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並列佈置P-1000“火山岩”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投送火力。本級艦完工入役三艘,在建的共青團員號完工度達90%,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三號艦瓦良格號巡洋艦是現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 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 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退役期的老式軍艦, 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 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 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 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 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 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

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 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讓美國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 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 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 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特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 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 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 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 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 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並列佈置P-1000“火山岩”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投送火力。本級艦完工入役三艘,在建的共青團員號完工度達90%,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三號艦瓦良格號巡洋艦是現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 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 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退役期的老式軍艦, 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 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 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 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 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 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

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 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讓美國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 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 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 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特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 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 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 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 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 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北海艦隊的“基輔”號航空母艦正在巡航中。該照片於1979年由塔斯社放出, 意在宣揚蘇聯海軍的威力。與英美航母不同的是, 基輔級航母本身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 對艦載機依賴性較小。前甲板有重型艦載導彈裝備, 可對艦、對潛、對空進行攻擊; 而左側甲板則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Ka-25、Ka-27反潛直升機, 完美地體現了蘇聯海軍“飽和攻擊”的戰略構想

有懾於此, 美國海軍在經過謹慎評估後選擇了退避三 舍。因為雖然美國人可以依靠空中優勢摧毀大部分的蘇軍艦艇, 但這些艦艇在被摧毀前有足夠的時間將所搭載的導彈發射出去, 而己方艦隊也將在這百餘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遭受滅頂之災。結局很可能是美國第六艦隊大部分艦艇被導彈擊沉, 剩下的也因為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 從航母上升空的艦載機也將因為失去了航母找不到落腳點而被迫在海面上棄機; 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大部分艦艇會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 但剩下的艦艇能依靠備份系統繼續保持作戰能力。

所謂的“飽和攻擊”, 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種作戰平臺實施導彈齊射, 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擊摧跨敵軍的防禦體系, 最好在首輪攻擊就能置敵人於死地。地中海對峙正是蘇聯紅海軍“飽和攻擊”思想的完美表現。

1973年的這次美蘇地中海對峙令蘇聯紅海軍揚眉吐氣, 一舉洗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所遭受的恥 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自豪地宣稱: “蘇聯已經擁有同時在各海洋上進行 長期作戰的一切手段。”

這次對峙也讓美國海軍震驚不已, 被迫重新評估曾經不屑一顧的蘇聯紅海軍的真實戰鬥力, 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山姆大叔非常悲觀: 如果此時和蘇聯海軍開戰, 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很可能會輸掉戰鬥, 取勝的概率不足 35%。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海軍不得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選擇低調面對蘇聯紅海軍。

不對稱的技術優勢

蘇聯紅海軍終於通過劍走偏鋒的手段在某種特定的領域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形成了不對稱的技術優勢。小型導彈艦、反潛艦、常規潛艇和岸基航空兵保護近海的安全, 大型導彈艦、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遠程航空兵在大洋為國家爭奪權益。

1985年時, 紅海軍核潛艇的遠航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末猛增20倍, 水面艦艇的出航次數增加9倍, 海軍航空兵出動量達到4500架次, 常年在公海上執行戰鬥執勤的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超過160艘。蘇聯紅海軍終於從被敵人輕視的近海防衛海軍涅樂成了讓即便最強大的對手也如坐鍼氈、聞風喪膽的遠洋攻擊海軍。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並列佈置P-1000“火山岩”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投送火力。本級艦完工入役三艘,在建的共青團員號完工度達90%,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三號艦瓦良格號巡洋艦是現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 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 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退役期的老式軍艦, 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 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 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 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 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 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

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 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讓美國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 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 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 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特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 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 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 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 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 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北海艦隊的“基輔”號航空母艦正在巡航中。該照片於1979年由塔斯社放出, 意在宣揚蘇聯海軍的威力。與英美航母不同的是, 基輔級航母本身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 對艦載機依賴性較小。前甲板有重型艦載導彈裝備, 可對艦、對潛、對空進行攻擊; 而左側甲板則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Ka-25、Ka-27反潛直升機, 完美地體現了蘇聯海軍“飽和攻擊”的戰略構想

有懾於此, 美國海軍在經過謹慎評估後選擇了退避三 舍。因為雖然美國人可以依靠空中優勢摧毀大部分的蘇軍艦艇, 但這些艦艇在被摧毀前有足夠的時間將所搭載的導彈發射出去, 而己方艦隊也將在這百餘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遭受滅頂之災。結局很可能是美國第六艦隊大部分艦艇被導彈擊沉, 剩下的也因為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 從航母上升空的艦載機也將因為失去了航母找不到落腳點而被迫在海面上棄機; 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大部分艦艇會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 但剩下的艦艇能依靠備份系統繼續保持作戰能力。

