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經常有人問我:“田柳,你為啥做軍事記者?”

軍事女記者,就像新聞媒體人中的“另類”——在各國軍演間往來穿梭,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衝鋒陷陣……

也許你看了下面幾個故事,就會明白我為什麼會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

2008年5月,座標:汶川。

“這項任務很危險,懂嗎?”

“懂。”

“同型號的米171直升機失事,機組人員全部遇難,你確定還要上飛機拍攝?”

“要。”

“確定還要去嗎?”

“……去!”

最危險的地方,才是最有新聞點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記者的地方。

就這樣,我成了全國第一個乘坐“米171”軍機到達北川深處採訪的記者。

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這一次採訪任務,將會改變我人生的軌跡,或者說,我的命運冥冥中已經鋪滿了深藍與軍綠。

當我坐上“米171”軍機,彷彿整個世界都在晃動,發動機巨大的轟鳴也遮蓋不住我劇烈的心跳聲,尤其是直升機在遭遇氣流穿越大峽谷時,我拼命地抓住安全鎖,強裝鎮定地出鏡,旁邊的攝影師也是面如死灰。

著名戰地記者科爾文曾說:“抬起一隻腳,邁出去,每一步都有可能踩到地雷。”

在那一刻,我有想哭的衝動,但是我沒時間,因為汶川的廢墟下,有十萬哭泣的眾生。

如今看來,地震,天災,生死,離別,不過只是寥寥幾筆,對於我而言卻是身心的震撼,永不磨滅的記憶。

那時在網絡上,輿論陡然變質,不少人在貼吧上,論壇上,網頁留言裡,質疑解放軍救災的能力,質問他們為何沒有及時進入受災最嚴重的汶川、北川。

一些知名人士,甚至在網上點評解放軍戰士的付出,暗諷他們的裝備不如美國人好,身體素質不如英國人強,甚至連疊被子,都不如高雅的西方人疊得那麼自由。

但是,在現場,我親眼目睹了我們的官兵如何不顧自身安危在連續塌方的懸崖邊艱難開路、在險象環生的峽谷間架起空中生命線。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我見到一個未能及時救出孩子的小戰士,無助地跪倒在破敗的大街上,放聲痛哭,一旁的指導員想安慰他幾句,沒說兩句,結果他也跟著哭了起來。

那一次,我第一次戴上了頭盔,穿上了迷彩服、軍靴去報道,也真正體會到了中國軍人的偉大、熱血、無畏和犧牲……也是從那時候起,我愛上了這些最可愛的人——中國軍人,也開啟了我的軍事記者生涯。

2015年7月 座標:俄羅斯。

這些年,我參加報道過很多國內外大型軍事演習,最令我深刻的還是2015年舉行的中俄聯合軍演。 這是中國海、空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境外軍事演習,也是首次在境外進行聯合登陸演習。 我有幸乘坐中國海軍軍艦,赴俄羅斯參加報道。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注意這個兵哥哥的紋身,是炫酷的中國字

為了能拍攝到最佳角度,在演習開始前,我就一直忙於與指揮官溝通,看戰略地圖,瞭解演習路線。 然而,我發現,在登陸演習中,所有兩棲裝甲都會從登陸艦上直接下海,然後直接岸灘登陸。

如果我們在軍艦上拍攝,角度比較單一;但如果跟隨第一輛出艙的坦克趴在坦克頂上拍攝,鏡頭顯然會生動很多,但海軍首長出於安全考慮並沒有答應。 連續2天,在我們一再堅持和爭取下,海軍首長答應了我們的請求,同意我和攝像直接趴在兩棲坦克頂上進行拍攝。

演習當天,我終於明白了海軍首長此前的“拒絕”:在大海中航行的兩棲作戰坦克上,顛簸得我都快散架了,而坦克頂上並沒有專門的扶手,我要努力地保證自己不掉到海里的同時,還要拿好手中的設備……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對於不會游泳的我來說,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如果說這份工作不苦不累,那肯定是假話,但正是因為熱愛,所以苦中有甜。

後來,在俄羅斯當地電視臺的報道中,我無意中看到了演習當天的一段航拍畫面,其中兩個蹲在坦克登陸艦上的黃色小點,就是身著救生服的我和攝像。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看到我了嗎?

