樑所需。堡安村東的澇池旁有興安寺,南巷澇池旁有賈家祠堂。

近年來,村上建設了許多新房。村西有座二層小樓,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是在馬溝渠煤礦上班的樊啟民的傑作,也是堡安村首座新式二層樓。村東有座剛落成的四合院建築,氣勢不凡。這是在城內經商多年的陳養民蓋的回鄉居所。木雕、磚雕、石雕精美,引來無數人蔘觀。

村西被市上確定為堡安新區,規劃為軍民融合發展區。村子的南溝正在建設公路大橋。以農業為主的堡安,有望搭上計劃單列試點市的快車。

祝福家鄉!

來源:韓城傳媒網

堡安村的鄉村記憶(組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