所謂的“飽和攻擊”, 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種作戰平臺實施導彈齊射, 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擊摧跨敵軍的防禦體系, 最好在首輪攻擊就能置敵人於死地。地中海對峙正是蘇聯紅海軍“飽和攻擊”思想的完美表現。

1973年的這次美蘇地中海對峙令蘇聯紅海軍揚眉吐氣, 一舉洗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所遭受的恥 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自豪地宣稱: “蘇聯已經擁有同時在各海洋上進行 長期作戰的一切手段。”

這次對峙也讓美國海軍震驚不已, 被迫重新評估曾經不屑一顧的蘇聯紅海軍的真實戰鬥力, 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山姆大叔非常悲觀: 如果此時和蘇聯海軍開戰, 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很可能會輸掉戰鬥, 取勝的概率不足 35%。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海軍不得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選擇低調面對蘇聯紅海軍。

不對稱的技術優勢

蘇聯紅海軍終於通過劍走偏鋒的手段在某種特定的領域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形成了不對稱的技術優勢。小型導彈艦、反潛艦、常規潛艇和岸基航空兵保護近海的安全, 大型導彈艦、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遠程航空兵在大洋為國家爭奪權益。

1985年時, 紅海軍核潛艇的遠航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末猛增20倍, 水面艦艇的出航次數增加9倍, 海軍航空兵出動量達到4500架次, 常年在公海上執行戰鬥執勤的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超過160艘。蘇聯紅海軍終於從被敵人輕視的近海防衛海軍涅樂成了讓即便最強大的對手也如坐鍼氈、聞風喪膽的遠洋攻擊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紅色馬漢”, 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戈爾什科夫

作為這支遠洋攻擊海軍的締造者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獲得了“紅色馬漢”的美譽, 足以告慰對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的庫茲涅佐夫的在天之靈。

然在盛景之下隱藏著嚴重的隱患: 蘇聯電子和自動化等輕工水平落後, 無形中增大了艦員的負擔, 制約了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蘇聯冶金和材料研究不如西方以及蘇聯海軍將艦艇視為“戰時消耗品”的設計思路, 使同樣工程質量下建成的軍艦壽命不如西方艦艇; 造船工業分佈嚴重不均, 僅有的幾家能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廠都集中在波羅的海和黑海, 導致遠東太平洋艦隊的戰艦必須要航行回歐洲水域進行大修維護, 更加重了不必要的磨損; 海軍規模陡然擴張、梯隊人才培養體系無法跟上規模擴張速度, 同時高強度的使用損耗導致蘇聯紅海軍事故頻發, 屢屢發生艦艇起火、爆炸和沉沒以及飛機墜機等惡性事故。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發生於1981年2月7日的列寧格勒空難: 一架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航空兵的圖-104客機在列寧格勒剛起飛即因為飛機老化而墜段, 機上的太平洋艦隊領導班子無一倖免, 遇難者中包括艦隊司令斯皮裡多諾夫海軍上將在內的17名將軍, 一時間太平洋艦隊的運作陷入癱瘓。

雖然蘇聯紅海軍高層對這些隱患或多或少心知肚明, 但還沒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之際, 蘇聯這個國家機器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時。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雖然隨著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在1991年轟然倒地。作為1988年辭世的戈爾什科夫留下的遺產, 強大的蘇聯紅海軍也隨之支離破碎, 大量的核潛艇、導彈艦和反潛艦由於維護經費的缺乏, 還未達到服役年限就被迫提前退役、出售和拆毀。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並列佈置P-1000“火山岩”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投送火力。本級艦完工入役三艘,在建的共青團員號完工度達90%,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三號艦瓦良格號巡洋艦是現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 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 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退役期的老式軍艦, 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 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 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 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 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 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

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 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讓美國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 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 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 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特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 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 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 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 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 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北海艦隊的“基輔”號航空母艦正在巡航中。該照片於1979年由塔斯社放出, 意在宣揚蘇聯海軍的威力。與英美航母不同的是, 基輔級航母本身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 對艦載機依賴性較小。前甲板有重型艦載導彈裝備, 可對艦、對潛、對空進行攻擊; 而左側甲板則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Ka-25、Ka-27反潛直升機, 完美地體現了蘇聯海軍“飽和攻擊”的戰略構想

有懾於此, 美國海軍在經過謹慎評估後選擇了退避三 舍。因為雖然美國人可以依靠空中優勢摧毀大部分的蘇軍艦艇, 但這些艦艇在被摧毀前有足夠的時間將所搭載的導彈發射出去, 而己方艦隊也將在這百餘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遭受滅頂之災。結局很可能是美國第六艦隊大部分艦艇被導彈擊沉, 剩下的也因為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 從航母上升空的艦載機也將因為失去了航母找不到落腳點而被迫在海面上棄機; 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大部分艦艇會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 但剩下的艦艇能依靠備份系統繼續保持作戰能力。