那一刻的成就感,化解了所有的辛苦。

當代作家麥家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叫性命,優秀的人有兩條命,即性命和生命,而卓越的人則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一名優秀的記者也必須是一個卓越的人,他的肩上擔負著使命與責任。

2016年 7月 座標:珍珠港。

“環太平洋-2016”軍事演習時,我在美國珍珠港足足呆了兩個月,身邊都是來自各個國家的各種精銳武器、先進戰機、超級戰艦……。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讓美軍最引以為傲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斯坦尼斯號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中國航母之父”劉華清將軍,那張站在美軍航母甲板上墊起腳傾斜著身子觀看航母裝備的照片,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和那時的劉華清將軍不同的是,這次我們不是簡單的參觀者,我們也派出了頗有實力的軍艦,中國軍事實力的提升就像坐火箭一樣,作為中國軍事記者,我們已經有了強大的後盾和自信。

但是我也遇到了劉華清將軍的尷尬:不能拍攝

細想一下,原因卻是天差地別。80年代時,美國人給中國軍方參觀他們的航母,從感覺上來說更像是一種炫耀,所以傲嬌不讓你拍。

而2016年的軍演中,美國看到了中國軍事實力的迅猛發展,他們心生忌憚,所以不讓你拍。

我記得參觀時,一位美軍新聞官帶領著我們,他一再強調拍攝的諸多要求,帶著我們飛一樣地略過那些“重心”部分,可以這麼說,幾乎沒有攝像可以完整地拍下美國航母的畫面。

而今天的中國海軍有了質的飛越,我們的第一艘、第二艘航母早就陸續下水了。

短短几十年,中國國防事業鏗鏘有力地蓬勃發展,當我走上國際的舞臺,身為中國軍事記者的自豪感,是那麼強烈而又深沉。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記得2015年,在去法國諾曼底戰役博物館採訪時,館長先生說原來中國記者對二戰西方戰場的瞭解一點不比他少。

在德國採訪公史銜參贊韓光明先生時,他也直言不諱地告訴我,我是他見過的最優秀的記者。

事實上,我沒有上過軍校,也不是“科班”出身,從新聞記者做到電視臺軍事首席記者,靠的是不斷地努力學習和深深的熱愛。

其實,從小我就對軍事特別著迷,在小學時,別人還在看白雪公主,我就已經讀完了二戰八大元帥傳記。

每每看到有關戰爭題材的電影時,出於職業習慣我總愛根據拍攝分析它可能的時間跨度,電影中的事件又是發生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

至今,我與中國駐外的多位外交官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也從他們身上了解到了很多鏡頭背後的大國較量。

2019.4.24,座標:南京。

城內春意盎然,滿城的梧桐樹已是鬱鬱蔥蔥。

作為一名一線採訪記者,我的足跡可以說遍佈全球——與中國建交的、沒有建交的,蹚過沒腰深的洪水,踩過隨時可能塌方的堤壩,住過滿是彈孔的大使館,跨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穿越過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

所有困境中的堅守、所有背地裡的付出,最後都化成了沿途的風景和感動。

我曾經的夢想是周遊世界,現在我的願望已經實現了一半。

我80後,做記者14年,目睹了100件你想不到的事

曾有朋友好奇地問我,你們如此光鮮,收入是多少?

的確,勤奮的記者可以有一份優厚的報酬。但是僅僅為了養家餬口,誰會心甘情願地放棄睡眠,放棄休息,放棄和家人在一起的天倫之樂?如果不是因為熱愛,誰會心甘情願?

回首14載記者生涯,還有許多話想說,還有很多話要說,還有很多話必須說。

所以有了“田柳Talk”,所以遇見了你們。

當下,彷彿灌雞湯、渲染情緒的自媒體才能叫好又叫座;但是在內容的高地上,仍有人高舉旗幟屹立不倒,顯然,田柳Talk屬於後者。

坦白來說,如果把田柳Talk放在整個互聯網中去考察,它可能不夠專業,也不夠討巧,不過請你相信,這裡一定能讓你重新定義世界。

世界雜亂無章,動盪紛爭,而我們必須從個人的世界走出來,去觀察,去理解,去體會。 我相信田柳Talk的用戶,都是這個世界的思想者。

田柳Talk會用不斷追尋的腳步,探尋世界最深處的風景,為你呈現一個最真實的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