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海南島東海岸一路向南,從石梅灣與日月灣的碧海銀沙中間,驅車向西,一座被熱帶植物覆蓋的旅遊小鎮“洋氣外露”,她就是被譽為海南“小聯合國”的興隆華僑旅遊經濟區。

海南“小聯合國”:因僑而建因僑興

新華每日電訊第10版

這裡因華僑而建、因華僑而興。1951年,為安置第一批馬來西亞歸僑,中央決定在萬寧、瓊中兩縣邊界的南平一帶興辦華僑農場,讓華僑們用自己的力量參與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來。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這裡先後安置了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1.3萬多人。

鄧小平:在興隆看熱帶植物,等於看到東南亞一帶乃至全世界各地的熱作

撫今追昔,67歲的印尼歸僑、海南興隆印尼僑友會會長藍日興連說了兩個想不到:一是想不到回國之初那麼苦;二是想不到如今生活那麼好。

1960年3月,藍日興與父母姐弟共6人乘坐挪威籍“大寶康”號接僑船回國,隨後被安置到興隆華僑農場,全家只分得一間茅草房、一盞煤油燈,屋外便是荒山野嶺。

“說實話,回國後感覺反差很大,在印尼時一樓店面、二樓住房,僱傭保姆,生活小康,面對茅屋油燈,感覺生活到了懸崖邊。”藍日興說,第一批迴國的馬來西亞歸僑的生活更苦,當時整個興隆只有一條不到30米長的小街,泥濘的小道旁,幾間破瓦房搖搖欲墜。

但一想到是祖國保護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歸僑們便都平靜地放下行李,拿起鐮刀斧頭,割草砍樹蓋茅草房,開荒種膠發展生產,在祖國順利安家了。

為什麼選擇海南安置華僑?據史料記載,有兩個原因,一是眾多歸僑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海南島;二是不少華僑都有種植熱帶作物的經驗。

而選擇興隆,則是因時任中共萬寧縣委書記周訓堂提出的興隆四大優勢: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有抗戰時期建立的革命村莊,群眾基礎好;水路、陸路交通方便,運輸物資開展生產;興隆有多處溫泉,開闢旅遊業前景好。

72歲的印尼歸僑黃文能從小便能歌善舞,曾參加農場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90年代起在興隆東南亞風情村、亞洲風情園等景區、劇場從事歌舞表演和樂器演奏。

黃文能告訴記者,興隆歸僑在海外就學會了印度尼西亞的“盤舞”“椰殼舞”,馬來西亞的“鹿舞”,泰國的“南蓬舞”,印度的“蛇舞”,越南的“竹標杆”。“歌舞是歸僑們生活的一部分,用歌舞表演參與旅遊產業發展,這對歸僑及其子女們來說是信手拈來。”

另一類“信手拈來”的旅遊產品是熱帶植物。據稱,興隆歸僑曾為新生的祖國帶回3個見面禮:胡椒、橡膠、咖啡,特別是胡椒,最先為新中國承擔起創匯的重任。歸僑們還利用豐富的海外關係,不斷收集和豐富著興隆的熱帶植物品種。

海南“小聯合國”:因僑而建因僑興

1961年鄧小平同志在興隆視察時就曾說:“在興隆看熱帶植物,等於看到東南亞一帶乃至全世界各地的熱作。”

如今,興隆以熱帶植物為主角的景區多達4處,有興隆熱帶花園、興隆熱帶植物園、興隆南藥植物園、興隆熱帶農業觀光園等。

在興隆首個景區興隆熱帶花園裡,4000多種植物自由生長,其中珍稀瀕危植物65種。花園主人、72歲的印尼歸僑鄭文泰,1992年出資1億元,在興隆華僑農場“圈下”了一片上萬畝長期因砍伐遭破壞的荒地,立志要恢復這片土地上原有熱帶雨林的本來面貌。經過27年努力,許多瀕臨滅絕的植物得到遷地保護、繁殖,並形成群落,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逐漸恢復。

周恩來:興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過許多外國咖啡,還是我們自己種的好喝

興隆咖啡,稱得上國人對興隆印象最深刻的標識之一。

歸國之初,喜歡喝咖啡的華僑們利用帶回的咖啡種,在自家的房前屋後零星種植咖啡樹,自產自銷。

1952年,新中國第一家咖啡廠“興隆華僑農場咖啡廠”誕生,其生產的“太陽河牌”咖啡成為新中國第一包咖啡。

海南“小聯合國”:因僑而建因僑興

1960年,周恩來總理視察興隆華僑農場,品嚐了興隆咖啡,周總理稱讚道:“興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過許多外國咖啡,還是我們自己種的好喝。”