所謂的“飽和攻擊”, 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種作戰平臺實施導彈齊射, 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擊摧跨敵軍的防禦體系, 最好在首輪攻擊就能置敵人於死地。地中海對峙正是蘇聯紅海軍“飽和攻擊”思想的完美表現。

1973年的這次美蘇地中海對峙令蘇聯紅海軍揚眉吐氣, 一舉洗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所遭受的恥 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自豪地宣稱: “蘇聯已經擁有同時在各海洋上進行 長期作戰的一切手段。”

這次對峙也讓美國海軍震驚不已, 被迫重新評估曾經不屑一顧的蘇聯紅海軍的真實戰鬥力, 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山姆大叔非常悲觀: 如果此時和蘇聯海軍開戰, 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很可能會輸掉戰鬥, 取勝的概率不足 35%。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海軍不得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選擇低調面對蘇聯紅海軍。

不對稱的技術優勢

蘇聯紅海軍終於通過劍走偏鋒的手段在某種特定的領域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形成了不對稱的技術優勢。小型導彈艦、反潛艦、常規潛艇和岸基航空兵保護近海的安全, 大型導彈艦、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遠程航空兵在大洋為國家爭奪權益。

1985年時, 紅海軍核潛艇的遠航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末猛增20倍, 水面艦艇的出航次數增加9倍, 海軍航空兵出動量達到4500架次, 常年在公海上執行戰鬥執勤的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超過160艘。蘇聯紅海軍終於從被敵人輕視的近海防衛海軍涅樂成了讓即便最強大的對手也如坐鍼氈、聞風喪膽的遠洋攻擊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紅色馬漢”, 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戈爾什科夫

作為這支遠洋攻擊海軍的締造者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獲得了“紅色馬漢”的美譽, 足以告慰對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的庫茲涅佐夫的在天之靈。

然在盛景之下隱藏著嚴重的隱患: 蘇聯電子和自動化等輕工水平落後, 無形中增大了艦員的負擔, 制約了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蘇聯冶金和材料研究不如西方以及蘇聯海軍將艦艇視為“戰時消耗品”的設計思路, 使同樣工程質量下建成的軍艦壽命不如西方艦艇; 造船工業分佈嚴重不均, 僅有的幾家能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廠都集中在波羅的海和黑海, 導致遠東太平洋艦隊的戰艦必須要航行回歐洲水域進行大修維護, 更加重了不必要的磨損; 海軍規模陡然擴張、梯隊人才培養體系無法跟上規模擴張速度, 同時高強度的使用損耗導致蘇聯紅海軍事故頻發, 屢屢發生艦艇起火、爆炸和沉沒以及飛機墜機等惡性事故。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發生於1981年2月7日的列寧格勒空難: 一架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航空兵的圖-104客機在列寧格勒剛起飛即因為飛機老化而墜段, 機上的太平洋艦隊領導班子無一倖免, 遇難者中包括艦隊司令斯皮裡多諾夫海軍上將在內的17名將軍, 一時間太平洋艦隊的運作陷入癱瘓。

雖然蘇聯紅海軍高層對這些隱患或多或少心知肚明, 但還沒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之際, 蘇聯這個國家機器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時。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雖然隨著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在1991年轟然倒地。作為1988年辭世的戈爾什科夫留下的遺產, 強大的蘇聯紅海軍也隨之支離破碎, 大量的核潛艇、導彈艦和反潛艦由於維護經費的缺乏, 還未達到服役年限就被迫提前退役、出售和拆毀。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並列佈置P-1000“火山岩”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投送火力。本級艦完工入役三艘,在建的共青團員號完工度達90%,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三號艦瓦良格號巡洋艦是現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 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 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退役期的老式軍艦, 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 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 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 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 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 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

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 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讓美國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 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 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 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特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 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 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 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 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 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北海艦隊的“基輔”號航空母艦正在巡航中。該照片於1979年由塔斯社放出, 意在宣揚蘇聯海軍的威力。與英美航母不同的是, 基輔級航母本身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 對艦載機依賴性較小。前甲板有重型艦載導彈裝備, 可對艦、對潛、對空進行攻擊; 而左側甲板則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Ka-25、Ka-27反潛直升機, 完美地體現了蘇聯海軍“飽和攻擊”的戰略構想

有懾於此, 美國海軍在經過謹慎評估後選擇了退避三 舍。因為雖然美國人可以依靠空中優勢摧毀大部分的蘇軍艦艇, 但這些艦艇在被摧毀前有足夠的時間將所搭載的導彈發射出去, 而己方艦隊也將在這百餘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遭受滅頂之災。結局很可能是美國第六艦隊大部分艦艇被導彈擊沉, 剩下的也因為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 從航母上升空的艦載機也將因為失去了航母找不到落腳點而被迫在海面上棄機; 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大部分艦艇會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 但剩下的艦艇能依靠備份系統繼續保持作戰能力。

所謂的“飽和攻擊”, 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種作戰平臺實施導彈齊射, 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擊摧跨敵軍的防禦體系, 最好在首輪攻擊就能置敵人於死地。地中海對峙正是蘇聯紅海軍“飽和攻擊”思想的完美表現。

1973年的這次美蘇地中海對峙令蘇聯紅海軍揚眉吐氣, 一舉洗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所遭受的恥 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自豪地宣稱: “蘇聯已經擁有同時在各海洋上進行 長期作戰的一切手段。”

這次對峙也讓美國海軍震驚不已, 被迫重新評估曾經不屑一顧的蘇聯紅海軍的真實戰鬥力, 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山姆大叔非常悲觀: 如果此時和蘇聯海軍開戰, 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很可能會輸掉戰鬥, 取勝的概率不足 35%。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海軍不得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選擇低調面對蘇聯紅海軍。

不對稱的技術優勢

蘇聯紅海軍終於通過劍走偏鋒的手段在某種特定的領域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形成了不對稱的技術優勢。小型導彈艦、反潛艦、常規潛艇和岸基航空兵保護近海的安全, 大型導彈艦、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遠程航空兵在大洋為國家爭奪權益。

1985年時, 紅海軍核潛艇的遠航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末猛增20倍, 水面艦艇的出航次數增加9倍, 海軍航空兵出動量達到4500架次, 常年在公海上執行戰鬥執勤的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超過160艘。蘇聯紅海軍終於從被敵人輕視的近海防衛海軍涅樂成了讓即便最強大的對手也如坐鍼氈、聞風喪膽的遠洋攻擊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紅色馬漢”, 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戈爾什科夫

作為這支遠洋攻擊海軍的締造者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獲得了“紅色馬漢”的美譽, 足以告慰對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的庫茲涅佐夫的在天之靈。

然在盛景之下隱藏著嚴重的隱患: 蘇聯電子和自動化等輕工水平落後, 無形中增大了艦員的負擔, 制約了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蘇聯冶金和材料研究不如西方以及蘇聯海軍將艦艇視為“戰時消耗品”的設計思路, 使同樣工程質量下建成的軍艦壽命不如西方艦艇; 造船工業分佈嚴重不均, 僅有的幾家能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廠都集中在波羅的海和黑海, 導致遠東太平洋艦隊的戰艦必須要航行回歐洲水域進行大修維護, 更加重了不必要的磨損; 海軍規模陡然擴張、梯隊人才培養體系無法跟上規模擴張速度, 同時高強度的使用損耗導致蘇聯紅海軍事故頻發, 屢屢發生艦艇起火、爆炸和沉沒以及飛機墜機等惡性事故。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發生於1981年2月7日的列寧格勒空難: 一架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航空兵的圖-104客機在列寧格勒剛起飛即因為飛機老化而墜段, 機上的太平洋艦隊領導班子無一倖免, 遇難者中包括艦隊司令斯皮裡多諾夫海軍上將在內的17名將軍, 一時間太平洋艦隊的運作陷入癱瘓。

雖然蘇聯紅海軍高層對這些隱患或多或少心知肚明, 但還沒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之際, 蘇聯這個國家機器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時。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雖然隨著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在1991年轟然倒地。作為1988年辭世的戈爾什科夫留下的遺產, 強大的蘇聯紅海軍也隨之支離破碎, 大量的核潛艇、導彈艦和反潛艦由於維護經費的缺乏, 還未達到服役年限就被迫提前退役、出售和拆毀。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這句出自丘吉爾之口的名言宣告了冷戰的降臨, 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

面對陳兵北海、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龐大西方海上力量的虎視眈眈, 經歷了二戰慘重損失的蘇聯紅海軍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

焦慮的蘇聯人回頭盤點自己的海軍家當時, 發現只能用“寒酸”二字形容, 屈指可數的沙俄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戰列艦, 為數不多的二戰前建成的火炮巡洋艦, 陳舊過時且傷痕累累的驅逐艦,數量龐大卻只能貼著海岸線作戰的魚雷艇、炮艇和潛艇構成了蘇聯海軍的全部家底, 規模雖然可觀真實戰力卻乏善可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相比擁有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等“高大上”的西方海軍, 那時的蘇聯紅海軍就形同一個空有一副塊頭的“窮矮矬”, 十足的“近岸海軍”, 和戰後蘇聯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極具實力的空軍, 但羸弱的海軍力量使得蘇聯在冷戰初期的對抗中屢屢吃虧: 當北約海軍的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橫行無忌、耀武揚威的時候, 蘇聯紅海軍卻根本沒有應對的手段, 使得蘇聯在戰後雅爾塔體系勢力範圍的劃分爭奪中吃虧很大。