獲得總理稱讚的興隆咖啡,一時間暢銷全國。直至今日,常住人口3.6萬的興隆小鎮上,有超過250家咖啡店,因為咖啡不僅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更是華僑們和當地人的生活必需品。

“興隆人對咖啡的鐘愛,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別人強加的。”“歸僑老故事”咖啡館老闆吳海民說,喝咖啡的習慣或者叫傳統,已經滲入華僑們的血液。

據考證,在東南亞經營咖啡館的大多是下南洋的海南人,而歸國華僑大多祖籍海南。

黃文能的父親黃興裕回國前就在印尼開咖啡館。他回憶說,父親每天4杯下肚,5點、7點、10點、18點各一杯,4個姐姐在店裡賣咖啡曾是當時的一道風景。全家回國後,黃興裕成為興隆華僑農場焙炒咖啡第一人。

吳海民的爺爺上世紀20年代也在馬來西亞開咖啡店,回國後,在興隆熱帶植物園負責管理咖啡園。他則從4歲多就開始喝咖啡,興隆很多僑二代、僑三代都有這樣的經歷。

傳統的興隆咖啡在炒制過程中加入了牛油和白糖,喝起來“濃而不苦,香而不烈,平順柔滑”,口感獨特。然而,隨著世界知名品牌咖啡傳入中國,興隆咖啡漸漸不被消費者喜愛,咖啡產業逐漸走起下坡路。

印尼僑屬、海南萬寧興隆咖啡協會副會長吳春光告訴記者:“從緯度來看,海南正處全球咖啡最佳種植區域內。同時,海南歷史上的火山爆發又形成了火山質土壤,這種土壤最適合咖啡生長,這是海南咖啡種植的優勢所在——海南的氣候環境、土壤條件,與世界著名的藍山咖啡產地牙買加相似。”

社會資本投資興建的“咖啡谷”便是這樣的綜合性旅遊服務區之一。遊客置身咖啡谷,可以品一品純正的興隆咖啡,還可一探咖啡成長的奧祕,認識有機咖啡的科學種植,未來這裡還將配套咖啡採摘體驗區、咖啡加工展示區、咖啡名人植樹區,建設標準加工廠等。

“無論是政府層面、社會資本,還是民間人士,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興隆咖啡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意識到傳承興隆咖啡文化的重要意義。”吳春光說,實現“讓國人喝到自產好咖啡”的目標不會遙遠。

“這些文化都不應該被切斷,應該得到很好的傳承”

6月19日下午,正在萬寧日月灣訓練的中國衝浪國家隊外籍教練邁克·艾倫·韋弗(Michael Allan Weaver),駕車來到興隆“南洋風味”餐館,點上一份咖喱魚丸、咖喱炒飯,再來一杯咖啡、幾塊印尼糕點,坐在窗邊慢慢品嚐。

“自從一年前發現這家餐廳後,我經常來這裡吃飯,這裡的美食充滿東南亞風味,甚至更加美味。”邁克對店裡的美食讚不絕口。

印尼歸僑、老闆娘詹舒敏在廚房和店堂間來回穿梭、忙碌不停,自2015年開店以來,她的店便在本地居民和遊客中走紅,大眾點評、小紅書上好評如潮,被譽為“海南旅遊必須‘打卡’的一家店”。

北京遊客張女士每年都和閨蜜相約興隆,尋訪美食,她說,“我最喜歡印尼糕點,比如七層糕,這種用木薯粉和椰漿製作的糕點,口感軟軟糯糯,品嚼時椰香四溢,搭配美味的興隆咖啡,是味蕾的極大享受。”

詹舒敏和家人都明白,他們的店之所以能成“網紅”,主要原因是他們製作的食物和糕點匯聚了東南亞多國特色,特別是七層糕、糯米條、打蘭糕、黃金糕、椰糯等印尼糕點全部是純植物手工製作。

詹舒敏說,經過全家的摸索,他們所製作的糕點和美食實際上是一種“娘惹美食”,既具南洋特色,又有很多創新,比如他們不用食用色素,甜度大幅降低,降低辛辣配料比例等,這些改良更符合國人健康飲食的標準。

在興隆,像南洋風味這樣的餐廳還有不少,大多數都是歸國華僑所開辦。在黃文能老人看來,華僑們開店賣美食,大多有兩層想法,一是從小在東南亞生活成長,十分留戀那裡的美食味道,回國後依然想把這種味道留住,帶給更多的人。二是為了“留存一段歷史”,一段華僑們的海外奮鬥史。

“這些文化都不應該被切斷,應該得到很好的傳承。”黃文能說,海南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正應該利用好興隆的華僑文化,使華僑的美食、服飾、咖啡文化等與本地文化相互交融,成為海南自由貿易區(港)最樸素的“國際元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