蘇聯紅海軍做夢也想變得和西方一樣“高大上”, 然而蘇聯經濟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曾把勝利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戰功赫赫的“陸軍同志”們又強烈反對海軍和他們爭奪寶貴的資源, 並不允許“海軍同志”發展的“大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雖然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有非常濃重的“大海軍”情結, 時任紅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也殫精竭慮的為海軍爭取地位, 但隨著斯大林辭世和庫茲涅佐夫在赫魯曉夫時代的失勢被貶 , 紅海軍的發展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除了以上這些主觀原因, 蘇聯天然的地理佈局也嚴重製約了紅海軍力量的發揮: 蘇聯的海岸被天然地分割為波羅的海、北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區域。

因此一旦開戰, 紅海軍四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相互支援, 容易被集中兵力的敵方海軍各個擊破。

外有強敵環飼, 內有同僚掣肘, 意味著蘇聯紅海軍要是以常規力量去和北約海軍正面硬扛, 無異於以卵擊石, 必須另闢蹊徑才有求勝的可能。

從近岸防禦到攻擊至上

蘇聯人最先選擇的撒手鐗是魚雷, 一系列威力巨大的魚雷被軍工部門開發出來裝備了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 試圖以魚雷這種威力巨大且相對廉價的武器結合“飛潛快”平臺來平衡北約海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巨大優勢。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蚊子”型是蘇聯建造的第一種導彈快艇,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導彈艇。排水量約70噸,航速40節,艇員19人。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雙聯裝SS-N-2“冥河”式反艦導彈發射器、1門雙管25毫米半自動火炮。1967年10月21日,埃及出動3艘“蚊子”型導彈快艇,將遊弋於蘇伊士運河北端、以色列海軍最大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軍艦先河。1966年,701所以6623“蚊子”型的設計為基礎進行改良,推出024導彈艇(66型),北約代號“河谷”級,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量產型導彈快艇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黃蜂”型是“蚊子”型的後續放大版,排水量210噸,航速38節,裝有4枚“冥河”導彈。同時,還裝有2座配置雷達、火控系統的雙聯30毫米自動炮,發射率高達每分鐘1000發。中國根據中蘇“二四”協定轉讓的兩型導彈艇(6621“黃蜂”、6623“蚊子”)中的6621型艇,發展出021導彈艇。該型首艇1963年下水,1975年定型並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成為中國海軍重要打擊力量

在導彈武器技術成熟後, 蘇聯人又第一時間把導彈掛上轟炸機、塞進潛艇、搬上快艇, 構成以岸基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導彈快艇相結合的“新一代空潛快”攻防體系。

當數百架掛載著KS-1導彈的圖-16轟炸機、數十艘裝備“萼片”導彈的各型常規潛艇和1400多艘搭載著“冥河”導彈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導彈快艇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組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艦艇集群”後, 北約國家的海上力量“識趣”地退出了蘇聯近海, 蘇聯紅海軍成功地獲得了沿海的制海權。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6621型導彈巡邏艇(即“黃蜂”級,北約代號“奧薩”)正在發射P-15(北約代號“冥河”)巡航導彈。“黃蜂”級導彈巡邏艇是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的巡邏艇

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和巴基斯坦海軍的“開伯爾”號驅逐艦分別被埃及海軍的“蚊子”級和印度海軍的“黃蜂”級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導彈擊沉的戰例, 多少也證明了“小型導彈艦”作戰體系的實戰價值。

然而這些艦艇同樣由於航程不濟, 也只能在近海作戰。導致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 蘇聯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攜帶核魚雷的“狐步”級常規魚雷潛艇去遙遠的加勒比海“刷存在感”, 結果存在感沒刷到反而被佔據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全部逼出水面, 受盡屈辱。最終赫魯曉夫不得不對肯尼迪讓步, 在美國海軍的戰艦和艦載機嚴密監督下用貨船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彈道導彈和轟炸機, 蘇聯的國際形象因為此次事件大受影響。也直接宣告了即便是導彈化的“飛潛快”只能防衛近海, 無法在大洋上與敵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古巴導彈危機中, 攜帶核魚雷的蘇聯攻擊型潛艇在古巴附近的海面被美軍逼出水面。此照即由美軍從飛機上所拍攝。1962年, 由於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導彈, 從而爆發了冷戰以來的最大危機。在對抗中, 處於劣勢的蘇聯海軍無法對遠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實施支援, 加上其他因素不得不撤回導彈。此事件後蘇聯高層更改思路, 加強了海軍建設

在古巴被美國羞辱得灰頭土臉的蘇聯人痛定思痛, 在國家層面, 蘇聯領導層被迫放下了對海軍的歧視, 對海軍抱有嚴重偏見的赫魯曉夫被相對持重的勃列日涅夫取代, 而後者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以及時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是衛國戰爭中蹲過一條戰壕的戰友。

此時, 蘇聯的國力經過戰後近20年的恢復已然頗為雄厚, 因此紅海軍在國防預算中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的資金份額。

在建軍思想方面, 紅海軍高層放棄了片面的“飛潛快”的近海建軍模式, 開始建設“均衡化”的遠洋海軍。到1966年, 蘇聯紅海軍總共擁有了21艘巡洋艦、12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0艘核潛艇、340艘常規潛艇和900艘小型艦艇。相比同年美國海軍的50艘航母、69艘巡洋艦、370艘驅逐艦和護衛艦、72艘核潛艇、137艘常規潛艇和537艘小型艦艇的實力來說還尚有距離, 但已然開始脫離近岸防禦思維, 開始走向“攻擊至上”的大洋爭鋒。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鑑於開戰的時候四大艦隊無法集中兵力合力作戰的先天劣勢, 蘇聯人並沒有選擇在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方面, 同在此方面運用純熟的北約海軍爭鋒, 而是將建設重點放在能攜帶巡航導彈和戰略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以及搭載大型反艦導彈的導彈艦和搭載反潛導彈、保護本方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免受敵方潛艇攻擊的大型反潛艦上。

核潛艇續航力大、持續作戰力強、隱蔽性好、生存性佳, 敵方反潛力量難以防範, 所以毫不意外地得到了紅海軍的青睞。由於紅海軍無法在戰時把全部的水面艦艇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一個戰場, 必須兩線甚至三線作戰, 同時蘇聯電子工業和自動化水平落後於西方, 用於控制火炮和導彈的雷達系統非常龐大笨重, 必須儘量加強水面艦艇單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所以向來崇尚“更大就是更強”的俄國人將水面艦艇越造越大、面面俱到。

大型導彈艦上也有有限的反潛武器、大型反潛艦搭載的反潛導彈也能用於攻艦, 精於反艦和反潛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防空能力, 這樣就可以省掉專門的防空艦艇, 在維持水面艦艇總體戰鬥力的前提下儘量縮減艦隊規模。

同時蘇聯水面艦艇每種武器系統一般都留有操作備份, 有利於提升單艘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73年, 蘇聯太平洋艦隊“波扎爾斯基”巡洋艦上的官兵正在演練。“波扎爾斯基”號巡洋艦為斯維爾德洛夫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 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該艦於1954年12月31日竣工,1987年拆解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一大批大型核潛艇、大型導彈艦和大型反潛艦進入紅海軍的戰鬥序列。從1967年到1985年戈爾什科夫元帥卸任之時, 蘇聯完工了34艘“揚基”級、43艘“德爾塔”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16枚彈道導彈)和6艘“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0枚彈道導彈); 48艘“維克托”級、1艘“共青團員”級、4艘“塞拉”級、7艘“阿爾法”級和8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34艘“回聲”級、18艘“查理”級(此兩級潛艇每艘搭載8枚巡航導彈)和9艘“奧斯 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搭載24枚巡航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浮出水面的蘇聯海軍949型“花崗岩”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北約代號“奧斯卡”級)。由紅寶石設計局1969年開始設計,首艇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同年服役。949型一共建造了2艘, 現已經全部退役, 後續949A型“奧斯卡”II級又建造11艘, 是有史以來最具攻擊力的戰略核潛艇之一

這些身軀龐大的核潛艇在技術上也非常突出, “揚基”級、“維克托”級等較早批次的核潛艇雖然水下噪音極大, 但水下航速極快, 讓北約海軍的反潛力量難以捕捉; 隨著消聲瓦技術的成熟, 後期的幾級核潛艇的噪聲分貝值明顯降低, 蘇聯核潛艇變得更加難探測, 在“塞拉”級核潛艇上為了獲得更大的潛深, 甚至不惜工本地採用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艇殼(也讓“塞拉”級潛艇擁有了“金魚”的高貴綽號), 令該型核潛艇能輕鬆地潛入到當時任何反潛兵器都無法夠到的水下400米的深度自如航行。

蘇聯核潛艇中最為亮眼的兩顆明星莫過於“颱風”級和“奧斯卡”級, 作為世界上噸位和體型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 蘇聯甚至將這兩型潛艇的艦種定義為甚為威武霸氣的“重型水下巡洋艦”。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於1989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目前只有一艘仍處於運行狀態

1966年2月1日至3月26日, 北方艦隊所屬的兩艘核潛艇K-133號和K-116號執行了蘇聯首次核潛艇環球航行。被外界普遍認為是蘇聯紅海軍走出近海向藍水海軍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不到20年時間, 一支縱橫水下的紅色狼群向北約露出了鋒利的利爪和獠牙, 神出鬼沒的行蹤和威力巨大的遠程導彈令曾經橫行蘇聯近海的北約海上力量如坐鍼氈、夜不能寐。

“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同樣的時間段裡, 4艘“克列斯塔”I級、3艘“基洛夫”級、3艘“光榮”級、17艘“現代”級大型導彈艦(此4級艦艇每艘分別搭載4枚、20枚、16枚和8枚遠程反艦導彈)和4艘“基輔”級(以“大型反潛艦”的名義投建的輕型航母, 雖然搭載了固定翼的雅克-38型戰機, 但該機的作用更多的是攜帶深水炸彈攻擊潛艇)、10艘“克列斯塔”II級、7艘“卡拉”級、20艘“卡辛”級、31艘“克里瓦克”級、12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充實到了紅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序列。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基洛夫”級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唯一排水量超過2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該型艦一共建造4艘, 目前只有4號艦“彼得大帝”號在役, 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正在北方機械製造廠進行升級, 該艦也是同型艦中唯一得到徹底維修和升級的艦艇。已經退役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 將於2021年拆解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985年8月,由基洛夫級二號艦“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率領的艦隊經東海赴海參崴歸建,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滿載排水量僅3670噸的“重慶”號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舷號133),奉命攔截監視這艘排水量24300噸的鉅艦。照片由同在執行監事任務的日本自衛隊飛機所拍

在技術上一樣亮點多多: 艦上的所有武器系統都有備份的操作位, 一旦交戰, 只要軍艦不沉沒,就能保存大部分的戰鬥能力。尤其是24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2000噸的“光榮”級大型導彈艦(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巡洋艦, 北約甚至將“基洛夫”級定義為“戰列巡洋艦”), 能在短時間內將20枚和16枚令人膽寒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射向敵艦, 把毀滅潑灑到對手頭上。

同樣用不到20年時間打造出的紅色水面艦艇越發頻繁地出現在北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時間紅海軍的存在感十足。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並列佈置P-1000“火山岩”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於“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遠程對艦投送火力。本級艦完工入役三艘,在建的共青團員號完工度達90%,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三號艦瓦良格號巡洋艦是現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

艦隊岸基航空兵方面, 能攜帶重型遠程空射反艦導彈的圖-26和圖-95導彈載機以及負責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制導機的服役, 使得蘇聯紅海軍航空兵獲得了遠洋攻擊能力。從沿岸防衛航空兵“羽化”為遠程打擊航空兵。

以上新型艦艇再加上部分還沒到退役期的老式軍艦, 蘇聯紅海軍擁有4艘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大型載機反潛艦”, 106艘大型導彈艦/反潛艦和舊式輕巡洋艦, 162艘中型導彈艦/反潛艦, 570艘小型導彈艦/反潛艦, 200艘核潛艇和185艘能在遠海作戰的常規潛艇。成為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美國海軍居世界首位, 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大海軍。

這些噸位大、航程遠、空間充裕、攻防兼備的艦艇的入役使紅海軍徹底告別了“近海海軍”的“窮矮矬”帽子, 成為一支“遠洋導彈戰略海軍”, 具備了在大洋上與北約海軍一決雌雄的實力。

讓美國航母退避三舍

強大的實力後盾讓蘇聯紅海軍底氣大增, 頻繁組織大規模海上演習賺足了和平眼球的同時還四處亮劍頻頻, 最著名的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 支持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和支特以色列的美國各自派出分艦隊在地中海對峙, 不同於古巴導彈危機時紅海軍的“慫包樣”, 這次紅海軍表現得極為強硬、面對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60餘艘作戰艦 艇(包括3艘航母和2艘兩棲攻擊艦), 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迅速集結了96艘作戰艦艇(包括19艘導彈艦和25艘能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 一旦開戰就能在第一輪攻擊中向對手發射百餘枚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蘇聯北海艦隊的“基輔”號航空母艦正在巡航中。該照片於1979年由塔斯社放出, 意在宣揚蘇聯海軍的威力。與英美航母不同的是, 基輔級航母本身集火力與重武裝於一身, 對艦載機依賴性較小。前甲板有重型艦載導彈裝備, 可對艦、對潛、對空進行攻擊; 而左側甲板則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Ka-25、Ka-27反潛直升機, 完美地體現了蘇聯海軍“飽和攻擊”的戰略構想

有懾於此, 美國海軍在經過謹慎評估後選擇了退避三 舍。因為雖然美國人可以依靠空中優勢摧毀大部分的蘇軍艦艇, 但這些艦艇在被摧毀前有足夠的時間將所搭載的導彈發射出去, 而己方艦隊也將在這百餘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下遭受滅頂之災。結局很可能是美國第六艦隊大部分艦艇被導彈擊沉, 剩下的也因為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 從航母上升空的艦載機也將因為失去了航母找不到落腳點而被迫在海面上棄機; 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大部分艦艇會被美國航母艦載機擊沉, 但剩下的艦艇能依靠備份系統繼續保持作戰能力。

所謂的“飽和攻擊”, 就是由空中、水面、水下多種作戰平臺實施導彈齊射, 以高密度、多波次的密集攻擊摧跨敵軍的防禦體系, 最好在首輪攻擊就能置敵人於死地。地中海對峙正是蘇聯紅海軍“飽和攻擊”思想的完美表現。

1973年的這次美蘇地中海對峙令蘇聯紅海軍揚眉吐氣, 一舉洗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所遭受的恥 辱。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自豪地宣稱: “蘇聯已經擁有同時在各海洋上進行 長期作戰的一切手段。”

這次對峙也讓美國海軍震驚不已, 被迫重新評估曾經不屑一顧的蘇聯紅海軍的真實戰鬥力, 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山姆大叔非常悲觀: 如果此時和蘇聯海軍開戰, 美利堅合眾國海軍很可能會輸掉戰鬥, 取勝的概率不足 35%。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的美國海軍不得不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選擇低調面對蘇聯紅海軍。

不對稱的技術優勢

蘇聯紅海軍終於通過劍走偏鋒的手段在某種特定的領域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形成了不對稱的技術優勢。小型導彈艦、反潛艦、常規潛艇和岸基航空兵保護近海的安全, 大型導彈艦、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遠程航空兵在大洋為國家爭奪權益。

1985年時, 紅海軍核潛艇的遠航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末猛增20倍, 水面艦艇的出航次數增加9倍, 海軍航空兵出動量達到4500架次, 常年在公海上執行戰鬥執勤的水面艦艇和潛艇數量超過160艘。蘇聯紅海軍終於從被敵人輕視的近海防衛海軍涅樂成了讓即便最強大的對手也如坐鍼氈、聞風喪膽的遠洋攻擊海軍。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紅色馬漢”, 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戈爾什科夫

作為這支遠洋攻擊海軍的締造者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獲得了“紅色馬漢”的美譽, 足以告慰對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的庫茲涅佐夫的在天之靈。

然在盛景之下隱藏著嚴重的隱患: 蘇聯電子和自動化等輕工水平落後, 無形中增大了艦員的負擔, 制約了艦艇的持續作戰能力; 蘇聯冶金和材料研究不如西方以及蘇聯海軍將艦艇視為“戰時消耗品”的設計思路, 使同樣工程質量下建成的軍艦壽命不如西方艦艇; 造船工業分佈嚴重不均, 僅有的幾家能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廠都集中在波羅的海和黑海, 導致遠東太平洋艦隊的戰艦必須要航行回歐洲水域進行大修維護, 更加重了不必要的磨損; 海軍規模陡然擴張、梯隊人才培養體系無法跟上規模擴張速度, 同時高強度的使用損耗導致蘇聯紅海軍事故頻發, 屢屢發生艦艇起火、爆炸和沉沒以及飛機墜機等惡性事故。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發生於1981年2月7日的列寧格勒空難: 一架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航空兵的圖-104客機在列寧格勒剛起飛即因為飛機老化而墜段, 機上的太平洋艦隊領導班子無一倖免, 遇難者中包括艦隊司令斯皮裡多諾夫海軍上將在內的17名將軍, 一時間太平洋艦隊的運作陷入癱瘓。

雖然蘇聯紅海軍高層對這些隱患或多或少心知肚明, 但還沒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之際, 蘇聯這個國家機器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時。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雖然隨著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在1991年轟然倒地。作為1988年辭世的戈爾什科夫留下的遺產, 強大的蘇聯紅海軍也隨之支離破碎, 大量的核潛艇、導彈艦和反潛艦由於維護經費的缺乏, 還未達到服役年限就被迫提前退役、出售和拆毀。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劍走偏鋒——蘇聯紅海軍的“野蠻”成長
“暴徒”-M級(21631)小型導彈艦發射“口徑”巡航導彈。該級艦為“暴徒”級(21630型)的現代化改進型,計劃建造5艘

如今作為蘇聯紅海軍繼承者的俄羅斯海軍除了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尚有戰力外, 水面艦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再一次喪失了在大洋深處和美國海軍一決雌雄的能力。

但這是蘇聯國家體制僵化、經濟政策失誤和社會民族矛盾突出所致, 畢竟強大的海軍離不開強大的國家政治和經濟基礎作為後盾, 並非蘇聯紅海軍建軍戰略之罪。相反這種建軍戰略給那些家底不甚豐厚的國家建設海軍提供了一條甚為合理可行的參考思路。

如今的俄羅斯海軍的建軍戰略事實上還是蘇聯紅海軍劍走偏鋒戰略的“縮減版”。在敘利亞戰爭期間的2015年10月, 俄羅斯里海區艦隊的1000多噸“達吉斯坦”號和不滿千噸的“暴徒”級小型導彈艦向敘利亞極端組織目標發射“口徑”型遠程巡航導彈並精確命中了所有預定打擊的目標, 開創了世界範圍內輕型艦艇遠程精確打擊作戰模式的先河, 這何嘗不是一種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獲得特定領域不對稱打擊優勢的表現呢?■

聲明: 本文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